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枯木期填海的典故出自哪里,擬詠懷其四翻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擬詠懷枯木期填海的典故出自哪里,以及擬詠懷其四翻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回答問題。(8分)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七)庾信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前落淚曲,
(1)此詩塑造了一個為鄉國離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絕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用枯木填海的神話故事表達自己南歸故國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樣不能實現,但心中依然執著此念,表現出詩人對故國的深深眷戀。(3分)
或:“青山望斷河”, 用了《水經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斷黃河,暢通歸鄉的路,詩人明知極難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卻仍不死心,決不放棄這樣的愿望,把深沉的懷鄉情愫寫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兩句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詩人自喻為紅顏女子,因思念故國故君而腰身消減,淚水長流,以致因悲傷過度而紅顏過早衰老,表達愛國思鄉感情之熾烈。(3分)
略
擬詠懷·榆關斷音信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擬詠懷·榆關斷音信
南北朝:庾信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
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
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譯文: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
邊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
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
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淚落痛斷腸。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
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傷別流淚而損傷。
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歸國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樣不能實現,只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斷黃河,暢通歸鄉的路。
注釋:
榆(yú)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
榆關:猶“榆塞”,泛指北方邊塞。
胡笳(ji?。┞錅I曲,羌(qiāng)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
減束素:言腰部漸漸瘦細。橫波:指眼。
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填海:精衛填海。精衛是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東海。死后化為鳥,名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賞析:
“榆關”,是戰國時期的關名,在今陜西省榆林市東。這里泛指北方的關塞。這句說邊塞上自己祖國梁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漢使”,漢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庾信被滯留的西魏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這句說祖國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這二句點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國的音信、使節均已斷絕,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其音凄涼,漢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古時稱北方和西域民族為胡人,故云胡笳。“羌笛”,亦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這二句寫作者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僅落淚斷腸。
“束素”,為白色生絹,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約素”,喻腰細軟如一束絹,形容是美女?!皺M波”,指眼睛。這二句寫作者離別了祖國,非常悲傷,聽到胡笳而落淚,聞羌笛而斷腸,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傷別的眼睛,因流涕而損傷。
恨心,充滿離恨之心。“歇”,盡,竭?!凹t顏”。指女性艷麗的容貌。這兩句說自己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明上是寫滿懷離恨的閨中思婦,而實際上是以此來自喻。
庾信羈留北方后心情郁憤,曾作《詠懷》二十七首,抒發懷念故國的感情和身世之悲,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本篇為其中第七首。詩中寫自己稽留北朝,悲傷落淚,恨心不歇,依然懷著不能實現的期望。
精衛填海典故
精衛填海
“精衛填?!钡牡涔食鲎浴渡胶=洝け鄙浇洝罚河直倍倮铮话l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射陽東邊緊靠黃海,這塊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向大海拓展,如同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一年下來就能長出幾千畝甚至上萬畝。那么。這塊土地為什么會長呢?傳說這是精衛填海的結果。
精衛是一種小鳥,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足爪,形狀有點像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發鳩山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山,山上有很多的石子和樹枝。精衛鳥經常從發鳩山上銜起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截小樹枝,展翅高飛到東海,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飛翔,將石子或樹枝從高空投下來,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獰笑著嘲諷精衛:“哼,你這小小的鳥兒,就算忙上千年萬年萬萬年,也別想把我填平!”
精衛則在高空堅定地答復大海:“我就是干到世界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你為什么這樣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的生命被你無故奪去?!?/p>
這是怎么回事?精衛的生命是怎樣被大海奪去的呢?
原來,精衛的前身叫做女娃,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天,女娃駕著一只小船,到東海云游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惡浪,惡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
女娃死后,她的靈魂就變成了一只小鳥,這只小鳥就叫精衛。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把大海填平。但是一只小鳥的力量畢竟有限,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就和海燕結成配偶,繁衍后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填海的事業,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精衛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雄的就像海燕。
精衛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于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共工降下洪水,也為天下帶來災難。這就發生了鯀和禹治水的故事。這是后話。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淀下來,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習精衛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拼搏。
關于擬詠懷枯木期填海的典故出自哪里和擬詠懷其四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