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作者是誰
大家好,關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作者是誰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什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闕詞。
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復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
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全文賞析: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
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哪首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展資料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用來進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詩詞中提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體現了李白當時的悲愁;柳永在詩詞中提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貧困。
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當日,揮筆寫下了一篇名作《水調歌頭》。當時,他正處在輾轉各地為官的狀態,在中秋之夜獨居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體現出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起到了呼應的效果。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
也就是說,酒能麻痹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里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
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對明月的追逐和贊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圍太過凄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這里是一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
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于明月轉動,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
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后,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
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卻追究于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
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
后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系在一起,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
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后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后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蘇軾的思想將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結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蘇軾養成了豁達的性格,而道家出世、養生的思想使蘇軾在遭受貶低之后還能活的清新雅致。
因此,他頓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情感,激勵自己堅持自己的思想,成為古代詩人中一股清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釋義: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這首詩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兼美食家的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學識卻很淵博,詩文書畫皆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首詩是什么?
全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出處: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擴展資料:
本詞展現了作者這樣的心境:因政治的失意而向往天庭生活,又因天上的寂寞寒冷而回歸人間。這種因痛苦而尋求超脫,又因不耐超脫之寂寥而回歸塵世的精神歷程,正典型地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在現實面前無可奈何的心態。故詞中的曠達處正是蕭瑟處,無情詞卻是有情語。這是作品的深刻所在。
歷代詞評家對此詞評價很高,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認為此詞為千古中秋詞第一,稱“中秋詞,自東坡一出,余詞盡廢。”
李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李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北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作者是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