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的作者是誰,月夜的作者是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月夜的作者是誰和月夜的作者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月夜的作者是
《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作者被禁于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夜》這首詩是誰寫的? (最好有簡介)
詩名:《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詩人:劉方平
詩人簡介: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邢襄公政會之后.天寶時名士,卻不樂仕進,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詩風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幾筆鋪陳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場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蓮曲》、《望夫石》、《京兆眉》、《夜月》、《寄嚴八判官》、《代宛轉歌二首》、《烏棲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蓮曲》、《夜月》和《春怨》為最著名。(出處:唐詩宋詞網)
《月夜》賞析:
第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可以解作"夜深時斜斜的月亮照著一半的房屋"。但"半人家"也可以暗示分離了的夫妻。這叫"預設"。
第三句就是詩中主體忽然驚覺。再以第二句的"北斗、南斗"為前提,更加強它的感染力。
從"文本互涉"的角度來看,"北斗"句從漢樂府《善哉行》衍出。下面是其中六句:
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交在門,饑不及餐。歡日苦少,戚日苦多。
這幾句說明了家中少婦的苦況,如果我們像聞一多那樣把"饑、餐"解作"性愛"的缺乏與滿足的話,我們更明白她的處境。在家的妻子既要奉侍夫家的人,而丈夫又不在身旁,自然難免有"歡日苦少,戚日苦多"之感了。
第四句的"蟲聲"出自《詩經》中《雞鳴》的"蟲飛薨",甘與子同夢。它說明女方盼望枕邊人早日回歸。"新透綠窗紗"的"新"是女方驚覺孤單的訊號。同時,蟲聲擾人,難以入夢,回應第一、二句。夜深不寐,加上第三、四句對性與愛的暗示,使人想起《關雎》"求之不得,輾轉反側"這兩句詩。"蟲聲"句又令我們聯想到六朝《讀曲歌》的"春風不知著,好來動羅裙"。
月夜是杜甫什么時候寫的
月夜是杜甫天寶十五載春時所作
天寶十五載(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不能為她分憂。
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頸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
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