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故臣謂宜立格為限出自哪里的簡單介紹

北巷梔酒2023-02-05 17:40詩詞33

很多朋友對于故臣謂宜立格為限出自哪里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宋書》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張茂度 子永 庾

張茂度,吳郡吳人,張良后也。名與高祖諱同,故稱字。良七世孫為長沙太守,始遷于吳。高祖嘉,曾祖澄,晉光祿大夫。祖彭祖,廣州刺史。父敞,侍中、尚書、吳國內史。

茂度郡上計吏,主簿,功曹,州命從事史,并不就。除瑯邪王衛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尚書度支郎,父憂不拜。服闋,為何無忌鎮南參軍。頃之,出補晉安太守,盧循為寇,覆沒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孫蚪之并受其符書,供其調役。循走,俱坐免官。復以為始興相,郡經賊寇,廨宇焚燒,民物凋散,百不存一。茂度創立城寺,吊死撫傷,收集離散,民戶漸復。在郡一周,征為太尉參軍,尋轉主簿、揚州治中從事史。高祖西伐劉毅,茂度居守。留州事悉委之。軍還,遷中書侍郎。出為司馬休之平西司馬、河南太守。高祖將討休之,茂度聞知,乘輕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為錄事參軍,太守如故。江陵平,驃騎將軍道憐為荊州,茂度仍為咨議參軍,太守如故。還為揚州別駕從事史。高祖北伐關洛,復任留州事。出為使持節、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建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綏靜百越,嶺外安之。以疾求還,復為道憐司馬。丁繼母憂,服闋,除廷尉,轉尚書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為使持節、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懷寧安固六郡諸軍事、冠軍將軍、益州刺史。三年,太祖討荊州刺史謝晦,詔益州遣軍襲江陵,晦已平而軍始至白帝。茂度與晦素善,議者疑其出軍遲留,時茂度弟邵為湘州刺史,起兵應大駕,上以邵誠節,故不加罪,被代還京師。七年,起為廷尉,加奉車都尉,領本州中正。入為五兵尚書,徙太常。以腳疾出為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上從容謂茂度曰:"勿復以西蜀介懷。"對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頃之,解職還家。征為都官尚書,加散騎常侍,固辭以疾。就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茂度內足于財,自絕人事,經始本縣之華山以為居止,優游野澤,如此者七年。十八年,除會稽太守。素有吏能,在郡縣,職事甚理。明年,卒官,時年六十七。謚曰恭子。

茂度同郡陸仲元者,晉太尉玩曾孫也。以事用見知,歷清資,吏部郎,右衛將軍,侍中,吳郡太守。自玩洎仲元,四世為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弟子真,元嘉十年,為海陵太守。中書舍人狄當為太祖所信委,家在海陵,死還葬,橋路毀壞,不通喪車,縣求發民修治,子真不許。司徒彭城王義康聞而善之,召為國子博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臨海東陽太守。

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演弟鏡,新安太守,皆有盛名,并早卒。鏡弟永。永字景云,初為郡主簿,州從事,轉司徒士曹參軍,出補余姚令,入為尚書中兵郎。先是,尚書中條制繁雜,元嘉十八年,欲加治撰,徙永為刪定郎,掌其任。二十二年,除建康令,所居皆有稱績。又除廣陵王誕北中郎錄事參軍。永涉獵書史,能為文章,善隸書,曉音律,騎射雜藝,觸類兼善,又有巧思,益為太祖所知。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啟,輒執玩咨嗟,自嘆供御者了不及也。二十三年,造華林園、玄武湖,并使永監統。凡諸制置,皆受則于永。徙為江夏王義恭太尉中兵參軍、越騎校尉、振武將軍、廣陵南沛二郡太守。二十八年,又除江夏王義恭驃騎中兵參軍,沛郡如故。

永既有才能,所在每盡心力,太祖謂堪為將。二十九年,以永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威將軍、冀州刺史,督王玄謨、申坦等諸將,經略河南。攻確磝城,累旬不能拔。其年八月七日夜,虜開門燒樓及攻車,士卒燒死及為虜所殺甚眾,永即夜撤圍退軍,不報告諸將,眾軍驚擾,為虜所乘,死敗涂地;永及申坦并為統府撫軍將軍蕭思話所收,系于歷城獄。太祖以屢征無功,諸將不可任,責永等與思話詔曰:"虜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脫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當之耳。言及增憤,可以示張永、申坦。"又與江夏王義恭書曰:"早知諸將輩如此,恨不以白刃驅之,今者悔何所及!"

三十年,元兇弒立,起永督青州徐州之東安東莞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青州刺史。司空南譙王義宣起義,又板永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冀州刺史。永遣司馬崔勛之、中兵參軍劉則二軍馳赴國難。時蕭思話在彭城,義宣慮二人不相諧緝,與思話書,勸與永坦懷。又使永從兄長史張暢與永書曰:"近有都信,具汝刑網之原,可謂雖在縲紲,而腹心無愧矣。蕭公平厚,先無嫌隙,見汝翰跡,言不相傷,何其滔滔稱人意邪!當今世故艱迫,義旗云起,方藉群賢,共康時難。當遠慕廉、藺在公之德,近效平、勃忘私之美,忽此蒂芥,克申舊情。公亦命蕭示以疏達,兼令相報,共遵此旨。"事平,召為江夏王義恭大司馬從事中郎,領中兵。

時使百僚獻讜言,永以為宜立諫官,開不諱之路,講師旅,示安不忘危。世祖孝建元年,臧質反,遣永輔武昌王渾鎮京口。其年,出為揚州別駕從事史。明年,召入為尚書左丞。時將士休假,年開三番,紛紜道路。永建議曰:"臣聞開兵從稼,前王以之兼隙,耕戰遞勞,先代以之經遠。當今化寧萬里,文同九服,捐金走驥,于焉自始。伏見將士休假,多蒙三番,程會既促,裝赴在早。故一歲之間,四馳遙路,或失遽春耜,或違要秋登,致使公替常儲,家闕舊粟,考定利害,宜加詳改。愚謂交代之限,以一年為制,使征士之念,勞未及積;游農之望,收功歲成。斯則王度無騫,民業斯植矣。"從之。

大明元年,遷黃門侍郎,尋領虎賁中郎將、本郡中正。三年,遷廷尉。上謂之曰:"卿既與釋之同姓,欲使天下須無冤民。"加寧朔將軍、尚書吏部郎、司徒右長史、尋陽王子房冠軍長史。四年,立明堂,永以本官兼將作大匠。事畢,遷太子右衛率。七年,為宣貴妃殷氏立廟,復兼將作大匠。轉右衛將軍。其年,世祖南巡,自宣城候道東入,使永循行水路。是歲旱,涂逕不通,上大怒,免。時上寵子新安王子鸞為南徐州刺史,割吳郡度屬徐州。八年,起永為別駕從事史。其年,召為御史中丞。前廢帝永光元年,出為吳興太守,遷度支尚書。

太宗即位,除吏部尚書。未拜,會四方反叛,復以為吳興太守,加冠軍將軍。假節。未拜,以將軍假節,徙為吳郡太守,率軍東討。又為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未拜,遷使持節、監青冀幽并四州諸軍事、前將軍,青冀二州刺史,統諸將討徐州刺史薛安都,累戰克捷,破薛索兒等,事在《安都傳》。又遷散騎常侍、鎮軍將軍、太子詹事,權領徐州刺史。又都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又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常侍、將軍如故。時薛安都據彭城請降,而誠心不款,太宗遣永與沈攸之以重兵迎之,加督前鋒軍事,進軍彭城。安都招引索虜之兵既至,士卒離散,永狼狽引軍還,為虜所追,大敗。復值寒雪,士卒離散,永腳指斷落,僅以身免,失其第四子。

三年,徙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將軍如故。以北討失律,固求自貶,降號左將軍。永痛悼所失之子,有兼常哀,服制雖除,猶立靈座,飲食衣服,待之如生。每出行,常別具名車好馬,號曰侍從,有事輒語左右報郎君。以破薛索兒功,封孝昌縣侯,食邑千戶。在會稽,賓客有謝方童等,坐贓下獄死,永又降號冠軍將軍。四年,遷使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未拜,停為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六年,又加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給鼓吹一部。七年,遷金紫光祿大夫,尋復領護軍。后廢帝即位,進右光祿大夫,加侍中,領安成王師,加親信二十人。又領本州中正,出為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侍中、右光祿如故。元徽二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兗徐青冀益五州諸軍事、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侍中如故。

永少便驅馳,志在宣力,年雖已老,志氣未衰,優游閑任,意甚不樂,及有此授,喜悅非常,即日命駕還都。未之鎮,值桂陽王休范作亂,永率所領出屯白下。休范至新亭,大桁不守,前鋒遂攻南掖門。永遣人覘賊,既返,唱云:"臺城陷矣。"永眾于此潰散,永亦棄軍奔走,還先所住南苑。以永舊臣不加罪,止免官削爵,永亦愧嘆發病。三年,卒,時年六十六。順帝升明二年,追贈侍中、右光祿大夫。子瑰,升明末,達官。永弟辯,太宗亦見任遇,歷尚書吏部郎,廣州刺史,大司農。辯弟岱,升明末,吏部尚書。

庾登之,字元龍,潁川鄢陵人也。曾祖冰,晉司空。祖蘊,廣州刺史。父廓,東陽太守。登之少以強濟自立,初為晉會稽王道子太傅參軍。義旗初,又為高祖鎮軍參軍。以預討桓玄功,封曲江縣五等男。參大司馬瑯邪王軍事,豫州別駕從事史,大司馬主簿,司徒左西曹屬。登之雖不涉學,善于世事,王弘、謝晦、江夷之徒,皆相知友。轉太尉主簿。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登之擊節驅馳,退告劉穆之,以母老求郡。于是士庶咸憚遠役,而登之二三其心,高祖大怒,除吏名。大軍發后,乃以補鎮蠻護軍、西陽太守。入為太子庶子,尚書左丞。出為新安太守。

謝晦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請為長史、南郡太守,仍為衛軍長史,太守如故。登之與晦俱曹氏婿,名位本同,一旦為之佐,意甚不愜。到廳箋,唯云"即日恭到,"初無感謝之言。每入覲見,備持箱囊幾席之屬,一物不具不坐。晦常優容之。晦拒王師,欲使登之留守,登之不許,語在《晦傳》。晦敗,登之以無任免罪,禁錮還家。

元嘉五年,起為衡陽王義季征虜長史。義季年少,未親政,眾事一以委之。尋加南東海太守。入為司徒右長史,尚書吏部郎,司徒左長史,南東海太守。府公彭城王義康專覽政事,不欲自下厝懷,而登之性剛,每陳己意,義康甚不悅,出為吳郡太守。州郡相臨,執意無改,因其蒞任贓貨,以事免官。弟炳之時為臨川內史,登之隨弟之郡,優游自適。俄而除豫章太守,便道之官。登之初至臨川,吏民咸相輕侮,豫章與臨川接境,郡又華大,儀迓光赫,士人并驚嘆焉。十八年,遷江州刺史。疾篤,征為中護軍。未拜。二十年,卒,時年六十二。即以為贈。

子沖遠,太宗鎮姑孰,為衛軍長史,卒于豫章太守,追贈侍中。炳之,字仲文,初為秘書、太子舍人,劉粹征北長史、廣平太守。兄登之為謝晦長史,炳之往省之。晦時位高權重,朝士莫不加敬,炳之獨與抗禮,時論健之。為尚書度支郎,不拜。出補錢塘令,治民有績。轉彭城王義康驃騎主簿,未就,徙為丹陽丞。炳之既未到府,疑于府公禮敬,下禮官博議。中書侍郎裴松之議曰:"案《春秋》桓八年,祭公逆王后于紀。《公羊傳》曰:'女在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推此而言,則炳之為吏之道,定于受命之日矣,其辭已成,在官無外,名器既正,則禮亦從之。且今宰牧之官,拜不之職,未接之民,必有其敬者,以既受王命,則成君民之義故也。吏之被敕,猶除者受拜,民不以未見闕其被禮,吏安可以未到廢其節乎?愚懷所見,宜執吏禮。"從之。遷司徒左西屬。左將軍竟陵王義宣未親府板炳之為咨議參軍,眾務悉委焉。后將軍長沙王義欣鎮壽陽,炳之為長史、南梁郡太守,轉鎮國長史,太守如故。出為臨川內史。后將軍始興王浚鎮湘州,以炳之為司馬,領長沙內史。浚不之任,除南太山太守,司馬如故。

于時領軍將軍劉湛協附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而與仆射殷景仁有隙,凡朝士游殷氏者,不得入劉氏之門,獨炳之游二人之間,密盡忠于朝廷。景仁稱疾不朝見者歷年,太祖常令炳之銜命去來,湛不疑也。義康出藩,湛伏誅,以炳之為尚書吏部郎,與右衛將軍沈演之俱參機密。頃之,轉侍中,本州大中正。遷吏部尚書,領義陽王師。內外歸附,勢傾朝野。

炳之為人強急而不耐煩,賓客干訴非理者,忿詈形于辭色。素無術學,不為眾望所推。性好潔,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戶,輒令人拭席洗床。時陳郡殷沖亦好凈,小史非凈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潔,每容接之。炳之好潔反是,沖每以此譏焉。領選既不緝眾論,又頗通貨賄。炳之請急還家,吏部令史錢泰、主客令史周伯齊出炳之宅咨事。泰能彈琵琶,伯齊善歌,炳之因留停宿。尚書舊制,令史咨事,不得宿停外,雖有八座命,亦不許。為有司所奏。上于炳之素厚,將恕之,召問尚書右仆射何尚之,尚之具陳炳之得失。又密奏曰:"夫為國為家,何嘗不謹用前典,今茍欲通一人,慮非哲王御世之長術。炳之所行,非曖昧而已。臣所聞既非一旦,又往往眼見,事如丘山,彰彰若此,遂縱而不糾,不知復何以為治。晉武不曰明主,斷鬲令事,遂能奮發,華暠見待不輕,廢錮累年,后起,止作城門校尉耳。若言炳之有誠于國,未知的是何事?政當云與殷景仁不失其舊,與劉湛亦復不疏。且景仁當時事意,豈復可蔑,朝士兩邊相推,亦復何限,縱有微誠,復何足掩其惡。今賈充勛烈,晉之重臣,雖事業不勝,不聞有大罪,諸臣進說,便遠出之。陛下圣睿,反更遲遲于此。炳之身上之釁,既自藉藉,交結朋黨,構扇是非,實足亂俗傷風。諸惡紛紜,過于范曄,所少賊一事耳。伏愿深加三思,試以諸聲傳,普訪諸可顧問者。群下見陛下顧遇既重,恐不敢苦相侵傷;顧問之日,宜布嫌責之旨。若不如此,亦當不辯有所得失。臣蠢,既有所啟,要欲盡其心,如無可納,伏愿宥其觸忤之罪。"

時炳之自理:"不諳臺制,令史并言停外非嫌。"太祖以炳之信受失所,小事不足傷大臣。尚之又陳曰:"炳之呼二令史出宿,令史咨都令史駱宰,宰云不通,吏部曹亦咸知不可,令史具向炳之說不得停之意,炳之了不聽納。此非為不解,直是茍相留耳。由外悉知此,而誣于信受,群情豈了,陛下不假為之辭。雖是令史,出乃遠虧朝典,又不得謂之小事。謝晦望實,非今者之疇,一事錯誤,免侍中官。王珣時賢小失,桓胤春搜之謬,皆白衣領職。況公犯憲制者邪?不審可有同王、桓白衣例不?于任使無損,兼可得以為肅戒。孔萬祀居左丞之局,不念相當,語駱宰云:'炳之貴要,異他尚書身,政可得無言耳。'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太祖猶優游之,使尚之更陳其意。尚之乃備言炳之愆過,曰:"尚書舊有增置干二十人,以元、凱丞郎干之假疾病,炳之常取十人私使,詢處干闕,不得時補。近得王師,猶不遣還,臣令人語之,'先取人使,意常未安,今既有手力,不宜復留。'得臣此信,方復遣耳。大都為人好率懷行事,有諸紜紜,不悉可曉。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觀今人憂國實寡,臣復結舌,日月之明,或有所蔽。然不知臣者,豈不謂臣有爭競之跡,追以悵悵。臣與炳之周旋,俱被恩接,不宜復生厚薄。太尉昨與臣言,說炳之有諸不可,非唯一條,遠近相崇畏,震動四海,凡短人辦得致此,更復可嘉。虞秀之門生事之,累味珍肴,未嘗有乏,其外別貢,豈可具詳。炳之門中不問大小,誅求張幼緒,幼緒轉無以堪命。炳之先與劉德愿殊惡,德愿自持琵琶甚精麗。遺之,便復款然。市令盛馥進數百口材助營宅,恐人知,作虛買券。劉道錫驟有所輸,傾南俸之半。劉雍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送甘庶,若新發于州。國吏運載樵荻,無輟于道。諸見人有物,鮮或不求。聞劉遵考有材;便乞材,見好燭盤,便復乞之。選用不平,不可一二。太尉又云,炳之都無共事之體,凡所選舉,悉是其意,政令太尉知耳。論虞秀之作黃門,太尉不正答和,故得停。太尉近與炳之疏,欲用德原兒作州西曹,炳之乃啟用為主簿,即語德愿,德愿謝太尉。前后漏泄志恩,亦復何極,縱不加罪,故宜出之。士庶忿疾之,非直項羽楚歌而已也。自從裴、劉刑罰以來,諸將陳力百倍,今日事實好惡可問。若赫然發憤,顯明法憲,陛下便可閑臥紫闥,無復一事也。"

太祖欲出炳之為丹陽,又以問尚之。尚之答曰:"臣既乏賈生應對之才,又謝汲公犯顏之直,至于侍坐仰酬,每不能盡。昨出伏復深思,祇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可為蹈罪負恩,無所復少。且居官失和,未有此比。陛下遲遲舊恩,未忍窮法,為弘之大,莫復過此。方復有尹京赫赫之授,恐悉心奉國之人,于此而息;貪狼恣意者,歲月滋甚。非但虧點王化,乃治亂所由。如臣所聞天下論議,炳之常塵累日月,未見一豪增輝。今曲阿在水南,恩寵無異,而協首郡之榮,乃更成其形勢,便是老王雅也。古人云:'無賞罰,雖堯、舜不能為治也。'陛下豈可坐損皇家之重,迷一凡人。事若復在可否之間,亦不敢茍陳穴管。今之枉直,明白灼然,而睿王令王,反更不悟,令賈誼、劉向重生,豈不慷慨流涕于圣世邪!臣昔啟范曄,當時亦懼犯觸之尤,茍是愚懷所挹,政自不能不舒達,所謂雖九死而不悔者也。謂炳之且外出,若能修改,在職著稱,還亦不難,則可得少明國典,粗酬四海之誚。今愆釁如山,榮任不損,炳之若復有彰大之罪,誰復敢以聞述。且自非殊勛異績,亦何足塞今日之尤。歷觀古今,未有眾過藉藉,受貨數百萬,更得高官厚祿如今者也。臣每念圣化中有此事,未嘗不痛心疾首。設令臣等數人縱橫狼藉復如此,不審當復云何處之。近啟賈充遠鎮,今亦何足分,外出恐是策之良者。臣知陛下不能采臣言,故是臣不能盡己之愚至耳。今蒙恩榮者不少,臣何為獨懇懇于斯,實是尊主樂治之意。伏愿試更垂察"

又曰:"臣見劉伯寵大慷慨炳之所行,云有人送張幼緒,幼緒語人,吾雖得一縣,負三十萬錢,庾沖遠乃當送至新林,見縛束,猶示得解手。荀萬秋嘗詣炳之,值一客姓夏侯,主人問'有好牛不?'云:'無。'問'有好馬不?'又云:'無。政有佳驢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門,遂與相聞索之。劉道錫云是炳之所舉,就道錫索嫁女具及祠器,乃當百萬數。猶謂不然。選令史章龍向臣說,亦嘆其受納之過,言'實得嫁女具,銅爐四人舉乃勝,細葛斗帳等物,不可稱數。'在尚書中,令奴酤酃酒,利其百十,亦是立臺閣所無,不審少簡圣聽不?恐仰傷日月之明,臣竊為之嘆息。"

太祖乃可有司之奏,免炳之官。是歲,元嘉二十五年也。二十七年,卒于家,時年六十三。太祖錄其宿誠,追復本官。二子季遠、弘遠。

謝方明,陳郡陽夏人,尚書仆射景仁從祖弟也。祖鐵,永嘉太守。父沖,中書侍郎。家在會稽,謝病歸,除黃門侍郎,不就。為孫恩所殺,追贈散騎常侍。

方明隨伯父吳興太守邈在郡,孫恩寇會稽,東土諸郡皆響應,吳興民胡桀、郜驃破東遷縣,方明勸邈避之,不從,賊至被害,方明逃竄遂免。初,邈舅子長樂馮嗣之及北方學士馮翊仇玄達,俱往吳興投邈,并舍之郡學,禮待甚簡。二人并忿慍,遂與恩通謀。恩嘗為嗣之等從者,夜入郡,見邈眾,遁,不悟。本欲于吳興起兵,事趣不果,乃遷于會稽。及郜等攻郡,嗣之、玄達并豫其謀。劉牢之、謝琰等討恩,恩走入海,嗣之等不得同去,方更聚合。方明結邈門生義故得百余人,掩討嗣之等,悉禽而手刃之。

于時荒亂之后,吉兇禮廢。方明合門遇禍,資產無遺,而營舉兇事,盡其力用;數月之間,葬送并畢,平世備禮,無以加也。頃之,孫恩重沒會稽,謝琰見害。恩購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載母妹奔東陽,由黃蘗嶠出鄱陽,附載還都,寄居國子學。流離險厄,屯苦備經,而貞立之操,在約無改。元興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陽尹卞范之勢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書吏部郎王騰譬說備至,方明終不回。桓玄聞而賞之,即除著作佐郎,補司徒王謐主簿。

從兄景仁舉為高祖中兵主簿。方明事思忠益,知無不為。高祖謂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賞,且當與卿共豫章國祿。"屢加賞賜。方明嚴恪,善自居遇,雖處暗室,未嘗有惰容。無他伎能,自然有雅韻。從兄混有重名,唯歲節朝宗而已。丹陽尹劉穆之權重當時,朝野輻輳,不與穆之相識者,唯有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以為恨。方明、廓后往造之,大悅,白高祖曰:"謝方明可謂名家駒。直置便自是臺鼎人,無論復有才用。"頃之,轉從事中郎,仍為左將軍道憐長史、高祖命府內眾事,皆咨決之。隨府轉中軍長史。尋更加晉陵太守,復為驃騎長史、南郡相,委任如初。

嘗年終,江陵縣獄囚事無輕重,悉散聽歸家,使過正三日還到。罪應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綱紀以下,莫不疑懼。時晉陵郡送故主簿弘季盛、徐壽之并隨在西,固諫以為:"昔人雖有其事,或是記籍過言。且當今民情偽薄,不可以古義相許。"方明不納,一時遣之。囚及父兄皆驚喜涕泣,以為就死無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還,方明不聽討捕。其一人醉不能歸,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請見欲白討之,方明知為囚事,使左右謝五官不須入,囚自當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歸,鄉村責讓之,率領將送,遂竟無逃亡者。遠近咸嘆服焉。遭母憂,去職。服闋,為宋臺尚書吏部郎。

高祖受命,遷侍中。永初三年,出為丹陽尹,有能名。轉會稽太守。江東民戶殷盛,風俗峻刻,強弱相陵,奸吏蜂起,符書一下,文攝相續。又罪及比伍,動相連坐,一人犯吏,則一村廢業,邑里驚擾,狗吠達旦。方明深達治體,不拘文法,闊略苛細,務存綱領。州臺符攝,即時宣下,緩民期會,展其辦舉;郡縣監司,不得妄出,貴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獄。前后征伐,每兵運不充,悉發倩士庶;事既寧息,皆使還本。而屬所刻害,或即以補吏。守宰不明,與奪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方明簡汰精當,各慎所宜,雖服役十載,亦一朝從理,東土至今稱詠之。性尤愛惜,未嘗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跡可尋。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子惠連,幼而聰敏,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深相知賞,事在《靈運傳》。本州辟主簿,不就。惠連先愛會稽郡吏杜德靈,及居父憂,贈以五言詩十余首,文行于世。坐被徙廢塞,不豫榮伍。尚書仆射殷景仁愛其才,因言次白太祖:"臣小兒時,便見世中有此文,而論者云是謝惠連,其實非也。"太祖曰:"若如此,便應通之。"元嘉七年,方為司徒彭城王義康法曹參軍。是時義康治東府城,城塹中得古冢,為之改葬,使惠連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又為《雪賦》,亦以高麗見奇。文章并傳于世。十年,卒,時年二十七。既早亡,且輕薄多尤累,故官位不顯。無子。弟惠宣,竟陵王誕司徒從事中郎,臨川內史。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也。祖霖彡,晉護軍將軍。父敳,驃騎咨議參軍。夷少自藻厲,為后進之美。州辟主簿,不就。桓玄篡位,以為豫章王文學。義旗建,高祖板為鎮軍行參軍,尋參大司馬瑯邪王軍事,轉以公事免。頃之,復補主簿。豫討桓玄功,封南郡州陵縣五等侯。孟昶建威府司馬,中書侍郎,中軍太尉從事中郎,征西大將軍道規長史、南郡太守,尋轉太尉咨議參軍,領錄事,遷長史,入為侍中,大司馬,從府公北伐,拜洛陽園陵,進至潼關。還領寧遠將軍、瑯邪內史、本州大中正。高祖命大司馬府、瑯邪國事,一以委焉。

宋臺初建,為五兵尚書。高祖受命,轉掌度支。出為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職。尋拜吏部尚書,為吳郡太守。營陽王于吳縣見害,夷臨哭盡禮。又以兄疾去官。復為丹陽尹,吏部尚書,加散騎常侍,遷右仆射。夷美風儀,善舉止,歷任以和簡著稱。出為湘州刺史,加散騎常侍,未之職,病卒,時年四十八。遺命薄斂蔬奠,務存儉約。追贈前將軍,本官如故。子湛,別有傳。

史臣曰: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后文。士君子當以體正為基,蹈義為本,然后飾以藝能,文以禮樂,茍或難備,不若文不足而質有余也。是以小心翼翼,可祗事于上帝,嗇夫喋喋,終不離于虎圈。江夷、謝方明、謝弘微、王惠、王球,學義之美,未足以成名,而貞心雅體,廷臣所罕及。《詩》云:"溫溫恭人,惟德之基,"信矣!

《宋書》 南朝梁·沈約

《資治通鑒·唐紀》全文翻譯

原文:神功元年冬,閏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為鸞臺侍郎。仁杰上疏以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阻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竊謂宜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之四鎮,繼高氏絕國,使守安東。省軍費于遠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螻蟻校長短哉”事雖不行,識者是之。

譯文:神功元年冬季,閏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為鸞臺侍郎。狄仁杰上疏認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東邊抵達滄海,西邊阻隔流沙,北邊橫著大沙漠,南邊阻隔著五嶺,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夷的險阻。從典籍記載看,聲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國家都已經全部兼并了。我以為應該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托給他四鎮,恢復已滅亡的高麗國,讓它的國王高氏鎮守安東。我們可以節省戍守遠方的軍費,集中兵力于邊塞上,讓夷狄沒有越境侵侮的禍患就可以了,何必窮追他們藏身的巢穴,與螻蟻之輩較量長短呢!”這事雖然沒有實行,但有識之士都認為他的意見正確。

原文:久視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則天)太后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車駕觀葬舍利,太后許之。狄仁杰跪于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詭譎,直欲邀致萬乘,以惑遠近之人耳。山路險狹,不容侍衛,非萬乘所宜臨也。”太后中道而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

譯文:久視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太后參觀埋葬佛舍利,太后答應了。出發時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馬頭前說:“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讓天下的君主屈尊駕臨。那胡僧詭計多端,是想要邀請到萬乘之尊,借以迷惑遠近百姓。同時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侍衛的人,也不是萬乘之尊所應當駕臨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說:“這是為了成全我們的正直之臣的正氣。”

原文: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仁杰屢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許。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太后嘗問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杰曰:“未審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仁杰對曰:“文學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必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為洛州司馬。數日,又問仁杰,對曰:“前薦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遷矣。”對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乃遷秋官侍郎;久之,卒用為相。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仁杰曰:“薦賢為國,非為私也。”初,仁杰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患,人遂毀其像焉。

譯文: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這方面)大臣們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國老而不稱呼名字。仁杰喜歡當面揭發奸伏,在朝廷上爭辯是非,太后常改變主意依從他的主張。仁杰因為年老有病多次請求退休,(可)太后并不準許。仁杰入宮謁見太后,太后常常勸止他行跪拜禮,說:“每次見到狄公跪拜,我也覺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間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誡他的同僚說:“如果不是軍國大事,就不要再來煩勞狄公。”太后曾經詢問仁杰:“我想找一個德才兼優的士人任用,誰可以提拔?”仁杰問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讓他擔任什么職事?”太后說:“要用他作將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風流又含蓄寬容的人才,那么蘇味道、李嶠本來就是合適的人眩如果您一定要選拔卓越出眾的奇才,那么就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那人雖然年紀大,卻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當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太后又對仁杰問起選才的事,仁杰回答說:“先前我舉薦張柬之,您還沒有起用他。”太后說:“他已經升調了。”仁杰回答說:“我舉薦的人是可以當宰相的,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過了很久,終于任用他當宰相。仁杰又曾經舉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幾十人,(后來)這些人都成為名臣。有人對仁杰說道:“天下賢才,都出在您的門下了。”仁杰說:“我舉薦賢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早年,仁杰擔任魏州刺史,因為他施政仁愛寬厚,當地百姓就為他建了生祠。后來他的兒子景暉擔任魏州司功參軍,貪婪殘暴,成了百姓的禍害,于是老百姓就毀壞了他(仁杰)的塑像。

[作品簡介]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新書·大政》中的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怎么翻譯

百姓,是千秋萬代的基礎,國君是不可以欺騙百姓的。出自賈誼的《新書·大政上》

賈誼認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要使漢朝長治久安,必須施仁義、行仁政。同時,賈誼的仁義觀帶有強烈的民本主義的色彩。賈誼從秦的強大與滅亡中,看到了民在國家治亂興衰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賈誼的經典名言語錄

1、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出自《漢書·食貨志·論積貯疏》。

【譯文】積蓄貯存,是國家的命脈。

2、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出自《漢書·食貨志·論積貯疏》。

【譯文】生產東西有時間的限制,但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

3、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嘗聞。

出自《漢書·食貨志·論積貯疏》。

【譯文】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國家的,從古代到現在,不曾聽說過這等事。

4、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出自《漢書·賈誼傳·治安策》。

【譯文】仁義恩厚,就是天子的鋒刃,權勢法制,則是天子的斧斤。

5、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

出自《賈誼新書·大政上》。

【譯文】作為人臣的,應該以富民樂民為功績,以貧民苦民為罪過。

資治通鑒·唐紀的原文和翻譯

釋義: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_說:“我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以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我就問他原因。

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我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壞.我靠著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況且天下事物,豈能全都知道?”

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問他們民間的疾苦,政治上的得與失。

原文:上謂太子少師蕭_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字詞解釋:

(1)上:皇上,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謂:對...說,告訴。

(3)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老師。

(4)朕:皇上的自稱,我。

(5)好:愛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出處:出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唐紀》。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司馬光原先就編過一本史書《通志》,獻給宋英宗,英宗看后大為贊賞,要求司馬光接著《通志》往下編修,并決定設立書局,由司馬光自擇官屬作為助手。

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著手編纂。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已66歲,《資治通鑒》全部修完,神宗皇帝十分重視,將書的每編首尾都蓋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圖章,以其書“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為寫序。

隨后又下詔獎諭司馬光,擢升司馬光資政殿學士。這些都充分說明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這本書寄予了厚望,這是《資治通鑒》成書的基本條件。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2467.html

分享給朋友:

“故臣謂宜立格為限出自哪里的簡單介紹” 的相關文章

三國志如何翻譯(三國志英語翻譯)

三國志如何翻譯(三國志英語翻譯)

很多朋友對于三國志如何翻譯和三國志英語翻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志翻譯 三國志·吳書十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全部內容)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全部內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尚書全文多少章,以及尚書全部內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尚書》原文、注釋及譯文 原文:日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技能)

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技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以及超武將軍如何挑戰凌將軍技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什么戰略游戲介紹啊? 真實戰爭世紀雷神的《真實戰爭》,游戲采用大型的全紅色紙盒包裝,經過測試,《真實戰爭》擁有極穩定的漢化...

三國志吳書有多少字(三國志 吳)

三國志吳書有多少字(三國志 吳)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三國志吳書有多少字,以及三國志 吳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志的主要內容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當時魏、吳...

承嘏如何讀(唐嘏怎么讀)

承嘏如何讀(唐嘏怎么讀)

很多朋友對于承嘏如何讀和唐嘏怎么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承嘏什么意思 郭承嘏,字復卿。曾祖尚父汾陽王。祖晞,諸衛將軍。父鈞。承嘏生而秀異,乳保之年,即好筆硯。比及成童,能通《五經》。元和四年,禮部侍郎張弘靖知其才,擢升進士第,累辟使幕。歷渭南尉。入...

有多少古詩江城子(江城子的詩句名句)

有多少古詩江城子(江城子的詩句名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有多少古詩江城子,以及江城子的詩句名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寫過多少首《江城子》,分別是什么? 蘇軾做密州太守時,同期寫過兩篇《江城子》,一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帶外的詩句有哪些(帶花的外國詩)

帶外的詩句有哪些(帶花的外國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帶外的詩句有哪些,以及帶花的外國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關于塞外的詩句 1.有關塞外的詩句 1、《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

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呢)

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以及古代寫戰爭的詩句有哪些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戰爭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描寫戰爭的詩句 戰爭詩: 塞下曲 盧綸 月 黑 雁 飛 高, 單 于 夜 遁 逃。 欲 將 輕 騎 逐, 大 雪 滿 弓 刀。...

左衛將軍能領多少兵馬(一個將軍有多少兵馬)

左衛將軍能領多少兵馬(一個將軍有多少兵馬)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左衛將軍能領多少兵馬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一個將軍有多少兵馬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車騎大將軍和衛將軍各可以掌管多少兵馬? 沒有太多兵馬,只有一營兵馬和親兵!征戰時皇帝才會給他們兵權!古代將軍可以帶多少...

李廣出雁門遇到多少匈奴(李牧者趙之良將也常居雁門備匈奴)

李廣出雁門遇到多少匈奴(李牧者趙之良將也常居雁門備匈奴)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廣出雁門遇到多少匈奴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牧者趙之良將也常居雁門備匈奴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在他身上都有那些傳奇的故事? 1、射石搏虎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