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明月幾時有全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明月幾時有的作者,以及明月幾時有全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的作者是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品別名
水調歌頭·中秋
作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東坡樂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作者是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作者是蘇軾。出自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展資料:
賞析:
詞的小序,不但說明了寫詞的時間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歡飲達旦,大醉,這不但暗示了詞人內心的憂郁和情緒的低沉,而且也說明了寫作此詞所表現出來矛盾心理。
詞的上片開始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里蘇軾化用了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一聯。蘇軾對李白的詩句稍加變化,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月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也是具有多義性的。
李達武老師在《中國古代詩歌精神》中個歸納出了月的象征的多義性,比如,憂患的寄托,孤獨的象征美人的風貌,明君的象征愛情的見證,忠誠的象征鄉情的投射,無私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事業的象征性情人格的顯現,社會時代的投影等。
蘇軾在詞中,月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當然也就成為自己情感傾訴的對象,因而先對青天發問,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問話來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現出了人間滄桑,而且把視角轉入了天上的明月,從而暗示了人間的恨別與所帶來的苦惱、惆悵。
就詩句來說,今夕是何年,是借用唐人小說《周秦行記》中的典故。《周秦行記》中有這樣一首詩:香風引導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天。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這詩歌的意義表現了宇宙茫茫,無始無終,滄海桑田而引發了惆悵無限之感。蘇軾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詩歌所蘊含的無限惆悵之感。
詩人在無限的惆悵中想到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在這里,蘇軾明確地表現了內心的矛盾。要乘風歸去,離開人世間,擺脫世俗的煩惱,卻又恐、高處不勝寒。而乘風歸去出自《列子黃帝篇》中的列子乘風而去。從《列子黃帝篇》來看,這句話的意義表現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所以蘇軾化用了這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在心理忘記一切,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就表現了蘇軾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意。這與上面相接,詞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隨人舞動。這就表明了蘇軾對出世的否定,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幸福在人間,也只有人間才有這樣美好的生活啊!
總之,上片把蘇軾由想超出塵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淋漓盡致表達出來,從而表現了蘇軾熱愛現實人生及其豪放飄逸的情懷。
詞的下片有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分離。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移動著,照在 朱閣上,有照在綺戶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難以入睡。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月亮你不應該有什么怨恨,你為什么都在人間有別離時你就圓了呢?
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圓啊,可是人卻不能團圓!是啊,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嘛!這里詩人借月長向別時圓表現了離愁別緒的情感,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卻又理性地表達了此事古難全的思想。
這不但是一種無可奈何自慰,而且也是蘇軾對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后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結。這里化用了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
可以說,蘇軾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詞的境界,而且以理馭情,不但表達了對親人的祝愿,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脫。這里蘇軾把離愁別恨又以一種曠達的方式加以處理,更表現出詩人豪放飄逸的情懷。
總而言之,這首對月懷人之詞,不但含蓄地表達了蘇軾貶官居外的孤獨寂寞之感,而且表達了蘇軾對人生離別思念之情,同時,更表現出蘇軾熱愛現實人生以及超然曠達的樂觀情懷。
明月幾時有是誰的詩?
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
是給兄弟蘇轍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蘇軾《水調歌頭》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后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里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誰?
水調歌頭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欒城。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他工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年代:宋 作者: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