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古書注解
很多朋友對于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和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古書注解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唐代詩人王勃的詩作《秋江送別二首》譯文和鑒賞如下:
【譯文】
其一
早已是他鄉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時,此時正值早秋七月,在江邊小亭邊送別友人,看著朦朧的月光隨著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動。
我面對滾滾流淌的江水感到時光在不斷流逝,本已為人生中的經常離別而傷懷,現在又看到渡口的樹蔭下停著你即將離去的船只。
其二
江面上返鄉的船只來來往往列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
【作品鑒賞】
這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復的詞語,表現一種回旋反復的美:第一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與第三字相同。王勃將陸與水相對,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對偶之一。
第一首詩寫出了詩人客中送客時內心的傷感,表現了詩人對于友情的感慨。詩人已經感傷于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于看到離去的朋友。第一、二句疊用“早”“江”二字,有一種回環往復的美感,也有一種節奏緊湊的效果,和下面兩句一比,節奏的變化就顯出來了,而節奏由緊張變為舒緩,又正與送別是的愴然與別離后的惆悵相吻合。第三、四句說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別離的傷感,更何況看到渡口的樹林隱沒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鄉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兩句用的也是這種更進一層的寫法。這里化用《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語句,顯示了王勃擅長化用前人詩文的特點。
第二首詩同樣寫得非常深情。在詩中,詩人運用了一個十分普通的宮廷轉喻來進行巧妙的議論:“誰說甲是真的(事實上甲是真的),因為乙(巧妙的構思)與甲相矛盾。”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最后兩句,詩人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對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愛,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真誠。
這是一組七言絕句。“初唐四杰”傳世之詩作,七言絕句很少。就這組詩看,作者對于七言絕句創作技巧的掌握顯然還不夠純熟。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編審任國緒《初唐四杰詩選》:首句點明“秋”字,次句點“江”字,這兩句寫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早是”二字帶有鮮明的主觀感情色彩,突出對早秋到來的敏感。客居的憂思及種種離情別緒都暗含在其中。“早是”與“早秋”,“江亭”與“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運用重字造成回環映帶的韻致。第三句倒轉一筆,回訴平日的傷別。第四句才說到今日的送別,把這次送別的憂傷更推進一層。作者的筆法的確很高明。
【出處】
《秋江送別二首》——王勃
【原文】
其一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其二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關鍵詞注解】
其一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個月,舊稱孟秋,即陰歷七月。
明月帶江流:指月光隨著江水流動。帶,連帶,隨著。
逝川: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其二
儼:好像。
波瀾:波濤。
【創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出長安,后南下入蜀。根據組詩題中“秋江”及第二首詩中“他鄉”字樣,這組詩或作于王勃居蜀時期。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于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于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怎么解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意思為“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這句話出自《詩經》中的《國風·衛風·河廣》。
原文為: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翻譯為: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擴展資料:
這首詩應該是春秋時代僑居衛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心情急迫的思鄉詩作。此詩的主人公,按《毛詩序》舊說當是歸于衛國的衛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
黃河發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
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誰謂河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別復制它
意思是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
出自《國風·衛風·河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作者無名氏。這是一首意蘊豐富的思歸詩。全詩二章,每章四句。雖然內容簡單,詩意淺顯,但此詩飽含感情,情深意長,其奇特的夸張,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全詩如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譯文如下: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
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注釋如下:
河:黃河。
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一說我。
擴展資料:
這首詩應該是春秋時代僑居衛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心情急迫的思鄉詩作。此詩的主人公,按《毛詩序》舊說當是歸于衛國的衛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
此詩僅僅八句,就概括地速寫了一位游子思鄉的形象,和他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這得益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此詩善用設問與夸張。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出自《詩經·國風·河廣》,字面大致意思是:黃河寬什么呀,一只牛皮筏子就渡過去了!(葦:韋→牛皮筏子;杭:航→渡),此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家鄉離這簡直太近太近了,近到可看成同一個地方,我屬于“自己人”,你們可不要把我看成外地人啦。這是生存智慧之一。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