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喜歡月下獨酌其四(月下獨酌前四句)
《月下獨酌》古詩賞析
【作品簡介】
《月下獨酌》由李白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月下獨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組詩。共四首。其中第一首最著名。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fù)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 月下獨酌 》
作者:李白
其一 [1]
花間一壺酒,獨酌⑴無相親⑵。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飲,影徒⑸隨我身。
暫伴月將⑹影,行樂須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亂⑼。
醒時同交歡⑽,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漢⒁。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yīng)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fù)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nèi)珏\。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
當(dāng)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注解】:
⑴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⑵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⑶“舉杯”兩句:這兩句說,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 不解飲:不會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將:和
⑺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⑻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⑼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⑽交歡:一起歡樂。
⑾無情游:忘卻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約會。
⒀邈:遠
⒁云漢:銀河
【韻譯】:
準(zhǔn)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里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我應(yīng)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jié)為忘情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評析】:
《月下獨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詩之一。詩篇描寫詩人在月下獨自一人飲酒的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huán)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愉,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體現(xiàn)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chuàng)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fēng)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xué)習(xí)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干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fēng)神和浪漫詩風(fēng)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后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并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rèn)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guān)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jié)發(fā)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huán)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xiāng),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fēng)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jīng)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rèn)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xiāng)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jié)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rèn)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fēng)神的詩行。
【本詩的核心】:
本詩的核心在一個“獨”字之上。在全篇里,身在一個活生生的人類社會的才子,在花好月圓的春夜,卻只能和月亮與自己的影子“對飲”而“成三人”,充分地突出和說明了他的孤獨寂寞和與現(xiàn)實生活的格格不入。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的放浪形骸和狂放不羈的性格。詩中的其他渲染也是為了突出這一個“獨”字,作者人格的孤獨和在現(xiàn)實中的寂寞。所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千年來傳誦不朽的名句精華,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時自得其樂,而在作者自己內(nèi)心,卻充滿了孤獨和無限的凄涼。
為了突出自己的孤獨和凄涼,作者在不經(jīng)意間應(yīng)用了大量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把天邊的明月和自己身下的影子,和自己拉到一起,且歌且舞,在漫爛的春夜觥籌交錯,遠離人間的喧囂和爭斗,一醉方休!而月亮和影子的人格化,恰恰是將現(xiàn)實中的別人物格化了。在此時作者的心中,明月和影子雖然沒有生命,但卻是自己最純粹的朋友和伙伴。
然而忘情的相聚痛飲總是有散席的一刻,作者不得不面對“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的無奈。可是鐵了心,看透了世間事的李白,最后在面對散席的時候,定下了“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的誓言。由此進一步突出了本文的核心:“獨”!孤獨與寂寞,不僅僅是在今日此時,今后的漫長歲月,也找不到能與自己同飲的人了。
【講解】: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jīng)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關(guān)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diào)得很。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fù)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jīng)淅入醉鄉(xiāng)了,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zhuǎn)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jié)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結(jié)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jié)”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gòu)成了最后的結(jié)論。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fù)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fēng)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點評】: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fù)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fēng)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5]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fù),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yè),但是既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廂濉4鈾的詩里,讀者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jīng)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xiāng)。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xiāng)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xiāng)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dāng)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dāng)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jié)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xiāng)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jì)縣(今甘肅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dāng)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shù)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為主。詩風(fēng)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yīng)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jié)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xiàn)政治理想和抱負(fù)。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xù)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jié)交了不少名流,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李白不愿應(yīng)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dāng)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fù)。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fēng)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quán)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F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英漢對照】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Li Bai
From a pot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ank alone. There was no one with me --
Till, raising my cup, 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Alas, the moon was unable to drink
And my shadow tagged me vacantly;
But still for a while I had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through the end of spring….
I sang. The moon encouraged me.
I danced. My shadow tumbled after.
As long as I knew, we were boon companions.
And then I was drunk, and we lost one another.
…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
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
李白的月下酒—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歪解詩詞2.0(100/001)
月下獨酌四首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yīng)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fù)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nèi)珏\。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
當(dāng)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李白愛酒,婦孺皆知,李白愛月,千古留名。所以當(dāng)李白失意惆悵時,最愿意拉來陪他抒情解懷的就是這兩個事物。這組《月下獨酌四首》正是最典型的表現(xiàn)。
第一首最為知名,流傳最廣,詩中那一瀉千里的瀟灑流暢,那清新脫俗的想象和生命自信非李白不可為。這首詩也是李白將月和酒結(jié)合得最緊密的一首。不過這首的詩意不適合解釋,一解釋就容易破壞詩中奇妙的意境,所以只需各位看官自己讀一讀、品一品,即可以感受到李白當(dāng)時又頹又喪還要以表面的曠達瀟灑進行遮掩的心境和悲傷。
第二首是說理的詩,是李白為自己喝酒找的借口,認(rèn)為喝酒這事兒是順應(yīng)天地自然,是學(xué)習(xí)圣賢,反駁了對喝酒不贊同的觀點,這篇說理的用于有些平庸枯燥,所以有學(xué)者懷疑這首可能不是李白寫的。
第三首是李白寫自己在三月陽春之際獨自在花徑旁邊飲酒的情景,這首中他把對人生造化和命數(shù)有定的無奈無力和順從接受等想法和情緒表達得很明確,借用酒精麻痹自己是最好的選擇。
第四首還是寫酒能消愁,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僅是第三首的延續(xù),更進一步補充了對虛名的鄙視,將飲酒的重要性更進一步提升了。
讀這四首詩,基本可以還原出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晚上,陽春三月,明月當(dāng)空,風(fēng)不急夜不黑,失意落寞的李白抱著酒壇子歪歪扭扭地走來。他記得這里有一條繁華似錦的花徑,人跡罕至,旁邊的高臺正適合飲酒賞月看花。
果然,登上高臺,似乎離月亮更近了,李白抬頭敬她一杯酒,可惜月亮無動于衷。
“不理我?”李白自言自語,低頭四顧,地上的影子倒是始終不離不棄。
“哈哈……來吧,這下喝酒的有我們?nèi)齻€了……人生在世,短短百年,當(dāng)及時行樂啊……”
他大聲唱歌,隨意揮舞,月亮和影子像是被他感染了,徘徊相隨,交歡同游。
李白雖然對月暢飲,但他心中有憂,還沒有醉的時候總是要無意間想到。這不正喝得高興,耳邊又響起那些不理解他的聲音,他們說喝酒不好傷肝傷身,愛喝酒的都不是好人,他們說你李白會寫詩也沒什么了不起,搞政治根本不行。
不,你們都錯了,我李白今天就要告訴你們:喝酒是順應(yīng)天道,比肩圣賢,人生實苦,只有喝酒才能消愁解悶,自得其樂,你們?yōu)樾⌒√撁γβ德挡抛羁杀谋鹊眠^我乘月醉臥高臺的愜意。
李白如此瀟灑奔放行云流水地批駁吐槽一通,心中塊壘也被美酒澆得差不多了,他長袖一揮,以手支頤而臥,閉目神游星河去了。
次日的長安城,太陽剛剛升起,昨晚偷拍李白月下獨酌的狗仔早已把大唐頂級歌神的又一組曠世神作傳遍了每個角落。
《月下獨酌》其四的賞析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fù)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fēng)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5]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fù),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yè),但是既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徬徨。從他的詩里,讀者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jīng)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xiāng)。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xiāng)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xiāng)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dāng)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dāng)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jié)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xiāng)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月下獨酌喜歡的原因
《月下獨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dāng)歌,及時行樂。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達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fù)雜感情。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深處卻有無限的凄涼。全詩筆觸細膩,構(gòu)思奇特,體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請分析李白《月下獨酌四首》是如何運用酒表達情感的?
當(dāng)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體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全詩原文如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白話文意思是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dāng)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jié)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我愿與他們永遠結(jié)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賞析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fù)雜情感。
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fēng)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xiàn)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