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寫的古文有哪些 李淵寫的古文有哪些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淵寫的古文有哪些,以及李淵寫的古文有哪些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是?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
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休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圣。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翻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
見他對著飯菜準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占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
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
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圣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此文出自唐代·吳兢所著的《貞觀政要》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來君主以為借鑒。
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征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
《貞觀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視為定本的本子,即是經蔣乂整理的本子。現今所見“讀《貞觀政要》”最早的記載在唐憲宗時,恰好證明是蔣乂使其外祖父的遺著得以重見天日的。
經蔣乂整理過后,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讀、所見,均屬這一系統。宋刊本《貞觀政要》,無疑亦屬這一版本系統。《玉海》引《邯鄲書目》著錄的《貞觀政要》,也是這個版本系統。
蔣乂的四子中,系、伸、偕三人皆有史才,自文宗至懿宗相繼為史官。史稱:蔣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云《蔣氏日歷》,士族靡不家藏焉。”蔣氏家藏《貞觀政要》的底本或稿本,隨之而流向社會,各本雜相抄錄,所以出現淆亂。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于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吳兢所上諫疏皆關乎封建政治之大事。他的《諫十銓試人表》即是一例。當時在選用官員時,皇帝繞開吏部而在禁中做出決定。
吳兢很反對,認為朝廷各個部門應各司其職,選官事必須由吏部主之。他強調的是要按既定法規行事,甚至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變制度,“上自天子,至于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在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著作郎吳兢撰寫的《則天實錄》,談到宋璟逼迫張說,讓他為魏元忠作證一事。魏元忠是武則天重臣,被人誣陷說過“小人在君側!”,引起權臣張易之、張忠昌的猜忌和控訐。張說一開始畏于張氏權威,證言不利于魏元忠。宋璟伸張正義,張說不得已還了魏元忠的清白。
屈谷巨瓠文言文及翻譯
1. 文言文翻譯,如下
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曰:“谷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巨瓠(讀音hu四聲,葫蘆),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先生。”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讀音cheng二聲)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堅如石,則不可以剖而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谷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翻譯:齊國有個叫田仲的居士,宋國一個叫屈谷的人拜見他,說:“我聽說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別人而生存,現在我有一個巨大的葫蘆,堅硬如同石頭,皮厚得沒有空腔(實心),把它宋給先生。”田仲說:“葫蘆的用處,就在于它可以盛東西。現在這個是皮厚無腔,那么就不能剖開盛東西;而且它堅硬得像石頭一樣,那么就不能剖開用來盛(酒水),我拿這個葫蘆沒什么用。”(屈谷)說:“好,我就把它丟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別人而生存,也對國家沒什么用,也屬于堅硬的葫蘆一類啊。”
2. 文言文《堅瓠》的譯文
【原文】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曰:“谷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樹瓠之道,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谷將以欲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譯文】齊國有一個隱居的人叫田仲,宋國人屈谷來見他,說:“我聽說先生的行為,不依靠仰人鼻息來糊口。如今我有一個種植瓠瓜的辦法,結出來的果實堅硬如石,皮厚而沒有孔隙,現在獻給你。”田仲說:“那瓠瓜可貴的地方,是因為可以用來裝東西。如今你的果實皮厚而沒有孔隙,那么就不能剖開用來裝東西;而且堅硬象石頭,那就不可以剖開來倒酒。我要這種瓠瓜來做什么呢?”屈谷說:“你說得對,我將以你的想法拋棄它。”如今田仲不仰人鼻息來糊口,也不會給人們的國家有什么好處,也屬于堅硬的瓠瓜之類的東西。
3. 五蠹原文及翻譯40字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
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構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眼養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函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餉;欀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士橐,非下也,權重也。
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戰,鐵铦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
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面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五蠹全文翻譯:上古時代,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現了,在樹上架木做巢居住來避免獸群的侵,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有巢氏。當時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實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難聞的氣味,傷害腸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現了,鉆木取火來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燧人氏。中古時代,天下發大水,鯀和禹疏導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時代,夏桀和商紂殘 *** 亂,商湯和周武王起兵討伐。如果有人在夏朝還在樹上架木筑巢,還鉆木取火,一定會被鯀、禹恥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還盡全力去疏導河流,一定會被商湯、周武王恥笑了。
這樣說來,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還贊美堯、舜、湯、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會被新的圣人恥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謂永久適用的制度,而應研究當前的社會情況,并根據它制定符合實際的措施。
有個耕田的宋國人,田里有個樹樁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樹樁上,碰斷脖子死了;這個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農具,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再撿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卻被宋國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來治理現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類似的人。
古時男子不須耕種,野生的果實就足夠食用;婦女不須紡織,禽獸的毛皮就足夠穿著。不需要做費力的事,給養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財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間不爭斗。
因此不需實行厚賞,不用采取重罰,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現在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不算多,每個兒子又有五個兒子,這樣祖父沒死就有了二十五個孫子。
因此人民多而財物缺少,干體力活干得很勞累,可是給養還是很少,所以人民發生爭斗。即使加倍獎賞和加重懲罰,還是不能避免紛亂。
堯統治天下的時候,他的住房簡陋,茅草蓋的屋頂都不加修剪,櫟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糧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現在的看門人,穿的吃的都不會比這更差了。禹統治天下的時候,親自拿了農具干活,給百姓帶頭,累得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不長毛;即使現在奴隸的勞動都不會比這更苦了。
按這樣的情況推論,古代讓出天子地位的人,。
4. 田仲自恃 譯文及原文(注釋)
田仲自恃(括號里的文字是注釋)(16分)
一齊居士(隱居不肯做官的人)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曰:"谷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樹瓠(大葫蘆),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谷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有個隱士叫做田仲.宋國人屈谷去拜會他,對他說:"我聽說你主張不依靠別人而生活。現在我有個大葫蘆,像石頭一樣堅硬,厚且沒有孔洞,送給你吧."田仲說:"那個葫蘆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可以盛東西。現在這個又厚又沒有孔洞,就不能剖開盛東西,又像石頭一樣堅硬,不能剖開裝酒,我拿這個葫蘆沒有用."屈谷說:"是這樣,我打算把葫蘆丟在田里.現在田仲不依靠別人生活,對國家沒有好處,就和這堅硬的葫蘆是一樣的."
5. 屈突仲通文言文翻譯
屈突通擔任隋的虎賁郎將。隋丈帝楊堅命他審察隴西救群記錄,查出兩萬多匹隱藏的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監牧官一千五百人,將要全部處斬。屈突通對文帝說:“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憑一顆最仁慈的心來治理天下,又怎會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數量來殺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頭說:“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來抵眾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說:“朕不明事理,競到了這一地步。現在就全都赦免慕榮悉達等人,來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減輕了對他們的處罰。后屈突通被提撥為左武衛將軍。他為官剛勁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會包庇縱容。他的兄弟屈突蓋擔長安令,也因方正嚴厲而顯名。當時有這樣的一首民謠:“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秦、隴兩地叛亂紛起,屈突通被封為關內討捕大使。安定人劉迦論造反,率眾十余萬占據雕陰。屈突通調集關q-兵攻打,駐扎在安定,一開始并不與敵交戰,軍中都以為屈突通膽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卻又派兵偷偷潛入上郡。敵人并未察覺這個情況,率兵南進,距屈突通軍70里扎營,分散兵力占領陣地。屈突通等他們毫無防備,便連夜挑選精兵突襲打敗了他們。后來隋的政治更加混亂,各地叛亂紛紛,朝廷的軍隊喪失斗志,將領多被殺死。屈突通每戰都非常慎重,所以雖然沒有大捷,但是從沒戰敗過。
高祖(唐高祖李淵)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東,唐兵久戰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圍攻,渡過了黃河,在飲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將桑顯和。這時,屈突通的情勢十分窘迫,有人勸他投降,他說:“吾蒙受國家厚遇之恩,曾侍奉兩個君主,怎能在此危難之際逃走?只有以死相報罷了l',他常常自己摸著脖子說:“應當為了國家來挨別人一刀!”不久,屈突通聽說長安已被攻破,家屬也都被李淵所俘,便命桑顯和鎮守潼關,自率主力要去洛陽。屈突通剛走,桑顯和便投降了唐軍。劉文靜派副將竇琮、段志玄等率精銳騎兵追趕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陣抵御。竇琮派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去勸降,屈突通大喊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23365道:“過去咱們是父子,現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殺他。桑顯和對屈突通的部眾說:“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關西,為什么又要到東邊去呢?”眾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敗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馬向東南方向(指揚州)跪拜了兩次,號哭道:“臣力盡兵敗,沒有對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長安。(與高祖李淵見面后)皇帝安慰道:“咱們兩個怎會相見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盡臣子的節義,因此到了這一地步,成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說:“你是個忠臣呵。”釋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書,封蔣國公,讓他擔任秦王李世民行軍元帥長史。
后來隨軍出戰平定薛仁果,當時薛仁果的珍寶堆積如山,諸將皆爭相搶奪,唯獨屈突通一點也不掠取。唐高祖聞知此事后,說:“屈突通對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聲一定不是虛傳的呵。”后來屈突通兼任陵東道行臺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較低職位的官),跟從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當時屈突通的兩個兒子們都在洛陽,皇帝說:“現在把向東征討的重任交給你,你的兩個兒子該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說:“臣老了,不足以擔當如此之重任了。但是過去陛下您釋放了我這個俘虜,給我恩惠與禮遇,來使我獲得了新生,這個時候,我就應當發誓以死報效國家。現在出征,我正應該擔當先導,而我兩個兒子的生死自有他們自已的命運,我終不會因一己之私來損害公義的。”皇帝嘆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節(的情況),我今天見到了
希望能幫到你!請記住,有志者事竟成!堅持就是勝利!
望采納,祝安好!謝謝!
6. 文言文吹牛翻譯
原文:京師選將軍,群聚以觀。有人出,首如斗,足如箕,其力士也。其時山東一人曰:“此輩未足魁偉,吾鄉一巨人,立則頭頂棟。”山西一人曰:“吾鄉一巨人更在上,坐則頭頂梁。”既而一人曰:“些皆未之奇,吾鄉有一巨人,開口時上唇抵棟,下唇搭地。”旁有難者曰:“然則身何居乎?”眾咸哂之。
翻譯:京師挑選將軍,很多人聚在一起圍觀。有個人站出來了,頭有笆斗大,腳有簸箕大,真是大力士啊。這時,有個山東人說:“這人不算魁偉,我家鄉有個巨人,站起來頭能挨住房梁。” 一個山西人說:“我家鄉有個人比你的更厲害,坐著頭就能挨著房梁。”此時一個人說:“這些都不算稀奇,我家鄉有個巨人,說話時,上唇挨房梁,下唇搭在地上。”旁邊有人責問他道:“那么他站在哪兒呢?”眾人都嘲笑他了。
7. 《《實心的葫蘆沒用處》》的道理是什么
看到這個問題之后,我百度了一下,發現確實有一個叫做《實心的葫蘆沒用處》的小故事被收錄在《讀故事悟人生》一書中。起初,我以為是作者杜撰的故事,后來又搜索了一下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結果發現這個故事被人稱為“屈谷巨瓠”,出自《韓非子》。
譯文如下:
齊國有個叫田仲的居士,宋國一個叫屈谷的人拜見他,說:“我聽說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別人而生存,現在我有一個巨大的葫蘆,堅硬如同石頭,皮厚得沒有空腔(實心),把它送給先生。”田仲說:“葫蘆的用處,就在于它可以盛東西。現在這個是皮厚無腔,那么就不能剖開盛東西;而且它堅硬得像石頭一樣,那么就不能剖開用來盛(酒水),我拿這個葫蘆沒什么用。”(屈谷)說:“好,我就把它丟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別人而生存,也對國家沒什么用,也屬于堅硬的葫蘆一類啊。”
《讀故事悟人生》一書在網上是付費內容,我沒有下載,但是就上文不難推測出。首先,“屈谷巨瓠”比喻的是無用之人,《實心的葫蘆沒用處》也無非是作者借用這個故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明,一個人如果想要在社會上立足,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要靠別人的幫襯才能成功;而且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否則,一個人不依靠任何人生存,對他人對社會無用的人,就會像一只空心的葫蘆一樣,被隨手丟棄。
這里,我延伸一下,說點題外話。以前,我們學習《魯濱孫漂流記》的時候,有同學在討論,人可以不依靠他人,不依靠社會,同樣能夠生存。這個觀點不是正確,或者說是不全面的。就算是魯濱孫,他之所以能夠在荒島上生存下來,更多的是依靠他從人類社會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他從沉船中得到的一些基本工具,并不是完全靠他自己。另外,有新聞報道,一些人類的嬰兒被意外遺落在叢林中,被動物撫養長大,他們沒有依靠人和社會的幫助生存了下來。但是,這些“狼孩”“熊孩”被帶回人類社會之后,多年之后依然不能掌握人類的語言,而只會嚎叫,只吃生食。說明,他們已經不是以“人”,而是以“野獸”的狀態生活下去了。
這就說明,人要在社會中生存,萬不可自視甚高,而應該謙虛謹慎,心懷敬畏。
8. 劉定之文言文翻譯
劉定之,字主靜,是永新縣人。自幼聰明異常,父親教他讀書,每日背誦數千言。父親見他好學,他的父親禁止他寫文章。一天,父親偶然發現了他寫的《祀灶文》,感到非常驚訝。
劉定之考中舉人后,正統元年又考中會試第一,殿試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編修一職。劉定之為人性情耿直,剛正不阿,但又十分謙恭勤勉,尤以文學之名享譽一時。
皇帝曾經命他做《元宵詩》,內使太監卻站在一邊等候,劉定之據案伸紙,立刻寫好百首七言絕句。又有一次,劉定之一天之內,起草了九個文告,筆不停書。有人問宋朝人的名字,他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實就是家譜),一查族譜果然如此,人們對他的敏捷和博學感到嘆服。
江西、湖廣兩地發生旱災,但地方官員仍然照收百姓的賦稅。劉定之上疏向皇帝進言:“現在國家糧庫充足,儲備厚實,而江西、湖廣等地百姓因災無收,張口待哺,還要照樣交納租賦,這不是皇帝憐愛百姓的本意,請圣主體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辭所感動,立刻下旨停征課稅。
擴展資料:
劉定之為人性情耿直,剛正不阿,但又十分謙恭勤勉,尤以文學之名享譽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識宏博,雄渾瑰麗,變化莫測,雖機軸多出自三蘇,而理道過之。其為詩含蓄蘊藉;而憂國憂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間。明朝中葉,劉定之名聞天下,擅一代文宗,雖武夫悍卒,亦無不慕傳。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詩》,內侍太監站立一邊等候,劉定之據案伸紙,立成七言絕句百首,令人折節嘆服。又有一次,劉定之一天之內,起草了九個文誥,筆不停書。自他入內閣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問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劉定之立馬列出他們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譜系一樣,時人都佩服他的聰敏博學。
劉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靜,號呆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學家。
正統元年(1436年)進士。歷官編修、洗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淵閣,進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成化四年(1468年)遷禮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劉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安‘。
劉定之學問淵博,善文工詩,著有《周易圖釋》、《否泰錄》、《呆齋集》等。
劉定之與彭時、商輅之后又聯名上疏說:“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她為太后,下詔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都得大義。現在太后梓宮應當合葬裕陵,她的神主應當附祭太廟,這是無可更改之禮。
近來聽說要另擇地埋葬太后,臣等實是心懷疑懼。我們私下以為陛下之所以遲疑,是因為考慮到當今皇太后萬壽之后,應當與先帝同尊,因此擔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漢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呂后仍附祭長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后仍附祭太廟。現在如果陵廟之制稍有不合適,則會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譏笑。”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憲宗仍擔心違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發出為錢太后另擇葬地的諭旨。
姚夔等兩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華門哭請,憲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頭拒命,聲言:“不得錢太后合葬旨意,絕不敢退下。”自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跪至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憲宗與周太后無可奈何,這才聽從了劉定之等人的建議。
李淵罷佛文言文翻譯
李淵對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后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后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所以,不是李淵罷佛,而是傅奕罷佛。故將《傅奕傳》原文和翻譯摘錄如下:
原文:
一傅弈,相州鄴人也。尤曉天文歷數。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及諒舉兵,謂弈曰:“今茲熒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對曰:“不為怪異。”諒不悅。及諒敗,由是免誅,徙扶風。高祖為扶風太守,深禮之;及踐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儉,以其父質在隋言占候,忤煬帝意,入獄,竟死獄中,遂懲其事;又恥以數術進,乃薦弈自代,遂遷太史令。弈既與儉同列,數舉儉之過,而儉不之恨。時人多儉仁厚,而稱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狀,屢會上旨。
二武德七年,弈上疏請除去釋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發而揖君親;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賦。今之僧尼,請令匹配,即成十萬余戶,產育男女,自然益國,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詞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詳議。中書令蕭瑀與之爭曰:“佛,圣人也。弈為此議,——‘非圣人者無法’,請置嚴刑。”弈曰:“禮本于事親,終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其瑀之謂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獄所設,正為是人!”高祖將從弈言,會傳位而止。
三貞觀十三年卒,年八十五。臨終誡其子曰:“釋教亂華,舉世皆惑,唯獨竊嘆,眾不從我,悲夫!汝等勿學也。”
四弈生平遇患,未嘗請醫服藥,雖究陰陽數術之書,而并不之信。又常醉臥,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嗚呼哀哉!”其縱達皆此類。 (節選自《舊唐書?傅弈傳》,有刪改)
【參考譯文】
一傅弈是相州鄴縣人,非常精通天文歷法。隋朝開皇年間,憑著儀曹的職位事奉漢王楊諒(隋文帝第五子,后為隋煬帝所殺),等到楊諒起兵,楊諒對傅弈說:“現在火星進入井宿的位置,這是什么征兆?” 傅弈回答說:“不是奇怪特別的現象。”楊諒不高興。等到楊諒兵敗,傅弈因為這件事而免于被殺,被調到扶風。唐高祖(李淵)擔任扶風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見傅弈并任命他為太史丞。太史令庾儉,因為他的父親庾質在隋朝時說了占卜預測吉兇之事,違背了隋煬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獄,最終死在獄中,于是庾儉引以為戒;又以憑借占卜來升官為恥,于是推薦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為太史令。傅弈和庾儉職位相同之后,多次舉報庾儉的過失,但是庾儉不恨他。當時人稱贊庾儉仁德厚道,而稱贊傅弈坦率正直。傅弈所上奏的天象變化情況,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相合。
二七年,傅弈上疏請求鏟除佛教,疏中說:佛教在西域,在遙遠的地方制造禍亂,本地人翻譯佛經時,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肆意附會。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發為僧,對父母君主無禮;游手好閑,穿上袈裟逃避賦稅。現在的和尚尼姑,請讓他們還俗成婚,就有十萬戶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對國家有益,可以使兵源充足。國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災禍,百姓知道皇上的威嚴和自己的福分。又上疏十一篇,言詞尖銳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見交給群臣討論。中書令蕭瑀與他爭論說:“佛是圣人。傅弈發出這樣的議論,是誹謗圣人目無禮法,請對他施加嚴刑。”傅弈說:“禮本出自對父母的奉養,終結于對皇上的侍奉。而佛祖(釋迦牟尼)逃出城外,離開家庭,逃離他的父親;以一介匹夫而對抗天子,以子女的身份卻背棄親人。蕭瑀竟然尊奉這種無父之教,我聽說‘非議孝道的人,他眼中沒有父母’,說的就是你蕭瑀吧!”蕭瑀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說:“地獄的設置,正是為了這種人!”高祖將要采納傅弈的意見,恰逢傳位而作罷。
三貞觀十三年傅弈去世,終年八十五歲。臨終告誡他的兒子說:佛教擾亂國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獨自偷偷地嘆息,大家不聽從我的建議,可悲啊!你們不要研習佛教。
四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請醫吃藥,雖然研究陰陽五行之術,但并不相信這些。又經常在醉臥時,突然驚起說:“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寫下墓志銘說:“傅弈,與青山白云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嗚呼哀哉!”他的放縱曠達都表現在這一類事上。
娘子軍文言文原文翻譯
原指隋末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統率的.軍隊號稱娘子軍,后來用來泛稱由女子組成的隊伍。娘子軍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娘子軍文言文原文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娘子軍文言文原文
娘子軍
出處:《續世說》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并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后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戶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人何潘仁聚眾于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戶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率眾數千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于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于他主。
六年,甍。及將葬,詔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奏議:以禮,婦人無鼓吹。高祖曰:“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于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于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績。
娘子軍文言文注釋
微時:地位低微時。
義兵:反隋的大軍。
妻:李淵的第三女。
謀:計劃,商量。
尊公:您的父親。
迎義旗:投奔起義軍。
何:什么。
公:你。
宜:yí,應該,應當。
速:趕快。
臨:面對、到。
計:計謀,策略。
間:通假字,通”見“,秘密地,悄悄地。
赴:奔赴,投入。
鄠(hù)縣:在陜西,今作”戶縣“。
太宗:李世民,她的哥哥。
平:攻下。
娘子軍文言文翻譯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地位低微時嫁給了柴紹。唐高祖率兵起義,柴紹和妻子商量說:“你父親想平定混亂的天下,我想投奔起義軍,一起離開不可行,我獨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險,到底應該怎么辦呢?”妻子說:“你應該速速離開。我一個婦女,到那時自己會有辦法的。”柴紹立刻抄小路趕往太原投奔唐高祖(李淵)。他的妻子則回到酃縣,拿出家里的積蓄,組建一支軍隊來響應唐高祖(李淵),招募到的士兵有七萬人,很多都是女子,和唐太宗(李世民)一齊包圍了京城,號稱“娘子軍”。京城被攻下以后,她被封為平陽公主。
游晉祠記文言文閱讀
1. 游晉祠記全文翻譯
晉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縣西南八里。
其曰汾東王[1],曰興安王者[2],歷代之封號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虧[3];山下有圣母廟[4],東向。
水從堂下出[5],經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難老[6],合流分注于溝澮之下[7],溉田千頃,《山海經》所云“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是也[8]。
水下流,會于汾[9],地卑于祠數丈[10],《詩》言“彼汾沮洳”是也[11]。圣母廟不知所自始,土人遇歲旱,有禱輒應,故廟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
隋將王威、高君雅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是也[13]。廟南有臺駘祠[14],子產所云汾神是也[15]。
祠之東有唐太宗晉祠之銘[16]。又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17]。
環祠古木數本[18],皆千年物,酈道元謂“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是也[19]。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漢[21],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歲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龍之山[23],道經祠下,息焉。逍遙石橋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魚群游[25],鳴鳥不已。
故鄉山水之勝,若或睹之。蓋予之為客久矣。
自云中歷太原七百里而遙[26],黃沙從風,眼瞇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亂水如沸湯。無浮橋、舟楫可渡。
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顧。雁門勾注[29],坡陀厄隘[30]。
向之所謂山水之勝者,適足以增色憂愁怫郁、悲憤無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樂其樂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臺駘者,金天氏之裔[31],歷歲更遠。蓋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過而樂之[32],雖神靈窟宅,亦馮依焉不去[33],豈非理有固然者歟!為之記,不獨志來游之歲月,且以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釋: [1]汾東王:北宋仁宗天圣年間追封唐叔虞的封號。 [2]興安王:五代后晉石敬瑭時追封的封號。
[3]蔽虧:遮擋。 [4]圣母廟:又稱女郎祠、娘子廟。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據說因求雨靈驗,封為“圣母”。
[5]堂:指晉祠正殿。因其右邊有泉眼,水從此流出。
[6]難老:難老泉,它有好幾個泉眼,為晉水的主要泉源。 [7]溝澮(kuài):田間水渠。
[8]“《山海經》”二句:《山海經》:大約成書于戰國,秦漢時又有所增刪。書中記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產、祭祀、醫巫等內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獻和神話傳說。
文中所引見《山海經·北山經》。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 :語見《詩經·魏風·汾沮洳》。
沮洳:低溫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將”二句:太原留守李淵謀起兵反隋,事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所知,便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伺機加害李淵。謀世,李淵殺王、高,起兵反隋。
高祖:指唐高祖李淵。 [14]臺駘(tái)祠:祀傳說中的汾水之神。
臺駘,相傳為少昊帝的后代,因治汾河有功,顓頊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給了他,死后成為汾水之神。 [15]子產:春秋時鄭國政治家。
據《左傳·昭公》元年載,晉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實沈”、“臺駘”作崇,晉史官不知其何神,叔向請教子產,子產指出臺駘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唐高祖李淵次子,名世民,繼位為唐太宗。
晉祠之銘: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646)謁晉祠,刻石銘記李淵起兵晉祠事,立于祠東。 [17]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年號,相當于976—984年。
[18]數本:猶言“數棵”。 [19]“酈道元謂”四句: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引文即見《水經注·晉水》。涼堂:亭子。
飛梁:凌空架設的橋。曦景:陽光。
[20]智伯:即知瑤。春秋末晉國四卿之一。
先滅范、中行氏,又向趙襄子索地,不與,遂脅迫韓、魏共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晉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
宋太宗:趙匡胤弟匡義,繼趙匡胤為帝。北漢:五代時十國之一。
[22]丙午:康熙五年(1666)。 [23]天龍之山:天龍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魚:又名白鰷。
《莊子·秋水》:“鯈魚出游從容。” [26]云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經河北省西北部,為永定河上游。
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臺山,流入河北,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門勾注:雁門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
因山形勾轉,水勢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
厄隘:險要。 [31]金天氏:即傳說中的少昊,黃帝之子,名契,黃帝死后繼承王位。
因崇尚金德,故稱“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僅。
[33]馮(píng)依:憑借,依靠。馮,同“憑”。
本文選自《曝書亭集》卷六十七。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為晉水發源處。
西周成王時,以其地封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繼位,因晉水而改國號為晉。
后人又建祠以祭晉始祖唐叔虞,遂名“晉祠”。它是晉中第一勝地。
作者于康熙五年(1666)游其地,因為此記。文章融學識、美景與人生經歷于一爐,讀來既長見識,又能激發游興,在游記中別具特色。
2. 游晉祠記朱彝尊譯文
游晉祠記
晉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縣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說是汾東王廟,有的說興安王廟,這是歷代的封號。祠堂朝南,它的西邊被高山遮擋。山下有一座圣母廟,圣母廟朝東。水從晉祠正殿下流出,經過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難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間水渠之下,灌溉了數千頃的良田,這就是《山海經》里所說的“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勢比祠堂要低數丈,這就是《詩》里所說的“彼汾沮洳”。 圣母廟不知道建于何時,當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時候,就會向圣母廟祈禱,每次祈禱都很靈驗,所以廟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襯。隋將王威、高君雅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在這里伺機加害李淵。廟的南面有臺駘祠,就是子產說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東面有唐太宗刻的晉祠銘。再向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祠堂的旁邊有幾棵古木環繞,這幾棵樹都有是千年之物,這就是酈道元說的“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自從智伯用水淹晉陽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漢,大蓋是因為汾水的地勢與太原一樣,然而晉水的地勢卻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夠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沒。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龍山,在道路上經過晉祠下,在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興的享受它的樂趣。逍遙的游在石橋之上,草的氣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參差,白鰷一群一群的游來游去,鳥聲不斷。所以山水美景,像別人看到的一樣。大蓋是因為我來這里很久了吧。從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風夾雜著黃沙,使人看不見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騰了一樣。河上沒有浮橋,只能乘船過去。騎馬走在泥沼上,就會陷進去,左右不相顧。雁門山山形勾轉,水勢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險要。先前我所說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憂愁怫郁、悲憤無聊的心情。既然已經到了祠堂之下,便開始樂在其中了。
從唐叔虞到今天已經3000年了,而臺駘這個傳說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歷史更為久遠了。總體來說,這塊山川清凈美麗的地方,不只是僅供來往游人賞玩點評的地方,就是那神靈,也將此地視為風水寶地,長居不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今天在這里記下這些,不只是記錄我來此地的日子,而也是為了告訴將來的游者
3. 劉大櫆的《游晉祠記》翻譯,急用
晉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縣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說是汾東王廟,有的說興安王廟,這是歷代的封號。祠堂朝南,它的西邊被高山遮擋。山下有一座圣母廟,圣母廟朝東。水從晉祠正殿下流出,經過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難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間水渠之下,灌溉了數千頃的良田,這就是《山海經》里所說的“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勢比祠堂要低數丈,這就是《詩》里所說的“彼汾沮洳”。 圣母廟不知道建于何時,當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時候,就會向圣母廟祈禱,每次祈禱都很靈驗,所以廟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襯。隋將王威、高君雅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在這里伺機加害李淵。廟的南面有臺駘祠,就是子產說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東面有唐太宗刻的晉祠銘。再向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祠堂的旁邊有幾棵古木環繞,這幾棵樹都有是千年之物,這就是酈道元說的“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自從智伯用水淹晉陽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漢,大蓋是因為汾水的地勢與太原一樣,然而晉水的地勢卻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夠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沒。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龍山,在道路上經過晉祠下,在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興的享受它的樂趣。逍遙的游在石橋之上,草的氣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參差,白鰷一群一群的游來游去,鳥聲不斷。所以山水美景,像別人看到的一樣。大蓋是因為我來這里很久了吧。從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風夾雜著黃沙,使人看不見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騰了一樣。河上沒有浮橋,只能乘船過去。騎馬走在泥沼上,就會陷進去,左右不相顧。雁門山山形勾轉,水勢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險要。先前我所說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憂愁怫郁、悲憤無聊的心情。既然已經到了祠堂之下,便開始樂在其中了。
從唐叔虞到今天已經3000年了,而臺駘這個傳說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歷史更為久遠了。總體來說,這塊山川清凈美麗的地方,不只是僅供來往游人賞玩點評的地方,就是那神靈,也將此地視為風水寶地,長居不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今天在這里記下這些,不只是記錄我來此地的日子,而也是為了告訴將來的游者
4. 游晉祠記
游晉祠記(1) 太原之西南八里許,有周叔虞祠(2)。
祠西為懸甕山,出之東麓有圣母廟(3)。其南又有臺駘祠(4),子產所謂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東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鑿二井,井上為亭,檻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東,沮洳隱見(6),可十余步乃出流為溪。浸水洄洑繞祠南,初甚微,既遠乃益大,溉田殆千頃(7)。
水碧色,清冷見底,其下小石羅布,視之如碧玉,游魚依石罅往來甚適。水上有石橋,好事者夾溪流曲折為室如舟。
大右喬木交蔭,老柏數十株,大皆十圍,其中廁以亭臺佛屋(8),彩色相輝映,月出照水尤可愛。溪中石大者如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與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數人詠而至,不知其姓名,與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鑿土為室,繚曲宏麗,累石級而上望之,墟煙遠樹,映帶田塍如畫(9),《山海經》云(10):“懸甕之山,晉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晉水之陽,后遂名國為晉。既入趙氏(12),稱晉陽。
昔智伯決此木以灌趙城(13),而宋太祖復因其故智以平北漢(1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唐高祖蓋以唐公興(15),嘗禱于晉祠。既定天下,太宗親為銘而書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東,又其東為宋太平興國之碑(16)。 是來也,余兄奉之官徐溝(17),余偶至其署,因得縱觀焉。
念余之去太平興國遠矣,去唐之貞觀益遠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臺駘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鄉三千余里,久立詞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滅其無存。浮生之飄轉無定,而余之幸游于此,無異鳥跡之在太空。
然則士之生于斯世,雖能立振俗之殊勛,赫然驚人,與今日之游一視焉可也(20),其孰能判憂喜于其間哉!于是為之記。[1]。
5. 游晉祠記
游晉祠記(1) 太原之西南八里許,有周叔虞祠(2)。
祠西為懸甕山,出之東麓有圣母廟(3)。其南又有臺駘祠(4),子產所謂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東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鑿二井,井上為亭,檻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東,沮洳隱見(6),可十余步乃出流為溪。浸水洄洑繞祠南,初甚微,既遠乃益大,溉田殆千頃(7)。
水碧色,清冷見底,其下小石羅布,視之如碧玉,游魚依石罅往來甚適。水上有石橋,好事者夾溪流曲折為室如舟。
大右喬木交蔭,老柏數十株,大皆十圍,其中廁以亭臺佛屋(8),彩色相輝映,月出照水尤可愛。溪中石大者如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與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數人詠而至,不知其姓名,與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鑿土為室,繚曲宏麗,累石級而上望之,墟煙遠樹,映帶田塍如畫(9),《山海經》云(10):“懸甕之山,晉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晉水之陽,后遂名國為晉。既入趙氏(12),稱晉陽。
昔智伯決此木以灌趙城(13),而宋太祖復因其故智以平北漢(1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唐高祖蓋以唐公興(15),嘗禱于晉祠。既定天下,太宗親為銘而書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東,又其東為宋太平興國之碑(16)。 是來也,余兄奉之官徐溝(17),余偶至其署,因得縱觀焉。
念余之去太平興國遠矣,去唐之貞觀益遠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臺駘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鄉三千余里,久立詞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滅其無存。浮生之飄轉無定,而余之幸游于此,無異鳥跡之在太空。
然則士之生于斯世,雖能立振俗之殊勛,赫然驚人,與今日之游一視焉可也(20),其孰能判憂喜于其間哉!于是為之記。[1]。
6. 游晉祠記翻譯
晉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縣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說是汾東王廟,有的說興安王廟,這是歷代的封號。祠堂朝南,它的西邊被高山遮擋。山下有一座圣母廟,圣母廟朝東。水從晉祠正殿下流出,經過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難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間水渠之下,灌溉了數千頃的良田,這就是《山海經》里所說的“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勢比祠堂要低數丈,這就是《詩》里所說的“彼汾沮洳”。 圣母廟不知道建于何時,當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時候,就會向圣母廟祈禱,每次祈禱都很靈驗,所以廟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襯。隋將王威、高君雅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在這里伺機加害李淵。廟的南面有臺駘祠,就是子產說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東面有唐太宗刻的晉祠銘。再向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祠堂的旁邊有幾棵古木環繞,這幾棵樹都有是千年之物,這就是酈道元說的“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自從智伯用水淹晉陽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漢,大蓋是因為汾水的地勢與太原一樣,然而晉水的地勢卻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夠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沒。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龍山,在道路上經過晉祠下,在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興的享受它的樂趣。逍遙的游在石橋之上,草的氣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參差,白鰷一群一群的游來游去,鳥聲不斷。所以山水美景,像別人看到的一樣。大蓋是因為我來這里很久了吧。從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風夾雜著黃沙,使人看不見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騰了一樣。河上沒有浮橋,只能乘船過去。騎馬走在泥沼上,就會陷進去,左右不相顧。雁門山山形勾轉,水勢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險要。先前我所說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憂愁怫郁、悲憤無聊的心情。既然已經到了祠堂之下,便開始樂在其中了。
從唐叔虞到今天已經3000年了,而臺駘這個傳說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歷史更為久遠了。總體來說,這塊山川清凈美麗的地方,不只是僅供來往游人賞玩點評的地方,就是那神靈,也將此地視為風水寶地,長居不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今天在這里記下這些,不只是記錄我來此地的日子,而也是為了告訴將來的游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