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江西古代有哪些水驛 江西古代水利工程

青梔白衫2023-03-31 08:20詩詞28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江西古代有哪些水驛,以及江西古代水利工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國古代供游人吃飯,住宿的地方叫什么

我國古代供游人吃飯,住宿的地方叫什么

驛站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客棧: 客棧,客棧是古代酒店的稱號,是為了滿足人們外出郊游或遠行的需要而出現的。人們在出外遠行時便會找地方投宿,而提供這些地方供人暫住的就稱為客棧。客棧,其實也是指以住宿為主的地方,裝置較簡陋的旅館,有的兼供客商堆貨并代辦轉運。

我國古代供傳遞官傳遞官文的地方叫什么

我國古代供傳遞官傳遞官文的地方叫驛站

驛站,是國家出現以后, *** 專門為傳遞公文和軍情所設定的通訊機構,至今已有4000年歷史,其建設和營運費用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軍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遞,故在春秋時期,人們把邊境內外傳遞文書的機構叫做“郵”。郵距為25公里,是一個成年人當天能往返的距離。

古代掌投遞公文、轉運官物及供往來官員休息的機構稱為驛站。而郵則為境上傳書之舍,起初郵和驛有區別,步傳為郵,馬傳稱驛,后則統而言之。

古代朝廷政令的下達,各級官府間公文的傳遞以及各地書信往來,則靠專人步行或騎馬遞送,這就是郵驛通訊。我國歷代 *** 一直沿襲這種驛傳制度。

驛傳制度起源于周朝。當時的諸侯都自成國家,他們為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方文書。為了方便信使和郵卒換用馬匹和住宿,在通往京城的驛道上相隔一定的距離,設有驛站。春秋時期的郵驛通訊已很完備。到唐朝,郵傳通訊盛極一時,分為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共有1600余處。同時還規定了各種郵驛的行程,規定驛馬每天走70里,驢50里,車30里。若有緊急情況,驛馬一天能跑300多里。宋朝時,各州縣都設定了專門傳遞官府緊急公文的“急遞鋪”。每鋪有幾個鋪丁值班,日夜不停地遞送檔案,一鋪接一鋪地傳遞(如同今之接力賽跑)每天要走400里,緊急軍情則“飛遞”五六百里,有時還發插羽毛的緊急函件‘:雞毛信”,稱為“羽檄”。公文驛遞的重要原則是迅速、準確、保密,歷代均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證,若耽誤日程,錯投,私自繞路、夾帶私物、丟失損壞,都將受到法律制裁。驛傳在中央屬兵部所管,在府州都有專門的驛丞管理郵傳及迎送官員之事。清末,隨著近代郵政的興起和發展,代替了古老的驛傳制度。

我國古代供外國人住的旅店叫什么?

外國人住的叫:館驛

中國的官員或者傳信軍人住的叫:驛站(休息馬匹的地方)

古代供人學習的地方叫什么

 古人讀書的地方叫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當時,著名的書院有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等。后由朝廷賜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仁宗慶歷年間,各地州府皆建官學,一些書院與官學合并。神宗時,朝廷將書院的錢、糧一律撥歸州學,書院一度衰落。

我國古代供外國人入住的旅館叫?

我國古代供外國人入住的旅館叫香館。

古代供使臣休息的地方叫什么

館驛,宋人王應麟說:“郡國朝宿之舍,在京者 謂之邸;郵騎傳遞之館,在四方者謂之驛”(王應麟《玉海》),

古運河的歷史及發展情況

古代運河聯結長江和淮河。春秋時期吳 王 夫差于公元前486 ~前 484 年開鑿。南起邗城(今揚州)以南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

東漢時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經津湖、白馬湖,北入淮。東晉永和年間,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從今儀征引水。

隋大業元年( 605 ),煬帝開挖通濟渠時,又開邗溝,自山陽至江都入揚子江,溝通江、淮,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后,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

擴展資料:

漕運始終是維系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后,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

漕運對于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并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歷代分布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御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后盾的。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糧北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的郵驛系統是怎樣的

轉:

郵驛,即驛站,傳舍。傳送文書,步遞曰郵,馬遞曰置,曰驛。《后漢書·袁安傳》:“公事自有郵驛,私請則非功曹所持。” 宋朝曾鞏《駕部制》:“輿馬輦乘之奉,郵驛圉牧之治,中臺要務,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 清 陳廷敬 《平滇雅·滇池》詩:“降幡夕豎,逆駭縱橫,林野涂腦,郵驛遞顱。”

中國古代政府為了有效的傳播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類信息,在開辟、整修道路的基

礎上,建立了一整套郵驛系統,依靠這套郵驛系統,古代社會才能進行相對高效的信息傳播。而古代郵驛源遠流長,王朝興盛,郵驛發達;王朝沒落,郵驛必然衰落,歷朝歷代均是如此。

在古籍中,“郵”、驛”均指在道路上隔一定距離為傳遞信息的人設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車馬,同時也指以郵驛方式傳遞信息。

中國的郵驛何時出現,尚未有確證。見于史籍記載的郵驛制度和郵驛的正式名稱始于周代。西周時郵驛系統已初具規模。諸侯國之間為了政治、軍事活動的需要,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驛站,負責傳遞政府文書、運轉貨物、接待過往官員等。

一、先秦

根據記載周代典制的古籍《周禮·地官·遺人》的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凡委、積之事,巡而比之,以時頒之。”(廬、路室、候館均指接待賓客、旅人的館舍。亦是郵驛的另一功能。委、積指飲食。)可見周代對郵驛系統的設置和管理已經相當規范了。

到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建立起郵驛網,主要交通道路上一般隔 30 里設一館驛。《孟子·公孫丑上》中說,“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的傳播速度之快,甚至比采用專用郵路,乘坐專用郵車,以傳遞君王的命令的速度還要快。從這里可以看出,郵驛系統主要是為了更加迅速的傳達政令。尤其在戰國時期,郵驛形式更加多樣,有了遞、驛、徒 3 種形式:遞用車,驛用馬,徒為步傳。

二、秦漢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幾年就建成了以“馳道”為干線的全國交通網。《漢書·賈山傳》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交通網絡延伸的同時,郵驛系統也得到全面的擴展。

到了漢代,郵驛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郵亭驛站星羅棋布,《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載,西漢共有郵亭 2 3 所。到東漢,全國驛道總長已超過 32 0 0 0 公里。《史記·留侯世家》載,漢“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里指閭里,漢時每閭里間隔約 1 0 公里)。驛站的距離也有嚴格的規定,《續漢書·輿服志》載,“驛馬三十里一置”。當時利用郵驛系統傳播信息的速度已經非常快了,傳車一般日行百里,快則二三百里。馬驛更快。尤其在傳送緊急公文時,驛者挨站換馬,速度大為提高。《漢書·趙充國傳》載,金城副長安相 1 4 0 里,文書三日半可到,平均日行約 40 0 余里。

漢時郵傳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國防上。邊防一線的重要緊急文書,都是靠郵傳遞的。漢武帝時大將李陵北征。兵抵受降城,他馬上通過郵傳給武帝上書報告。后來桑弘羊要在西域輪臺屯田,也準備通過郵驛來密切漢政府和西域的關系。東漢時我國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起來,班超和甘英的出使西域和大秦,使絲綢之路更加暢通。

漢政府在西北的郵驛十分發達,出現了“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華局面。當時,西方的羅馬也正處于繁榮時期,那里也是郵驛暢通,沿途“列置郵亭”,所以當時諸國的商人和使者,可以從東漢邊境通過郵驛一直馳騁到羅馬首都。

整個漢代,政府從制度上保證了郵傳的有效施行。在中央部一級的九卿官職中,有許多是和郵驛制度直接關聯的。比如,少府中的尚書令和符節令,便是專管政府公文收發和符節的分發與管理。大鴻臚兼管郵使的接待。御史大夫也兼管郵傳,對郵傳使者的憑證進行監察。和郵傳關系最直接的是九卿中的衛尉,他的屬下有一官員叫“公車司馬令”,負責接待由傳車征召來上書的民間賢士,所以又叫“公車上書”。后來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得名便由于此。三公中的太尉、府中的法曹也主管郵驛,負責郵驛規章制度的制訂和一般管理。

漢時,地方郵驛管理也比前代更為正規化。郵驛系統由州、郡、縣三級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視的一個官吏便是“督郵”。他不僅主管郵書,還兼管督察長吏,是個實權官吏。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并統一名稱叫“驛”。據出土的漢代木簡記載,漢代郵驛通信已有迅速、準確、安全的要求。隨著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的形成。郵驛不可或缺地進入并維系著這個通道。絲路和驛站相互依存,絲路因驛站而增加活力,郵驛因絲路而通達至印度、中亞、波斯等國。馬可?波羅曾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在其游記中提及了很多古代驛站的遺跡,從中可以看到驛站在絲路中的地位。

三、魏晉南北朝

兩漢與隋唐之間,是一個長期動蕩不安的時代。混亂的局勢對郵驛系統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但是戰火紛飛之時,更需要迅速獲得必要的信息,因而郵驛對信息傳播的重要性更清晰的顯示出來。各國在征戰之余,都挪出一部分財力人力進行郵驛的建設。

據載,為了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魏國研制出一種“追鋒車”。《三國志集解》中解釋說:“晉志曰,??追鋒之名,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陣之間,是為傳乘。”這種傳車奔走神速,在傳播信息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傅暢《晉諸公贊》載,“帝性急,請召欲速。秀等在內職,到得及時,以望在外,特給追鋒車,虎賁率五人,每有集合,望輒奔馳而至。”

同時,郵驛的形式也進一步多樣了。如三國時期的吳國由于地處多水的江南,遂因地制宜設置了水驛,更便利了信息的傳播。

四、隋唐

隋唐之時,郵驛系統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形成了以長安(今西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郵驛網絡。據《唐六典·尚書兵部》載,唐開元年間有陸驛1297所,水驛260所,水陸相兼者70余所。

陸驛大約 30里一設,邊陲地區驛所間隔則長一些,而“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不必三十里”。根據交通繁忙程度,陸驛分為7個等級。最高等級的都亭驛配備驛馬75匹,最低等級的六等驛則只有驛馬8匹。

水驛也根據交通繁忙程度分成3個等級,第一等的水驛配驛船4只,第三等水驛只配驛船2只。

驛馬日行300里,最快可達到日行500里,故唐詩有云:“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如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六天之后,遠在3000里之外的長安就接到了消息。

水驛的速度則較慢。逆水時重船日行約40里左右,空船日行50里左右;順水時日行百里左右。

為了更快地傳播緊急訊息,唐代還發展出一種“飛驛”。如據《唐會要·館驛》載:“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遼,發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并許之。飛表奏事,自茲始也。”

五、兩宋

宋代郵驛的規模雖較唐有縮減,但宋對郵驛制度的革新,促進了郵驛制度的發展。

一直以來,郵驛在傳遞信息之外,還承擔著提供食宿的任務。宋代為了提高文書傳遞的效率,在驛站之外另設遞鋪,專門供傳播信息之用,驛站則只負責提供食宿。

據《夢溪筆談》載,“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步遞主要運送一般文書,日行200里,馬遞運送緊急文書或物品,日行300里,急腳遞運送緊急軍文,日行400里,后又提高到500里。

急腳遞中還有一種金牌急腳遞,紅漆金字,上書“御前文字,不得入鋪”。這種文書每到一鋪,鋪卒需早早在鋪前等候,交接后立刻趕往下一鋪,并不入鋪耽擱。《夢溪筆談》描述了其傳遞的情況:“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夜行五百里,不以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受。”召回岳飛的十二道金牌,就是這種金牌急腳遞。

南宋又增設了斥候鋪和擺鋪。斥候鋪是把稱作斥候的了望、偵察與文書傳遞結合起來的急遞組織,通常設在邊防要地。擺鋪是為適應軍事行動、加速緊急文報的傳遞而臨時設置的一種急腳遞,是斥候制度的一種補充。

據有關資料推算,北宋遞鋪約6000個,鋪卒10萬余人,南宋遞鋪約3500個,鋪卒5萬余人。這些數據足以證明,宋朝的郵驛系統也是十分完備的。

六、元代

元朝的驛站是歷代最盛的。驛站在蒙古語中稱站赤。《元史?兵志》載:“站赤名,驛傳之譯名也。”站赤的交通工具根據各地不同環境狀況而不同,有馬、車、船、轎、牛、驢、狗等。

元朝的驛站總數雖和前朝差不多,但規模明顯增大了許多。如唐、宋的驛站用馬最多70余匹,而元朝的大驛站用馬動輒上千匹。急遞鋪的設置則承前代,各鋪距離十里十五里二十五里不等。據《永樂大典》載,當時“凡在屬國,皆置驛傳,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必達。”

七、明代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開拓海上驛道并進一步延伸至非洲。

驛遞接待的待遇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可以隨便享用的。明初,對驛遞接待人員的范圍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朝廷只給很少的軍務和欽差人員發放使用驛遞的證明信,允許他們持“官”牌或馬牌使用公家的驛遞。陸仲亨以侯爵之尊,因為違規使用了公家驛站的馬匹,便被朱元璋罰往雁門捕盜。可見制度之嚴厲。

明朝中葉以后,驛遞的管理開始出現混亂.以至于發展到沒有使用驛遞資格的官員,甚至其他人員,借用或購買證明信使用驛站的情況。地方官員們也乘機拿這個待遇來損公肥私攫取方便。出現了濫借濫贈的現象,導致驛遞負擔異常沉重。

嘉靖初年,淮陽驛遞每年接到的證明信大約是3000個,不到20年光景,就上升到了1萬多個,造成了“法當入驛者,十無二三。法不當人驛者,十每八九”的嚴重失控局面。

八、清代

清代郵驛依各地路程遠近及沖要偏僻情況之不同,因地制宜的設置了各種郵驛。

《清會典》載,“凡置郵,曰驛、曰站、曰塘、曰臺、曰所、曰鋪,各量其途之沖僻而置焉”,驛、所(遞運所)、鋪(急遞鋪)均大體承前制,站、臺、塘則是清代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而特設的通信組織,名稱因地域而不同,實質則都是以飛報軍情為主,兼有偵察、巡邏、運輸等功能。

但是,清朝古郵驛經過前期的盛后,到嘉庶道光以后,呈現出種種的衰落景象:郵傳速度慢、效率低,“文書任意延擱,至數起始遣一馬夫送之。故往往有數百里內文書竟遲至十條日始到者。”

咸豐年間,一方面軍情緊急,羽書頻傳,另一方面驛路梗塞,通信戔靈,大量軍事文書被積壓、損壞、私拆。嚴重影響文件的技用,難完成“置郵傳命”的任務。破敗的驛站比比皆是,今河北武清縣的河西驛清韌有驛夾152名,驛馬33匹,到光緒朝只剩下驛夫30名,驛馬24匹。

我很想了解古代的關隘,城市,對應的現在位置,有誰能給張古代的關隘圖,非常感謝

1.居庸關

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沒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遼以后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生兵亂,雄武軍節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于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2.玉門關

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3.嘉峪關

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灑泉市)西北門戶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御吐魯番東侵。

4.仙人關

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陜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5.陽關

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

6.天井關

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于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7.雁門關

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于其間”而得名。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異常險要,為歷代鎮守重地。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所建,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后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

8.石嶺關

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于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遼援北漢之軍。

9.平型關

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

10.娘子關

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

11.虎牢關

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不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于此而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后每逢戰亂,多爭此關。唐初李世民與竇建德也曾在此一決雌雄。

12.義陽三關

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南北朝時對義陽郡南三關的總稱。這三關指:武勝關(在今河南省羅山縣南)、平靖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和湖北省應山縣交界處)、黃峴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南)。三關歷來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唐朝中葉,淮西割據勢力因據三關諸險而屢次作亂。宋朝南渡后,也因三關勢力單薄,致使壽春、合肥等地多遭襲擊。

13.瞿塘關

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瞿塘峽西口。漢時在此置江關都尉。214年,劉備攻打廣漢未克,諸葛亮與張飛、越云等率軍自荊江逆江而上,占領此關,遂克巴東。后被蜀漢視為重鎮。歷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關。

14.大勝關

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大勝關村。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1132年置烽火臺。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于是改名大勝港并在此設關,即大勝關。沿襲至今。此地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轉港口。

15.獨松關

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為南宋時所筑。此關東西為高山,狹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軍即從此關攻破臨安,滅亡南宋王朝。

16.仙霞關

在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南。878年,黃巢qi義jun轉戰浙東時所辟就。此關位于仙霞嶺上,山高谷深,層巒疊嶂。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縣)、建(今福建省建甌縣)兩州間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企圖依托仙霞之險與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關而失敗。

17.鬼門關

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西。界于北流縣與玉林市間,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難生還,故名鬼門關。為古代通往欽州、瓊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為天門關。

18.古嚴關

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西。關名,一說為秦時所提,一說為漢所稱。此關處群山環抱之中,周圍山勢連綿,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因之為古代軍事要地。關前有清人商昌書刻“古嚴關”三字。

19.鎮南關

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此關控大青、金雞兩山隘口,山巒重疊,谷深林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古代中國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稱。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老將馮子材率軍據關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敗法國侵略軍。1965年,此關更名為友誼關。

20.下關

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關扼點蒼山與洱海間狹長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南詔、大理國都之門戶。公元779年,南詔王在此設關,以為都城屏障。明初,大將沐英進攻大理,大理國據關以守,明軍巧出奇兵,攻占此關,迅速滅亡大理。

以后,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21.潼關

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此關扼黃河要津渡口,鎖東西交通咽喉,歷來為關中地區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關中。

22.蒲津關

又稱臨晉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23.武關

在今陜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

24.大散關

在今陜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25.洛陽八關

東漢首都附近八關的總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為東漢防衛首都的軍事要塞。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為修器械,鎮守京師而設。這八關指: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26.函谷關

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戰國時秦置。因山谷懸崖峭壁,深險如函,關在谷中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為函谷。此關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前241年,楚、趙、韓、魏、衛等國聯合攻秦,至此為秦據險所敗。漢武帝時將故關東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縣東,史稱新關,原函谷關相應被稱作舊關。并改置為弘農縣。

地圖需要你去百度查了 貼不出來

江西古代有哪些水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江西古代水利工程、江西古代有哪些水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30155.html

分享給朋友:

“江西古代有哪些水驛 江西古代水利工程” 的相關文章

古舊化筆如何(怎樣改造舊筆)

古舊化筆如何(怎樣改造舊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舊化筆如何,以及怎樣改造舊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達舊化馬克筆使用方法,簡單一點,盡量不要特別復雜,謝謝了。 稍稍將所畫的銹漬化開,以達到自然的效果。畫的時候要注意銹漬的流向再將馬克筆中的顏料擠出...

詩詞中有多少的字 有很多字的詩

詩詞中有多少的字 有很多字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詩詞中有多少的字,以及有很多字的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中最常見的字 古詩中最常見的字是月,還有春,水,風也很多月(如:床前明月光,明月幾時有,海上升明月,月是故鄉明,思君如滿月,長安一片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中霜里斗嬋娟,二十四橋明月夜,……...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古代大概有多少首詩詞? 據《全唐詩》,唐詩作品存世約五萬五千七百三十首。據《全宋詞》宋詞留世詞作約 20000首。這些只是當時以及后人編錄的數目,里面都是...

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 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

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 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以及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女子芳華代表多少歲? 20—24歲。1、桃李年華:形容女子二十歲。2、花信年華:花信,開花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

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唐代送別詩的特點

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唐代送別詩的特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以及唐代送別詩的特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考常識古代送別友人的方式? 1、“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

古詩詞包括文言文嗎,古詩詞屬于文言文嗎?

古詩詞包括文言文嗎,古詩詞屬于文言文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詞包括文言文嗎,以及古詩詞屬于文言文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詞包括文言文嗎? 古時候沒有白話文,所有書面語言都是文言文的形式,古詩詞當然也就是文言文表達的了。當然,不能說古詩詞包括文言文,而...

古代所有詩詞共多少首,古代的古詩一共有多少首

古代所有詩詞共多少首,古代的古詩一共有多少首

大家好,關于古代所有詩詞共多少首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代的古詩一共有多少首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國一共有多少首古詩詞? 全唐詩及全元曲均約4萬9千首,全宋詞約2萬首。還不包括審核不佳棄用的、...

唐代如何保護耕牛,唐朝牛耕技術

唐代如何保護耕牛,唐朝牛耕技術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代如何保護耕牛,以及唐朝牛耕技術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代制定了哪些保護牲畜的法規? 為了保障畜牧業的發展,唐代制定有保護牲畜的法規。少數民族集中的邊疆地區,獸醫學有新的發展。在西藏且出現了藏獸醫,著作有《論馬寶珠》、《醫馬論》等。在新疆吐魯番的...

是古代怎么說,是古代怎么說英語

是古代怎么說,是古代怎么說英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是古代怎么說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是古代怎么說英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漢語翻譯“是”字 ◎ 是 shì 〈形〉(1)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2) 同本義 [right]是,...

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四年級

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四年級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以及關于古代的詩句有哪些四年級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古代的詩句 1江南 漢樂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2長歌行 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