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汴水流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長相思汴水流中的長相思是一個什么)
今天給各位分享長相思汴水流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長相思汴水流中的長相思是一個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白居易的長相思的寫作背景
《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汴水與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兩條最大的支流,也是古代我國兩道南北大動脈。如今,這兩條河流已成為宿遷市的“文物”和“市寶”。瓜洲:在江蘇揚州市南長江北岸。瓜洲本為江中沙洲,沙漸長,狀如瓜字。吳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時為吳國南界.
這首詞到底為誰而作,白壇上也有許多說法,如:樊素、柳枝。但更傾向于樊素。“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小蠻是白的兩個家伎。白居易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時買下的。樊素善歌《楊柳枝》,因又名柳枝。因為種種原因,樊素自求離去,白氏在《別柳枝》絕句中說:“兩枝楊柳小樓中,裊裊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可見作者對于樊氏的離去十分傷感。
[賞析]
詞的上闋寫樊素回南必經之路。因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吳山而生愁。這是一首懷人念遠的抒情小詞。上闋從眼前所見流水寫起,并且目送遠波,想象這流水將流到瓜洲渡和長江匯合,再想到吳中(江南)的山也面帶愁容,實則深切懷念遠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從吳地歸來,過瓜洲古渡,溯流北上與自己相會,但同樣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復回的,隨之南下的愛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樣,永遠離開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吳中山脈,點點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幾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盡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癡情,終難忘懷,于是就在下闋抒發了自己的相思之痛。兩個“悠悠”,刻畫出詞人思念之深。這種情感的強烈,只有到情人的回歸才能休止。然而那與不過是個空想,無奈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只能倚樓而望,回憶昔日的歡樂,來遣散心中的郁悶罷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樓”,想象皓月當空、獨自倚樓遠望這樣一幅畫面,是怎樣的意境啊。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征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這篇作品是中唐時期比較正規成熟的詞作。形式雖然短小,但它卻用回環復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聲的節奏,貫穿于每個間歇終點的相同韻腳,造成了綿遠悠長的韻味,使相思之痛、離別之苦,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月明人倚樓”,想象皓月當空、獨自倚樓遠望這樣一幅畫面,覺得更有意境。
“長相思”為詞牌名,但本詞內容與此密切相關。詞分上下兩闋,格律和字數一樣。每闋四句,押平聲韻。
這是一首懷人念遠的抒情小詞。上闋從眼前所見流水寫起,并且目送遠波,想象這流水將流到瓜洲渡和長江匯合,再想到吳中(江南)的山也面帶愁容,實則深切懷念遠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從吳地歸來,過瓜洲古渡,溯流北上與自己相會。下闋直接抒寫情懷,因所思之人沒有回來,只得在這月明之夜,獨倚高樓。
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征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心弦。
(白居易)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當時任縣蔚的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談起50年前的天寶遺事,即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話及此事,相與感嘆當時,王質夫提議以文學作品連記敘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于世。
白居易寫了這首《長恨歌》,同時陳鴻為作《長恨歌傳》。
擴展資料
相思,是詩人們從未停止描寫的題材。婦女思夫,游子思鄉,這思念從來都是綿綿不絕,蕩氣回腸的。
本詩開篇描寫了深秋時節的景色。九月西風緊吹,月冷露霜愈漸寒。那露珠像是主人公的眼淚。秋夜漫長,因為相思變得更長了。這相思能有多長?有多久?冬去春來,東風吹綠了小草,吹開了百花。那么心愛的人在哪呢?日日思君不見君,一日腸九回。
這斷腸般的思念折磨得可人的姑娘容顏憔悴。在訴說完那無盡的思念之后,主人公娓娓道出了相思的原委。一個住橋北,一個住橋南。十五便相識了,漫長的歲月里,兩人相知、相愛,然而如今,女子已二十三了。是什么讓他們相愛卻不能享受呢?
明明近在咫尺,卻仿佛天各一方,這是多遠的距離?殘酷的封建婚姻制度奪走了他們的愛情和幸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就像一株長在青松旁的女蘿草,在微風中靜靜地看著青松,歲歲年年。女蘿草依然馨香,青松照舊挺直,但是,女蘿草卻無枝攀越,只能在微風中搖曳。
然而,女主人公并沒有絕望,她相信只要她的愿望真誠,老天會幫助她實現心愿。她愿意與心愛的人相守到老,哪怕是做山林中的野獸,她也要與他比肩而行;哪怕是林中木,她也愿與他枝枝相連。
整首詩將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寫得纏綿哀怨,洗練脫俗,像一幅線條畫般清淡,全詞沒有顏色,沒有濃墨,非常寫意寥廓。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長相思
古詩《長相思·汴水流》賞析
導語:《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作。這是中唐時期比較正規成熟的詞作,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此詞上闕寫景,暗寓戀情;下闕直抒胸臆,寫女子久盼丈夫不歸的怨恨。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詩《長相思·汴水流》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相思·汴水流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汴水長流,泗水長流,流到長江古老的渡口,遙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點頭,頻頻含羞,凝聚著無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兒是盡頭,伊人呀,除非你歸來才會罷休。一輪皓月當空照,讓我倆緊緊偎傍,倚樓望月。
注釋
①汴水:源于河南,東南流入安徽宿縣、泗縣,與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東曲阜,經徐州后,與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面。
④吳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長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構思比較新穎奇巧。它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詞作采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后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
上闕全是寫景,暗寓戀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寫少婦丈夫外出,隨著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的地方;同時也暗喻少婦的心亦隨著流水而追隨丈夫的行蹤飄然遠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才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地表現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陳述句,寫得比較隱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細細體會,只能看到汴水、泗水遠遠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詩意,這就辜負了詞人的苦心。汴水發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開封東流至今徐州,匯入泗水,與運河相通,經江蘇揚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長江,向更遠的地方流去。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無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吳山點點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吳地,而及吳山,寫得清雅而沉重,是上闕中的佳句。“吳山點點”是寫景,在這里,詞人只輕輕一帶,著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吳山之秀色不復存在,只見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這是二;山是愁山,則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這是三。一個字點醒全闕,是其筆力堪稱強勁。
下闕直抒胸臆,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怨恨。前三句寫她思隨流水,身在妝樓,念遠人而不得見,思無窮,恨亦無窮。“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筆入人情。“恨到歸時方始休”一句,與《長恨歌》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各擅勝場。《長恨歌》寫死別,故恨無絕期;此詞寫生離,故歸即無恨。“恨到歸時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飾,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樓”,是畫景也是情語。五字包攏全詞,從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樓時的心事;剪影式的畫幅,又見出她茫茫然遠望馳思,人仍未歸,恨亦難休,幾乎要化為山頭望夫石也。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出自誰的作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
長相思·汴水流
作者: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作。這是中唐時期比較正規成熟的詞作,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此詞上片寫景,暗寓戀情;下片直抒胸臆,寫女子久盼丈夫不歸的怨恨。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 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全詞以“恨”寫“愛”,用淺易流暢的語言、和諧的音律,表現人物的相思之痛、離別之苦;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味深的特點。
白居易長相思在全唐詩哪一卷
白居易長相思在全唐詩第一卷。
《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作。這是中唐時期比較正規成熟的詞作,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此詞上片寫景,暗寓戀情;下片直抒胸臆,寫女子久盼丈夫不歸的怨恨。
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
賞析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純熟的寫作技巧。他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征悠悠綿綿的離情別緒,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產生的怨恨情緒。
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長長的流水,點點的遠山,與思婦內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極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且又頻用疊字疊韻,句句押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種行云流水之致,這與寫“流水”、“相思”十分貼切。
所以這首詞雖然只有三十六個字,卻不失為一件玲瓏剔透的藝術珍品。
長相思·汴水流
白居易 長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譯文及注釋】
這首《長相思》,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簾的山容水態,
都充滿了哀愁。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
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全詞以恨寫愛,用淺易流暢的語言,和諧的音律,表現人物的復雜感情。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昧深的特點。
【賞析】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遠,直到天末吳山,仍是愁痕點點,凌虛著想,音調復動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則汴泗交流,與人何涉耶!結句盼歸時之人月同圓,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
黃升《花庵詞選》:此詞上四句,皆談錢塘景。
《詞譜》卷二:《長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詞汴水流一首為正體,其余押韻異同,皆變格也。此詞前后段起二句,俱用疊韻。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卷六十引黃升云:樂天此調,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云:點點字俊。
《白香詞譜箋》卷一謝朝征云:黃叔升云:此詞汴水流四句,皆說錢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東北,受汴水合流而東南入邳州。韓愈詩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揚州府南,皆屬江北地,與錢塘相去甚遠。叔陽謂說錢塘景,未知何指。
《放歌集》卷一陳廷焯云:吳山點點愁,五字精警。
長相思
白居易 長相思
九月西風興,月冷露華凝。
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
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古詩長相思
古詩長相思
《長相思山一程》
滿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注釋: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2、榆關:即今山海關
3、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4、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5、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6、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7、故園:故鄉
8、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譯文: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
正向榆關那邊走去。
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
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
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賞析: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納蘭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此篇及《如夢令萬丈穹廬人醉》即作于出關前后的途中。
清初詞人于小令每多新創意境。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情構成尖銳沖突。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這是因思鄉而失眠。于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沓,于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著時間過程,時間感知于鄉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說聒碎鄉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在鄉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此類遷怒歸咎于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能充分表現出來。看似無理,反見情癡,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疊句和數字一、千的運用強化著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納蘭性德身為一等侍衛,卻極厭煩扈從公差,于是構成傳統羈旅題材的又一種類型。
蔡篙云《柯亭詞論》評價說:納蘭小詞,豐神迥絕。尤工寫塞外荒寒之景,殆馗從時所身歷,故言之親切如此。這就是說由于納蘭性德身歷此情此景、故其筆下的塞外風光更為親切感人。王國維說: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中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性德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彎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點到了此篇獨到之處,盛贊它的千古壯觀。嚴迪昌在《清詞史》中說: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一己厭于扈從的情懷。是說此種況味,此種情調表現了納蘭性德深層的傷感、痛苦的內心世界。
《長相思》
宋宋無名氏
去年秋,
今年秋,
湖上人家樂復憂。
西湖依舊流。
吳循州,賈循州,
十五年前一轉頭。
人生放下休。
賞析:
據《東南紀聞》卷一載,這首詞題于(賈)似道貶時,當在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作者因有感于左右兩丞相吳潛、賈似道先后貶循州(今廣東龍川)事而作此詞。詞中表現出對奸臣賈似道陷害忠良、壞事干絕而終無好下場的慶幸,也含有人事無常的感嘆。
吳循州即吳潛(11901262),字毅夫,寧宗嘉定年間進士,歷官至江東安撫留守,應詔陳事時,因得罪了當時的宰相被罷奉祠。理宗淳佑十一年(1256)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主張加強戰備抗御元兵,不滿茍安國策,并向丁大全、沈炎、高鑄、賈似道等奸臣斗爭,被奸臣忌恨。開慶初(1259)因賈似道、沈炎勾結陷害,貶謫循州。景定三年(1262)賈似道派人將他毒死于貶所。時人為抱不平,于被貶十五年后,即度宗德佑元年(1275)追復原官。
賈循州即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理宗時,以外戚入朝,官至左丞相,權傾朝野。端平初(1234)蒙古兵滅金后,進攻鄂州,賈似道名為守漢陽,實際上向敵人納幣請和,而又詭稱用兵解圍,欺上瞞下,品質極為惡劣。當時,吳潛為右丞相,移兵黃州,扼守長江要沖,積極抗元。賈似道因懷疑吳潛對他不利,就利用吳潛同理宗在立太子問題上的矛盾,唆使沈炎誣告吳潛,致使吳潛含冤被貶。時吳已年近七十,為國憂傷不已,進而賈似道又派人將吳毒死于循州,正直士人無不憤恨,民間亦有歌謠諷刺。
日后度宗即位,賈似道又以太師同平章事,封魏國公,更加跋扈專權,不可一世。并在西湖建別墅,名后樂園,終日淫樂。大小朝政,一切決于館客,日與群妾斗蟋蟀。元兵進攻南京,賈似道受命領兵抗元,正在戰事緊急關頭,他卻乘小船逃跑,奔揚州,造成不可挽回的敗局,加速了南宋王朝的滅亡,以至天怨人怒,國人皆欲殺之。大臣陳宜中等彈劾他的罪惡,終于德佑元年(1275)被貶,因他名聲太壞,有的地方拒絕安置他,最后也流放到他曾毒害過吳潛的循州。時人大為稱快。縣尉鄭虎臣是一個富于正義感的人,擔任送賈似道赴貶所的任務,一路上對賈似道倍加報復,掀開轎篷,任烈日暴曬,讓轎夫們唱杭州歌謠謔他。走到一個古寺,見寺壁有吳潛被貶南行時題詞,故意問賈似道: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賈似道慚不能對。行至漳州木棉庵(今福建漳浦縣),鄭虎臣多次要賈似道自殺,賈不從,于是被鄭虎臣拉殺之,用錘將賈錘死。
賈似道貶死于赴循州道上,為恭帝德佑元年(1275),距吳潛被貶循州(1259)整整過了十五年,故詞中有十五年前一轉頭句。
上片,去年秋,今年秋言時光年復一年。湖上人家樂復憂,看去似乎泛指西湖一帶人民生活變化,實際上是指賈似道,他生長在西湖,長期在這里為官,且有別墅后樂園在這里。往日,他青云直上,終日荒淫,得意、專橫,何其樂也,今天,他竟遭可恥可悲的下場,又何其憂也,所以云樂復憂。接著用西湖依舊流作為反襯,大自然江山依舊,然而人事全非,顯示歷史無情。
下片,吳循州,賈循州,南宋末年同時在朝的兩丞相,一個是堅持抗元的忠臣,一個是惡貫滿盈的奸相,卻先后貶徙同一循州,死于邊遠,時間僅僅相隔十五年。看來是一種偶然巧合,實際上,吳之貶謫循州,由于賈之陷害,賈之貶謫循州是他陷害忠良、惡事作絕后所得報復。十五年前蒙冤慘死的吳潛,今日追復原官,得到昭雪,雖死猶存。當年作威作福的賈似道,今天活活被人錘死,遺臭萬年。十五年前一轉頭,時光何其速也,轉瞬之間,命運向相反的方向作了轉化,對這種惡人遭惡報,好人得昭雪的轉化,時人拍手稱快,慶幸歡欣。賈似道若早知今天的下場,當初何必那么殘狠。人生放下休是從十五年前(間)一轉頭的歷史變遷中申發出來的感慨。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人事無常,為人不可狠毒,不要得意忘形,人生又切不可太認真,所以說放下休。放下休,即放下吧,休是語氣詞。人生放下休與西湖依舊流前后照應,既表明江山依舊,歷史無情,又有人事無常的慨嘆。
全詞節奏明快,流暢通俗,有歌謠特點,同慶幸惡有惡報的心緒適應,而上下兩片的最后一句均有詠嘆韻味見感慨遙深。這是一首同時事密切相關的小詞,表現了對賢相奸臣之間的人心向背,有歷史資料和文獻意義,藝術也是圓熟的。(陶先淮)
詩言志,詞言情。然而這首詞卻獨樹一幟,以詞進行諷刺,在唐宋詞也極為鮮見,但在諷喻中不見尖酸刻薄,藝術表現力極強,是一朵散發異香的奇葩。這首詞諷喻當時世道。南宋景定年間,奸臣賈似道當權,其讒毀宰相吳潛,使之被貶循州,并其后將其毒死。賈似道繼為宰相,終日淫樂,不料事有偶然,德佑元年,賈與元軍作戰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罷貶循,且也是在循州被縣尉鄭虎臣鍾殺于木棉庵。前后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這點對賈似道的鞭撻。嘲諷和對弄權者的正色告誡,語言含蓄,但語意卻是極其尖銳的。
上片開頭去年秋,今年秋,兩句,著意用兩個秋字使詞罩上一層蕭瑟、落寂的氣氛,年復一年,一個個凋謝的秋天又將過去。湖上人家兩句又著意表現權臣賈似道權力顯赫飛揚跋扈,與秋風落葉、灰飛煙滅的對比,樂憂轉換何其快哉!湖上人家暗指在西湖大筑別墅,荒淫娛樂的賈似道。一個湖上人家落筆輕巧,而卻充滿對賈的嘲諷揶諭。西湖依舊流更是以西湖冷眼旁觀的語調,襯托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的無情。句式好像在寫景,其實揭露主題,啟人深思。
下片幾句與上片不同。上片用筆曲中見直下片則直中含曲。吳循州,賈循州以簡單的句式揭示深刻的含義。吳潛,賈似道同為權臣,同貶循州,同死于循州客鄉,戲劇性的對此,又寄托作者對兩人的愛憎。賈似道誤國弄權,終死循州,而吳潛也雖有報國之志,卻難脫循州之難。賈似道更是可憎可惡可笑,其害人終害已,十五年榮華,一朝也不過身敗名裂,多么的可悲。十五年間二句,作者又鄭重告誡說,人生放下休,人世無常,還是丟開世情,免生煩惱。其中雖包含對賈的諷刺,但也含有對人生消極避世的消極思想,在此也應注意。
全詞短小精干,口語化極強,語言質樸生動,極富節奏感,和濃愈的民歌風味,其中包含諷古喻今的現實主義色彩也極為難能可貴。另外在藝術表現上作者把含蓄與明快熔為一體,使形式和內容更好的統一起來,我們會在慢慢品味中體會出來。
李煜 長相思
李煜:長相思
一、《長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注釋:
1、重:量詞。層,道。
2、煙水:霧氣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中有蒼梧白云遠,煙水洞庭深。詩句。
3、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4、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贈江客》中有詩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5、簾:帷帳,簾幕。風月:風聲月色。
賞析:
《長相思一重山》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余評林》在詞調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里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并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游子為什么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于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涌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于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后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二、《長相思云一渦》
作者: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
夜長人奈何?
注釋:
1、云:指如云的鬢發。渦:別作窩.一渦(wo),即一束。一說音guo,意為青紫色的絲帶,束發用。
2、玉:指玉簪。
3、衫兒:別作春衫。羅:絲。這里指絲制的羅裙。
4、黛螺:別作翠娥。指代眉毛。
5、秋風:別作風聲。
6、雨相和:雨聲和風聲相交織。別作雨如何。
7、簾外:別作窗外。三兩:別作三四。窠:別作棵.意同。
8、人奈何:別作爭奈何。爭:怎。
賞析:
這是后主早期作品,描寫閨怨的詞。
上片寫女子的外貌。這位女子,她的頭發如云般蓬松濃密,頭上的玉簪如梭。衣著淡雅。是個氣質高雅容貌艷麗的女子。這樣可愛的女子,想象中本應該春風得意,快樂的很。可是,她并不快樂,在微微的皺著眉。筆鋒轉的巧妙,突如其來。為什么不快樂?讀者最關心的問題作者沒有說,下片卻轉而寫周圍環境:風雨相和。秋天本就容易引人憂思,偏又風雨相侵,更添苦悶情緒。但這還不夠,雨打芭蕉,風吹殘葉,窗外秋意更濃,內心秋思更苦。夜那么長,又風雨相和,聽著風聲,雨聲,芭蕉聲,簾內的人,更添寂寞情緒,卻無可奈何。原來,秋思就是她上片中,眉頭緊鎖的原因。
整首詞,人與景,景與情相交映,渾然一體。通篇寫愁,卻不見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間。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