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耀卿來自哪個古詩詞(耀卿的寓意)

疏影橫斜水清淺2022-11-14 21:40故事74

今天給各位分享耀卿來自哪個古詩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耀卿的寓意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求《舊唐書-裴耀卿傳》翻譯

朋友,不是舊唐書,是新唐書額

【譯文】

裴耀卿,字煥之,是寧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幾歲時就能寫文章了。考中童子科。二十歲時任秘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簽。相王要他與掾丘說、文學韋利器輪流在府中值班,以備顧問。府中稱之為“學值”。相王即帝位,任裴耀卿為國子主簿,后升為長安令。長安以前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不堪其苦,裴耀卿到任,一切所需皆向豪富及商人索要,預先給值,杜絕了奸邪欺瞞的弊病。到他離職后,人們還思念贊揚他。

開元十三年(725),裴耀卿任濟州刺史。濟州是個交通要道,地廣人稀。那年天子東巡,裴耀卿設置三梁十驛,科配收斂平均分攤,是東州主持供應最好的。

天子封禪回來,宿在宋州,設宴招待隨從官員。皇帝心中十分高興,對宰相張說說“:日前派使者巡視天下,觀風俗,考察官吏的善惡,不能得到確實情況。現在,我去岱宗有事,懷州刺史王丘,饋餉以外沒有其他的貢獻,我知道他不愿意討好求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安排供帳,不用錦繡,表示了儉樸,從此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幾百字,說到‘百姓如果反復被擾,那就不能算是完滿成功’。我把他寫的信放在座右,時時警戒。這是他愛百姓的心啊!”

不久,遷往宣州。裴耀卿到任前,這里發大水,河防被破壞。各州都不敢擅自動工。裴耀卿說:“不動工筑堤,不是至公。”于是親自操持工程。工程未完,有詔來調動。裴耀卿怕他離開后工程受阻,沒有及時宣布詔令,而撫巡則催他到職。終于,堤成,裴耀卿宣布詔令后離去。濟州人為他立碑頌德。后來又任冀州刺史,入朝任戶部侍郎。

開元二十年(732),信安王..奉詔討伐契丹,命裴耀卿為副手。不久,又令裴耀卿帶絹二十萬匹分賜給立功的奚官,要他到各部落去頒賜。裴耀卿說“:帶了財物深入寇境,不可不做防備。”于是與各部落事先約好日期,然后許多人分道同時出發,一天就分送完畢。那時,突厥及室韋果然發兵到險要處準備襲劫,而裴耀卿已完成任務回去了。

這年冬天,裴耀卿升為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連續下雨淹壞了莊稼,京師也鬧饑荒。皇帝將去東都,召裴耀卿詢問如何拯救百姓。裴耀卿說“:陛下既要東巡,那百司全要跟隨而去,那太倉三輔以前的積儲,可派重臣分道賑災,再從東都擴充漕運,以充實關輔,關輔充實了,皇上再西還。這樣,兩頭都顧上了。且國家的大業在于京師,但秦中地狹,收粟不多,一遇水旱,容易匱乏。以往貞觀、永徽年代,拿國家俸祿的人少,每年漕運二十萬石就足夠了。如今國用日益增多,漕運增加了幾倍,還不夠供給。陛下多次巡行東都,那里積儲較多。為國家長遠計劃,臣以為應拓廣陜地運輸通道,使京師常備三年的糧食,那就水旱不足憂了。現在天下應輸稅的人約四百萬,每人出錢一百文為陜、洛的運費,另加五十文做建窖之用,分別交給司農、河南、陜州。再令租米由各地自出腳力送繳東都,從東都到陜一段,河流湍急難行。假如能開通河漕,變陸運為水運,支出可以省下上萬錢。且江南的租船要等水合適才能行進,吳地船工不習慣河漕,處處停留,容易引起偷盜。希望能在河口設倉,可以收納東來的租米,然后分官各載運入河、洛。在三門的東西各筑敖倉,從東方來的租米,存入東倉;三門地勢險峻,則順河鑿山,開辟車道,運十幾里,就可以送入西倉。然后慢慢運到太原倉,從黃河入渭水,就沒有什么困難了。這樣可節省大量費用。”天子同意他的建議,任他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于是裴耀卿營建河陰、集津、三門的敖倉,將天下之租米由孟津沿河導引而西。三年積儲了七百萬石,節約運費三十萬緡。有人說:“把這些錢獻給皇帝,可以表明自己的功績。”裴耀卿說“:這樣做是拿國家的財產來求得個人的得寵,不可以。”奏請將這筆錢作為所司的和市錢。

明年,升任侍中。開元二十四年(736),任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爵趙城侯。夷州刺史楊浚犯罪判死刑,楊浚繳納錢款后,詔令廷杖六十,流放古州。

裴耀卿上疏說:“刺史、縣令與其他官吏不一樣。他們為民父母,是民俗風化瞻望的對象。現在要他們裸體受鞭打,太過侮辱。刑法至于死,是天下所共識的,但一朝交給吏人,拉扯挫頓,百姓看見會生哀憐之心,這樣會忘了皇上免其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怕不符合尊敬官長、樹立好風氣的宗旨。且雜犯抵罪,沒有杖刑,奏報以后三次復核,然后執行。

現在沒有經過復核,杖責以后即刻流放,倘若因杖責而死,也有違寬宥的意思。

凡是大暑盛夏決杖的人,大多數會死,而秋冬決杖的,才可能活命。切盼凡是刺史、縣令,所定的杖刑以及盛夏之時的杖刑一并停止,以符合陛下愛好生靈之德,對犯死罪者有再生之恩。”

這時,特進蓋嘉運擊破突騎施立功而回,詔令任蓋嘉運為河西、隴右節度使,仍令他經營管理吐蕃。蓋嘉運因新立功,每日酣宴,沒有及時赴任。裴耀卿對皇帝說:“蓋嘉運確實勇敢強勁,但他的言語行為,頗有夸耀驕矜之色,臣深以為憂,擔心他不足以成事。現在入秋正要加強邊防,時間已經不早了,該與軍中的士卒相見。假若平時素不見面,雖一時有好的決斷,恐怕也難調動自如,不能制勝萬全。何況,兵未訓練,不知禮法,士無交往,不能同心。縱使威逼而進,僥幸有功,也不是以律令出師的長久之法。

幾萬人的性命,全系在將軍。實在是不得而已,才鑿開兇門而投入戰斗。如今蓋嘉運朝夕沉溺于酣飲,自以為無事。

這樣恐怕也不是愛人憂國的意思,不可不注意。假如不能調換將帥,那就該下詔嚴命,督促限期到任。”皇帝乃催促蓋嘉運赴軍,最后竟以無功而還。

天寶初年,進任尚書左仆射,不久改為右仆射,由李林甫代任。到任日,李林甫到本省,穿著朝服佩了劍,由博士導引,郎官唱案。禮畢,靠近裴耀卿聽事,裴耀卿則穿平常衣服,由贊者主持導唱。

李林甫吃驚地說:“我的班爵與公一樣,而禮數不同,為什么?”裴耀卿說:“我頭暈眩,負擔不了那規矩的禮服,而且,郎、博士相連而來,不是病人所相宜的。”李林甫心中頗愧。一年后,裴耀卿死,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太子太傅,賜謚為“文獻”。兒子裴綜,任吏部郎中。

第一個字是淼的詩句

1. 關于淼詩句

關于淼詩句 1.關于淼的七字詩句

1,《長干行其二》(唐)李白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

日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自憐十五馀,顏色桃李紅。

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2,《渡河到清河作》王維泛舟大河里,積水窮天涯。

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舊鄉國,淼漫連云霞。3,《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王維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4,《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白居易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千年不壅潰,萬姓無墊溺。

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導岷既艱遠,距海無咫尺。

胡為不訖功,馀水斯委積。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

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

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我今尚嗟嘆,禹豈不愛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觀遺跡。疑此苗人頑,恃險不終役。

帝亦無奈何,留患與今昔。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

滯則為疽疣,治之在針石。安得禹復生,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疏河似翦紙,決壅同裂帛。

滲作膏腴田,蹋平魚鱉宅。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

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5,《九江春望》白居易淼茫積水非吾土,飄泊浮萍自我身身外信緣為活計,眼前隨事覓交親。

爐煙豈異終南色,湓草寧殊渭北春。此地何妨便終老,譬如元是九江人。

6,《相和歌辭?堂堂》溫庭筠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淮南游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

風飄客意如吹煙,纖指殷勤傷雁弦。一曲堂堂紅燭筵,金鯨瀉酒如飛泉。

2.帶有"淼"字的詩句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長干行其二》李白(唐)

譯文

江水淼淼,昏暗無邊,夫君啊你在何處?

《長干行其二》

(唐)李白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

日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馀,顏色桃李紅。

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寫詩背景

該詩從商婦望夫不歸說起,一層一層,直到自憐自恨而止,抒寫了她對遠出經商的丈夫的摯愛和思念,凄切幽怨,纏綿感人。全詩熔敘事、狀景、抒情于一爐,形象鮮明飽滿,風格深沉柔婉。

3.求帶有淼字的古詩詞的詩句.

奔亡道中其五 李白

淼淼望湖水。

青青蘆葉齊。

九江春望 白居易

淼茫積水非吾土,飄泊浮萍是我身。

自潯陽泛舟經明海 孟浩然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

相和歌辭·堂堂 溫庭筠

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

江上使風呈裴宣州耀卿 張九齡

江路與天連,風帆何淼然。

送張五諲歸宣城 王維

欲歸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王維

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

中華詩詞網上有很多啊,先寫了這些,你有空可以自己看一下。

4.詩經里有淼字的詩句 問淼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唐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江流浩淼江月墮,此時君亦應思我 —— 清 · 納蘭性德《送蓀友》

節既秋兮天向寒,沅有漪兮湘有瀾,沅湘糾合淼漫漫 —— 唐 · 李如璧《明月》

南逸浩淼際,北貧磽確中 —— 唐 · 孟郊《秋懷十五首》

逆風上水萬斛重,前驛迢迢后淼淼 —— 唐 · 王建《水夫謠》

淼淼望湖水 —— 唐 · 李白《奔亡道中其五》

際天東望眼,淼淼但平蕪 —— 宋 · 何耕《春日》

江海淼清蕩,丘陵何所如 —— 唐 · 李紳《憶登棲霞寺峰(效梁簡文)》

幾欲乘桴泛淼茫,世間詎著次公狂 —— 宋 · 劉克莊《和季弟韻二十首其一》

平湖淼淼蓮風清,花開映日紅妝明 —— 宋 · 鄒登龍《采蓮曲》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聲清脆管弦秋—— 唐 · 白居易《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

扁舟水淼淼,曲岸復長塘 —— 唐 · 劉商《題山寺(一作題悟空寺)》

5.淼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雜曲歌辭?長干行二首》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尚不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預堆。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在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日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馀,顏色桃李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奔亡道中五首》李白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洛陽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蘆葉齊。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

《奉同朝賢送新羅使》孟郊淼淼望遠國,一萍秋海中。恩傳日月外,夢在波濤東。

浪興豁胸臆,泛程舟虛空。既茲吟仗信,亦以難私躬。

實怪賞不足,異鮮悅多叢。安危所系重,征役誰能窮。

彼俗媚文史,圣朝富才雄。送行數百首,各以鏗奇工。

冗隸竊抽韻,孤屬思將同。《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孟郊淼淼霅寺前,白蘋多清風。

昔游詩會滿,今游詩會空。孤吟玉凄惻,遠思景蒙籠。

杼山磚塔禪,竟陵廣宵翁。饒彼草木聲,仿佛聞馀聰。

因君寄數句,遍為書其叢。追吟當時說,來者實不窮。

江調難再得,京塵徒滿躬。送君溪鴛鴦,彩色雙飛東。

東多高靜鄉,芳宅冬亦崇。手自擷甘旨,供養歡沖融。

待我遂前心,收拾使有終。不然洛岸亭,歸死為大同。

《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王維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趙,結客過臨淄。

山東諸侯國,迎送紛交馳。自爾厭游俠,閉戶方垂帷。

深明戴家禮,頗學毛公詩。備知經濟道,高臥陶唐時。

圣主詔天下,賢人不得遺。公吏奉纁組,安車去茅茨。

君王蒼龍闕,九門十二逵。群公朝謁罷,冠劍下丹墀。

野鶴終踉蹌,威鳳徒參差。或問理人術,但致還山詞。

天書降北闕,賜帛歸東菑。都門謝親故,行路日逶遲。

孤帆萬里外,淼漫將何之。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

杳冥滄洲上,蕩漭無人知。緯蕭或賣藥,出處安能期。

《渡河到清河作》王維泛舟大河里,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

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舊鄉國,淼漫連云霞。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王維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白居易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

千年不壅潰,萬姓無墊溺。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

導岷既艱遠,距海無咫尺。胡為不訖功,馀水斯委積。

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嘆,禹豈不愛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觀遺跡。

疑此苗人頑,恃險不終役。帝亦無奈何,留患與今昔。

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滯則為疽疣,治之在針石。

安得禹復生,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

疏河似翦紙,決壅同裂帛。滲作膏腴田,蹋平魚鱉宅。

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

《九江春望》白居易淼茫積水非吾土,飄泊浮萍自我身。身外信緣為活計,眼前隨事覓交親。

爐煙豈異終南色,湓草寧殊渭北春。此地何妨便終老,譬如元是九江人。

《相和歌辭?堂堂》溫庭筠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淮南游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

風飄客意如吹煙,纖指殷勤傷雁弦。一曲堂堂紅燭筵,金鯨瀉酒如飛泉。

《堂堂曲》溫庭筠錢唐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淮南游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

風飄客意如吹煙。纖指殷勤傷雁弦。

一曲堂堂紅燭筵,長鯨瀉酒如飛泉。《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劉長卿賈生年最少,儒行漢庭聞。

拜手卷黃紙,回身謝白云。故關無去客,春草獨隨君。

淼淼長淮水,東西自此分。《送李校書赴東浙幕府》劉長卿方從大夫后,南去會稽行。

淼淼滄江外,青青春草生。蕓香辭亂事,梅吹聽軍聲。

應訪王家宅,空憐江水平。《重陽日鄂城樓送屈突司直》劉長卿登高復送遠,惆悵洞庭秋。

風景同前古,云山滿上游。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

今日關中事,蕭何共爾憂。《自潯陽泛舟經明海》孟浩然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鄉。

舟子乘利涉,往來至潯陽。因之泛五湖,流浪經三湘。

觀濤壯枚發,吊屈痛沉湘。魏闕心恒在,金門詔不忘。

遙憐上林雁,冰泮也回翔。《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李嶠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

迎風欲舉棹,觸浪反停橈。淼漫煙波闊,參差林岸遙。

日沉丹氣斂,。

6.帶有"淼"字的詩句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長干行其二》李白(唐)譯文江水淼淼,昏暗無邊,夫君啊你在何處?《長干行其二》(唐)李白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日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馀,顏色桃李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作者簡介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寫詩背景該詩從商婦望夫不歸說起,一層一層,直到自憐自恨而止,抒寫了她對遠出經商的丈夫的摯愛和思念,凄切幽怨,纏綿感人。全詩熔敘事、狀景、抒情于一爐,形象鮮明飽滿,風格深沉柔婉。

7.詩經里有淼字的詩句

奔亡道中其五 李白淼淼望湖水。

青青蘆葉齊。九江春望 白居易淼茫積水非吾土,飄泊浮萍是我身。

自潯陽泛舟經明海 孟浩然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相和歌辭·堂堂 溫庭筠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

江上使風呈裴宣州耀卿 張九齡江路與天連,風帆何淼然。送張五諲歸宣城 王維欲歸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王維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哀郢》(屈原全集)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長干行》(唐朝李太白作品,選自唐詩三百首,全唐詩:卷26_39,全唐詩:卷163_25)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送高適(一作道非)弟耽歸臨淮作》(唐朝王維作品,選自全唐詩)(冊4卷125頁1243c)〔坐上作〕少年客淮泗……出處安能期。

《渡河到清河作》(唐朝王維作品,選自全唐詩(冊4 卷125 頁1250e)全唐詩:卷125_67)泛舟大河里……淼漫連云霞。《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唐朝白居易全集,選自全唐詩)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

《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唐朝白居易作品,選自全唐詩)江邊黃鶴古時樓,勞致華筵待我游……總是平生未行處,醉來堪賞醒堪愁。《九江春望》(唐代白居易全集,選自全唐詩)淼茫積水非吾土,飄泊浮萍是我身……[香爐峰上多煙,湓水岸邊足草,因而記之。

《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三十韻 次用本韻》(唐朝白居易作品,選自全唐詩)南雨來多滯,東風動即狂……尚書心若此,不枉系金章。《自潯陽泛舟經明海①》(唐代孟浩然全集,選自孟浩然詩集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⑥遙憐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奔亡道中其一》(唐代李白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81_7)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奔亡道中其五》(唐代李白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81_7)淼淼望湖水……連聲向我啼。

《相和歌辭·堂堂》(唐朝溫庭筠全集,選自全唐詩:卷21_27)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一曲堂堂紅燭筵,金鯨瀉酒如飛泉。《奉和出潁至淮應令》(唐朝蔡允恭全集,選自全唐詩:卷38_18)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欲知仁化洽,謳歌滿路歸。

《晚渡江津》(唐朝李百藥作品,選自全唐詩:卷43_6)寂寂江山晚,蒼蒼原野暮……日落亭皋遠,獨此懷舊慕。《江上使風呈裴宣州耀卿》(唐代張九齡作品,選自全唐詩:卷48_46)江路與天連,風帆何淼然……報恩非徇祿,還逐賈人船。

《和輔先入昊天觀星瞻》(唐代楊炯作品,選自全唐詩:卷50_31)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宮……黃軒若有問,三月住崆峒。《自衡陽至韶州謁能禪師》(唐朝宋之問全集,選自全唐詩:卷51_17)謫居竄炎壑,孤帆淼不系……不作離別苦,歸期多年歲。

《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唐代李嶠作品,選自全唐詩:卷61_14)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客行殊未已,川路幾迢迢。《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唐朝駱觀光作品,選自全唐詩:卷77_18)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關恨蜀川……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明月》(唐朝李如璧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01_7)三五月華流炯光,可憐懷歸郢路長……可憐明月方照灼,向影傾身比葵藿。《長干行(一作李白詩,一作李益詩)》(唐代張潮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14_37)憶昔深閨里,煙塵不曾識……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坐上作)》(唐朝王維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25_38)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緯蕭或賣藥,出處安能期。《送張五諲歸宣城》(唐代王維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26_35)五湖千萬里,況復五湖西……憶想蘭陵鎮,可宜猿更啼。

《輞川集·南垞》(唐代王維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28_32)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唐代王維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28_48)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

《輞川集二十首·南垞》(唐代裴迪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29_23)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岳陽館中望洞庭湖》(唐朝劉長卿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47_69)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唐代劉長卿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47_98)賈生年最少,儒行漢庭聞……淼淼長淮水,東西自此分。

《送李校書赴東浙幕府(校書工于翰墨)》(唐代劉長卿全集,選自全唐詩:卷147_104)方從大夫后,南去會稽行……應訪王家宅,空憐江水平。《重陽日鄂城樓送屈突司直》(唐朝劉長卿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47_121)登高復送遠,惆悵洞庭秋……今日關中事,蕭何共爾憂。

《送徐大夫赴廣州》(唐朝劉長卿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49_3)上將壇場拜,南荒羽檄招……當令輸貢賦,不使外夷驕。《餞王相公出牧括州》(唐朝劉長卿作品,選自全唐詩:卷151_13)縉云詎比長沙遠,出牧猶承明主恩……蕭索庭槐空閉合,舊人誰到翟公門。

《留辭》(唐朝劉長。

裴耀卿詩人簡介

裴耀卿簡介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幼年中童子舉,開元初任長安令。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擔任過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史書對裴耀卿的評價是“遠財劾奸”,有功于國家,明政的地方官。

唐代大臣

人物簡介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幼年中童子舉,開元初任長安令。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擔任過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史書對裴耀卿的評價是“遠財劾奸”,有功于國家,明政的地方官。

人物生平

裴耀卿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父親裴守真曾任戶都尚書。裴耀卿小時候很聰明,七、八歲就會做文章。唐睿宗

李旦

武則天

稱帝后被降為后嗣,封為相王。裴耀卿青年時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簽。受到李旦的賞識和重用。相王命他和丘悅(與掾)、韋得器(文學)三人輪流在府中值班,“以備顧問”。李旦重新當皇帝后,任命他為國子主簿。

相王繼帝位以后,拜封裴耀卿為國子主簿,以后不斷升遷。唐玄宗登基后,裴耀卿任長安縣令。長安縣為京師重地,因皇宮和官府需要,長安縣一直實行配戶和市法,即以政府名義按戶征購財物,窮苦百姓深受其害。裴耀卿到任后,改專征豪富之家,并予允給錢,從而改革了這一弊政,公私都非常方便。他在長安任職二年,寬嚴得當,離官去任后,縣中吏民都非常懷念他。

開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濟州刺史,當年,唐玄宗東巡,路經濟川(今山東茌平縣),而濟州地廣戶寡,難于供應唐玄崇一行。面對這種情況,裴耀卿親自應辦財物,并置三粱十驛,很妥善地接待了唐玄宗;同時也沒有過重剝削人民,在唐玄宗進行的'十幾州中,處理最宜。及唐玄宗還歸至宋州,宴賞從官,席間高興地對大臣

張說

談到這次出巡的情況時說:“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愛人也。”

不久,裴耀卿遷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縣)刺史。宣州為長江支流所經地區,他到宣州之前,州境發大水,沖壞河防,沿河各州因無朝廷詔令不敢擅自興役修復。裴耀卿到任后,馬上著手組織人員治理,但未及完工,朝廷又下詔調遷,裴耀卿拒旨不行,堅持到河防工程完工才離去,為此,宜州吏民給他立碑頌德。之后,他任冀州刺史、戶部侍郎等職。

唐玄宗時期,契丹不斷侵掠唐北境。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耀卿為信安王李祎副將討伐契丹。當時,奚也與契丹為敵,唐玄宗想厚結奚酋長以增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又調撥給裴耀卿絹20萬匹去分賜立功的奚首領。裴耀卿受命后怕出意外,即先派人與奚各酋長約定時間,然后分別給賞,一天時間將事情完畢。當時,與奚相鄰的突厥、室韋等部曾經伏兵險要,謀圖搶劫財物,但由于裴耀卿謀劃有力,使他們空等一場。

這年冬天,裴耀卿遷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霖雨害稼,京城谷貴。為了減輕京城負擔,唐玄宗準備遷往東都洛陽,并特召見裴耀卿詢問賑災辦法。裴耀卿分析天下經濟大勢,從長計議,奏請唐玄宗通漕運,調運江淮糧賦進京。唐玄宗非常贊同,不久,拜封裴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裴耀卿受命后,沿黃河建置河陰、集津、三門三個大糧倉,開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糧,由盟津泝河西上,三年時間就積糧米至700萬石,省運費30萬緡。這時,有人勸他將節省下的錢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勞,但他也推卻了這種作法,而是奏請唐玄宗將這筆錢充作政府向百姓購買財物和糧谷的和市、和糶之費。轉運使任滿后,裴耀卿遷任侍中,拜尚書左丞相,封趙城侯。就在這年夏天,史州刺史楊濬因貪贓犯死罪。后來,唐玄宗特為他減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認為刺史為父母之官,不宜當眾受辱。而時值盛夏,楊濬受杖,九死一生,使其空有免死之名,所以特奏請唐玄宗停止對楊濬施刑。唐玄宗采納丁他的建議。

這件事之后不久,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而還。唐玄宗特加封他為河西、隴右兩地節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蓋嘉運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寵,日夕宴飲,不及時赴任。裴耀卿見此情況后密奏唐玄宗,認為蓋嘉運勇烈有余,但驕傲自大不足成事,建議唐玄宗或免去他的職務,或下嚴詔催促他去赴任。唐玄宗采取了后者,結果蓋嘉運御擊吐蕃無功而還。

天寶元年(742年),裴耀卿遷任尚書右仆射,不久,又政遷左仆射,而右仆射由

李林甫

接替。他倆同時上任,李林甫朝服佩劍,博士導行,郎官唱案,非常排場。但裴耀卿卻穿著常服,禮儀簡約,這使李林甫甚感羞愧。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終年63歲。謚曰貞。

歷史功績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于這個時代,他所至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于籌劃,唐后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得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于唐室。

舊唐書《裴耀卿傳》

裴耀卿,贈戶部尚書守真子也。少聰敏,數歲解屬文,童子舉。弱冠拜秘書正字,俄補相王府典簽。時睿宗在蕃,甚重之,令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府中,以備顧問,府中稱為學直。及睿宗升極,拜國子主簿。開元初,累遷長安令。長安舊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儲蓄之家,預給其直,遂無奸僦之弊,公私甚以為便。在職二年,寬猛得中。及去官,縣人甚思詠之。十三年,為濟州刺史。其年,車駕東巡,州當大路,道里綿長,而戶口寡弱,耀卿躬自條理,科配得所。時大駕所歷凡十余州,耀卿稱為知頓之最。又歷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入為戶部侍郎。

二十年,禮部尚書、信安

王祎

受詔討契丹,詔以耀卿為副。俄又令耀卿赍絹二十萬匹分賜立功奚官,就部落以給之。耀卿謂人曰:“夷虜貪殘,見利忘義,今赍持財帛,深入寇境,不可不為備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進,一朝而給付并畢。時突厥及室韋果勒兵邀險,謀劫襲之,比至而耀卿已還。

其冬,遷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貴。上將幸東都,獨召耀卿問救人之術,耀卿對曰:

臣聞前代圣王,亦時有憂害,更施惠澤,活國濟人,由是蒼生仰德,史冊書美。伏以陛下仁圣至深,憂勤庶政,小有饑乏,降情哀矜,躬親支計,救其危急。上玄降鑒,當更延福祚,是因有小災而增輝圣德也。今既大駕東巡,百司扈從,太倉及三輔先所積貯,且隨見在發重臣分道賑給,計可支一二年。從東都更廣漕運,以實關輔。待稍充實,車駕西還,即事無不濟。臣以國家帝業,本在京師,萬國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為秦中地狹,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匱乏。往者貞觀、永徽之際,祿稟數少,每年轉運不過一二十萬石,所用便足,以此車駕久得安居。今國用漸廣,漕運數倍于前,支猶不給。陛下數幸東都,以就貯積,為國大計,不憚劬勞,只為憂人而行,豈是故欲不往。若能更廣陜運,支粟入京,倉稟常有三二年糧,即無憂水旱。今天下輸丁約有四百萬人,每丁支出錢百文,五十文充營窖等用,貯納司農及河南府、陜州以充其費。租米則各隨遠近,任自出腳送納東都。從都至陜,河路艱險,既用陸腳,無由廣致。若能開通河漕,變陸為水,則所支有余,動盈萬計。且河南租船候水始進,吳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隱盜。臣望沿流相次置倉。

上深然其言。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語在《食貨志》。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錢三十萬貫。或說耀卿請進所省腳錢,以明功利。耀卿曰:“此蓋公卿盈縮之利耳,不可以之求寵也。”乃奏充所司和市、和糴等錢。

明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拜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累封趙城侯。時夷州刺史

楊浚

犯贓處死,詔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諫曰:

伏以圣恩天覆,仁育庶類,凡死罪之屬,不欲尸諸市朝,全其性命,流竄而已。所以政致刑措,獄無冤人,曠古以來,未有斯美。臣愚以為全生免死,誠為至化,有恥且格,為訓將來。茍有未安,不敢緘默。

臣以為刺史、縣令,與諸吏稍別,人之父母,風化所瞻,一為本部長官,即合終身致敬。決杖者,五刑之末,只施于抶撲徒隸之間,官廕稍高,即免鞭撻。令決杖贖死,誠則已優,解體受笞,事頗為辱。法至于死,天下共之,刑至于辱,或有所恥。況本州刺史,百姓所崇,一朝對其人吏,背脊加杖,屈挫拘執,人或哀憐,忘其免死之恩,且有傷心之痛,恐非敬官長勸風俗之意。

又雜犯死罪,無杖刑,奏報三覆,然后行決。今非時不覆,決杖便發,倘獄或未盡,又暑熱不耐,因杖或死,即是促其處分,不得順時。將欲生之,卻夭其命,又恐非圣明寬宥之意。前后頻在州縣,或緣雜犯決人,每大暑盛夏之時,決杖多死,秋冬已后,至有全者。伏望凡刺史、縣令于本部決杖及夏暑生長之時,所定杖刑,并乞停減。即副陛下好生之德,于死者皆有再生之恩。

俄而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耀卿密上疏曰:“伏見蓋嘉運立功破賊,更委兩軍,以勇果之才,承戰勝之勢,吐蕃小丑,不足殲夷。然臣近日與其同班,觀其舉措,精勁勇烈,誠則有余,言氣矜夸,恐難成事。莫敖敗于蒲騷之役,舉趾稍高,《春秋》書之為懲誡。恐其有驕敵之色,臣竊憂之。入秋防邊,日月稍逼,接對人吏,須識其宜。今將撫邊軍,未言發日,若臨事始去,人吏未識,雖決在一時,恐將非制勝萬全之道。況兵未訓練,不知禮法,人未懷惠,士未同心,求其忘性命于一時,憚嚴刑于少選,縱威逼而進,因而立功,恐非師出以律,久長之義。又萬人性命,決在將軍,不得已而行之,鑿兇門而即路。今酣宴朝夕,優渥有余,亦恐非愛人憂國之意,不可不察。若不可回換,即望速遣進途,仍乞圣恩,勖以嚴命。”疏奏,上乃促嘉運赴軍,竟以無功而還。

天寶元年,改為尚書右仆射,尋轉左仆射。一歲薨,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子綜,吏部郎中。綜子佶。佶,字弘正,幼能屬文。弱冠舉進士,補校書郎,判入高等,授藍田尉。時有詔命畿內諸縣城奉天,時嚴郢為京兆,政尚峻暴,加以朝旨甚迫,尹正之命,急如風霆。本曹尉韋重規其室方娠而疾,畏郢之暴,不敢以事故免。佶因請代,役無愆程,當時義之。德宗南狩,佶詣行在,拜拾遺,轉補闕。李懷光以河中叛,朝廷欲以含垢為意,佶抗議請討,上深器之,前席慰勉。三遷吏部員外,歷駕部兵部郎中,遷諫議大夫。會黔中觀察使韋士宗慘酷馭下,為夷獠所逐,俾佶代之,酋渠自化。其后為瘴毒所侵,堅請入覲,拜同州刺史。征入為中書舍人,遷尚征入為中舍人,遷尚書右丞。時兵部尚書李巽兼鹽鐵使,將以使局置于本行,經構已半,會佶拜命,堅執以為不可,遂令徹之。巽恃恩而強,時重佶之有守,就拜吏部侍郎。以疾除國子祭酒,尋遷工部尚書致仕。元和八年卒,年六十二,贈吏部尚書。佶清勁溫敏,凡所定交,時稱為第一流。與鄭余慶特相友善,佶歿后,余慶行朋友之服,搢紳美之。

史臣曰:

魏知古

盧懷慎

源乾曜

李元纮

、杜暹、

韓休

、裴耀卿,悉蘊器能,咸居宰輔。或心存啟沃,或志在薦賢,或出愛子為外官,或止屯田于關輔,或不受蕃人之賂,或堅劾伯獻之奸,或廣漕渠以充國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盧、李、杜三君子,又以清白垂美簡書,公孫弘之流也。乾曜職當機密,無所是非,持祿保身,焉用彼相?

新唐書《裴耀卿傳》

裴耀卿,字煥之,寧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秘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簽,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問,府中號“學直”。王即帝位,授國子主簿,累遷長安令。舊有配戶和市法,人厭苦,耀卿一切責豪門坐賈,豫給以直,絕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

為濟州刺史,濟當走集,地廣而戶寡。會天子東巡,耀卿置三梁十驛,科斂均省,為東州知頓最。封禪還,次宋州,宴從官,帝歡甚,謂張說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觀風俗,察吏善惡,不得實。今朕有事岱宗,而懷州刺史

王丘

餼牽外無它獻,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我以儉,此可以觀政也;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愛人也。”

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壞,諸州不敢擅興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護作役,未訖,有詔徙官。耀卿懼功不成,弗即宣,而撫巡飭厲愈急。堤成,發詔而去。濟人為立碑頌德。歷冀州,入拜戶部侍郎。

開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討契丹,又持帛二十萬賜立功奚官,耀卿曰:“幣涉寇境,不可以不備。”乃令先與期,而分道賜之,一日畢。突厥、室韋果邀險來襲,耀卿已還。

遷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師饑。帝將幸東都,召問所以救人者。耀卿曰:“陛下既東巡,百司畢從,則太倉、三輔可遣重臣分道賑給,自東都益廣漕運,以實關輔,關輔既實,則乘輿西還,事蔑不濟。且國家大本在京師,但秦地狹,水旱易匱。往貞觀、永徽時,祿稟者少,歲漕粟二十萬略足;今用度浸廣,運數倍且不支,故數東幸,以就敖粟。為國大計,臣愿廣陜運道,使京師常有三年食,雖水旱不足憂。今天下輸丁約四百萬,使丁出百錢為陜、洛運費,又益半為營窖用,分納司農,河南、陜州。又令租米悉輸東都。從都至陜,河益湍沮,若廣漕路,變陸為水,所支尚贏萬計。且江南租船候水始進,吳工不便河漕,處處停留,易生隱盜。請置倉河口,以納東租,然后官自顧載,分入河、洛。度三門東西各筑敖倉,自東至者,東倉受之;三門迫險,則旁河鑿山,以開車道,運十數里,西倉受之。度宜徐運抵太原倉,趨河入渭,更無留阻,可減費鉅萬。”天子然其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于是置河陰、集津、三門倉,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三年積七百萬石,省運費三十萬緡。或曰:“以此緡納于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謂以國財求寵,其可乎?”敕吏為和市費。遷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書左丞相罷,封趙城侯。夷州刺史楊浚以贓抵死,有詔杖六十,流古州。耀卿上言:“刺史、縣令異諸吏,為人父母,風化所瞻。令使裸躬受笞,事太逼辱。法至死,則天下共之。然一朝下吏,屈挫牽頓,民且哀憐,是忘免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非崇守長、勸風俗意。又雜犯抵死無杖刑,必三覆后決,今非時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寬宥之也。凡大暑決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請今貸死決杖,會盛夏生長時并停,則有再生之實。”

是時,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還,詔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因令經略吐籓。嘉運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耀卿言于帝曰:“嘉運精勁勇烈誠有余,然臣見其夸言驕色,竊憂之,恐不足與立事。今盛秋防邊,日月已薄,當與軍中士卒相見。若不素講,雖決在一時,恐非制勝萬全之義。且兵未及訓,不能知法;士未懷惠,不可共心。使幸而有楞,非師出以律之善。又萬人之命倚于將,示不得已,故鑿兇門而出。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愛人憂國者,不可不察。茍不易帥,宜嚴詔申約,以督其行。”帝乃促嘉運詣部,卒無功還。

天寶初,進尚書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劍佩,博士導,郎官唱案。禮畢,就耀卿聽事,乃常服,以贊者主事導唱。林甫驚曰:“班爵與公同,而禮數異,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紛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慚。居一歲,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子綜,吏部郎中。綜子佶。

佶字弘正,幼能文。第進士,補校書郎,判等高,授藍田尉。德宗詔發畿縣民城奉天,嚴郢為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韋重規妻乳且疾,不敢免。佶請代役,要如程,當時稱其義。

帝幸梁,佶奔見行在,授補闕。李懷光以河中叛,佶建議請討,帝深器之。詔用盧杞為饒州刺史,與諫官執不可。歷遷諫議大夫。黔中觀察使。韋士文為夷獠所逐,詔佶代之,部夷安服。

歷同州刺史、中書舍人,遷尚書右丞。時李巽以兵部尚書領鹽鐵,將遷使局就本曹,經構已半,會佶至,以為不可。巽雖怙恩而強,猶撤之,時重其有守。改吏部侍郎,以疾為國子祭酒、工部尚書。卒,贈吏部尚書,謚曰貞。

佶清勁明銳,所與友皆第一流,鄭余慶尤厚善。既歿,余慶為行服,士林美之。

唐玄宗時期擔任宰相的裴耀卿,為唐朝經濟建設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唐朝中期唐玄宗在位早年的開元時期一直被視為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盛世之一,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建設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朝政府在幾次對外的戰爭中也都取得了勝利,國家內部政局趨于穩定,是唐朝發展的一個高峰。

開元年間的唐朝市集

不過在盛世的表象之下,許多深藏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除了老生常談的節度使權力膨脹而致使他們難以管轄之外,唐朝政府的財政收入也遭遇了不小的危機。唐代的均田制在這個時候已經發展到了瓶頸,國家對于農戶的控制也出現了松動。

而且當時帝國都城長安的糧食轉運工作也遭遇了一定的困境,這讓國家每年要花費大量的財力來保證都城的糧食供應。

在這個時候裴耀卿走上了宰相的位置,其提出了多項制度來解決當時唐朝政府遭遇的經濟困境,其中包括新的糧食轉運體系以及和屯田類似的營田制度,這些制度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沒有被實行,但是后來都成為了唐朝政府重要的新政之一,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唐代名相裴耀卿

唐玄宗執政中期宇文融的財政改革

在討論裴耀卿的經濟政策之前,我們需要對其走上相位之前的唐朝經濟狀況及相關改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在唐朝建立的時候,就確定了以均田制為根本的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自北周以來經歷了時代的檢驗,是那個年代最有效率的經濟政策之一。

但是隨著唐朝的不斷發展,均田制在全國各地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在都城長安附近的地區,均田制更是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這主要是因為在唐朝初年,有大量官員和新興的貴族受到了朝廷的封賞,京畿地區的土地也成為了他們的私人財產,這就導致唐朝政府能夠分給新農戶的土地數量變得十分有限。

與此同時在唐朝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下,當地的人口是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的,這種新增人口與土地數量之間的矛盾就造成了當時京畿地區的百姓無法分到足額農田的困境。

當時這些農戶分到的土地數量不說繳納稅款,就連養活自己的家庭都變得十分困難,因此他們只能背井離鄉,前往國家未被完全開發的地區進行開墾,希望能夠養活自己。

不過這些農戶在去到新的地方之后卻很少進行身份登記,這讓他們其實是一種相當于黑戶的存在,這對唐朝政府的財政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耀字開頭的詩詞

耀靈曄而西征。——先秦

屈原

《遠游》

耀芒動角射三臺。——唐

白居易

《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

耀日采旗翻。——唐

劉孝孫

《游靈山寺》

耀武震遐荒。——唐

盧從愿

《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

耀威當夏日。——唐

徐知仁

《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

耀德守方陲。——唐

儲光羲

《同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

耀璧輝金向外看。——元

侯善淵

《滿江紅·春花秋月》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131.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