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峽山海拔多少,靈寶峽門票多少錢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靈寶峽山海拔多少,以及靈寶峽門票多少錢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多少座崔嵬的高山
30座。爬完這30座山,領略中國山峰!
中國各省最高峰排行榜,30座1000米以上的高山!
30【九山頂】天津最高峰,海拔1078.5米,位于天津薊縣下營鎮境內,登臨山頂,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霧靈山,東觀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一覽無余。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小山”的意境。站在山頂,人在山上,云在腳下,峰巒在云霧中時隱時現,構成“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幻境。
29【龍崗山】遼寧最高峰,主峰崗山海拔1347,北起吉林省樺甸市松花江畔,南至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總長度約250公里,寬度約20-30公里,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龍崗山為輝發河與松花江的分水嶺。
28【泰山】山東最高峰,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27【大禿頂子】黑龍江最高峰,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所轄五??h境內東南的北鳳凰山,在海林與五常之間。以花崗巖為主體,并有大面積玄武巖分布。主峰海拔1690米,比泰山高141米,比黃山低184米,是虻牛河的發源地。這里有黑龍江天險第一峽,峽谷長4000多米,最深處約1000米,有黑龍江千尺第一瀑,落差達千尺,位于大禿頂子東麓乳名通天河。
26【五指山】海南最高峰,位于海南島的中部,因峰巒起伏形似五只手指而得名。是海南島的象征,也是中國名山之一,最高峰二指,海拔1867米。
25【黃山蓮花峰】安徽最高峰,位于玉屏樓北側,海拔1865米。從蓮花嶺到蓮花峰頂的1.5公里路上,沿途有飛龍松、倒掛松等名松及黃山杜鵑。蓮花峰絕頂處方圓丈余,中間有香砂井,登臨峰頂,可東望天目山,西望廬山,北望九華山和長江。蓮花峰和其它名山的頂峰一樣,在絕頂四周鐵索上掛滿了形形色色的鎖,多為年輕情侶或夫妻攜手扣上的連心鎖。
24【石坑崆】廣東最高峰,位于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內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堪稱廣東的喜馬拉雅,崔嵬雄渾、高峻陡峭秀麗,四周群峰高聳,分布犬牙交錯,天然巧成。朝暮之間,登上極頂,云海日出,瞬息萬變,壯麗多姿,時有云海蜃樓奇景,隱現于彩虹之中,無時不帶給游人種種遐想。
23【黃茅尖】浙江最高峰,位于中國浙江省南部龍泉市境內,是龍泉鳳陽山主峰,也是浙江省第一高峰。是洞宮山脈的主峰,海拔1929米,隨著高度的不斷變化,沿途你可以感觸感染到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亮葉水青岡、高山矮曲林、山地灌叢等立體植物景觀帶的原始森林風貌。這里是觀云海、看日出、賞佛光的最佳景點。
22【黃崗梁】內蒙古最高峰,海拔2029米,位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東北部,黃崗梁地區保存了第四紀冰川最完整的形態,且類型多樣,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黃崗梁兩側有冰斗、U型谷、角峰、終磧堤、側磧堤、條痕石漂礫等冰川遺跡,被稱為冰谷林海,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齊全、科研價值最高的第四紀冰川遺跡。
21【壺瓶山】湖南最高峰,位于湖南石門縣西北部,是湘鄂兩省分界山,主峰高達2099米,被稱為湖南屋脊。壺瓶山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如壺口,故名壺瓶山。被譽為地球怪圈上的自然迷宮,東半球上的諾亞方舟。
20【南風面】江西最高峰,笠麻頂為最高峰,海拔2120.46米,位于江西省遂川縣西南邊陲,相傳炎帝神農氏在酃縣(今炎陵縣)發現一座一年四季刮南風的山,在山頂南面曬藥,即便是陰雨天氣,也可被風吹干,南風面因此而得名。
19【貓兒山】廣西最高峰,華南第一高峰,因峰頂為一花崗巖巨石,形似臥貓。故稱貓兒山,海拔2141米。貓兒山地處資源和興安兩縣境內。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60公里,寬10-15公里。以前一樣平常將它劃歸越城嶺,據廖正城等研究,貓兒山與越城嶺為中峰—華江斷裂帶分隔,應把它從越城嶺中劃分出來。
18【黃崗山】福建武夷山最高峰,其最高峰海拔2157.8米,為大陸東南第一峰,是整個華東六省一市地區的最高山峰,號稱華東屋脊、武夷支柱。
17【東靈山】北京最高峰,位于北京市門頭溝靈山風景區,面積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03米,被譽為京西的珠穆朗瑪。
16【小秦嶺老鴉岔腦】河南最高峰,西與西岳華山以及華山山脈最高峰草鏈嶺遙遙相望,向北俯瞰黃河。海拔2413.8米,北緯34.4度,東經111.4度,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下轄靈寶市西四十公里的故縣鎮,靠近陜西省潼關縣峰。
15【長白山白云峰】吉林最高峰,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圣山。中國境內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國東北的最高峰。
14【大巴山】重慶最高峰,是中國陜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區山地的總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稱千里巴山。簡稱巴山。同時也是嘉陵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地理界線。大巴山的太平山海拔2797米。
13【小五臺山】河北最高峰,恒山余脈,桑干河與拒馬河分水嶺,。位于省境西部偏北,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45公里,面積1800平方公里。因有東、西、南、北、中5高峰,俗稱五臺;又因較五臺山低,故名小五臺山。以東臺望海峰最高,海拔2882米,為華北地區高峰之一。
12【韭菜坪】貴州最高峰,位于貴州境內,是兩座山峰,分別是大韭菜坪和小韭菜坪,小韭菜坪坐落在畢節市赫章縣南部,毗鄰威寧縣二塘鎮、六盤水大灣鎮。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位于畢節市赫章縣珠市彝族鄉,為貴州最高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
11【五臺山】山西最高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最低處海拔624米,最高處海拔3061.1米,有“山西屋脊”之稱。
10【神農頂】湖北最高峰,位于神農架西南部,主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為華中第一峰:最低點的石柱河谷海拔僅398米,高差竟達2700余米,是最具特點的地質地貌景觀匯集地。
09【賀蘭山】寧夏最高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米。山地東西不合錯誤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
08【太白山】陜西最高峰,主體位于陜西寶雞眉縣、太白縣,廣義上的太白山連帶西安周至縣部分。它是秦嶺山脈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太白山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07【玉山】臺灣最高峰,海拔3952米,位于中國臺灣省中部,北起三貂角,南接屏東平原,綿延約300公里。玉山主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2.3公里,海拔3952米,是中國東部最高峰。
06【團結峰】甘肅最高峰,祁連山脈最高峰, 亦為甘、 青兩省邊界上最高峰。海拔5827米。又名疏勒蒙克或崗則吾結。位于疏勒南山東南段,北緯38°31′與東經97°46′處,為疏勒河上游谷地與哈拉湖盆地兩內流水系分水嶺的的最高點。地表為冰雪廣泛覆蓋,雪線位置高達4400米以上,有較大面積的現代冰川。
05【梅里雪山】云南最高峰,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海拔6740米主峰至今仍未被征服過,也是唯逐個座因文化保護而禁止攀登的高峰。梅里雪山是雍仲本教圣地,雍仲本教有四大神山之說,主要有阿里的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欽的梅里雪山。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并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04【布喀達坂峰】青海最高峰,又稱新青峰,海拔6860米,位于昆侖山中段阿爾格山東端與博卡雷克塔山西頭交接處,在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縣境內,為新疆、青海的界山,是昆侖山脈最高峰。布喀達坂峰維吾爾族語意為野牛嶺。
03【貢嘎雪山】四川最高峰,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主峰。主峰海拔7556米,主峰由花崗閃長巖組成,東坡最大的海螺溝冰川長14.2公里,末端下達2850米,已落入森林帶內,在長時間冰川作用下,山峰發育為錐狀大角峰,周圍繞著60-70°的峭壁,攀登困難。1932年,美國探險隊攀登成功。中國登山隊于1957年6月到達峰頂。
02【喬戈里峰】新疆最高峰,又被稱為K2,K指喀喇昆侖山,2是當時它是第二座喀喇昆侖山脈被考察山峰,喬戈里山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上第二高峰,但攀登難度遠高于珠峰,喬戈里峰被稱為野蠻巨峰,其一直以攀登死亡率超過27%的概率高居登山榜首。
01【珠穆朗瑪峰】西藏最高峰,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邊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而頂峰位于中國境內。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在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巖面高為8844.43米,尼泊爾則使用傳統的雪蓋高8848米。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父親的偉岸;多少個超凡的歲月也不能刻畫出父親面容的風霜。以下是我愛學習網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父親節微信祝福語簡短,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我愛學習網。
2018父親節微信祝福語簡短(一)
1.您給了我生命,凈化我的靈魂。風雨中,您呵護著我;成長中,您指引著我。父親節,只想真誠地說一聲:辛苦了,爸,愿您健康幸福!
2.父愛撐起一片天,遮風擋雨擋風寒,孩兒有心來回報,無奈不能伴身邊,今天父親的節日,送上祝福和祝愿,祝父親開心、快樂、健康、幸福到永遠!
3.你是家的脊梁,有你家才變得安全舒適;你是遮風擋雨的大傘,有你我才不怕雨大風狂,爸爸,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送上我的祝福,祝您節日快樂!
4.爸爸,今天是父親節,節日快樂哦。雖然,你有時很兇,但是我知道你是愛我的,是嗎?在這里祝你快樂,健康!
5.吸煙有害健康,為了身體,您就少吸兩支吧!爸爸,祝您父親節快樂!
6.老爸,父親節到了,我特為您準備了一份禮物,但您先給我報銷報銷費用吧。
三門峽在哪個省份?
分類: 地區 河南 三門峽市
解析:
王朝知道 地區 河南 三門峽市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邊陲,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東連洛陽,南接南陽,西與陜西省接壤,北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 其中山地約占54.8% ,丘陵占36%,平原占9.2%,可謂“五山四陵一分川”。大部分地區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間,位于靈寶市小秦嶺老鴉岔腦峰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三門峽市區座落在黃河南岸階地上,三面臨三門峽水庫,形似半島,素有“四面環山三面水”之稱。
-- 三門峽水庫
黃水在河南省的潼關至孟津,也即陜縣一帶為太行山脈所阻,以巨大的水力,沖出三路山口。后人把這三道激流,自東至西,稱為“人門”“神門”“鬼門”,即三門。而在三門之間依然柱立河心的巖石,則分別被稱作人、神、鬼三島。
自西漢至民國,黃河一直是航運大河。在黃河弄舟,搏擊于湍急渾濁的黃水中,幾成中華民族與命運搏斗的象征。三門峽被歷代行船人視為畏途,黃河水在這里奔騰咆嘯。沒有人注意狹窄的河床和河床下堅固的花崗巖,可成為攔河打壩的基礎,直到20世紀。
20世紀是人類以自己的貪婪和膽大妄為向自然界挑戰的開始。水的巨大勢能,惹動一批又一批自以為有了點本事的人的遐想。三門峽在整條黃河上太獨特了,不但有堅固的河床,還可控制92%的流域面積上所產生的洪水和泥沙,不由的不被頻頻提起。
終于,美麗神奇的三門峽,作為黃河的出山口,在它扼守百萬年之后,終結在淺識而魯莽的人類之手。
◆ 三門峽水庫上馬
1954年4月,國家計委決定,成立黃河規劃委員會,在蘇聯專家組的指導下,編制黃河流域規劃;中央決定將三門峽樞紐大壩和水電站委托蘇聯設計。年底,《規劃報告》出臺,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
在這個報告里,選定三門峽水利樞紐為黃河綜合利用的第一期重點工程:蓄水位350米,總庫容360億立米;
主要任務:
①將黃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為8000立方米/秒;這樣,黃河洪水的災害即可以完全避免,黃河下游的洪水威脅自然解除。
②攔蓄上游全部來沙,下泄清水,實現“黃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③調節黃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萬畝,遠景灌溉7500萬畝。
④裝機90萬千瓦,年發電量46億度。
⑤改善下游航運。
結論:巨大的綜合效益(——與三十多年后的三峽大壩論證結論相同)。
但是,有兩個嚴重問題是該《規劃報告》難于回避的:
①水庫將淹沒農田207萬畝,移民60萬。
②泥沙淤積。雖然預留攔沙庫容147億立方米(總庫容的2/5),若不計上游的減沙效益,水庫壽命只有25-30年。
這個由計算而得出的數目觸目驚心。25-30年后,黃河在三門峽處梗阻,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把目標集中到“上游減沙”上。只要黃河上游不再來沙,水庫淤積的問題豈不就不再是問題?
但如何減沙呢?好大喜功的浪漫家給出的藥方是“水土保持”。上游水土保持住了,沙就不會流到黃河里了。所以水土保持能否奏效,直接關系三門峽工程的能否上馬。然而浪漫家們的“水土保持”是在書面上實現的。在向蘇聯方面方提出的《技術任務書》里,關于泥沙,中方給出的數據是:到1967年,來沙可減少到50%;50年之后,可減少100%。連以豪邁著稱的“蘇聯老大哥”對這種數據都消受不了了。蘇聯專家就此提出的修改意見是:“水土保持的措施估計得低些,是比較審慎的”,然后就象小學生做算術題一樣,筆下一動就將1967年來沙改為“減少20%,50年后減少50%”。
今天,也就是從那時算起40年之后,如果你有機會去陜西、山西的黃土高原看一看,你會看到水土流失有增無減;而如果你接著旅行到豫、魯一帶,看到的是一年大部份時間里,大片干涸的河灘間重濁的黃流在緩緩地爬動??黃河已經變成一條季節性河流,在1975到1990的15年間,斷流19次。近年則一年就斷數次。
1955年夏天,在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三門峽工程經全體人大代表舉手一致通過。就像今天的三峽工程給了世界一次震驚一樣,用周恩來總理的話說,“作了那么一個世界性的報告,全世界都知道了”。
就在這一片興奮與騷動之中,站出了兩名書生。他們不具黨派背景,也沒有任何政治沖動。他們只是科學家、工程師,是誠實的、肯用功的、對自己的專業和國家有責任感的人。其中一人正當盛年,是著名學府的教授;另一名剛從學校畢業,那時才25歲。
他們不同意在三門峽建壩,不同意高壩。他們平靜而自信地把自己的學術見解,交到掌握著百姓命運的決策人手里。今天回過頭來看,他們當時對三門峽工程的批評意見,幾乎絲毫不爽的成了這日后多災多難、狼狽不堪的工程之讖語。他們的意見當時沒有人聽;他們學術的與為人的價值,事后也不為身居要位的鉆
謀者所重。1991年筆者與他們見面時,不但他們的職位與30多年前無大差別;他們在自己更深厚的學養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新的呼吁,竟依舊無人理會。
一位是黃萬里教授,一位是溫善章工程師。
◆ 三門峽的“捷報”
1958年11月25日,三門峽工程完成對黃河的截流!
1960年6月,壩筑到了340米,已能夠攔洪!
同年9月,實行關閘蓄水攔沙!
庫內的水位在漲,庫區百姓一批批離開先祖聚居的故鄉。1961年2月9日,當壩前水位達332.58米(尚未到設計高度)的時候,泥沙淤積迅速發展;同時,原來設想得比較簡單樂觀的遷移也遇到了困難,工程實際上已無法按原設想進展。各路英雄爭論不休,拿不出個準主意。然而工程還在繼續。
1961年4月,大壩筑到了計劃高程353米。10個月后,62年2月,第一臺15萬千瓦機組試運轉,從表面看,工程建設按設計完成。被大壩攔阻的河水靜止下來,泥沙沉到了庫底。沒了泥沙的河水從泄水孔流出,壩外實現了“黃河清”。
報紙照例大報喜。但在三門峽主事的幾位,卻是怎么也喜不起來的,因為不但移民的燃眉之急并未解決,在這自蓄水以來一年半的時間里,十五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三門峽到潼關的河道里,把潼關河床抬高了4.5米。從秦嶺下來的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本來流得好好的,此時已變成“來水宣瀉不暢”,弄得從無水患的渭河兩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
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浸沒,老百姓只見自己的土地年年減產,不知原因何在??他們的土地實則因為水庫蓄水已鹽堿化,甚至沼澤化。最糟糕的問題是,河床的“翹尾巴”——即泥沙淤積向上游延伸,己威脅到以西安為中心的工業基地。
1962年3月,水電部不得不在鄭州召開會議,將美妙的“黃河清”暫時放在一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由當初定的“攔蓄上游全部來沙”改為“滯洪排沙”。水位不得不降低。而失去了大水頭,第一臺1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剛剛披紅褂彩地發電不足一個月,便已沒有了用武之地,后來只好被拆遷到湖北的丹江口電站去。
運用方式作了180度大轉彎之后,淤積有所減緩,但因泄水底洞底檻高,泄流量還是太小,“翹尾巴”淤積繼續向上游發展,潼關河床已抬高,造成渭河、洛河、黃河淤積連鎖反應。受害嚴重的陜西省再也不能再容忍下去,在1962召開的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壩前水位降到315米以下,泄洪閘門全部開啟——換句話說,就是讓黃河按照原來沒有大壩的方式流!
為了申訴自己遭受的災難,陜西地方官繞過以和稀泥著稱的的周恩來,直接到 *** 那里“告御狀”。
◆ 三門峽改建
只好對原來的工程進行改建。三門峽改建的第一期方案是:在大壩左岸增建兩條泄洪排沙隧洞,改建四根引水發電鋼管,以此來加大泄流排沙能力的方案開始實施。讀者若嫌這么說不夠直觀,不好理解,可這樣想:本來黃河流得好好的,1957-1960年間用“雄偉大壩”給堵上了;2年之后開始出事,4年以后要承受不住,但大壩已經“巍峨聳立”在那兒了,既然不能炸,只好用加管和開洞的辦法,讓被正面大壩堵住的沙和水,盡量從旁邊的又新開出的隧洞和底下本來用來發電的管子流出去。
——這就是“兩洞四管”方案。這一方案的確立,被認為是親自參與改建方案的敬愛的周總理“挽救了一個接近失敗的工程”。然而誰都能看得出,這是一個救急方案,毫無浪漫可言。
改建工程1965年開工,三年之后完成。此時,水庫的淤積減輕了,但排沙能力仍不足,潼關以上,所謂“翹尾巴”淤積還在繼續。到了1969年夏,西安再度告急。周恩來分身乏術,只好委托河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兼黃河防汛總指揮劉建勛外加副總理紀登奎,再度在三門峽主持召汗“四省及水電部參加的會議”。
參加會的人都知道,兩洞四管解決不了問題,“防止下游千年一遇的洪水”不再提,變成了“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氣魄不那么雄偉的“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徑流發電”得到確認。更具體他說,是期求當水位在315米時,把水和沙往下排,將泄流量加大到10000立方米/秒。至于下游安全還是不安全,此時已無人再提,只要潼關別再“翹”就阿彌陀佛。
這回的措施為:打開原1-8號施工導流底孔(這些孔是黃萬里先生曾經堅決請求保留,以備將來排沙用,而后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斗按蘇聯設計用混凝上堵上的。每個洞被重新掏開都要花費上千萬元);同時,將改建過的發電引水鋼管進口降低13米,變成“低水頭發電”。這樣一來,原本設計的大功率水輪發電機已派不上用場,只好改用5萬千瓦的小發電機。
第二次改建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到1973年12月,挖開了8個施工導流底孔,當壩前水位為315米時,泄量由6000立方米/秒增至9060立方米/秒,運用原則變為“蓄清排渾、調水調沙”。身上又是孔、又是洞,外加旁邊還有兩條導管的三門峽大壩的泄流排沙能力問題,算是暫時解決了。
但潼關河床尚未回復到原有高程,比建庫前仍高出3米多。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黃河不暢,漫堤決口,淹沒了農田60多萬畝,約5萬返庫移民受災,近3萬人無家可歸。如遇特大洪水,庫區還將遭受巨大災害。至于下游的淤積情況,1985年丁六逸在《三門峽水庫及運用》中寫道:
(改建后),由于這幾年水庫敞泄,小流量時庫水位很低,庫區沖刷后,形成小水帶大沙,加重了下游河道的淤積。至于三門峽工程本身,蓄水不到5年,庫容損失一半,曾幾何時掛在嘴上的綜合效蓋:發電,灌溉,航運(維持下游水深1米)全都落了空。
如果讀者以為改建后的三門峽終于可以松一口氣的話,又錯了。
以上只是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和改建,還未談到那個最敏感從而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水庫淹沒損失。最初按360米設計時,要淹沒耕地333萬畝,遷移90萬人;后來,1958年,周恩來總理遏制住蘇式豪邁,將初期水位運用定為335米時,還要淹沒耕地85.6萬畝,移民31.89萬人;后來,庫區塌岸發生,移民又增加了8.49萬人,實際總數達40.38萬人。他們當中,遷往寧夏、甘肅敦煌等偏遠地區的共3.99萬人,由于水土不服,曾多次遷來遷去,現已大部遷回。由關中平原遷往山區旱塬、溝壑區的12.11萬人,也因無法生產而遷回原地。
這世代居住在富庶河谷平原地帶的幾十萬人,20多年來毀家遠遷、困苦輾轉。他們為返回家園而進行的斗爭一直在持續。最終,因為三門峽大壩降低了原來的蓄水高程,他們才得以回到家鄉。可他們原本世代耕種的肥沃土地已被黃河泥沙厚厚地覆蓋。許多地方,已經被軍隊和國營農村捷足先登地占據。他們又不得不開展曠日持久的斗爭,要求退還他們被占據的土地。
◆ 小浪底又上來了
改建后的三門峽,將與沒有修建水庫前的自然情況無大區別。三門峽努力要恢復的,是力求入庫泥沙全部下排,與最早興建三門峽工程初衷——“攔蓄上游全部來沙,下泄清水”完全南轅北轍。
折騰了30多年,花了不知多少人力、物力與財力,又回到了初始點——力爭變成無庫自然情況!
這時,當年建三門峽時的初衷——改善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和防洪靠什么來實現呢?讀者讀到下面一段活時,不知作何感想:
……但是,因為黃河洪水、泥沙尚未得到基本控制,河床越淤越高,洪水的威脅越來越大,防洪形勢更加險峻……綜合效益……解決黃河洪水威脅顯得 更為迫切……
有點耳熟,是不是?這和當初論證三門峽上馬的口徑幾乎一模一樣。但這已經不是在說三門峽,而是另一座黃河上的新壩——小浪底。當年三門峽工程沒有做到的,這回又全交給位于三門峽下游的小浪底了。小浪底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也要搞攔沙減淤,據說能對黃河下游減淤20年左右。黃河上的浪漫派們這回又有新寵了。
小浪底的前景又會是什么呢?
還有三門峽水庫該怎么擺?當初把話說得那么滿。不過這區區小事是難不倒掌握了輿論宣傳工具的當權派的。三門峽工程依舊偉大,因為它顯示了“黃河的造地功能”??固然淹沒了土地,但由于淤,又造出新地。當然還有浩淼的人工湖泊,引來了美麗的白天鵝云云。
◆ 帳
三門峽工程的成敗,在中國至今不容許公開切實討論。
不過帳總是需要算的。先讓我們看直接經濟損失:
①高壩工程低壩運用,這意味著,僅工程本身,就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③兩次改建,包括至今還在修補那些磨損的洞和水輪機的費用;
③多淹沒的耕地和毀壞的耕地;
④當時多遷移的30多萬人和后來返遷的15萬人;
⑤水庫運用以來,由于河流自然狀況的改變,庫區包括渭河下游的河道整治、兩岸的防洪設施、鹽堿地治理,因塌岸、滑坡而必須修建的防護工程;
⑤抬高水位引起的良田鹽堿化而導致的減產;在“蓄水攔沙”時期,因下放清水而沖刷了的下游生產堤內的良田;
這些,最保守的估計,不下百億。
再看對環境的破壞:
①由于水庫周圍地下水位提高造成耕地鹽堿化50多萬畝;
③由于水庫蓄水導致塌岸而損失的耕地;
③毀掉文化發祥地的珍貴文化古跡;
還不必說時間上的失誤:如果將這些人力、物力、財力投到黃河下游的堤防加固和其他有效的水利設施;投入到交通和通訊系統;投入到教育與文化設施;哪怕僅僅投入到黃河上中下游的水上保持、植樹造林、防護與灌溉,全流域的情況也不至于像今天這樣。
那么,為什么呢?究竟什么使得一大群不能說不愛國、更不能說不具業務專長的中國人跌了這么大的一個跟頭?
◆ “黃河清”
1964年,決定三門峽第一次改建的時候,周恩來的解釋是:
看來,1958年決定三門峽工程急了點。1955年人大報告黃河清把我壓的。1958年只是把水位降低了。頭腦發熱的時候,總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重視另一面,不能辯證地看問題。原因就是認識不夠,認識不夠自然就重視不夠,放的位置不恰當,關系擺不好。
為什么會“急”?頭腦為什么會發熱?“黃河清”這三個字怎么會造成壓力?為什么在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上,會“放的位置不恰當,關系擺不好”?到底
是把什么放得過重,因此要犧牲掉其他呢?
作為后世的觀察者,我不傾向于將他們這批五十年代的“三門峽迷”與1980年代未那批力促在長江干流筑壩的三峽“大庫迷”們等同,也就是說,我不認為他們也像那些 *** 時代的人一樣懷有對錢的享用與支配的渴望(我于1989年春親眼見到整列地排在北京京西賓館院子里的該工程籌備組的豪華進口車隊,還有他們在北京為自己蓋的成片住房。按1989年初的估計,工程尚未正式上馬,這類雜項已用去了不下4個億),只說他們在可能達到的技術成就面前太執迷、太浪漫、太簡單。那么,當時的 *** ??或者說黨??的決策者們呢,李葆華、鄧子恢、周恩來、 *** ,還有大救星毛主席,他們圖的是什么呢?
1964年6月和12月,周恩來說過這么幾句話:
三門峽工程我們打了無準備的仗?!▏蟛盼濉⒘昃蜎Q定興建三門峽工程,當時想要黃河清,志向很大,夸下了??凇?
這反復被提到的“黃河清”,出自自古以來的一句話,知道的人馬上就能跟著念出隨后的那三個字:“圣人出”。
——全部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后面三個字上面。
三門峽的上馬,說出來的理由是為了“黃河清”,而沒有說出來的理由就是為了證實“圣人出”。自古誰能讓黃河清? *** ,偉大領袖毛主席!那么,誰是圣人不就是清楚了嗎?!
不要說1950年代,就是今天,整億中國人也還生活在企盼明君的歷史陰影里。在我們這個千年農業古國,治水從來是明君的大業績,不但史不絕書,實在已經鐫刻在每個人的意識里。
“黃河清”既成了一種標志,為達成這種封神式的祭祀,當時從上到下所懷著的主要驅動力,其實是“圣人出而天下治”那樣一種狂熱虔誠——當然,使用的語言是所謂“人民當家作主”,其實是人民被圣人作主。而當全國的資源得以以計劃經濟的方式集中調用的時候,種種偉業自然就“無往而不勝了”。
你知道三門峽在哪嗎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陜西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
三門峽好玩的地方:
1、函谷關三門峽
旅游一定要去的景點,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圣宮、藏經樓、瞻紫樓等。
2、靈寶娘娘山
靈寶娘娘山位于小秦嶺東端,由百尺瀑景區、石瀑布景區、棋盤石景區、娘娘廟景區四大景區組成。娘娘山自然風光優美,與函谷關,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起構成了靈寶市的“品”字型黃河旅游熱線。
3、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主要包括雙龍湖白天鵝觀賞區、陜州故城和沿黃生態林帶三部分。
4、黃河丹峽旅游風景區
黃河丹峽,位于三門峽市澠池北21公里黃河岸邊,地處豫晉兩省五縣交界處。省級地質公園,整條峽谷由紅色石英砂巖構成,從谷底到崖壁全成紅褐色。
5、虢國博物館
三門峽旅游一定要去的景點,在西周虢國墓地遺址上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文物古跡極其豐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