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天問共多少問,楚辭天問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楚辭天問共多少問,以及楚辭天問多少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九問是哪九問?
九問是出自滄月的小說,《鏡.雙城》中的《擊鋏九問》全文是:
問天何壽?
問地何極?
人生幾何?
生何歡?
老何懼?
死何苦?
情為何物?
人世何苦?
蒼生何辜?
這個絕對不是屈原寫的,是后代人改編的。而很多人呢,還認為這就是屈原寫的。
其實屈原寫過《天問》《九歌》《九章》
《天問》是《楚辭》中的名篇嗎?
《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對題旨解釋通常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天問”即“問天”,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并認為是屈原被逐之后,走進楚國先王祠中,“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發泄郁憤,寄托愁怨。另一種認為,“天問”即關于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疑問。今人游國恩《天問題解》:“舉凡天地間一切顯象事理以為問,猶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問題云爾。”以后說較合作品實際。詩作長達370余句,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長詩。
全篇由170多個問題組成,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話、歷史等多方面事情。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從開頭到“羿焉弓畢日?鳥焉解羽”,是關于天地山川形成及神話傳說中有關問題的發問;后部分對夏商周和春秋幾個著名諸侯國的歷史提出問題,注重國家的興亡更替。將詩人對自然和社會歷史的看法,用問答形式表達出來,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懷疑意識、批判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寄托了憤世嫉俗的郁怨之思。詩中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和歷史資料,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認識的高度。
藝術上極有特色,以問題貫穿,自遠及近,從古到今,由天道到人道,層層深入,連續不斷,一問到底。想象奇特,情緒激昂,氣勢渾成。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多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參差錯落,圓轉活脫,毫不板滯重復。基本上四字一句,四句一節,一節一韻,然而隨內容變化,間雜三、五、六、七言,整齊中有變化。節奏音韻也自然協調。前人曾評曰:“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
楚辭一共有多少首詩。加上每一篇里的詩。一共有多少啊?
65篇。離騷(1篇)、九歌(11篇)、天問(1篇)、九章(9篇)、遠游(1篇)、卜居(1篇)、漁父(1篇)、九辯(1篇)、招魂(1篇)、大招(1篇)、惜誓(1篇)、招隱士(1篇)、七諫(7篇)、哀時命(1篇)、九懷(9篇)、九嘆(9篇)、九思(9篇)。
屈原《天問》全詩中心思想
就整篇而言,《天問》可分為天象、地物和社會人文三大章。就三大章而言,每章又可分為若干層次。就層次而言,由于各學者看問題的角度不一、劃分的方法不一,因此各人所分的層次數和各層次詩句組合的序號、數量就不盡相同,不過在底本原句排列次序不變的前提下,只要劃分有據,所分層次合理,層次的多少及各層次詩句數的多少對整篇《天問》章句原貌原義的影響程度就不會有多大。 參考古今《楚辭》學者的意見并結合個人見解,我按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卷》底本原句的順序,將《天問》374句、174個問句組細分為41個層次,包括引言1個層次和三大章40個層次。引 言 對遂古之初“天人之道”的述問 第1層次 對遂古之初“天人之道”的述問 詩句: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第一章 對遠古天象變化傳說的述問 第2層次 對古人時間尺度上“天體形觀”的述問 詩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第3層次 對古人縱向空間尺度上“天體形觀”的述問 詩句: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第4層次 對古人橫向空間尺度上“天體形觀”的述問 詩句: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第5層次 對古人“日月神觀”的述問 詩句: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第6層次:對古人“星宿神觀”的述問 詩句: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第二章 對上古地物變化傳說的述問 第7層次 對鯀、禹治理水土傳說的述問 詩句: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應龍何畫?河海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第8層次 對中原九州地形地勢的述問 詩句: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 第9層次 對昆侖山神奇傳說的述問 詩句:昆侖縣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第10層次 對神奇動物植物、自然環境氣候、不死之說及天神羿射日傳說的述問 詩句: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焉有虬龍,負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長人何守?靡蓱九衢,枲華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居?鬿堆焉處?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第三章 對嚳堯舜、夏商周、春秋及楚國社會人文歷史傳說的述問 第11層次 對夏禹與涂山女關系的述問 詩句: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維嗜欲同味,而快朝飽? 第12層次 對夏啟與益爭王(后)傳說的述問 詩句:啟代益作后,卒然離孽。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第13層次 對夏啟祭母及其出生傳說的述問 詩句:啟棘賓商,《九辯》、《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第14層次 對夷羿與夏王朝爭霸傳說的述問 詩句: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第15層次 對鯀化黃熊和鯀教民耕作傳說的述問 詩句: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營。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第16層次 對良藥傳說的述問 詩句:白蜺嬰茀,胡為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第17層次 對大鳥傳說的述問 詩句:天式從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第18層次 對古人“風云神觀”的述問 詩句:蓱號起雨,何以興之?撰體脅鹿,何以膺之? 第19層次 對澆傳說及澆與女岐、夏少康、斟尋國之間關系的述問 詩句:鰲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以遷之?惟澆在戶,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湯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第20層次 對夏桀、妺嬉、商湯的述問 詩句: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妺嬉何肆?湯何殛焉? 第21層次 對舜傳說及舜與舜父、舜弟、堯女、堯子關系的述問 詩句:舜閔在家,父何以鰥?堯不姚告,二女何親?厥萌在初,何所億焉?璜臺十成,誰所極焉?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吳獲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夫斯,得兩男子? 第22層次 對夏桀、伊尹、商湯的述問 詩句:緣鵠飾玉,后帝是饗。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帝乃降觀,下逢伊摯。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第23層次 對商始祖契神奇出生傳說的述問 詩句: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嘉? 第24層次 對商先祖亥、恒、微與有易關系的述問 詩句: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何所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 第25層次 對商湯、伊尹與有莘關系的述問 詩句: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湯出重泉,夫何罪尤?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第26層次 對西周與眾諸侯國討伐商王朝的述問 詩句:會朝請盟,何踐吾期?蒼鳥群飛,孰使萃之?列擊紂躬,叔旦不嘉。何親揆發,定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及成乃亡,其罪伊何?爭遣伐器,何以行之?并驅擊翼,何以將之? 第27層次 對西周昭王、穆王及幽王與褒姒的述問 詩句: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妖夫曳炫,何號于市?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第28層次 對“天命觀”和春秋齊桓的述問 詩句: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第29層次 對商紂王與其輔弼之臣的述問 詩句: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開何順,而賜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第30層次 對周始祖稷神奇出生傳說的述問 詩句:稷維元子,帝何竺之?投之于冰上,鳥何燠之? 第31層次 對西伯姬昌創國立業經歷的述問 詩句:何憑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伯昌號衰,秉鞭作牧。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何所譏?受賜茲醢,西伯上告。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后何喜? 第32層次 對武王姬發殺商紂建立周王朝的述問 詩句:武發殺殷,何所悒?載尸集戰,何所急?伯林雉經,維其何故?感天抑地,夫誰畏懼?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第33層次 對商湯與伊尹的述問 詩句:初湯臣摯,后茲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第34層次 對楚國功勛子文的出生及少年、壯年時經歷的述問 詩句:勛闔夢生,少離散亡?何壯武厲,能流厥嚴? 第35層次 對奇人彭祖長壽傳說的述問 詩句: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長? 第36層次 對西周共和時歷史事件的述問 詩句: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 第37層次 對西周初伯夷、叔齊采薇傳說的述問 詩句:驚女采薇,鹿何佑?北至回水,萃何喜? 第38層次 對春秋末趙國與代國關系的述問 詩句: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第39層次 屈原遭放逐后對自身和楚國安危的述問 詩句: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第40層次 對春秋時吳國侵占楚國郢都事件的述問 詩句:吳光爭國,何久余是勝?何環閭穿社,以及丘陵? 第41層次 對楚令尹子文享有忠名的述問 詩句: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誡上自予,忠名彌彰?
楚辭天問的知識
名著評點
楚辭是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生命力的文學形式之一,以屈原的創
作為主流標志的楚辭作品,不但將楚國的詩歌推向了中國先秦文學的頂峰,
也為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開啟了嶄新的一幕。正是屈原那澎湃難抑的發憤抒
情,才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波瀾激蕩的不朽華章。它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
熏染與人格震憾力,使無數文人騷客為之傾倒稱嘆,而其中所蘊含著的深邃
的情感力量與文化積淀,更為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增添了瑰麗的浪花。下面
就楚辭的藝術成就從幾個方面進行簡略的評述。
首先表現于藝術創作的自覺性。毫無疑問,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作品開
創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但是這樣的創作是與屈原個人的生活際遇密
切相關的。我們知道,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名政治家走上戰國時期錯綜紛雜的
歷史舞臺的,面對腐朽沒落的楚國貴族勢力,他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狷
介性格與之頑強不懈地抗爭,始終不肯屈服。當政治斗爭轉向失敗,政治生
涯落入低谷時,他仍然堅持“蘇世獨立”的高尚節操,表現出異常強烈的自
我獨立意識與自我形象的保護意識,從中可以發現詩人主觀情感世界是何等
的深摯而豐沛,只有經過充分的渲瀉之后,才能將此升華為一種精神的力量。
也正是由于具備了這樣杰出的藝術表現才華和崇高的人生品格,才使屈原懷
有一種較常人熾烈得多的歷史責任感與承擔歷史命運的高度自覺性,從而將
他自身的人格精神完美地結合于文學的創作過程中,由此迸發出堪與日月相
輝映的奇異光彩,為中華民族創造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
其二表現于藝術形式的開拓性。楚辭這樣一種磅礴沉郁、新奇驚絕的文
學形式,仿佛是突如其來的擊雷閃電降臨在戰國時代的文學領地之上。而其
實,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產生都有它自身所需要的土壤與氛圍,應該說楚辭
的誕生是春秋至戰國數百年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那個時代南北文化不斷交融
影響的結果,而其中最具直接影響作用的則是已經長期流行于中原地區的詩
歌作品《詩經》,只是這種影響的結果是異變的形式罷了。楚辭在藝術形式
上完全突破了《詩經》舊有的樣子,以煌煌雄渾的創制取代了前者“短章復
沓”的模式,將詩歌所承納的文學容量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尤其是在句
式上,楚辭打破了慣常以四言為主的寫作形式,代之以長短兼糅、長句為主
的風格,幾乎運用了以往詩歌的所有句式,靈活地使用語助詞“兮”字,發
展了《詩經》的傳統句式,使之趨于富有變化和節韻。另外,楚辭還大量地
將方言口語融入詩句之中,極大豐富了詩歌的語言容量和文學意蘊,加強了
作品的感染力與概括力。
其三表現于藝術手法的多樣性。楚辭作品特別是屈原的作品,一個十分
突出的藝術成就就是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廣泛運用。浪漫主義是屈原文學創
作中帶有總體性特征的精神內核,它在屈原作品中一直占據著主導性地位。
究其原因,大致是由于屈原在現實社會中屢遭挫折,長期無法實現他胸懷中
純真完美的政治理想,轉而希望徹底擺脫現實的沉重束縛,去尋找一種精神
上的自由不拘,在充滿情感激蕩的憧憬之中完成他對痛苦與失望情緒的超
越。因此,他的想象才如此地不受時空的限制,在那份自己營造的空間、無
限的世界中創造出了無數奇詭艷麗的藝術形象,把人神鬼怪自然地融合在藝
術表現的境界中,使讀者在幾近荒誕詭譎的意境體驗過程中領略到詩人內心
情感的跌宕起伏與精神追求的桀傲不羈。因而我們既可以說它是創造了超越
現實的浪漫,又可以說是造就了充滿了浪漫的現實。與此同時,作者還大量
運用比興手法,擺脫了《詩經》中僅將比興作為賦的補充手段的創作傳統,
從而使比興真正從賦中獨立出來,通過主動運用比喻和象征,創造出許多新
鮮感人的審美意象,從另一方面更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
其四表現于藝術發展的連續性。在楚辭創作中,屈原的作品表現出了相
當高超的藝術創造性,而在其身歿之后,楚辭這種文學形式并未因此被劃上
一個終止符,以至成為文學圣曲中的絕響。繼之而起的宋玉、唐勒、景差等
人順其自然地承擔了楚辭創作的時代使命,將這個新興的文學形式自覺地繼
承和發展下去,并與屈原的感憤抒情的精神特質相契合,開創了中國文學創
作的一個嶄新時代,并以此為標志,中國文學的發展開始具有了它自己獨立
的品格。其中,宋玉的創作實踐,不但將舊有的楚辭形式進行了更為寬泛的
拓展,而且創造性地確立了楚賦的地位,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對以屈原的創作
為代表的藝術成就進行了富有個性的發展與完善,并更加注重培養文學的審
美意境,為整個楚辭文學的深化注入了活力。及至兩漢時期,文人對騷賦體
作品極為重視,創作了一批介乎于楚辭與漢賦風格之間的文學作品,所有這
些既為當時的的新興文學體裁的問世創造了條件,同樣也為楚辭作品在文學
史上的定格,增添了份量。通過楚辭的滋養,賦體文學愈發顯示出其不可磨
滅的藝術魅力。
名著通覽
大約兩千多年以前,在中華文明耕耘播種的豐土沃壤之上,當以黃河流
域為文化背景,以現實主義精神為藝術特征的文學鴻篇《詩經》誕生300 余
年之后,以長江流域為文化背景,以浪漫主義精神為藝術特征的另一朵文學
奇葩——《楚辭》,在詩苑中翩然綻放開來,同時以它特有的磅礴氣勢和藝
術魅力在我國古代詩歌園圃中濃香四溢,獨擅風采,開創了中國文學浪漫主
義詩歌的第一個光輝典范。與詩園經典《詩經》共同構建了我國古代詩歌創
作的兩大不朽源頭。從此, 在我國文學史的巍峨殿堂上,形成了雙珠競彩、
“詩”、“騷”合璧的燦爛景觀。
兩千多年來,《楚辭》始終是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
長盛不衰,而它對后人的影響,則已顯然超出文學的范疇,被涵納在文化發
展史的廣闊空間背景里,而且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文化也已在世界范圍內顯
示了深遠的意義和價值。以下,試從幾個主要方面,對《楚辭》進行簡略的
介紹。
1.《楚辭》的名稱
“楚辭”一詞,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其中的張湯傳稱:“長
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
不過這里的“楚辭”也還不是作為專書的名稱出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稱:“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乃作《懷少》之賦。”《漢書·藝
文志》亦記:“屈原賦二十五篇。”這樣的記載至少說明“賦”的稱法在漢
代是比較普遍的。不過,如果從淵源上考查, 還是“辭”之名為最早的提法,
這也可以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找到線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
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漢代班固作《離騷》贊序時講
屈原的創作契機是“明己遭尤作辭也”,繼而解釋說:“屈死之后,秦果滅
楚,其辭為眾賢所悲悼,故傳于世。”看來,較為合乎情理的結論是,“辭”
當為戰國時期,楚國在詩體上的一種固有稱謂。
秦滅六國,重點表現為軍事上的成功,在文化上的影響十分有限,“辭”
體作品不稱于世,則是極其自然的事情。漢代推崇黃老之學,老子出身楚國,
楚地文化受到統治階層的一致重視,“辭”體作品也隨之得到青睞。漢初的
幾個皇帝都有過“征天下能為楚辭者”的記載,漢高祖的《大風歌》、漢武
帝的《秋風》皆類于楚聲,這對《楚辭》的流傳產生了重要作用。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一種文體,實際上它是脫胎于楚辭的一種新興的
文學體裁,之所以講“屈賦”或“楚賦”,大概是照顧到漢人的習慣,只是
形式上的一種便稱。由于賦體與辭體淵源上關系密切,所以辭賦連稱在漢代
并無不妥。而且漢初有所謂“騷體賦”,幾與楚辭相當。隨著漢賦的成熟,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辭體作品,便被逐漸還原為它本來的樣子。“楚辭”一
語,始成定稱。
2.《楚辭》的背景
“楚辭”是戰國時期在我國南方楚國地區出現的一種新型詩體,經過以
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的問世,最終形成了一代豐富而完整的文學
樣式。從作品的表現形式來看, 《楚辭》絕然不同于此前出現的《詩經》。
按說戰國時期激劇動蕩的社會背景,為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提供了充分可
能, 《楚辭》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受前者的重大影響。可令人驚訝的是,這
種影響雖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兩者的不同卻更為明顯和強烈。《楚辭》以
鴻篇長句見稱,且絕少章句重復,里面包含有大量帶有楚地巫風與神話色彩
的文學意蘊,其篇章內容含量的豐富性,句法組織的靈活性,都非《詩經》
所可比擬。這不禁使我們對孕育這種特殊體裁的楚地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
趣。
在中華文明歷程的時間表上,楚地是一個文明發展較晚的地區。春秋早
期,它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經過數百年戰爭兼并,楚國勢力急劇膨
脹,至戰國時期,已躍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不但在疆域上稱雄四方,而
且民族成分的復雜程度也為其他諸侯國所不及。不過當時楚國有相當一部分
地區的生活水平,尚處在原始氏族社會狀態,因此,楚國不論在經濟上,還
是制度上,都與中原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制度、文化的滯后,使楚國
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的積淀,人們相對淡薄的宗法思想、禮教
觀念以及倫理意識,為宗教風習的流播,培養了深厚的情感基礎。非理性的
精神質素與浪漫不羈的直覺心態相契合,自然和諧地將楚地雜陳遍布的巫
術、神話、仙道內容糅合為一個整體,轉而注輸到楚人社會生活的眾多層面,
給楚國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誘發出變幻多姿、濃郁艷麗的文學意
象。
當然,這種文學意象是通過不斷吸收已經存在的風格多樣的“楚語”、
“楚聲”、“楚歌”、“楚調”的基礎上而完成的。宋代學者黃伯思曾總結
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 紀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校定楚
辭序》)。誠如此說,《楚辭》中許多遠古社會的遺風余緒,特別是洋溢著
熾盛的巫風氣息的篇章,便尋找到淵源上的歸屬。
3.《楚辭》的收集
“楚辭”雖然創成于戰國時期,但它最初流傳的情形,估計還是以單篇
的形式出現的。近年來,在安徽阜陽漢代汝陰侯夏侯灶墓遺址中,發現過兩
片《楚辭》殘簡,一為《離騷》,一為《涉江》,墓主在世時間距屈原之死
約百余年,這是有實物證據的最早《楚辭》文本。另據有關學者考證,在此
之前,楚國的宋玉曾輯《離騷》、《九辨》成書,堪稱是《楚辭》結集之濫
觴。關于漢代收集《楚辭》的情況,則有《漢書·地理志》為我們提供大概:
“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
勒之屬,慕而述之,皆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于吳,招致天下娛游子弟
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客著書。
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故世傳《楚辭》。”
上文列述了兩個主要的收集群體:其一是吳王劉濞及其招納的“娛游子
弟”。這里有一位重要人物,即枚乘。目前, 文學史上以枚乘和他的《七發》
作為漢賦正式產生的第一位作家與第一部作品,而嚴夫子即莊忌(“莊”因
避漢明帝諱而改作“嚴”),是現行本《楚辭》中《哀時命》一篇的作者, 他
的兒子正是莊助。莊氏父子對《楚辭》的興趣相當濃厚。后來,莊助和朱買
臣先后因精通《楚辭》而見幸于漢廷,與此關系甚密。由此可見,吳地在《楚
辭》的收集活動方面成效十分卓著。其二是淮南王劉安及門下士人。劉安本
人創作過《離騷傳》,他的屬地以壽春為中心,這是楚國最晚建立的國都所
在地,作為楚國故地,想必在收集楚地舊辭方面有許多便利的地方。經過這
兩方面的積累,再加上漢代高層統治者對《楚辭》的大力推崇,《楚辭》一
類的作品在漢初的一段時間里,得到了可能范圍內的復原。
4.《楚辭》的篇目
據載,淮南王劉安曾取宋玉輯本為底本,增入《九歌》、《天問》、《九
章》、《遠游》、《卜居》、《漁父》諸篇,并附自創《招隱士》1 篇,合
計9 篇,奠定了《楚辭》的大體規模。西漢劉向編校《楚辭》時,又補《招
魂》、《九懷》、《七諫》等篇,附己作《九嘆》1 篇,共計13 篇。此后,
又經人陸續添入《哀時命》、《惜誓》、《大招》3 篇,成16 篇。東漢王逸
據16 篇,再編入自己的《九思》一篇,終成17 篇,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17
卷本的《楚辭章句》。因劉安、劉向諸本久已失傳,故此王逸的《章句》本
便成為最早最完整的讀本。
王逸在《離騷后序》中說:“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
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16 卷。”這16 卷中,他可以斷定是屈原作品
的有7 卷25 篇,計:
《離騷》1 篇
《九歌》11 篇
《天問》1 篇
《九章》9 篇
《遠游》1 篇
《卜居》1 篇
《漁父》1 篇
另外九卷根據王逸說法,分別是:
《九辨》1 篇,宋玉作
《招魂》1 篇,宋玉作(司馬遷則認為是屈原之作)
《大招》1 篇,或為屈原作,或為景差作(朱熹以為屬景差,從詞采看,
當非屈氏之作)
《惜誓》1 篇,或為賈誼作(其實已可肯定為賈誼之作)
《招隱士》1 篇,淮南小山作
《七諫》7 篇,東方朔作
《哀時命》1 篇,嚴忌作
《九懷》9 篇,王褒作
《九嘆》9 篇,劉向作
5.《楚辭》的作者
楚辭作為一種成熟的文體,其最重要的開創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作者,當
首推屈原。從現存的楚辭作品來看,不論在篇幅上,還是在數量上,都無出
其右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質量上,他取得了無人能夠匹及的卓越的藝術
成就,使其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乃至文學史上最具藝術創造性和藝術感染力的
巨擘之一。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司馬遷稱其為“楚之同姓”(《史
記·屈原賈生列傳》),大致出身于和楚王同姓的貴族階層。根據今人胡念
貽先生的考證,其出生年代約為公元前353 年,他年輕時曾得楚懷王信任,
被任命為左徒, 史稱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同上)。后來
上官大夫嫉恨他的才能,進讒懷王,使其見疏,改任三閭大夫, 掌楚王族三
姓,這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也是他展現文學才華的契機。從此,楚國的
政治也步入了一個風雨飄搖、每況愈下的時期,楚國在與秦國多次的沖突較
量中,始終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屈原本人由于橫遭貶斥而被迫離開郢都,
謫居漢北。此時他懷著滿腔積憤創作了不朽的名篇《離騷》。懷王三十年(公
元前299 年),秦軍伐楚,秦昭王約請懷王在武關相會,懷王受騙入秦,三
年后客死異地。隨后,楚頃襄王即位,對待屈原一仍其舊,十分冷淡,在令
尹子蘭的唆使下, 上官大夫再次進讒加害,終致將屈原放逐到江南一帶,使
其政治生涯徹底斷送在舊貴族勢力的聯合夾擊之中,而此際的楚國更是勢若
累卵,岌岌可危。頃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8 年),楚都郢被秦攻破,楚
國陷入空前的災難,屈原輾轉于沅、湘一帶,所謂“被發行吟,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同上),最后行至汨羅江畔,在極度悲憤和絕望中,自沉江中,
其時約在公元前277 年~前276 年間。屈原政治生涯的不幸反過來造就了他
文學事業的輝煌,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幾乎都產生于這樣的背景之下。因此,
他的詩篇不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顯示出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極其凝重的
基調。這無疑是他所處的時代賦予的特征。
繼屈原之后,最有影響和富于個性的楚辭作家是宋玉。宋玉也是楚國人,
生卒年代史載不詳,主要活動于頃襄王在位時期(公元前298 年~公元前263
年),王逸稱他是屈原的弟子,實際上這樣的可能性并不大。據說他在相貌
和儀表上很出眾,而且辯才過人,估計做過小臣,長期不甚得志。他的辭賦
頗得頃襄王的喜愛,但由于周圍小人的排擠,連小臣的地位都沒有保住,以
至潦倒終生。宋玉一生創作頗豐,《漢書·藝文志》載有16 篇,而《楚辭》
中收錄的可以確定為其作品的只有《九辯》1 章9 篇,在寫作方法上借鑒了
屈原的藝術表現手法。宋玉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對“賦”體作品的開創上。
他在政治上雖未像屈原那樣抗言直諫,卻亦能夠保持超然獨處,養成了孤傲
自負的個性,在藝術上,他的才華又是顯而易見的,其傳世的作品如《風賦》、
《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在后世影響極大。如果僅
以文學創作本身而論,他在繼承和發展屈賦的基礎上,創作了更具文學特征
的作品,這一點是他超越了前人的地方。后人在講楚辭時,往往有屈宋并稱
之說,原因即在于此。
景差,是與宋玉大致一個時代的人,亦曾列官于楚頃襄王。具體生卒年
代已不可確考,但其好辭賦而師法屈原這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他曾與宋玉、
唐勒同時稱名于楚國的文壇,在藝術成就上則遠遜于屈宋。
賈誼(公元前 200 年~前 168 年),西漢人。漢文帝時, 受人薦舉,
被召為博士,官至太中大夫。他本想有所作為,卻受朝中大臣忌害,遭貶為
長沙王太傅,幾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不慎墜馬而亡,賈誼因此自
傷不已,自嘆為傅無狀,憂憤成疾,抑郁而死,年僅三十三歲。《漢書·藝
文志》載其作品58 篇,其中辭賦 7 篇,《楚辭》中收錄了《惜誓》1 篇。
淮南小山,此處“淮南”指當初淮南王劉安,“小山”者史載不詳,王
逸稱“小山之徒,閔傷屈原,身雖沉沒,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
《招隱士》之賦,以彰其志”。一般認為,淮南小山未必是作者的名號,或
可解釋為劉安門下的賓客。《楚辭》存錄其《招隱士》1 篇。
東方朔(公元前154 年~前93 年),字曼倩,西漢人。武帝時上書自薦,
令待召公車。為人滑稽詼諧,雖被作為倡優看待,卻敢于直言極諫,但始終
未得重用。《楚辭》存《七諫》1 篇。
莊忌,西漢人,生卒年代不詳。好辭賦,初仕于吳王劉濞,與鄒陽、枚
乘等以文才見稱,后從梁孝王游,受到器重, 號嚴夫子。《漢書·藝文志》
載其賦24 篇,現僅存《哀時命》1 篇。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漢宣帝時受益州刺史薦舉,被任命為諫議大夫,
多次從帝游獵。后太子得病,宣帝命其前往益州行祭金馬、碧雞二神,病死
道中。《漢書·藝文志》載其賦16 篇,今《楚辭》存《九懷》1 章9 篇。
劉向(公元前79 年~前8 年),字子政,西漢人,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
的四世孫。為官歷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在古籍整理方面成就最大。《漢
書·藝文志》載其賦33 篇,《楚辭》存《九嘆》1 章9 篇。
王逸,東漢人,生卒年代不詳。漢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
由于著有《楚辭章句》而稱名于世,同時亦將自己的擬作《九思》收錄其中。
6.《楚辭》的研究關于楚辭,可以說自其問世之始,便在中國文學史上
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因此對它的研究從來是代不乏人,形成了諸多流派大家,
造就了蔚為大觀的一門自成體系的“楚辭學”。按照今人王仲番先生的提法,
可以把古代的楚辭研究分列為五大流派,即訓詁派、義理派、考據派、音韻
派、詞章派。而姜亮夫先生則歸納為四大類別。其一義理類,亦稱輯注家,
即在訓詁的同時更注重解題,是楚辭學史上影響最大、成就最著的一類,重
要代表如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宋代朱熹
的《楚辭集注》、明代汪瑗的《楚辭集解》、清代王夫之的《楚辭通釋》等。
其二音義類,主要從字音方面入手,以求正確的訓詁,如隋代道騫的《楚辭
音》(殘卷)、明代陳弟的《屈宋古音義》、清代江有浩的《楚辭韻讀》等。
其三考證類,如晉代郭璞的《楚辭注》(今已不存)、宋代吳仁杰的《離騷
草木疏》、清代胡文英的《屈騷指掌》等。其四評論類,如西漢劉安的《離
騷傳》、明代蔣元翹的《七十二家評楚辭》等。五四運動以來,楚辭研究出
現了新的氣象,研究者逐漸擺脫了儒家傳統觀點的框框,力求從文學的角度,
以唯物的方法來看待楚辭這部傳世千古的經典作品,打破了傳統楚辭學研究
的舊有體系,并且結合社會科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橫向
與縱深相互融合的研究規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為楚辭學在世
界文化研究中成為顯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茲僅就古代楚辭學研究的重要著
作進行扼要的介紹。
《楚辭章句》,17 卷,東漢王逸著,該書是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楚
辭》注本。前有總序,每篇均有小序,闡明各篇題旨,然后逐句解釋。作者
比較熟悉楚國的方言名物,其中不少見解至今具有重要影響,是今人讀解《楚
辭》的首選文獻。同時,它保留了許多漢代研究《楚辭》的成說,幾乎是當
時研究成果的總匯,對后人大有裨益。
《楚辭補注》,17 卷,宋代洪興祖著。此書根據王逸的《章句》本逐篇
補注,征引浩繁,多有闡發,且校勘甚為精到, 考訂了千余年來文字上的錯
訛脫誤,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楚辭集注》,16 卷,宋代朱熹著。其中《集注》8 卷、《辯證》2 卷、
《后語》6 卷,以王逸《章句》為底本刪《七諫》以下四篇漢人擬作,增補
入賈誼《吊屈原》、《鳥賦》兩篇,依《詩集注》體例,每四句為一章,
始注字義,后釋章旨,是一部較有系統性的注釋之作。并且作者是以理學家
的身份來評注《楚辭》的,對后世的影響頗重。
《楚辭通釋》,14 卷,清代王夫之著。王氏自稱生于屈子之鄉,在明末
抗清運動中屢遭坎坷,故有許多共鳴。每篇皆有題解,并采取分段釋文的方
法。由于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所注之文對后代頗多啟發。
《山帶閣注楚辭》,6 卷,末附《楚辭余論》卷、《楚辭說韻》2 卷,清
代蔣驥著。此書屬清代考證《楚辭》的開創性之作,搜羅豐贍,考證詳實,
極受后世重視。
《屈騷指掌》,4 卷,清代胡文英著。此書在注釋上用力甚勤,見解通
達,注語十分簡潔明快,提綱挈領。
《屈原賦注》,12 卷,其中賦注7 卷、《音義》3 卷、《通釋》2 卷,
清代戴震著。考證精詳,尤重名物訓詁,而對文章大旨則較少論述,是清代
乾嘉學派在《楚辭》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7.《楚辭》的讀本
《楚辭》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殿堂中的一
門顯赫之學。我們在大致了解了古代對楚辭研究的情況之后,如果打算從一
般的角度,對現存的楚辭作品進行閱讀的話,可以參考如下一批由現代學者
撰寫的文獻資料。
《楚辭入門》,梅桐生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該書共分7 章,
對楚辭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淺出,體系完整,特別是對近
年來的楚辭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
《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全書
收錄了王逸《楚辭章句》和朱熹《楚辭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目前最全的
楚辭注釋本。該書每篇均有詳細的題解,既有通俗性,亦具學術性。
《楚辭今注》,湯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為“中國古
典文學叢書”的一種,每篇均有題解,注釋簡明。
《楚辭今譯講錄》,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 年版。姜先生被譽為現
代楚辭學大師,是現代楚辭學研究專家中著述最豐者。此書共分12 講,觀點
明確,篇幅不大,簡明扼要。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 年版,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3 年重印。全書分為5 部分,即楚辭書目提要、楚辭圖譜提要、
紹騷隅錄、楚辭札記目錄、楚辭論文目錄,是一部反映自漢以來各代學者研
究考訂楚辭成就的目錄學著作。
《楚辭書目五種續編》,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該書作
者為姜亮夫的學生,是前書的續編,體例如舊。
《屈原賦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版; 天津古籍出
版社出版1987 年修訂本。該書對屈原的全部作品進行了校注,共計25 篇,
是當代《楚辭》注本中的權威性讀本。
《屈原賦今譯》,郭沫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年版, 特點是由當
代著名詩人來翻譯古代名作,譯文相當精美,是現代影響最為廣泛的譯文。
《屈原賦今譯》,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 年版。該書依照《屈原賦
校注》的篇目,譯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譯法十分獨特。
《屈原集校注》,金開誠等著,中華書局1996 年版。該書為“中國古典
文學基本叢書”的一種,吸收了大量現有成果, 考證精當。
《楚辭·天問》
曰:遂古之初,
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
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
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
何本何化?
圓則九重,
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
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
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
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
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
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
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
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
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
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
何合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
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
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
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
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
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
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腹鯀,
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
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
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
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
何以墳之?
應龍何畫?
河海何歷?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
地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
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
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
其修孰多?
南北順橢,
其衍幾何?
昆侖縣圃,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