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洛城東在哪里(洛城怎么的)

尷尬對白2022-11-07 13:00詩詞111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揚紫陌洛城東,總是當年攜手處,游遍芳叢.” 這出自哪里啊??誰寫的哦??

浪淘沙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注釋解析要不要啊

希望親滿意啊~

紫陌這個詞出現在哪首詩里

紫陌(zi mo):大路的意思,紫陌單個的意思是大道 “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里借指道路。 “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師戲贈(紫陌紅塵拂面來) 唐五代·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在這里指洛陽大道或再精細點叫洛陽朱雀大街 文人泛稱京都郊野之路為紫陌 古時洛陽公私園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陽名園記》專記之。 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楊”同“東風 ”合言 ,可想見其暖風吹拂,翠柳飛舞,天氣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賞的好時候、好處所。 浪淘沙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紅塵,塵本不紅,以言其染也。 紅塵本義指車馬走過土路揚起的塵土,比喻熙熙攘攘的繁華世間。 紫陌紅塵 就是 繁華享樂的人世,多指情事 。 唐˙翟楚賢˙碧落賦…… 散幽情于曩昔,凝浩思于典墳。太初與其太始,髙下混其未分。將視之而不見,欲聽之而不聞。爰及寥廓,其猶槖鑰。輕清為天而氤氳,重濁為地而盤礴。爾其動也,風雨如晦,雷電共作;爾其靜也,體象皎鏡,是開碧落。其色清瑩,其狀冥寞,雖離婁明目兮,未能窮其形;其體浩瀚,其勢渺漫,縱夸父逐日兮,不能窮其畔。浮滄海兮氣渾,映青山兮色亂。 為萬物之羣首,作眾材之壯觀。至妙至極,至神至虛。莫能測其末,莫能定其初。五石難補,九野環舒。星辰麗之而照耀,日月慿之而居諸。非吾人之所仰,實列仙之攸居。 爾乃遺塵俗,務遐躅。養空棲無,懲忿窒欲。陵清髙而自逺,振羽衣以相屬。七日王君,永別緱山之上;千年丁令,暫下遼水之曲。別有懐眞俗外,流念仙家。撫龜鶴而增感,顧蜉蝣而自嗟。乃煉心清志,洗煩蕩邪。凝魂于秘術,馳妙于餐霞。云梯非逺,天路還賖。情恒寄于綿邈,愿有托于靈槎。 唐·李白·南都行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馀閑。遨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該詩系李白游覽南都(今河南南陽,東漢時為陪都)所作, 其中“高樓對紫陌”:聳立的高樓與大道較相呼應。盛贊當時南都的繁榮。

求采納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哪里?

茶鼎夜烹千古雪會員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韻一) 洛陽兒女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韻二)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韻三)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韻四)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韻五) 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韻六) 這首詩的體裁,名為“七言歌行”。魏晉以來,這種詩體,多用于樂府歌辭,到了唐代,漸漸脫離樂府,成為一種七言古詩的形式,名曰“歌行”。歌行是詩,不是樂府曲辭了。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詩人都有篇幅較長的歌行,不過他們的句法,還繼承齊梁詩的濃麗風氣,又多做對句。劉希夷的歌行,極少用對句,也不多用典故。文字明白流利,詩意也不隱晦。這些特征,都是繼承了古詩的傳統,和當時流行的文風不合。因此,他這一類詩在同時代是被認為膚淺俚俗,有乖風雅。直到六七十年以后,在玄宗天寶年間,麗正殿學士孫翌,字季良,編選了一部《正聲集》,把劉希夷這首詩選進去,以為全集中最好的詩,從此才被人注意。 《唐才子傳》稱:劉希夷,字延芝,潁川人。《全唐詩·小傳》說:劉希夷,一名庭芝,潁川人。歷代選本,或稱劉庭芝,或稱劉希夷,大概他的名與字已無法辨正了。《唐才子傳》又記錄他是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的進士,是宋之問的外甥。但宋之問也是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齡差不多。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極其喜愛,知道這首詩還沒有流傳出去,就向劉要這一聯,用入他自己的詩中。劉希夷當時答應了,但后來又反悔,因而泄漏了這件秘密,使宋之問出丑。宋之問大怒,叫人用土袋壓死劉希夷,當時劉還不到三十歲。這是唐人小說中所記的一段文藝軼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這首詩是很著名的。當時及后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竊。《才調集》選錄賈曾的一首《有所思》云: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幽閨女兒愛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歲花開君不待,明年花開復誰在。 故人不共洛陽東,今來空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完全是剽竊了劉希夷的主題和詩句,甚至連宋之問贊賞的兩句也據為已有。直到清朝,曹雪芹作《紅樓夢》,代林黛玉作《葬花詞》,還偷了好幾句。 這首詩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詩歸》、《唐詩品匯》、《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文苑英華》、《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此詩又見于宋之問詩集,題作《有所思》。唐人編《搜玉小集》題作《代白頭吟》。聞一多以為應當以《代白頭吟》為是,因為《白頭吟》是樂府舊題,晉宋人擬作古樂府,都加一個“代”字,例如鮑昭所作樂府,就有《代白頭吟》、《代東門行》等。 按,《樂府古題要解》說:《白頭吟》是漢代卓文君所作。因為司馬相如要娶一個茂陵姑娘為妾,卓文君乃作《白頭吟》表示要與司馬相如離婚。相如才放棄了娶妾之意。后世詩人擬作此曲,都以女人被丈夫遺棄之事為主題。如果用比興的方法,也大多是寫忠臣失寵于帝王的苦悶。劉希夷這首詩的主題,顯然并無此意。《韻語陽秋》作者葛立方又誤解“紅顏子”為婦女,因而說此詩是寫男為女所棄,離作者的本意更遠了。劉希夷另外有兩首詩,題為《代閨人春日》,《代秦女贈行人》,這兩個“代”字之后,并不是樂府舊題,可見《代悲白頭翁》決不是《代白頭吟》之誤。又同時詩人崔顥有《江畔老人愁》,張謂有《代北州老人答》,都是代老人訴苦的作品,可知當時曾流行過這樣的主題。因此,我以為這首詩的題目仍當以《代悲白頭翁》為是。題意表示,不是作者自己悲嘆白頭翁,而是代別人悲嘆。代什么人呢?代那些“紅顏美少年”。全詩的主題是警告青年人,不要耽于行樂,須知青春不能長駐,公子王孫的歌臺舞閣,最后都成為黃昏時鳥雀悲鳴的地方。今天看見一個白頭翁,應當憐憫他,也就是憐憫自己的將來。作品的思想傾向是消極的,它只有指出華年易逝,而沒有鼓勵青年如何抓住華年的積極因素。 全詩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為前半篇,以落花為中心。大意說:花有謝落之時,但明年仍然開花,人則紅顏一改,便成老翁。從此轉到下半篇,勸告青春旺盛時代的青年人,應該憐憫“半死白頭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到的白頭翁,當年也是“紅顏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孫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祿勛、大將軍的園林、樓閣里飲酒作樂。可是,一轉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請他去參加“三春行樂”。從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經久,不到幾年,便已滿頭白發。著名一時的豪家的園林、樓閣,曾經是多少青年宴飲作樂的地方,到后來都成為一片荒地,只有鳥雀在黃昏時候喧噪,好像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詩的主體,前半篇只是一個引子。這樣的藝術手法,用古典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叫做“以落花起興”。 什么叫“起興”,說來話長。但既然講到了這個語詞,就不能不全面地講解一下。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姓毛的學者,不知其名。有人說是毛亨,有人說是毛萇,弄不清楚,相傳稱為毛公。毛公研究《詩經》,給每一篇詩標明了主題思想,稱為“詩序”。卷首有一篇總序,稱為大序,于是每首詩的序,就稱為“小序”。在《大序》中,他提出了詩的“六義”。他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他所謂詩的六種意義,其實是詩的體裁和創作方法。“風、雅、頌”是詩的三種作用。因作用不同而體裁也不同。《詩經》這部古代詩選集是按照“風、雅、頌”三種作用來編定的,“賦,比、興”是創作方法。但是這位毛公解釋了“風、雅、頌”,而沒有解釋“賦、比、興”,好像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后來鄭玄箋注《詩經》,常常在詩的第一章下注曰:“興也。”但是他絕不注出“比也”,或“賦也”。他以為比和賦是人人都知道的,不用注明。只有興,他還特別作了解釋:“興是譬喻之意。意有不盡,故題曰興。”意思是說:興也是譬喻(比),不過不是單純的對比,而是超越了對比的范圍的。因此,他專把用“興”的手法做的詩注明,使讀者了解比和興的區別。從此以后,我國古典詩歌的刨作方法,就一直用“賦、比、興”三字來說明。劉勰的《文心雕龍》里有一篇《銓賦》,又有一篇《比興》,對這三個字作了細致的解釋。現在我把他對賦、比、興所下的定義節錄在這里: 賦——賦者,鋪也。鋪采捕文。體物寫意也。 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也。 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比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這些銓釋,為六朝人的文體所局限,今天看來,不夠明確。到南宋時,朱熹作《詩經集傳》,他在每一首詩下都注明了“賦也”、“比也”或“興也”。他還給每一個字下了簡明的定義: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賦就是正面描寫某一事物,修辭上可以用渲染、夸張的手法。比是引用一個事物來比擬另外一個事物。興是先講一個事物,引起主題思想中要用到的事物。這三種創作方法,賦最單純,比和興則似同實異,在某些作品中,不易區別。劉勰也說:“比顯而興隱”。(《文心雕龍·比興》)朱熹對某些詩的注釋,曾用“賦而興也”,或“比而興也”,可知他也感到不容易劃定。由此,我們應當注意,這三個字并不代表絕然不同的三種創作方法,特別是比和興。我們可以說,比是直接的比喻,興是間接的比喻。從比喻這一作用來看,它們原是相同的。所以在文學批評的術語中,“比興”總是結合成為一個名詞,和“賦”對立。而做詩為什么要用比興手法,為什么不能像散文一樣的直說,而偏要用一個事物來比喻或興起另一個事物?這是為了要用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思想概念,即所謂形象思維。 現在,我們回頭來再看劉希夷這首詩。前半篇里的落花與人的關系是比,但前半篇對后半篇的關系卻是興。按照朱熹的方法來講,這就是“比而興也”。先以落花為比,以引起白頭翁之可悲。 這首詩的比興方法運用得簡單,所以一讀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區分得很明顯。初學作詩的人,可以從這一類詩的習作入門。歌行體詩發展到盛唐,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寫了不少著名的歌行。他們的藝術手法更高超,比興的運用也更復雜、更深刻、更隱晦。 歌行與律詩不同之處,第一是句數可隨作者自由,不象律詩那樣有規格。第二是不需要用對句。有些作者偶爾用幾聯對句,例如此詩只有第四、六、十聯是對句。也有作者通篇都用對句,例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第三是平仄粘綴沒有律詩那樣嚴格。第四是它不限韻數,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便轉韻。這些特征,都與古體詩同,而與律體詩不同。所以歌行屬于古詩,而不屬于律詩。 這首詩用了六個韻腳,即轉韻五次。第一聯和第二聯都是二句一韻。第三、四聯四句一韻,第三句(即第四聯上句)不協韻,這和一首絕句同。第五、六、七聯六句一韻,第三、五句不協韻,這和一首律詩同。第八、九、十、十一聯八句一韻,也和一首律詩同。第十二、十三兩聯四句一韻,第三句不協韻,亦和絕句同。由此可見,一首歌行的句法、章法組織,包含了各種詩體在內。學作歌行體詩,同時就是學作各體詩。 歌行都是長篇。如果一韻到底,一則音樂性太單調,二則作者不易選擇韻腳。因此就需要轉韻。盛唐以后,歌行轉韻,漸漸地有了規律,一般都是四句或八句一轉。轉韻處總是在一個思想段落處,隱隱還保存四句一絕的傳統,劉希夷這首詩的轉韻方式,特別是第一聯一韻之后,第二聯立刻轉韻,第三聯又轉韻,這種不規則的轉韻方式,在以后的歌行中,是極少見到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哪里?

花相似

代悲白頭翁

年代:【唐】 作者:【劉希夷】 體裁:【樂府】

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

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

應憐關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

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繡,

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

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

須臾鶴發知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

唯有黃昏鳥雀悲!

總的來說:物是人非.

時間無情,花謝了可以再開,每年一度,花開相似.人卻只能往前走,沒辦法回頭,勸人珍惜時間.另外這也是一種心境.是說一種心境,感嘆每年的自然風景都差不多,然而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很多事,很多東西,比如,人的感情、心態都改變了,正所謂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相似的有:

1.物是人非事事休 。

2.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出自哪里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出自初唐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作品原文: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代悲白頭翁》雖是擬古樂府,但構思精妙,開拓了全新的意境。詩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大量使用重疊語句,循環復沓,再者以四個問句引領,一唱三嘆,韶華不再的無奈辛酸在反復追問詠嘆中被層層濃重著色,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此詩感傷情調極為濃郁,但并不頹廢,風格清麗婉轉,曲盡其妙,藝術性較高,歷來傳為名篇。

劉希夷 (約651年-約680年),唐朝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主要作品:《代悲白頭吟》,《從軍行》。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出自哪首詞?全部是什么?

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

全文——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注釋]

[把酒]―把,端著.把酒就是端著酒杯.如果理解為把住酒壺不撒手,那就俗了.

[紫陌]―陌,阡陌,小路.紫陌,泛指皇城之外的路.

[且]――并且,而且,也.(連詞的成分很大,但通篇看,該字還隱含著“希望”“盼望”“但愿”的成分)

[從容]―從,跟隨、相伴.容,容納、允許、讓.從容,非從容不迫之意,但從作者惜春的角度看,還是有些不慌不忙之寬余.在該詞里大多取相伴之意

[總是]―大多是,都是,全是.[祝]―祝愿,問候.[勝]―超過.

[譯文]

端起一杯滿懷深情的酒,問候你久違的春天,并且希望你不要步履匆匆,留下來與我和美相伴吧.繁華的洛城之東,路旁已是垂柳依依,春意盎然.還記得嗎?去年此時,也是在這里,你我攜手相伴,在芳草花叢中盡情的賞春游芳.人間聚散總是苦于太匆匆,讓人引起無窮的怨恨.今年的花兒比去年的還鮮艷美麗.也許明年的花兒會格外美好更加艷麗動人,可惜的是,面對美景,不知道誰是與我一同賞花的人.

此詞為明道元年(1032)春,歐公與友人梅堯臣在洛陽城東舊地重游有感而作,詞中傷時惜別,抒發了他對人生聚散無常的感嘆.

首二句語本于司空圖《酒泉子》“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從容”是兼風與人而言.對東風言,不僅是愛惜好風,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賞之意;對人而言,希望人們慢慢游賞,盡興方歸.“洛城東”揭出地點.洛陽公私園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陽名園記》專記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楊”同“東風”合言,可想見其暖風吹拂,翠柳飛舞,天氣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賞的好時候、好處所.末兩句說,都是過去攜手同游過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當時”即下片的“去年”.“芳叢”說明此游主要是賞花.

下片頭兩句深深地感嘆:“聚散苦匆匆”,是說本來就很難聚會,而剛剛會面,又要匆匆作別,這怎能不給人帶來無窮的悵恨.“此恨無窮”并不僅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說,在親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這種悵恨,從古到今,以至今后,永遠都沒有窮盡,都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別賦》)好友相逢,不能長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難受的.這感嘆,就是對友人深情厚誼的表現.下面三句是從眼前所見之景來抒寫別情,也可以說是對上面的感嘆的具體說明.“今年花勝去年紅”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今年的花比去年開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鮮艷,當然希望同友人盡情觀賞.說“花勝去年紅”,足見去年作者曾同友人來觀賞過此花,此與上片“當時”呼應,這里包含著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也說明此別已經一年,這次是久別重逢.聚會這么不易,花又開得這么美好,本來應該多多觀賞,然而友人就要離去,怎能不使人痛惜?這句寫的是鮮艷繁盛的景色,表現的卻是感傷的心情,正是“以樂景寫哀”.末兩句意為:明年這花還將比今年開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兩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時,不知同誰再來共賞此花啊!再進一步說,明年自己也可能已離開此地,更不知是誰來賞此花了.把別情熔鑄于賞花中,將三年的花加以比較,層層推進,以惜花寫惜別,構思新穎,富有詩意,是篇中的絕妙之筆.而別情之重,亦即說明同友人的情誼之深.

此詞筆致疏放,婉麗雋永,近人俞陛云稱它“因惜花而懷友,前歡寂寂,后會悠悠,至情語以一氣揮寫,可謂深情如水,行氣如虹矣.”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80.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