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秋風辭水平如何(劉徹 秋風辭)
秋風詞西漢劉徹
秋風辭
兩漢: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譯文
秋風刮起,白云飄飛,草木枯黃大雁南歸。
蘭花、菊花都無比秀美,散發著淡淡幽香,但是我思念美麗的人的心情卻是難以忘懷的。
乘坐著樓船行駛在汾河上,行至中央激起白色的波浪。
鼓瑟齊鳴船工唱起了歌,歡喜到極點的時候憂愁就無比繁多。
少壯的年華總是容易過去,漸漸衰老沒有辦法!
漢武帝的秋風辭的氣勢和他的曾祖父的大風歌差遠了,這是為什么?
這只是你的個人觀點罷了。
兩首作品的背景年代不同,作者經歷和感觸意境也不同。
大風歌產生于漢初,開國皇帝開創基業、榮歸故里,志得意滿、意興勃發,自有一股改天換地的豪氣和霸氣,但是也不可避免流露出帝王的孤獨和對求賢鞏固基業的渴望和隱憂。劉邦出身平民,單論文采而言并非其長項,此篇勝在意境雄渾、慷慨激昂。
清代學者沈德潛編撰的《古詩源》對秋風辭評價頗高:“《離騷》遺響”。魯迅則贊道:“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此時已至西漢中期,承文景之治,漢武帝雄才大略,將帝國推向了繁盛的頂峰。劉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酷愛文學,所謂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他的作品在文學造詣上更勝一籌,用詞典雅,風格作品既有清麗雋,也能俾睨天下。加之情感豐富,故而有些作品不乏細膩悱惻的情感流露,此篇用比興的手法層層遞進、篇末轉折,同樣抒發了對賢才渴望的同時,也表達了物極必反、對于人生短暫無常的感慨。漢武帝本身是個矛盾體,他既創造了不朽的偉業,同時又迷信神仙方術、渴求長生不老以永享基業的帝王,此時人已步入中年,帝國也攀上鼎盛的高峰,事業有成的劉徹不可避免陷入了對繼續征求賢才維持盛世和對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感慨矛盾中,正是這種矛盾張力凸顯了秋風辭的美感 。
說到氣勢,漢武帝的《西極天馬歌》和為治理黃河而作的《瓠子歌》同樣不輸于其曾祖
秋風辭劉徹⑴請賞析首聯的妙處⑵探究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謂寫“樂極哀來,驚心老至”,一謂“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求仙意, ‘懷佳人’句,一篇之骨”(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張玉谷又補充說:“以佳人為仙人,似近、乎鑿。然帝之幸河東,祠后土,皆為求仙起見,必作是解,于時事始合,而章義亦前后一線穿去” (同上)。詩中求仙之意不明說,只以“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點,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明人謝榛以為,《秋風辭》之起句,出于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四溟詩話》)。僅從字面看,固然不錯;但兩者的境界和情韻,卻頗為異趣:“大風起兮云飛揚”,蒼莽遼闊,表現的是風云際會中崛起的雄主壯懷;“秋風起兮白云飛”,則清新明麗,蕩漾著中流泛舟、俯仰賞觀的歡情,聯系后句,其韻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武帝,大約也正從這相似的情境,聯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脫口吟出了下聯兩句。
劉徹《秋風辭》原文翻譯解析
導讀: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云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秋風辭》
西漢 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釋
①蘭、菊:比擬佳人。
②秀:此指顏色。
③芳:花的香氣。
④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
⑤汾河:起源于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⑥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譯文1:
秋風又至啊白云飄飛,草木枯黃啊大雁飛往南方。蘭花多么秀麗啊菊花多么芬芳,想念逝去的佳人啊永不能忘。乘坐樓船啊暢游汾河,橫越中流啊激起白色波浪。吹蕭擊鼓啊唱著船歌,歡樂到了極限啊傷心事也就越多。任你再身強體壯榮華富貴啊又怎抵擋老的到來。
譯文2:
秋風蕭瑟而起啊,朵朵白云飛揚, 草木搖落黃葉滿地啊,南回的雁在空中翱翔。
蘭草透著秀麗啊,金菊放著芳香, 懷想心中的佳人啊,我日夜思念難忘。
駕駛樓船溯流而上啊,再東渡汾河, 又沖過中流啊,激起白色而美麗的浪波。
蕭鼓一齊奏響啊,引領船夫們用劃船號子唱和,那歡樂達到了極點啊,會萌生出哀情許多。
少壯之年能有多少時候啊,老年將到,那時真會是無可奈何!
賞析
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云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秋風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斗艷,然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一詩之精華,正如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仙意。懷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致。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一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一一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愁樂事可復而盛年難在。武帝求長生而慕神仙,正為此一段苦處難譴耳。念及此而歌嘯中流,頓覺興盡,然自是絕妙好辭”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秋高氣清,天上飄飛著幾團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鳴叫著向南歸去,大地上樹葉凋落,草木枯黃,是深秋的時候了。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著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難怪沈德潛讀后要批出“《離騷》遺響”的四個字來。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為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著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著舞著,與那艄公劃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于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為第四層,是作者本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后,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后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征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漢武帝寫的秋風詞
作品原文
秋風辭①劉徹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②。
蘭有秀兮菊有芳③,懷佳人兮不能忘④。
泛樓船兮濟汾河⑤,橫中流兮揚素波⑥。
簫鼓鳴兮發棹歌⑦,歡樂極兮哀情多⑧。少壯幾時兮奈老何⑨![1]
白話譯文
秋風刮起,白云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
乘坐著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劃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6]
鑒賞評價
作品賞析
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3]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謂寫“樂極哀來,驚心老至”,一謂“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求仙意, ‘懷佳人’句,一篇之骨”(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張玉谷又補充說:“以佳人為仙人,似近、乎鑿。然帝之幸河東,祠后土,皆為求仙起見,必作是解,于時事始合,而章義亦前后一線穿去” (同上)。詩中求仙之意不明說,只以“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點,意趣含蓄,妙在其中。[8]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明人謝榛以為,《秋風辭》之起句,出于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四溟詩話》)。僅從字面看,固然不錯;但兩者的境界和情韻,卻頗為異趣:“大風起兮云飛揚”,蒼莽遼闊,表現的是風云際會中崛起的雄主壯懷;“秋風起兮白云飛”,則清新明麗,蕩漾著中流泛舟、俯仰賞觀的歡情,聯系后句,其韻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武帝,大約也正從這相似的情境,聯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脫口吟出了下聯兩句。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著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
節選百度百科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