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去過哪些地方古詩(李白在各個地方寫的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去過哪些地方古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在各個地方寫的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白一生寫過哪些詩句?游覽過中國哪些大好河山?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于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出蜀時寫了哪些詩?分別經過哪些地方?按順序
李白出蜀時寫了《望天門山》、《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等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次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赴江東途中,船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望天門山》。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懷著對家鄉山水風光的深深眷戀,順江而下,遠渡荊門,開始了漫長的游歷生活。
李白自四川一路乘船東行,來到了一處名為「荊門」的地方。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關于李白名勝古跡的詩句
1.描寫名勝古跡的詩句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李白《贈汪倫》2,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3,青海長門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
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6,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故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7,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9,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10,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
13,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4,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15,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6,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17,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8,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2.關于名勝古跡的詩句有哪些
1.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門山》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4.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6.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將進酒》
7.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唐·白居易《杭州回舫》
8. 余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唐·白居易《余杭形勝》
9. 峰巒開一掌,朱檻幾環延。——唐·張祜《題杭州靈隱寺》
10. 上路穿巖竹,分流入寺泉。——唐·張祜《題杭州天竺寺》
11. 漠漠江天外,登臨返照間。——唐·鄭谷《登杭州城》
12. 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唐·徐凝《觀浙江濤》
13. 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遍九垓。——唐·呂巖《紹興道會》
14. 飛沙卷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濕。——唐·盧綸《渡浙江》
15. 風流卻是錢塘寺,不踏紅塵見牡丹。——唐·張祜《杭州開元寺牡丹》
3.和李白有關的名言警句,俗語,名勝古跡
古跡 金陵鳳凰臺,岳陽樓,黃鶴樓峨眉山 敬亭山 天門山 洞庭湖廬山 白帝城 白、杜甫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 濟寧是大詩人李白的第二故鄉,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
同年,李白在兗州作《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天寶初年(741年),李白由東魯應詔入京。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得“賜金還山”,出京之后,在洛陽與杜甫再次相遇。天寶四載(745年)春,李白、杜甫自齊州(今濟南)南歸,游曲阜、鄒縣(今鄒城。)
到魯城北部訪范居士作《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年,在石門與杜甫分別。
直到唐乾元二年(759年)已年近60歲的李白才將兒女前往楚地。這時,李白一家已在濟寧寓居23年之久。
一、李白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因大詩人李白在濟寧居住時間之久,現濟寧境內留下許多紀念李白的名勝古跡。1.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為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
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光臨賀蘭氏酒樓,篆書“太白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聞名于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于南城墻上,并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后于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今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墻上重建的。
連同臺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
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石像”,樓的游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贊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余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2.青蓮閣青蓮閣,位于兗州城東金口壩之北的泗河西岸,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一幢xxx,兩層三間,磚木結構,初建無可考。明代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后傾倒。
清道光年間邑令馮云宛鳥重建,閣內奉祀除李白外,還配有李白兒女。 閣重建落成后,馮云宛鳥在閣門外題一對聯: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
3.沙丘城李白一家山東的家庭住址在“魯”、“東魯” 、“魯中” 、“沙丘(城)彎” 、“沙丘城下”和“魯門東”。據王伯奇先生考證,兗州城東酒仙橋北的那個“沙丘”,不是“沙丘城”,“沙丘城”實際上是因此“沙丘”而得名的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
一九九九年在兗州城南的泗水河中出土的一塊北齊時的石碑便是鐵證。由此可知,李白移家山東二十馀年間,他的家庭一直居住在唐代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的東門之外,即今兗州火車站廣場一帶。
兗州,是李白一生中家庭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不僅有李白的家庭,而且還有他的戶籍和田產,兗州可謂是李白的第二故鄉。4.酒仙橋兗州舊城的東門外西南二里處,有一個高岡(即沙丘)現名為南岡子街。
過了南岡子街的高處,向下走約近一里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府河。府河的水是從泗河分流出來的,其上有一座橋,現名九仙橋,據說此橋原名叫“酒仙橋”。
據兗州市地名辦公室的朱本恒同志講,他以前曾見過“酒仙橋”小石碑與明代萬歷年間的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的“九仙橋”大石碑在一起,二碑都立在九仙橋邊。據此情況,現在所謂的“九仙橋”,在董其昌書碑之前,實為“酒仙橋”。
很可能是后人為紀念“酒仙”李白而起的名字。過了橋,便是通向金口壩(即石門)的一條東西大道,原是沂蒙、曲阜等地通向梁、宋、東都洛陽、京師長安的一條古驛道。
雖然由于古今變遷沙丘已不復原來的模樣,但舊跡仍存、地貌依稀。5.石門魯郡石門因有李、杜游蹤并且吟詠入詩而名聲大振。
天寶四載(745年)杜甫去魯之咸陽,李白到石門送別作《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此別,二人未曾再見面,只有寫詩聊寄相思情。
所以,石門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石門今尚存,即金口壩,古代曾稱為金扣壩、金口閘。
橋堰聚水,水越石門,急流飛湍。石門是兗州古地理的一個坐標,是北魏的兗州刺史元匡在延昌三年(514年)所造。
石門上面是跨在泗河上的大橋,左右連接著驛道,故稱石門路。李白詩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即為魯門東泗水石門風光。
李白故去一百年后,唐進士吳融到兗州尋訪詩仙遺跡,吳融置身于李白、杜甫游覽、握別之地,不由感想萬千。斯人已去,勝事難再,勝跡長留人間。
二、杜甫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開元末年,杜甫的父親杜閑任兗州司馬,李白來東魯的同一年,天臺山,—《天臺曉望》: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天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秋臥蓬闕!除《天臺曉望》詩外,李白的《同友人。
4.關于名勝古跡的古詩有哪些
1、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2、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
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4、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5、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5.有關李白的名勝古跡
李白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因大詩人李白在濟寧居住時間之久,現濟寧境內留下許多紀念李白的名勝古跡。
1.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為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光臨賀蘭氏酒樓,篆書“太白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
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聞名于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于南城墻上,并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后于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今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墻上重建的。連同臺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
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石像”,樓的游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贊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余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
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2.青蓮閣青蓮閣,位于兗州城東金口壩之北的泗河西岸,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一幢xxx,兩層三間,磚木結構,初建無可考。
明代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后傾倒。清道光年間邑令馮云宛鳥重建,閣內奉祀除李白外,還配有李白兒女。
閣重建落成后,馮云宛鳥在閣門外題一對聯: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3.沙丘城李白一家山東的家庭住址在“魯”、“東魯” 、“魯中” 、“沙丘(城)彎” 、“沙丘城下”和“魯門東”。
據王伯奇先生考證,兗州城東酒仙橋北的那個“沙丘”,不是“沙丘城”,“沙丘城”實際上是因此“沙丘”而得名的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一九九九年在兗州城南的泗水河中出土的一塊北齊時的石碑便是鐵證。
由此可知,李白移家山東二十馀年間,他的家庭一直居住在唐代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的東門之外,即今兗州火車站廣場一帶。兗州,是李白一生中家庭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不僅有李白的家庭,而且還有他的戶籍和田產,兗州可謂是李白的第二故鄉。
4.酒仙橋兗州舊城的東門外西南二里處,有一個高岡(即沙丘)現名為南岡子街。過了南岡子街的高處,向下走約近一里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府河。
府河的水是從泗河分流出來的,其上有一座橋,現名九仙橋,據說此橋原名叫“酒仙橋”。據兗州市地名辦公室的朱本恒同志講,他以前曾見過“酒仙橋”小石碑與明代萬歷年間的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的“九仙橋”大石碑在一起,二碑都立在九仙橋邊。
據此情況,現在所謂的“九仙橋”,在董其昌書碑之前,實為“酒仙橋”。很可能是后人為紀念“酒仙”李白而起的名字。
過了橋,便是通向金口壩(即石門)的一條東西大道,原是沂蒙、曲阜等地通向梁、宋、東都洛陽、京師長安的一條古驛道。雖然由于古今變遷沙丘已不復原來的模樣,但舊跡仍存、地貌依稀。
5.石門魯郡石門因有李、杜游蹤并且吟詠入詩而名聲大振。天寶四載(745年)杜甫去魯之咸陽,李白到石門送別作《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此別,二人未曾再見面,只有寫詩聊寄相思情。所以,石門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
石門今尚存,即金口壩,古代曾稱為金扣壩、金口閘。橋堰聚水,水越石門,急流飛湍。
石門是兗州古地理的一個坐標,是北魏的兗州刺史元匡在延昌三年(514年)所造。石門上面是跨在泗河上的大橋,左右連接著驛道,故稱石門路。
李白詩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即為魯門東泗水石門風光。李白故去一百年后,唐進士吳融到兗州尋訪詩仙遺跡,吳融置身于李白、杜甫游覽、握別之地,不由感想萬千。
斯人已去,勝事難再,勝跡長留人間。二、杜甫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開元末年,杜甫的父親杜閑任兗州司馬,李白來東魯的同一年,杜甫也來兗州省親。
二人初次相會,結為摯友。
關于旅行李白的詩句(李白去過哪些旅游勝地)
1.李白去過哪些旅游勝地
李白去過的旅游勝地非常多,寫下的詩句也非常多,以下列舉5首:
1、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唐代:李白
原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
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2、天姥山
《夢游天姥吟留別》唐代:李白
原文: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譯文: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越中來人說起天姥山,在云霧忽明忽暗間有人可以看見。
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雖高四萬八千丈,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
3、終南山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
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譯文: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4、廬山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好像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5、黃鶴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2.有哪些關于“李白游山玩水”的詩句
1、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2、望天門山唐代: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譯文: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3、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譯文: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
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
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4、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游,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
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云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5、關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
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3.關于 旅行的詩句
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出塞》)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3、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6、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7、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南唐.李煜.《相見歡》)
8、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9、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10、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 (唐.杜牧.《贈別》)
4.描寫旅游的古詩名句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5.旅游的古詩
旅游的古詩
1、《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是一首行旅詩,是詩人在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所著。三峽兩岸,猿啼猴鳴,此落彼起,不絕于耳;江上輕舟,飛速行駛,重山疊嶺,瞬息穿過。
2、《秋浦歌》
唐·李白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此寫順水泛舟時所見青山夾岸、花香拂面的景象,表現的是一種輕快愉悅的行旅感受。
3、《午憩僧房》
宋·嚴粲
黃塵吹不到禪房,窗紙風翻葉葉涼。
觸熱行來牽晝夢,孤蓬聽雨下瀟湘。
瀟湘,指今湖南省境內。此寫行旅途中的孤寂之情。“聽雨”一詞,既表現了旅途的孤寂無聊,又體現了一種文人生活的浪漫情趣,別有一種凄美的色彩。
4、《扶風歌》
晉·劉琨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廢鞍高岳頭。
發鞍,御下馬鞍。此寫行旅之途的起歇情形,對偶工整,音律和諧。“長松”、“高岳”所營造的情境,也令人回味無窮。
5、《赴洛道中作》
陸機
遠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廣。
振策陟崇丘,安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
頓轡倚高巖,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徂,往。銜思,含著憂思。晚上睡覺時抱著自己的孤影而眠,早上出發時含著憂思而行。這是何等孤寂、凄涼的行旅之途呢?
李白關于游歷的詩句
1. 李白和游歷有關的詩
唐五代? 李白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
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
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
逶迤巴山盡,搖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
芳洲卻已轉,碧樹森森迎。
流目浦煙夕,揚帆海月生。
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北風行
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2. 李白的游歷詩5首
【烏棲曲】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行行且游獵篇】
生年不讀一字書,但知游獵夸輕巧。
胡馬秋肥宜白草,騎來躡影何矜驕。
金鞭拂雪揮鳴鞘,半酣呼鷹出遠郊。
弓彎滿月不虛發,雙蒼迸落連飛削。
海邊觀者皆辟易,猛氣英風振沙磧。
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幄復何益。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白云邊】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錦城散花樓】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秋浦歌】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宿五松山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 【李白寫乘船到楚國故地游歷的詩是什么】
渡荊門送別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①, 來從楚國游②.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飛天鏡④, 云生結海樓⑤. 仍恰故鄉水⑥, 萬里送行舟. 詩文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 云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 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詩文注釋 ①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 ②楚國:今湖北、湖南一帶. ③大荒:廣闊的原野. ④天鏡:比喻明月. ⑤海樓:即蜃樓,海上形成的一種幻景. ⑥故鄉水:指長江,來自作者的家鄉四川.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意義上的送別詩不一樣.一般的送別詩多以送別朋友,告別親人,分別情人為題材,而這首詩我們看不出是李白送別朋友,還是父老鄉親在送別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間的深情款款,揮淚離別.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里護送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偉,想象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極品. 首聯交待詩人的一路游蹤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橫溢,朝氣蓬勃,不遠萬里,放舟東下,經巴渝,出三峽,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古樸原始的楚地風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風雨滄桑的歷史變遷,無一不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壯浪一游,眼看詩人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詩人怎么能不歡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4. 關于李白游歷山水的五言律詩
望廬山瀑布
作者: 李白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迅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中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拂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遠辭人間。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詠苧蘿山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送友人下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馬篇
李白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斗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競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叱咤萬戰場,匈奴盡奔逃。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羞入原憲室,荒淫隱蓬蒿。
滄海一粟,僅供參考!
李白一生中兩次途經巴渝而留下了20首詩,這些詩歌都寫了些什么呢?
渝中半島:25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家鄉出發,借道重慶出川,提筆寫了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據稱這首詩是寫渝中半島眾多古詩中的第一首,理由是唐時的渝州僅指現在的渝中半島及周邊地區。
奉節縣:有《早發白帝城》《撥谷歌》《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江上寄巴東故人》共計四首詩。其中《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是李白遇赦返回時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其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全詩寫得驚世駭俗、流麗飄逸卻又隨心所欲,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回味無窮之感。
萬州區:有《春于南浦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岳并序》、《賦得白鷺送宋少府入三峽》兩首。
巫山縣:涉及到巫山的詩不少,具體數量尚無權威定論。在此舉一首《古風·我行巫山渚》:我行巫山渚,尋登古陽臺。天空彩云滅,地遠清風來。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淪替,樵牧徒悲哀。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五十八首。詩意分兩層。前四句說在巫山渚,不見彩云,只見清風,說明巫山神女純屬子虛烏有。后四句是在巫山渚所思,神女襄王一并淪沒,唯見樵牧,令人悲哀。
早發白帝城
萬州的古跡太白巖十分有名。據說當年李白曾在這原名西巖的山里讀書、飲酒下棋,住了很長時間,傳說有天晚上,李白喝酒的時候,飛來一只五彩金鳳,詩人喝完酒后仰天大笑跨上金鳳飄然而去……
據此西巖被后人稱為太白巖。還有人還寫下了“謫仙醉乘金鳳去,大醉西巖一局棋”的詩句。
東晉至民國,歷代有不少文人到太白巖刻石題字,太白巖現存摩崖石刻50余處,但其中并沒有李白的詩文。李白在萬州留下的兩首詩也沒有提到西巖。但在一些詩中可見端倪。曾到過萬州的唐代詩人鄭谷就在《蜀中三首》中寫下“云藏李白讀書山”的詩句;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也在萬州寫下七絕《西巖》:憑欄卻憶騎鯨客,把酒臨風手自招。細雨聲中停去馬,夕陽影里亂鳴蜩。詩中的“騎鯨客”指的正是李白。
李渡位于涪陵西部長江北岸上游。明代學者、藏書家曹學佺在《萬縣西太白祠堂記》中記述:涪陵有渡曰李渡,以太白曾渡此。由此可知,李渡因李白在此渡江而得名。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關“李渡鎮”的條文釋義:在四川省涪陵縣三十里大江之北,相傳李白流夜郎渡此。
李白在李渡的足跡,成就了后代詩人才子的生花妙筆。“太乙門高巖百尺,長庚渡闊浪千重”,是清代詩人毛鳳韻對李渡景觀的描寫。曾任《云南通志》總纂和《涪州志》主編的清代同治年間進士、內閣中書、涪陵李渡人傅柄墀,在其《李渡》詩的序文寫道:在涪陵西,赤甲山之東,大江之北,余家在焉。唐李白曾渡江于此。詩云:赤甲山前古戍屯,江流浩淼抱云根。樓臺夜月長庚渡,花柳春風太乙門……毛傅兩人詩中的“長庚渡”,指李渡。因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又名長庚星。詩中提及的太乙門、高巖至今尚在。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