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詩,什么是詩歌
大家好,關于什么是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什么是詩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什么是詩?
“爆竹聲聲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既不是古詩,也不是對聯,連順口溜都算不上,就是兩個散句組合在一起,只是正好都是七個字而已。
什么是詩?詩是韻文。詩的三個基本特征,一是高低起伏,二是押韻,三是高低起伏和押韻帶來的節奏感。
“爆竹聲聲辭舊歲”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竹”字是入聲字),這是一個仄起仄收的律句,所以這一句不但可以成為詩中的一句,也可以稱為格律詩中的一句。
但是一句不是詩。
“煙花滿天迎新春”的平仄為“平平仄平平平平”,這是一個嚴重出律的句子,就算我們不看平仄格律,四連平而且在尾部,都會嚴重影響句子的吟誦感——所以高低起伏,這一句沒有做到。同時因為這一句平聲結尾,上一句仄聲結尾,那么在最小的押韻單位中(兩句),并沒有實現押韻。第三點,因為沒有高低起伏,所以節奏感自然也就失去了。
所以,這一句就不是詩,同時就影響到上一句,連在一起也不是詩。
詩是什么?
詩是有節奏感、有高低起伏、押韻的吟誦體文字。
詩是什么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
詩,從來都不是服務于風雅,歷史已經在為此證明。詩,僅僅是為每一個人的情感表達需求而存在。
不同于小說、戲曲等大部頭的謀篇布局,詩是即興的意趣,再以文字承載,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或許,一片秋色,就生發了無限意趣;一句歌詞,就觸動了心底的柔軟…用文字寫下來,就成了詩。
不是好詩,沒有關系。能把此時此刻的心緒,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和記錄,本身是一件滿足且快樂的事。
不同人物對詩歌的定義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流行的詩的定義是何其芳的定義:“詩歌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語言精煉,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這應該說是那個時代流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的定義,并且包含著何其芳對詩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強調。
八十年代初,呂進提出了一個更為簡潔的關于詩的定義:“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這個定義既有別于何其芳式的詩歌定義,也有別于新崛起的先鋒派的詩歌定義。
如果拋開一切主義和流派,在純技術層面上,只用一句話,給詩下一個最簡潔的定義,我想是否可以這樣說:詩是以具有樂感的語言借助意象抒寫情思和美的藝術。詩是藝術,詩是語言藝術,詩是抒寫情思的藝術,詩也不妨是惟美的藝術,詩是借助意象表現的,詩的語言是具有樂感的。樂感即音樂性,包括節奏、韻律等,這是詩歌語言區別于散文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詩 (文學體裁)
什么是詩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廣義的詩,是一切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統稱,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詞,是人類觀照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靈魂逃逸現實后的棲息方式。
狹義的詩,就是從巴比倫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以來,尤其是中國的《詩經》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以來,幾千年一直被創作、傳播和鑒賞著的,在中國近代以前一直被奉為文學正宗的那種文體。
擴展資料:
詩是詩人對現實觀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認同而感發的憤怒和不滿。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最優美之處在于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
詩并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詩的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在科學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發出智慧光彩,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都有詩的蹤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