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戰國時代的齊人在哪里(戰國時代的齊人在哪里建立)

不善挽留2022-11-07 06:00詩詞148

古代鄒奭是誰啊?有詳細資料嗎?好像是戰國時期的。

也稱 騶奭,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宮黃老道家學者,采用鄒衍學說入自己之文,人稱“雕龍奭”。受到齊王的賞識,在稷下學宮與慎到、田駢齊名。齊王為他們修建豪宅。騶奭著《騶奭》12篇,歸屬陰陽家。

齊郡在什么地方

這里有圖文并茂的詳細介紹,請參閱

[編輯本段]簡介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齊郡年(前221年)滅齊國,于其故地分置齊郡、瑯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后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淄(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于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后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余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后漢為齊國,晉因之,南朝宋復為郡,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于濟南郡之地置齊州。南齊置...南朝宋僑置冀州,后魏改為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宋曰齊州濟南郡,升為濟南府,即今山東臨淄。[編輯本段]建置

齊郡因齊國得名。戰國時,齊國于境內置五都,不置郡縣。臨淄為齊國都城,“城臨淄水,故名臨淄”。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為郡,治臨淄”。六國既滅,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記未載。南朝人裴骃集解史記,所舉三十六郡中有齊郡與瑯邪郡。但秦代封泥有“臨菑司馬”之文,秦時司馬為邊郡屬官,因此在齊國中心地區應置有臨菑郡。據譚其驤考證,秦代已有濟北郡、膠東郡之名。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陽候印”,因此臨菑、濟北、即墨、城陽、膠東等郡可能均為秦代所置。惟齊郡與臨菑等郡之關系已難以考定。

[編輯本段]沿革

楚漢之際

秦子嬰元年(漢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滅秦。項羽分封諸王,以田都為齊王,都臨淄;以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以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六月,田榮起兵殺田都、田市,自立為齊王,項羽出兵北上伐齊。八月,漢王劉邦起兵出漢中,入關中,楚漢戰爭開始。漢二年(前205年),田榮兵敗,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田榮弟田橫占據城陽,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漢四年(前203年),韓信破齊軍,逐田橫,略定齊地。田廣兵敗而死,田橫退居海島。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都臨淄,為漢初異姓諸王之一。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韓信為楚王,齊地“屬漢為四郡”,分為臨淄、濟北、膠東、瑯邪四郡。二月,劉邦稱帝。

西漢

漢高帝五年、六年間,分濟北郡置博陽郡,分瑯邪郡置膠西郡、城陽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漢高帝進言:齊國廣大,“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高帝于是下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春正月,置齊國,立皇長子劉肥為齊王,治臨淄,領臨淄郡、博陽郡(后改稱濟南郡)、濟北郡、膠東郡、膠西郡、瑯邪郡、城陽郡七郡七十三縣,“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此時齊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淄博市、濟南市、濰坊市、萊蕪市、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濱州市、東營市南部(當時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臨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蘇省贛榆縣以及河北省滄州市中部一帶。 惠帝即位后,呂后執政,開始削弱劉姓諸王勢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齊王肥懾于呂后威權,主動獻上城陽郡,以增益魯元公主(呂后女)之湯沐邑。呂后二年(前186年),割濟南郡為呂國。七年(前181年),又割瑯邪郡為瑯邪國,封營陵侯劉澤為王。 西漢齊國沿革簡表 前201年 前193年 前181年 前179年 前178年 前165年 前164年 前154年 前153年 前122年 前8年

齊國 齊國 濟川國 (呂國) 齊國 濟北國 濟北郡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平原郡

平原郡

泰山郡 泰山郡

齊國 濟南郡 濟南國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齊國 臨淄郡 齊國 齊國 齊國 齊郡 齊郡

千乘郡

菑川國 菑川郡 菑川國 菑川國 菑川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國 高密國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國 膠東國

東萊郡 東萊郡 東萊郡

瑯邪國 瑯邪郡 瑯邪郡 瑯邪郡 瑯邪郡 瑯邪郡 瑯邪郡

城陽郡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呂后死后,丞相陳平、太尉周勃、齊王劉襄(劉肥長子)、朱虛侯劉章(劉肥次子)、東牟侯劉興居(劉章弟)等平定了諸呂之亂。劉章、劉興居欲擁立齊王襄,朝中大臣則迎立高帝子代王劉恒為帝。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齊王兄弟平呂之功,將濟南、城陽、瑯邪三郡歸還齊國,宗室諸王勢力再度強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采納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齊國之劇郡為城陽國,封劉章為王;分濟北郡為濟北國,封劉興居為王。三年(前177年),劉興居謀反,兵敗自殺,濟北國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陽王劉喜(劉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陽郡入漢。十五年(前165年),齊王劉則薨,無嗣國除,齊國復為臨淄郡,與其余的四個支郡(濟南、膠東、膠西、瑯邪)歸屬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劉肥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楊虛侯劉將閭為齊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菑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昂為膠西王,扐侯劉辟光為濟南王。淮南王劉喜還徙于城陽。瑯邪則為漢郡。于是在高帝時齊國故地形成了七國一郡。此舉既安撫了悼惠王諸子,又將齊國一分為七,降低了諸王對朝廷的威脅。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鼂錯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膠西國六縣置北海郡。又削趙國常山郡、楚國東海郡,擬削吳國會稽郡,由是引發了七國之亂。三年(前154年),齊地的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國起兵響應吳、楚,齊王將閭狐疑不決。膠西、菑川、濟南三國發兵圍困臨淄,逼迫齊王叛漢。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齊,令齊王堅守。后來欒布擊破三國兵,得知齊王曾與叛軍暗中交通,便欲移師伐齊。齊王將閭飲藥自殺。“膠東、膠西、濟南、菑川王皆伏誅,國除”。七國之亂平定后,景帝繼續削弱諸王勢力。四年(前153年),分膠東國東部置東萊郡,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后分濟北國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齊王劉次昌畏主父偃之逼而自殺。以其無嗣,國除為郡。同年,割臨淄以東齊悼惠王冢園一帶與甾川國(菑川國);封菑川懿王劉志之子為侯,置臨朐侯國,屬齊郡。元狩中,分濟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濟北國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劉閎為齊王,復置齊國。元封元年(前110年),齊王閎薨,無嗣,齊國再除。其后分齊郡北部十余縣置千乘郡。元封以后,齊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國廣饒。元帝、成帝時,以菑川孝王子侯國北鄉、廣、平廣、臺鄉屬齊郡。此時,齊郡領十二縣,其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及張店區東部、臨朐縣、青州市、廣饒縣、博興縣東部與壽光市西北一帶。秦漢時,今東營市東營區、壽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齊郡為臨海邊郡。 領縣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齊郡領六縣、六侯國: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備注

臨淄縣 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齊國故城遺址 前221年 齊陵 古營丘。有三服官、鐵官。

昌國縣 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昌城村昌國遺址 戰國時燕昌國君樂毅之封邑。

利縣 濱州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利城遺址 利治

西安縣 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西安村 東寧

巨定縣 東營廣饒縣中部

廣侯國 濰坊青州市五里鎮下圈村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廣饒侯國 東營廣饒縣東部 元封以后 菑川靖王子侯國

昭南縣 無考

臨朐侯國 濰坊臨朐縣縣城東 前127年 監朐 菑川懿王子侯國

北鄉侯國 淄博市臨淄區北部一帶 前35年 禺聚 菑川孝王子侯國

平廣侯國 無考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臺鄉侯國 濰坊壽光市楊莊鄉楊家莊子西北 前11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漢武帝封韓說為按道侯,李朔為涉軹侯,朝鮮人尼溪相參為澅清侯,趙弟為新畤侯。四地皆屬齊,則武帝時齊郡曾有按道、涉軹、澅清、新畤四縣、侯國。

東漢

王莽時,改齊郡為濟南,改臨淄為齊陵。東漢初,齊郡為瑯邪人張步所據。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前往齊地,拜張步為東萊太守。梁王劉永得知后,派人立張步為齊王。張步遂殺伏隆而接受齊王封號。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張步降漢。東漢前期,以濟南郡之般陽縣屬齊郡,又省并巨定、廣饒、昭南、北鄉、平廣、臺鄉六縣。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劉章為齊王,復置齊國。十三年(37年),降齊王為齊公。十九年(43年),復為王。明帝時,分利縣屬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貶齊王晃為蕪湖侯,國除為郡。永元二年(90年),蕪湖侯晃子無忌嗣立為齊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領六縣: ●臨淄縣(青州刺史部治所)、西安縣、昌國縣、臨朐縣、廣縣、般陽縣 獻帝建安初年,曹操分齊國之臨朐縣與瑯邪郡東莞縣、泰山郡蒙陰縣置東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齊國除為郡。漢末,復置廣饒縣。

魏晉

魏時于齊郡置益都縣。青龍三年(235年),明帝封其養子曹芳為齊王。齊王芳于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遷遼東郡東沓縣民渡海入齊郡,置新沓縣。正始元年(240年),徙遼東郡北豐縣民于齊郡,置新汶、南豐二縣。復置東安平縣。嘉平五年(253年)司馬師廢曹芳帝位,還封為齊王。魏末景元中,齊國領十一縣: 臨淄縣(青州州治) 西安縣 昌國縣 廣縣 廣饒縣 般陽縣 益都縣 新沓縣 新汶縣 南豐縣 東安平縣 魏咸熙二年(265年),晉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馬攸為齊王。以益都縣入樂安郡,廣縣入東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齊國領五縣:臨淄、西安、東安平、廣饒、昌國。齊獻王攸薨,子司馬冏嗣位。八王之亂時,齊王冏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擁晉惠帝乘輿反正,拜大司馬,執掌朝政。后被長沙王司馬乂攻殺,曝尸三日。齊國除為郡。 十六國時代中原喪亂,臨淄城日漸衰落。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將領曹嶷攻入青州,于廣縣筑廣固城(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將廣縣并入臨淄,遷青州州治于廣固。永昌二年(323年),齊郡入后趙。晉元帝于廣陵僑置青州、齊郡。冉閔反趙之際,青、徐、兗州刺史紛紛歸降東晉。永和六年(350年),鮮卑段部首領段龕南下,割據青州,東晉封其為齊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龕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滅前燕,齊地入秦。淝水之戰之后的太元九年(384年),晉軍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東晉收復了青州、兗州一帶,使辟閭渾以幽州刺史鎮廣固。太元十九年,燕將慕容農破廣固,齊郡入后燕。燕主慕容寶北逃后,青、徐一帶被東晉收復。隆安四年(400年),后燕宗室慕容德稱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廣固為燕都尹。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北伐,滅南燕,克復青州,齊地入晉。

南北朝

宋初于齊郡分置廣川郡、高陽郡。青州、臨淄縣徙治東陽城(在今青州市北關),仍以臨淄故城為齊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將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齊地、淮北皆入魏。宋于郁洲僑置齊郡,為南青州州治。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于建康以北瓜步僑置齊郡,治臨淄,屬南青州。 北魏齊郡屬青州,領九縣:臨淄、昌國、益都、盤陽、平昌、廣饒、西安、安平、廣川。皇興三年(469年),以濟南郡、東魏郡、東平原郡、東清河郡、廣川郡、太原郡置齊州。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臨淄縣,以其地屬齊郡高陽縣。北周時齊郡僅領三縣:益都,昌國、廣饒,治益都。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廢齊郡、濟南郡,其地分屬青州、齊州。開皇十六年(596年),于青州置臨淄縣、溡水縣,以貝丘縣(后更名淄川縣)置淄州。大業初,廢高陽、溡水二縣入臨淄。大業三年(607年)改齊州為齊郡,領十縣,轄原濟南郡之地,治歷城。改青州為北海郡,治益都,領臨淄、千乘、博昌、壽光、臨朐、都昌、北海、營丘、下密十縣。大業五年(609年),齊郡領十縣,有152323戶。 隋代齊郡領縣 縣名 建置年代 縣治所在地 備注

歷城縣 濟南市市區 山茌縣并入。

祝阿縣

臨邑縣 德州臨邑縣

臨濟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淄博高青縣黑里寨鎮劉村臨濟故城遺址 原名朝陽。

鄒平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原名平原。

章丘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濟南章丘市 原名高唐。

長山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濱州鄒平縣長山鎮 原名武強。

高苑縣 大業初 淄博高青縣 北齊曰長樂,開皇十八年改會城。

亭山縣 開皇六年(586年) 原名衛國。

淄川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淄博市淄川區 原名貝丘。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齊州,領歷城、祝阿、山茌、源陽、臨邑五縣。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營城四縣置譚州。貞觀元年(627年),省源陽縣。以原屬譚州之平陵、臨濟、亭山、章丘四縣屬齊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齊州為臨淄郡,天寶五年又改為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編輯本段]人口

漢魏時,齊郡人口密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西漢年間,郡治臨淄縣的人口多于長安,居全國之冠。漢武帝初年,臨淄一縣之戶數已逾十萬。主父偃云:“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故齊國常為開國皇帝之兄弟、長子、次子的封地。西漢后期齊郡人口逐漸減少。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齊郡有154826戶,554444人。約占當時全國(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劍雄的推算,居全國第九位。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約有64415戶,491765人。

[編輯本段]經濟

戰國時,齊國臨淄即為東方工商業中心之一。在漢代,齊郡號為“冠帶衣履天下”。臨淄與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一帶)為全國兩大官辦紡織業中心。西漢時,少府在臨淄設立了三服官,以生產刺繡、紈素(魏晉以后謂之絹)、縑、綾為主。刺繡在漢代是非常昂貴的織品,價格在錦之上,大約是一般繒帛的二十余倍。“齊細繡文,上價匹二萬,中萬,下五千也”。時人稱:“齊郡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女無不巧。”齊郡出產的紈素亦知名于世,其上品為冰紈,極為潔白細密,《文選》所收古詩《怨歌行》有“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之句。東漢章帝時,曾下令齊國服官“省冰紈方空彀吹綸絮”。新疆曾出土漢代齊郡出產的絹疋,標明了產地、規格,作為商品銷往西域或外國。漢元帝時,諫大夫貢禹上書說:“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足見其規模之大。 漢代齊郡制陶業也有所發展。窩托村西漢齊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為禮器和日用陶器。金嶺東漢齊王墓則出土了不少陶制明器,有陶樓、陶屋、陶井、圈灶等,器形高大,工藝較為復雜。 臨淄故城遺址內有多處冶鐵和鑄銅作坊遺址。漢代鐵官即設于大城東南一帶,有“齊鐵官丞”、“齊采鐵印”等封泥出土。大城東北的鑄錢遺址曾出土半兩、五銖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錢范。

[編輯本段]地志

書名 成書年代 作者 備注

三齊略記 晉 伏琛 諸書或引作齊記、三齊記。

齊地記 十六國南燕 晏謨 新唐書藝文志二卷。一作齊記。

齊地記 南朝 解道康

三齊記 北朝 張朏 宋史藝文志一卷。

青州先賢傳 不詳 佚名

齊乘 元 于欽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證,周潛釋音。

淄乘征 清 畢際有 一卷。

[編輯本段]遺跡

韓信嶺

韓信嶺,當地人又稱為韓信宅,在今臨淄區齊都鎮東北河崖頭村西南200米處。漢四年韓信嶺遺址(203年)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相傳韓信宮殿遺址就在此處;又傳東漢初耿弇破張步,光武帝親勞其師于此。韓信嶺為正方形夯土臺基,高4米,邊長約300米,占地約9萬平方米,四面有三層臺級。有西周晚期至漢代的文化層。

墓葬

臨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至秦、漢、魏、晉,為國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余年,城內外遺跡眾多。臨淄區境內現存不少姜齊、田齊、兩漢齊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無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發掘的陵墓中,涉及兩漢時期的有窩托村漢齊王陵、金嶺東漢齊王墓,商王村漢墓,永流、辛店漢墓等。 窩托西漢齊王陵臨淄區大武公社窩托村(齊臨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漢初年的諸侯西漢齊王墓王陵,俗稱駙馬墳、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認為是戰國時人淳于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長200米,東西長250米,占地約24畝。1978年至1980年對此王陵的五個隨葬坑進行了發掘。根據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測墓主為齊哀王劉襄(墓室尚未發掘)。五個隨葬坑分別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儀仗坑、車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盜掘。共出土禮器、兵器、樂器、儀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余件。其中五號坑出土的矩形龍紋銅鏡,長114.1cm,寬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國出土的最大銅鏡。一號坑出土的鎏金熏爐、鎏金花紋銀盤、銀盒是較為少見的早期金銀器。出土的日用銅器和陶器中,有“齊大官”、“齊食官”、“南宮”、“北宮”等成組銘文。 金嶺東漢齊王墓1984年至1985年發掘的臨淄金嶺東漢齊王墓,位于金嶺鎮乙烯廠區內。封土高10.75米,為磚室墓,全長31.5米,是山東迄今發掘的最大一座磚室墓葬。墓室用磚為長方形或楔形青灰磚。長方形磚一般長48cm,寬25cm,厚12cm;楔形磚一般長48cm,寬30cm,厚12cm。多塊磚上有戳記銘文“呂都”。墓已被盜,殘存陶質冥器、銅鐵器、玉器、玉衣殘片等隨葬品百余件。發掘者認為墓主是東漢齊煬王劉石。

廣固城遺址

廣固城遺址位于青州市益都鎮西北,堯王山東南。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晉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義熙六年(410年)廢,僅存百年,故遺址內存留文物很少。

[編輯本段]國王、郡王及太守

漢代

齊王西漢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韓信 前203年至前202年 始封齊王,后徙封楚王,再貶為淮陰侯

劉肥 齊悼惠王 前201年至前189年 漢高帝長子

劉襄 齊哀王 前189年至前179年 齊悼惠王太子

劉則 齊文王 前179年至前165年 齊哀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將閭 齊孝王 前164年至前154年 齊悼惠王子

劉壽 齊懿王 前154年至前131年 齊孝王太子

劉次昌 齊厲王 前131年至前127年 齊懿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閎 齊懷王 前117年至前110年 漢武帝次子,無嗣,國除為郡

東漢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劉演 齊武王 無 漢光武帝長兄,建武十五年追謚為齊武王

劉章 齊哀王 35年至46年 劉演長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齊王

劉石 齊煬王 46年至70年 齊哀王長子

劉晃 70年至87年 齊煬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貶為蕪湖侯,國除

劉無忌 齊惠王 90年至142年 蕪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為齊王

劉喜 齊頃王 142年至147年 齊惠王子

劉承 147年至206年 齊頃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

齊相曹參,沛人。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為齊左丞相,以黃老之術治齊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為漢丞相。 傅寬,魏人。漢初從韓信破齊軍,封陽陵侯。齊悼惠王初為齊右丞相、齊相。后為代相、漢丞相。 齊壽,呂后元年在任。 召平,呂后末年在任。呂后八年(前180年)自殺。 駟鈞,齊悼惠王后之弟,召平死后為齊相。 袁盎,漢書作爰盎,字絲,楚人。文帝時相齊。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 主父偃,齊臨淄人。武帝元封中相齊。元封三年以罪誅。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為御史大夫。 石慶,河內溫人,石奮之子。武帝初年相齊,大治,百姓立石相祠。 柳隗,河東人。不知何時。 董并,陳郡圉人。大約光武帝、明帝時在任。 周紆,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 杜度,杜陵人。章帝時在任。 丁牧,章帝、和帝之際在任。 曹成,字子殼,扶風人。安帝時在任。 吳佑,字季英,陳留長垣人。順帝、桓帝時在任。 王暢,字叔茂,山陽高平人。桓帝初在任。 橋玄,字公祖,梁國雎陽人。桓帝中葉在任。 [編輯] 齊郡太守文獻所載漢代齊郡太守僅二人: 京房,漢昭帝時齊郡太守。此人與著有京氏易傳的京房并非同一人。 徐宣,漢末曹操所置齊郡太守。

魏晉南北朝隋

曹芳 (235年至239年、254年至265年在位),魏明帝養子,青龍三年封齊王。景初三年即皇帝位。嘉平六年被司馬師所廢,貶為齊王。入晉后降封邵陵縣公,謚曰厲公。 晉代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司馬攸 齊獻王 265年至283年 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弟,過繼為司馬師之子。

司馬冏 齊武閔王 283年至302年 齊獻王子,八王之亂中為司馬乂所殺,國除。

司馬超 306年至311年 齊武閔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沒于劉聰。

司馬柔之 晉太元年間至 元興元年(402年) 南頓王司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襲封齊王,奉司馬攸之祀。

司馬建之 402年至420年 司馬柔之之子。劉裕代晉,國除。

刁藪,勃海饒安人,晉齊郡太守。 崔逞,前秦苻堅時齊郡太守。 王誕,瑯邪臨沂人,東晉義熙中從劉裕北伐,為齊郡太守。 龐秀之,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后于龐秀之。 劉懷慰,齊建武中在任。南齊首任齊郡太守。 北魏、東魏齊郡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元簡 齊順郡王 481年至499年 文成帝子。

元佑 齊敬郡王 501年至517年 齊順郡王子。

元溫 ?至528年 死于河陰之變。

高洋 齊文宣帝 550年 武定八年正月進位齊郡王,三月進封齊王,五月受禪稱帝,建立北齊。

楊暕(604年至618年在位),隋煬帝次子,封齊王,為宇文化及所殺。

[編輯本段]人物

田何,齊國田氏后裔,后徙杜陵,號杜田生。治周易,漢初治易學者多出其門下。 浮丘伯,齊人,治齊詩。弟子有申公、楚元王。 婁敬,齊人。向劉邦提出定都關中、和親匈奴、徙六國豪族實關中三策,拜郎中,賜姓劉,封建信侯。 淳于意,齊臨菑人。漢文帝時名醫,為太倉長,世稱倉公。 鄒陽,齊臨菑人。文、景時文學之士。為吳王濞、梁王武門客,有《諫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 轅固生,齊人,景帝時博士,治齊詩。 胡毋生,齊人,景帝時春秋公羊學博士,與董仲舒同業。 嚴安,齊臨菑人,武帝時為丞相史、騎馬令。 王朝,齊人。武帝時為右內史(京兆尹),與朱買臣誣陷張湯致其死。 主父偃,齊臨菑人,武帝時為中大夫、齊相。 田延年,齊國田氏后裔,漢昭帝時為河東太守、大司農。封陽城侯。 周堪,漢元帝時為光祿勛。師從夏侯勝,治尚書。 樓護,齊人,漢成帝時為王氏五侯門客,歷諫大夫、天水太守、廣漢太守。新莽封息鄉侯。 甘忠可,漢成帝時方士,著有《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江革,字次翁,齊郡臨淄人。事母至孝,世稱江巨孝,為二十四孝之一。官至諫議大夫。 左思,齊臨淄人,西晉文學家。

春秋戰國時期 儒 墨 道 法兵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況

孔子 墨子 老子 韓非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貴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內亂中被殺死,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追殺,從宋國(今河南商丘夏邑縣)逃到了魯國。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魯國人,今山東滕州市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

06年11月1日到4日,《墨攻》影片發行方西影華誼在山東滕州舉行盛大的“尋訪墨子、敬拜墨子的大型活動”,導演張之亮率眾主創人員親自前往墨子故里——滕州。隨后,《墨攻》所有主創也將于11月中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舉行盛大首映禮。

2007年中國(滕州)首屆墨子國際文化節在滕州成功舉辦!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于孔子。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屬鄭州 ;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稱“韓非子”。韓非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茍卿。韓非口吃,但他善于寫作,且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稱齊人,秦國人稱秦人,那么居住在首都的人稱什么?

國人。。。

首都稱為中國,和今天的意思有區別。。。「國」在那個時候就是城郭的意思

而那時候無論是誰都不會有中華民族或者全國的概念,天子腳下只有天下,也就是全世界,國外大體上也是這個情況。。。到唐代,糖帝國也是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外國都是蠻夷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有什么?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陰陽家的思想是“陰陽五行”,代表人物是鄒衍,著作是《鄒子》。

一、諸子百家

1、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2、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4、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創。

而后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5、陰陽家

陰陽家是盛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并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二、陰陽家代表人物及著作

1、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臨淄人。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

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著有《鄒子》一書,《永樂大典》等將其列入道家部。《絳云樓書目》子部道家類《鄒子》不著卷數。

2、《鄒子》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余萬言,但早已佚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子百家

戰國時期孫武是哪國人?

孫武是齊國人。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

擴展資料

1、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2、孫武的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后,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鉆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衛靈公二十三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

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贊孫武的見解,并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于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武

關于戰國時代的齊人在哪里和戰國時代的齊人在哪里建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3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