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出自哪里 里仁篇1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里仁篇》出自哪里,以及里仁篇1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意思。
釋義: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里仁篇》。
原文節選: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話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擴展資料:
賞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渝,保持氣節。
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出自哪
這是《論語》里的《里仁》篇第一段: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翻譯)
這句話意思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擴展資料
《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鄉鄰之間蘊含的高尚美德,能讓人過上品德高尚的美好生活。一個人選擇住處的時候,如果不選擇具有高尚品德的地方,這樣的人就不是聰明人。這句話出自于《論語·里仁》第一段。拓展內容: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燕山大學里仁學院中的里仁出自哪里?
“里仁”一詞出自《論語·里仁篇》。
原文截取如下: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意思是,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其實,這是學校的一種定位,也是一種宣傳。希望借助學校的環境和個人的努力,造就人的的人。
《里仁篇》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里仁篇1、《里仁篇》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