讀虞美人李煜的有哪些人生感悟 虞美人李煜給我們的啟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讀虞美人李煜的有哪些人生感悟,以及虞美人李煜給我們的啟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虞美人這篇文章的閱讀感想是什么
從古詩文網所得資料 鑒賞作者:佚名《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李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如下: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詞句注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擴展資料: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后,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這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
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賞析: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
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后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
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
"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恒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索。
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激情,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
作者介紹: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
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
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內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
在部分詞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凄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
李煜精于鑒賞,極富藏書。宮中購置圖書、畫帖數萬卷,法帖如鐘繇、王羲之真跡甚多,公私藏皆印有“內殿圖書”、“建業文房之寶”、“集賢殿書院”等,或為其簽名、題字,或為詩歌雜言。
讀了虞美人這篇詞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此詞的最末一句可說是千古絕唱,此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涌而出的憂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于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望采納,謝謝!~
面對李煜坎坷多難的一生,你有哪些感觸?
身不由己,命不由己的悲哀
李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情帝王,命運賦予他才情稟賦,而可憐他生于帝王之家,無心政治,終被政治所累。一生身不由己,命不由己。他的人生就如同春花,匆匆地繁華過、燦爛過,便在命運的風吹雨打中飄逝,只留下永不息止的悲情愁傷,傾注于滔滔江水中。生命短暫,恨無歇時,帶著亡國之恨的春水,涌動著他的憂愁,始終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在匆匆的時光里燦爛,又留給世人無限的嘆息。也許,傾覆一個南唐的沉重代價換來的是一個絕代的詞人。
而在五千年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悲劇又豈止李煜?國家不幸詩家幸,那些無處排遣的痛苦,都被雕琢成精美的詩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讀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想當詩人縱情一生,卻為皇位所束縛
一心撲在文學藝術上的李煜,卻被推上了萬人垂涎的皇帝寶座政治的漩渦將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狠狠地卷在其中。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縱然身為帝王,也無可逃脫。
作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的屈辱
這個令人唏噓感慨不已的可憐的皇帝,忍辱偷生,寄人籬下,在宋朝當了三年階下囚,飽經了事態的炎涼...曾經他的筆下有那么多的昔日的香艷與奢華,如今卻是一種歷經滄桑的亡國的凄涼,屈辱和悲愴!可嘆命運賦予他才情稟賦,卻又讓他生于帝王之家,他無心政治,卻無奈一生身不由己...他善良,天真,多情,多愁,脆弱,窩囊,屈辱。多少次,他在夢里重游他的江南故國...然而,夢中的歡笑愈多,醒來后承受的痛苦就愈劇烈。他的人生匆匆地繁華過、燦爛過,卻最后如雨打浮萍漂泊凋零,半世榮耀半世屈辱的41歲的人生留給世人無限的嘆息。
這一生榮辱,滿腹才華,還有那些無處排遣的痛苦..都只能付之于文墨,被他雕琢成了精美的詩篇。
虞美人讀后感150字?
讀后感
就像王國維先生所說“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我們現在對古代文學大略地簡概也喜歡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包含時間的概念。詩歌在唐代發展到極為成熟、輝煌,后世沒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詞更有發展之地,到宋代達到了極致。更確切來說,詞的興起與唐代經濟發達,五七言詩繁榮,有密切關系。眾所周知,商品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為適合市井需要的各種藝術的萌芽和發展,提供了保障。詞最先在民間流行,后來為文人士層接受,并采取這種體制創作,經李煜等人之手,漸漸由宴間助興的功能演變為表達士大夫情懷的文體。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書法,藝術造詣極高,尤以詞名世。因為,醉心聲色犬馬,最終國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藥而死。作為一個詞人,李煜絕對是一個境界高妙的詞人,但作為一國之君,他絕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君主。他不眷戀君主之為,然而歷史卻把他推到了這個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寧為一詞人,也不愿身處高高庭院而束縛了自我。他的詞前期寫宮廷享樂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與陶醉的情緒;后期因境遇的變化,寫亡國之痛,血淚至情。無論其詞前后題材變化有多大,但都貫穿一個特點:“真”。詞的感情處理上,少有理性的節制,一任真實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國經歷下的一首絕好之詞。
《虞美人》是李煜亡國囚居汴京時所作,是一首表達亡國之痛,感嘆人生苦短的詞。起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設問,非常概括凝練,將春去秋來的自然變化和過往時間的難尋一并展現在讀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對這樣的節氣自然變化時內心無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將亡國之痛和人事無常緩緩道來,不加掩飾,往事如風,但是此刻不能瀟灑,因著囚居與屈辱,愁怨與悲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倘若你要問“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會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東流去的春水啊,數不清!
《毛詩序》里說:“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國之詞中只有自傷之情,卻不見對亡國后百姓的憂愁,何也?因為,他是一個率性而為的詞人,他以純真質樸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彷徨無依,但是缺乏理性的節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狹隘情感上,而無對自己反省,更不用說是憂民之心了!在這一點上,比之后世詞人的憂國憂民、豪放如東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詩論》里頭說:“意象是詩人從感覺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擁抱”、“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可知,意象的選取是非常嚴格,而且是最能體現詩人情感與意圖的東西。這首詞里,春之花,秋之月,東風吹過的小樓,玉砌的雕欄,向東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實還是虛,都傳達出了與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無常。那玉砌的雕欄想必還是在那佇立著,但是朱紅的顏色早已斑駁,故國的一切還在李煜的心中,像一個霉菌總是隱隱發痛。
12
讀虞美人李煜的有哪些人生感悟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虞美人李煜給我們的啟示、讀虞美人李煜的有哪些人生感悟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