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詩歌的類型有哪些特點 漢代詩歌有哪些類別
大家好,關于漢代詩歌的類型有哪些特點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漢代詩歌有哪些類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的沿革與各流派特點(三)漢代詩歌
漢代的文學體裁以辭賦為主,詩歌相對小眾,但卻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漢代詩歌分為樂府詩和文人詩兩類。
樂府:樂府在秦時即有,為漢代相沿,為掌管音樂的官方機構。
漢樂府詩在南朝梁代被沈約稱為“古詞”,內容上分為郊廟、宴享、表現百姓生活與情性等方面。
漢代樂府地位最高的是郊廟歌,《漢書?郊祀志》記載:秦時祭祀青黃赤白四帝,楚漢相爭第二年,劉邦擊敗項羽入關后,說天有五帝,待我而全,于是增立黑帝祀,并下詔,重祠而敬祭,郊廟歌隨之而生。
郊廟歌今存世兩篇,為《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安世房中歌》的核心思想是突出孝治,劉邦稱帝后,五日一朝劉太公,并在高祖六年尊其為太上皇,體現出對孝治的以身作則。當然,其尊老祭祖之中,也不乏求得祖先庇佑的成分,這也是古代人祭祖的普遍心理。
《郊祀歌》內容晦澀,《史記?樂書》中說它“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全詩19章,首章為迎神曲,尾章為送神曲,中間各章內容和格式也不相同,內容上既有祭春、夏、秋、冬、天地、太陽各神的,也有歌寶鼎、芝房、天馬等娛神內容。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乃至雜言。
漢代的民間樂府作品是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民間樂府詩又叫漢樂府民歌,其內容大體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征戰之苦。
漢代從始至終,分別經歷了楚漢戰爭、匈奴戰爭、東漢與新莽及赤眉軍的戰爭、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和諸侯戰爭,漢樂府詩講述征戰的不多,卻極具影響力,如《戰城南》和《十五從軍征》。
《戰城南》傷悼戰場上的陣亡者,表現死者的哀痛與凄涼,他們“朝行出攻,暮不夜歸”,“禾黍不獲”暗示食不果腹,他們奮不顧身地英勇殺敵,死后卻不得安葬,淪為烏鴉之食,相比于屈原《國殤》里的“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更添凄慘。
《戰城南》借死者言戰爭,《十五從軍征》則以生還者言戰爭,一位幸得生還的老人,千里迢迢回到家鄉,卻發現家人都已凍餓而死,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哀傷,控訴了戰爭對國家財政及社會經濟的消耗,和對百姓造成的無盡痛苦。
2、貧民之苦。
漢樂府以貧民的悲苦為題材,常以家庭為表現對象,如《孤兒行》《婦病行》《東門行》。
《孤兒行》講主角父母去世后,被兄嫂欺辱壓榨,四處奔忙不得安,生不如死的悲慘,譏刺了落井下石的世態炎涼。
《婦病行》講病婦臨終托孤的不舍,丈夫失去愛人的痛苦和稚子尋母而啼的悲慘景象,催人淚下。
《東門行》講貧苦百姓無衣無食,憤而拔劍東去,暗喻官逼民反的社會現象,抒發了作者的悲憤之情。
3、愛情與婚姻。
漢樂府中,愛情方面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孔雀東南飛》,詩以通篇五言的格式,敘述了焦仲卿和劉蘭芝在雙方家長的阻撓下分手,最后雙雙殉情的故事,是一首愛情的悲歌。
除此之外的《上邪》《有所思》《白頭吟》《飲馬長城窟行》《艷歌何嘗行》等,都獨具特色。
4、感人生之無常與長生之愿。
樂府之中,表達人生無常的最初是喪歌《薤露》和《蒿里》。
據說劉邦召田橫入京,田橫卻羞于在朝廷為官,距長安30里時自殺,門人感其死,而作此二篇,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嗟嘆。
樂府游仙詩:因憂生而慕長生,期望超脫世外,永享逍遙,這是許多人自發調節和疏導情緒的辦法,由此產生了樂府游仙詩。
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無不期盼長生不老,福壽綿長,所以民間樂府對此也有反映,如《長歌行》《艷歌》《董逃行》等。
除以上四大類,漢樂府諸如《陌上桑》《相逢行》《折楊柳行》等,同樣廣泛地表現了社會生活和人生情感。
樂府詩表達技巧:
除了《詩經》的賦比興之外,樂府詩同樣以敘事表現社會生活,而敘事情節的鋪陳與人物形象的描寫,比《詩經》更細致,也更具生動感。
1、取材巧妙,以小見大,由點知面。如《東門行》中男主角一進門所見到的家徒四壁,導致的激烈內心沖突。《有所思》選取女主角焚燒定情信物的場景等。
2、除了在選材上非常巧妙外,樂府詩對于環境氣氛的營造也獨具匠心,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再嫁前夜,“其日牛馬嘶”,卻“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喜慶中充斥著悲涼。還有《雞鳴》中,“黃金為君門,璧玉為軒闌”的庭院描寫,渲染了詩中人物的奢侈生活。
甚至將景物描寫附加上暗喻和比擬的功能,如《董嬌嬈》中,“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借桃李花暗喻采桑女,桃李“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而采桑女一旦年華不再,就會遭遇“永相忘”的命運。
3、以敘事表現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用行人的各種忘我行為來表現羅敷的美貌。還有《孔雀東南飛》中,用人物所說的話來表現其內心世界。
4、語言通俗,平易質樸,日常生活語言的詩化,有利于喚起共鳴及傳播。如《上山采蘼蕪》
漢樂府詩在內涵上關注現實,通過截取生活片段的方法敘事,更具有故事性,讓讀者想象片段之外的社會生活與人物命運,引人思考和回味。
格式上受《詩經》四言的影響,但發展出了五言和雜言等新的詩歌形式。
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傳于后世,樂府舊題也一直有后世詩人擬作,用樂府舊題來抒懷成為創作的常態,曹操父子乃至李白等人,都有相應作品,如《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將進酒》等。
漢代文人多重辭賦,詩常常作為辭賦的附庸而在辭賦中出現,西漢時期出名的五言詩如班婕妤的《怨詩》和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
據說班婕妤遭趙飛燕嫉恨受讒失寵,自請居于冷宮,作了一賦一詩,就是《自悼賦》和《怨詩》,詩中借合歡扇的遭遇比擬自身命運,哀怨婉轉,韻味深長。
李延年本為歌者,借《北方有佳人》向漢武帝引薦自己的妹妹,果然打動了漢武帝,將其納為寵妃,即李夫人。
東漢時期,五言詩的主要創作者為班固、張衡、秦嘉等人。
這首《詠史》是班固晚年所作,其奴沖撞了洛陽令種兢,被其下罪入獄,班固諸子多紈绔,無力救援,這首詩是其感緹縈救父的自傷之作。
張衡的《同聲歌》寫新婚女子的心情,但應該是其以夫婦喻君臣之作。
秦嘉因事赴京,要與妻子徐淑道別時,卻知妻子因病回鄉,他因而傷懷,作《贈婦詩》三首,以第一首最見情真意切:
后其妻徐淑以騷體《答秦嘉詩》回應(看的時候,把中間的“兮”字過濾掉就好了):
另有趙壹的五言詩《秦客詩》和《魯生歌》等,附于《刺世疾邪賦》中,酈炎的《見志詩》二首,及蔡邕的《翠鳥詩》等。
還有一些其他形式體裁的文人詩,如三言、四言、六言、七言等(六言七言均為殘篇傳世),其中梁鴻的《五噫歌》最值得一提。
梁鴻貧而尚節操,與妻子孟光隱居霸陵山,一日東游,路過洛陽,遠眺帝京而作此歌,詩歌內容主要敘事,卻以五噫抒情,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時期的作品,作者并非一人,應為社會中下層失意文人,且皆為五言抒情詩,將專門抒情的文體從騷體賦轉向詩,使詩這一文體,能夠同時承載敘事和抒情的內涵,對后世影響深遠。
《古詩十九首》抒寫文人窮困生活的感受,涉及游子思婦等內容,語言平易而意味深長,其整體沉郁憂傷的基調,沒有對功名的追求和對道德的信仰,應該是反映了東漢末年,衰世文人的普遍心態。
劉勰稱《古詩十九首》為“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同樣用賦比興的手法,直抒真情實感,平和卻不粗野;又情景交融,獨具意韻,引人共鳴。
漢代詩歌的特點
自西漢至東漢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一直影響到后代。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其中兩漢樂府民歌成就最高,它在兩漢詩壇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東漢末年文人開始向樂府民歌學習,創作了不少五言詩,其中無名氏文人《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詩歌的最高水平,對五言詩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詩歌繼承、發展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和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情緒和希望,奠定了五言詩體蓬勃興起的基礎,促使七言及雜言體的產生,開拓了一片沃美的藝術土壤。
漢樂府詩歌的特點有哪些?
漢樂府詩歌的特點如下:
一、語言樸實自然
1、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如《孤兒行》寫孤兒受兄嫂虐待, 詩句雖參差不齊, 而情與境會, 孤兒口狀心計之狀, 活現筆端。詩句句式長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 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
2、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長短隨意, 整散不拘, 靈活自由。有繼承《詩經》四言體的;有雜言體的, 句法自由多變, 整散不拘。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變化極為自由。漢樂府還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詩, 比四言詩多了一個音節, 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的發展, 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達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則數句。漢樂府民歌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如《孔雀東南飛》, 便長達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雜曲·枯魚過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蓮》便是只有七句。
二、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枯魚過河泣》中腐臭了的魚會哭泣, 會寫信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 顯示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三、回環往復,音韻和諧
在當日的民歌中有不少優美小詩, 如《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此詩回環往復, 形象鮮明, 音韻和諧, 文字活潑, 正是民歌的本色。
四、用對話或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
五、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墮髻, 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綺為上襦”便是。
六、押韻靈活
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有句句押韻的;有隔句押韻的, 如《東門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兩句和三句押韻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東南隅”和“自名為羅敷”相隔兩句押韻, 又“照我秦氏樓”和“桂枝為籠鉤”更隔五句押韻。這都顯出押韻的變化多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樂府詩
漢代的詩歌有何特點?
漢代詩歌,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而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漢武帝時期,正式建立樂府官署,由精通音樂的李延年充任協律都尉,負責制定樂譜和訓練樂員,同時大規模地搜集民歌配樂演唱。樂府官署的設置,使漢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漢代文人詩壇特別冷落的情況下放射出異常絢爛的光彩,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后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漢樂府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些詩揭露了官僚貴族的豪奢與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現了漢代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傳達出被壓迫人民憤怒反抗的呼聲。如《相逢行》、《婦病行》、《東門行》等;有些詩反映了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如《十五從軍征》、《戰城南》、《飲馬長城窟》、《古歌》等;有些詩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和棄婦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蕪》、《白頭吟》、《怨歌行》、《孔雀東南飛》等;還有些詩反映了社會動亂給人們帶來的不幸,如《枯魚過河泣》、《烏生》等等。在藝術上,漢樂府民歌多采用敘事的形式,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孤兒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語言樸實凝練,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靈活多樣,有四言、雜言,而其最大貢獻是開創并完成了五言詩的形式,不僅影響到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而且直接為建安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與漢樂府民歌比較,漢代文人寫詩的很少。西漢文人詩主要有以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歌,傳統典雅的四言詩以韋孟《諷諫詩》等為代表。直到東漢時期,在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才開始出現。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其后文人五言詩如雨后春筍,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等。其中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是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詩中所抒發的大都是他們失志傷時、離愁別怨及人生無常的憂憤情緒,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范。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給予極高的評價。 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書·樂志 》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代文人詩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后漢書》以及南朝梁蕭統《文選》、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中。今人逯欽立輯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