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名以去字結尾有哪些,以去字結尾的古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詩詩名以去字結尾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以去字結尾的古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一去二三里這首詩的詩名和作者是什么?
一去二三里這首詩的詩名《山村詠懷》,作者是北宋哲學家邵雍。
1、原文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二、賞析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作者簡介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生于林縣上桿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于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
邵雍是兩宋理學奠基人之一,邵雍的哲學思想受到《列子》、《莊子》的影響,在吸收道家易與漢代《易》學思想成分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周易》的獨到理解,其所作《皇極經世書》的基本精神是質諸天道而本于人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村詠懷
“壯士一去不復返”上一句是什么?這句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首詩是誰寫的?
“壯士一去不復返”的上一句是:風蕭蕭兮易水寒。
整句意思: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荊軻為知已而死,義無反顧,便和著蒼涼悲壯的筑(一種古弦樂器)的伴奏,隨口唱也了上述的那首悲歌。
這句詩句出自戰國時期 荊軻 《易水歌》,作品出處《古詩源》
【原文】
《易水歌》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譯文】
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注釋】
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踐行和送別。
高漸離:荊軻的朋友。
為變徵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瞋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作品賞析】
這首辭乍一看,淺近易懂,直白如話;細細品味,卻意蘊深長,正氣凜凜,而且頗具藝術功力。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時間、地點。蕭蕭秋風,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無情感可言,而荊軻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滿于風,意溢于水,使其帶上濃郁的感情色彩。象聲詞“蕭蕭”和形容詞“寒”的選用,十分獨到精彩。前者訴諸聽覺,后者訴諸觸覺,營造出一片肅殺、愁慘、悲壯的自然氛圍和社會氛圍,為下句主旨的出現作好了藝術鋪墊。
荊軻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與執掌千軍萬馬,自幼熟習劍術的秦王對陣,無異乎以卵擊石,生還的希望幾乎為零。大敵當前,國運未卜,悲哉;以弱敵強,勝負難測,愁哉;知難生還,慷慨赴死,壯哉!荊軻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舉,倘若沒有非凡的勇氣和膽魄,怎能做到。因此,雖然他“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無復他言,卻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作者簡介】
荊軻(?-前227),戰國時衛國(今屬河南省)人。好讀書,擅劍術,有膽識。游歷燕國時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受命謀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殺。
唐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庭六七樹,八九十只花.”詩名是什么?
詩名是《山村詠懷》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原文:
山村詠懷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解讀: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
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詩人邵康節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詩人邵康節剛要動手。
詩人邵康節的媽媽便喝住詩人邵康節,說:“你折一枝,詩人邵康節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作者介紹: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生于林縣上桿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于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讀書并游歷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
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歲,游歷河南,因將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內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游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
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整首詩是什么?
出自戰國詩人荊軻的《易水歌》,原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注釋:
①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縣,當時為燕國的南界。
②蕭蕭:秋天的風聲。
③兮:語氣助詞。
④壯士:在這里指荊軻。[
人物簡介:
? ?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 ? ?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 ?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后為秦侍衛所殺。
最后一個字了的詩句
1. 關于最后一個字文詩句
關于最后一個字文詩句 1.求最后一個字是愁的七言律詩(單句也行)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么?很值得人們思考。 一、《黃鶴樓》詩成就了崔顥 武昌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
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有人說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二、“有文無行”說崔顥 《黃鶴樓》名揚天下。憑借這一首詩,崔顥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為什么會出現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歷代對他的記述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連他的生年都存有疑問,而寫成(?—754年)。
我查了一下舊版《辭源》,關于崔顥的注釋,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僅有“唐詩人,有文無行。終司勛員外郎……”句。
怎么個無行?并無記載。崔顥跌宕一生,一輩子只混了個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 一個不起眼的官,越發使人想探問個究竟。
后來我終于從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說法:一曰崔顥早期作詩“多寫閨情,流于浮艷”,再曰“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作詩流于浮艷及凡四五娶,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惡劣。
但我們不能只看他的早期作品,還應該看發展、看后期、看他有沒有轉變。至于娶妻唯擇美者,不應視作惡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又不愛美呢?“俄又棄之”確實不好,但它和寫文章、作詩,是兩碼事,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依我看,造成對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倒很可能是崔顥“少年狂傲”害了他,相傳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
道德文章、名重一時)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我們還是來看看崔顥這首獻詩是怎樣寫的吧!《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時斗百草,度日不成妝。”就是這樣一首寫閨房樂的詩,惹惱了方正古板的李邕,不予接而去。
真正讓人為崔顥的缺乏處世經驗而感到惋惜。正是因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顥在得中進士以后,也只好遠離京城長安而浪跡江湖。
20年中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東,最后還到了東北。估計他這20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隨外官作幕僚,最后才回到長安,做了京官,結束了風塵之苦。
可是崔顥這20年的漫游,特別是他的東北邊塞之行,雖然身體受到一些風寒之苦,但也可以說是件大好事,從此他的詩風大為轉變,變得雄渾奔放。其邊塞詩,歌頌戍邊將士的勇猛,抒發他們報國赴難的豪情壯志,熱情洋溢,風骨凜然,讓人刮目相看。
試舉一例《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
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回鷹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間帶兩綬,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再如《遼西作》:“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
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征兵。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
寒衣著。
2.形容“最后一次分別”的詩句有哪些
1.《為薛臺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2.《遣悲懷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3.《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唐代:白居易
夜淚暗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
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4.《悼亡·君自垂千古》
清代:商景蘭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后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5.《憶江西并悼亡友》
唐代:曹松
前心奈兵阻,悔作豫章分。芳草未歸日,故人多是墳。
帆行出岫雨,馬踐過江云。此地一樽酒,當時皆以文。
6.《昭君怨(悼亡)》
宋代:朱敦儒
朧月黃昏亭榭。池上秋千初架。燕子說春寒。杏花殘。
淚斷愁腸難斷。往事總成幽怨。幽怨幾時休。淚還流。
7.《悼亡二首》
唐代:趙嘏
一燭從風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雖知不得公然淚,時泣闌干恨更多。
明月蕭蕭海上風,君歸泉路我飄蓬。
門前雖有如花貌,爭奈如花心不同。
8.《悼亡》
唐代:孟郊
山頭明月夜增輝,增輝不照重泉下。泉下雙龍無再期,
金蠶玉燕空銷化。朝云暮雨成古墟,蕭蕭野竹風吹亞。
9.《夜閑(此后并悼亡)》
唐代:元稹
感極都無夢,魂銷轉易驚。風簾半鉤落,秋月滿床明。
悵望臨階坐,沉吟繞樹行。孤琴在幽匣,時迸斷弦聲。
10.《代人村中悼亡二首》
唐代:劉商
花落茅檐轉寂寥,魂隨暮雨此中銷。
邇來庭柳無人折,長得垂枝一萬條。
虛室無人乳燕飛,蒼苔滿地履痕稀。
庭前唯有薔薇在,花似殘妝葉似衣。
唐詩取名字大全 唐詩取名字有哪些
1、雅文
雅——取自唐詩[雅志在沖霄,長思振羽毛],指文雅、美好,引申為正直、高尚、溫文爾雅。
文——取自唐詩[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指文字,引申為文采、智慧、文靜、優雅。
2、芬艷
芬——取自唐詩[柏葉椒花芬翠袖],指花草的香氣,也指美名遠揚,千載留名,聲譽大、品性好。
艷——取自唐詩[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一般是色彩鮮明,亦指美女。引申為嬌艷如花、天姿國色。
3、晴雪
晴——取自唐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指天氣晴朗,引申為陽光、活潑、上進、美好。
雪——取自唐詩[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指雪花,引申為漂亮、純潔、天真無邪。
4、穎蔓
穎——取自唐詩[晚稻亦懷新,穎實相接連],指才能出眾,引申為尖端,聰明杰出的人。
蔓——取自唐詩[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指草本植物,即蕪菁,形容像蔓草一樣溫柔、旺盛、生氣蓬勃。
5、佳燁
佳——取自唐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指美好的,形容長相標致,美麗出眾,也指善良,美麗,吉祥之義。
燁——取自唐詩[燁燁靈芝,生于殿于],指日光,火光,明亮的意思。引申為明亮、光輝燦爛、光明磊落。
6、俊軒
俊——取自唐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指相貌清秀好看,引申為俊俏、杰出、高尚、卓越。
軒——取自唐詩[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引申為高大、朝氣蓬勃、氣度不凡。
7、政曉
政——取自唐詩[溟濛便恨豪家惜,濃暖深為政筆驅],政字本義匡正。指治理國家事務,引申為正義、高尚、穩重。
曉——取自唐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天明,天剛亮,拂曉,引申為光明、朝氣蓬勃、明白事理。
8、一鳴
一——取自唐詩[一輪新月酒一杯],數目字,指始終如一,引申為專一、一心一意、認真。
鳴——取自唐詩[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本義禽獸或蟲叫,引申為杰出、優秀、聞名。
9、泰德
泰——取自唐詩[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指平安,安定。引申為平安、吉祥、宏偉、博大。
德——取自唐詩[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本意為遵循本性、順乎自然,引申為有仁愛之心、恩澤于民。
10、書文
書——取自唐詩[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指記錄書寫的成本的著作,引申為讀書多、知識豐富。
文——取自唐詩[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指文化,文物,引申為溫和,文質彬彬。
11、新雨
“新雨”這個名字出自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中,在詩中描繪出了秋天雨后初晴的美好時光,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所以,起名“新雨”既有雨后的清新舒爽,又是對快樂生活的美好詮釋,所以,這是男女寶寶都適用的一個清新怡人的名字。
12、樂舟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所以,他的詩都有很美好的意境。“樂舟”就是出自他的《經七里灘》:“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樂”是快樂的意思,“舟”本義指船,當用來取名時,寓意有堅定的意志和決心,所以這個字是適合男孩的起名用字,并且“樂舟”還有詩中輕松愉快的心境。
13、天闊
“天闊”是出自柳永的《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天闊”二字寫出了廣闊無邊的天空,所以,這個名字適合男孩起名。并且。“天”用作人名意指思維遼闊,天子驕子,心胸寬闊。“闊”字也可以形容孩子心胸寬廣,既有豁達的心境,又能有虛懷若谷的態度。
14、意歡
“意歡”是出自李白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詩中表達出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并且在現在為孩子起一個有樂觀意味的名字,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更加樂觀地看待人生,另一方面也有享受更美好人生的寓意。總之,這也是一個適合女孩的名字。
15、暮修
“暮修”是源自于杜甫的《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詩中,詩中描繪出了一幅日落黃昏斜倚著青竹的美好意境,并且,“暮”字本義是傍晚的意思,用在孩子取名上,更顯日落黃昏的美好意境。“修”用作人名意指美好,努力,智慧,出類拔萃之義,所以,這個名字用在男孩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16、冠宇
“冠宇”出自唐代張說《五君詠五首·李趙公嶠》:“故事遵臺閣,新詩冠宇宙”中,“冠”本義指的是帽子,但也可以引申為才能出眾,既有超凡脫俗的氣質,又有文質彬彬的意思。“宇”是指器宇軒昂,所以,“冠宇”可以用來形容溫潤如玉的男孩。
17、更多唐詩取名推薦:睿竺、志捷、玉新、豪云、懿蕊、杰佳、浩昊、莊初、欣麗、成釗、雨益、智亦、利元、雨芷、杰軒、英睿、麗梅、懷軒。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