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為什么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楊花落盡子規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詩人為什么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以及楊花落盡子規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作者為什么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作者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詩人采用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與對老友的思念,對老朋友被貶深表同情之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作者為什么要寫楊花落,子規啼
寫楊花落,子規啼的目的是:既寫景又兼點時令。漂泊無定的楊花,伴隨著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融情入景。
語出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全詩原文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白話文釋義: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后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楊花 子規在詩中象征什么詩人為什么要寫楊花落子規啼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
"子規”在詩中楊花指柳絮,子規又名杜鵑,在柳絮飄浮無根背景下和杜鵑凄切哀鳴的啼聲中,更能表現對朋友的思念和撩人的愁思,表達對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同時結合自身的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際遇,體現了內心的哀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為什么要寫“楊花”和“子規”?
“楊花”即“柳絮”漂泊不定,含飄零之感,在古詩中象征離散、漂泊。“子規”即杜鵑鳥,叫聲哀婉,象征凄涼離別、哀傷思歸。這句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規啼鳴之時”。
詩歌的開頭抓住這楊花和子規這兩個意象,借景抒情,抒發詩人離別哀傷之痛。
“楊花”已落“盡”,“子規”在哀“啼”,既點名暮春的時令,又渲染了悲涼感傷的氛圍,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詩人為什么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楊花落盡子規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為什么從楊花落盡子規啼寫起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