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元曲越調有多少,越調 元曲

畫你絕世傾城2023-01-19 16:50歷史35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元曲越調有多少,以及越調 元曲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曲中的什麼“越調”,“商調”,“南宮”,“仙宮”,“黃鐘”,“大石調”,等等,都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那些都是元曲的宮調

曲的宮調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于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這個網址里有每個宮調下面的曲牌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元曲基礎知識

大家在學校時候,都學過元曲,但是都知道元曲的由來以及定義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元曲的定義

元曲又稱詞余、樂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元曲雖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二、元曲的產生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正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隨著時代變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為一代文學是與元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的。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宋朝統一中國后,尖銳的民族矛盾與斗爭就一直存在。元朝統治者政治上實行武力 鎮壓,對漢族知識分子嚴酷打壓控制,使科舉制度中斷了長達78年之久,知識分子被降到比娼妓還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之說。知識分子排到倒數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同時元蒙統治者借助儒學理學和宗教禁錮來麻痹人們的思想意識,以鞏固其統治,使中國的文化學術淪入衰退境地。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經濟特別發達,外來文化的輸入,加上作為統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愛歌舞,因此戲曲為代表的市民文學就大大地發展起來,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詩文為主的正統文學地位,從此古文,詩詞漸漸衰弱。這是因為詩文受到統治者的排斥,加上詩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脫離大眾,脫離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縛,不能寫出反映社會現象的作品,而雜劇作家身居下層,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的思想影響較少,能自由地進行創作。再就是詩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悶思想普遍存在。有的作家不滿現實留戀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隱逸生活等等.

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裂變。所謂“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已不通,文人們便追求耳目聲色口腹之樂。或成為“書會才人”與優伶為伍,或遁入林泉,縱情山水,過著是隱非隱的生活。

這就是元代文人從憤世、嘆世、隱世到玩世的特殊文化心態。這種心態和市民化的文化土壤相結合,就催生了市俗化程度高且具有博雜、詼諧、直白等藝術特征的元曲出現。

三、元曲的種類

元曲,根據近代諸多學者的研究,應該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

(一)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

“小令”源于詞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義有了變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論》中說:“成文章者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時令小令喚兒,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這里的“小令”,指民間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俚歌,而明確成為與套數相區別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曲體”,指一支曲子一韻到底;有“重頭連章體”,指同一曲調重復若干首;有“帶過曲體”,是一個曲調兼帶另一或兩個音律相互銜接的曲調,最多能用三支曲調相連接的一種體式;有“異調間列問答體”,即用幾支不同曲調交錯表現某一事件,并用代言體一問一答的體式。套數,是將同屬一個宮調的若干支零散曲子連接成為一套曲。它是以“套”計數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計數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稱為“套數”。“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

套數特點有三大特點:

1、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韻,但是必須一韻到底,是曲中襯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語充之。

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間有若干曲子作為“過曲”,結尾有“尾聲”。

(二)雜劇,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產生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生劇種。

它是以北曲演唱為基礎的戲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的。劇本體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雜劇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創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后轉移到杭州并流傳到各地。從金末元初的元雜劇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等。

四、元曲的術語

要學習元曲必須要熟記元曲的一些基本術語,如果不知道,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就聽不懂。所以各位元曲愛好者需要花點時間了解,以后再講到元曲時,秋風就不會再作解釋了。

樂府——詩體名。指樂府官員從民間采集來的詩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詩歌。如《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皆以“樂府”指散曲。

傳奇——一是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二是指明清以演唱南曲為主的一種戲曲形式;三指元雜劇,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鐘嗣成的《錄鬼簿》、陶宗儀的《輟耕錄》。

北曲——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詞、諸宮調等傳統音樂藝術,并吸收了金元時期流行的民間音樂,包括漢族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民歌的曲調。用韻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準,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無入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581個。

南曲——宋元時期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北曲相對。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用韻以南方語音為標準(主要在江浙一帶),有平上去入四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1530個(包含集曲)。

南北合套——戲曲、散曲術語,是在一個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種體式。

宮調——我國古代音樂中樂律有十二律呂,即十二個半音階;音樂有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中任何一種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調式則稱為“調”。

仙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或稱為仙侶調。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仙侶調的`曲牌,北曲有81只,南曲有294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一折大都用仙呂宮套曲。

南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南呂曲的曲牌,北曲有33只,南曲有178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二折大都用南呂曲套曲。

中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中呂曲的曲牌,北曲有56只,南曲有144只(包括集曲)。

黃鐘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黃鐘宮的曲牌,北曲有55只,南曲有116只(包括集曲)。

正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正宮(題作高宮)的曲牌,北曲有43只,南曲有120只(包括集曲)。

大石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大石調的曲牌,北曲“高大石角”、“大石角”有48只,南曲“高大石調”、“大石調”有160只(包括集曲)。

小時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小時調的曲牌,北曲有29只,南曲有74只(包括集曲)。

般涉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改入黃鐘宮內。般涉調套曲,使用時間較少,大都在正宮和中呂宮套曲后段,作為該套曲的結束部分。

雙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雙調的曲牌,北曲有113只,南曲有81只(包括集曲)。元雜劇末一折大都用雙調。

商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商調的曲牌,北曲有41只,南曲有163只(包括集曲)。

越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越調的曲牌,北曲有45只,南曲有110只(包括集曲)。

曲牌——曲調的名稱。有一定調子、唱法;字數、句法、平仄用韻都有基本定式,可以根據曲牌填寫新曲詞,從韻文文體來說,曲牌即為此種文體的格律譜。曲牌與詞牌相似,但比詞牌更復雜,后面我們在深入講解。

套數——也叫“套曲”。劇曲和散曲(小令除外)中,由多種曲調前后連綴,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為“套數”。散曲中的套數,又稱“散套”。套數曲牌的排列次序大致有規律可尋。

小令——散曲體式之一。體制短小,元人又稱之為“葉兒”。普通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也有例外。如“摘調”、“帶過曲”、“集曲”、“重頭”、“換頭”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重頭——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凡是以同一曲調,重復填寫幾遍或幾十遍,甚至幾百遍,用韻互異,首位句法全同的,謂之“重頭”。

帶過曲——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小令本以一支為限,但也可以兩支或三支曲調為一個單位,兩個曲調間的音律必須銜接,故名“帶過曲”。

幺篇——戲曲、散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后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而寫作“幺篇”或簡稱“幺”;南曲中同樣情況則寫作“前腔”。

尾聲——戲曲、散曲術語。套曲中最末一曲的泛稱。

煞尾——曲牌名。北曲黃鐘宮、正宮、南呂宮、中呂宮、大石調均有煞尾,又稱隨尾、隨煞尾。

煞——曲牌名。“煞”是“煞止”。北曲般涉調、黃鐘宮、正宮、南呂宮、商調、越調等都有“煞”曲,字數定格互有不同,都用在套曲的結尾部分,在末一曲尾聲或者煞尾之前。

隔尾——曲牌名,屬北曲南呂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其字數定格是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南呂宮“尾聲”的一種格式,其作用是既可以將套曲的前后兩部分隔開,又起著轉折的樞紐作用。

正字——詞曲用語。詞譜、曲譜規定的定格字數。正字以外增加的字,稱為襯字。

增句——戲曲用語。據吳梅《南北詞簡譜》,《漢宮秋》第三折中之梅花酒共有二十句,增句比定格所規定的句數還要多。

襯字——在曲調規定的字數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襯字”。

曲韻——戲曲用語。曲韻與詩韻、詞韻不同。詞韻基本上是詩韻的變通。北曲用的是當時北方話音韻,沒有入聲,而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但按照歌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平聲要分陰、陽,仄聲要分上、去。曲比詩詞韻要密,幾乎句句押韻,而且不管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曲不忌重韻,同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現相同韻腳的字。

務頭——戲曲、散曲術語。一般認為是作品中精彩、精辟或動聽之處。

關目——戲曲術語。劇本的結構、關鍵情節的安排和構思,表示劇本情節的新奇,以吸引觀眾。

關子——戲曲術語。指故事情節。現代曲藝中的術語“關子”指為吸引觀眾而制造的懸念,當由元劇“關子”一詞得來。

折——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個整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這種習慣用法的形成與元雜劇戲劇結構及情節發展的需要有關,也與各宮調的聲情有關。

楔子——戲曲名詞。元雜劇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多數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為劇情的開端,也有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銜接過渡的作用。

題目正名——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尾處總括全劇情節的對句。一聯或兩聯。對句的末句為劇名全稱,全稱中截取前半或后半即為劇名簡稱。

元曲中。越調,黃鐘,中呂,雙調,仙呂,南呂,般涉調,套數,正宮等,都是什么調

元曲常用分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 附上一些常見的聯套格式【黃鐘】

1、 醉花陰—喜遷鶯—出隊子—刮地風—四門子—古水仙子—尾聲

2、 醉花陰—喜遷鶯—刮地風—四門子—古水仙子—尾聲

3、 醉花陰—喜遷鶯—出隊子—刮地風—四門子—古水仙子(少數聯套可以無尾)

4、 醉花陰—喜遷鶯—出隊子—么篇—刮地風—四門子—古水仙子

5、 醉花陰—出隊子—么篇—尾聲

【正宮】

1、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塞鴻秋—脫布衫—小涼州—醉太平—煞尾

2、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呆骨朵—煞尾

3、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脫布衫—小梁州—煞尾

4、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脫布衫—小梁州—么篇—二(煞)—一(煞)—煞尾

5、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塞鴻秋—耍孩兒(借般涉)—四—三—二—一—煞尾

6、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呆骨朵—倘秀才—醉太平—脫布衫—小梁州—么篇—二—一—煞尾

7、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耍孩兒—四—煞尾

8、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脫布衫—小梁州—么篇—醉太平—叨叨令—煞尾

9、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脫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0、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醉太平—煞尾

11、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醉太平—脫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2、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脫布衫—小梁州—煞尾

13、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脫布衫—醉太平—煞尾

14、 端正好—滾繡球—脫布衫—醉太平—煞尾

15、 端正好—滾繡球—脫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6、 端正好—滾繡球—煞尾

17、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煞尾

18、 端正好—滾繡球—呆骨朵—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煞尾

19、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叨叨令—滾繡球—呆骨朵—煞尾

20、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脫布衫—醉太平—煞尾

【仙呂】

1、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寄生草—金盞兒—后庭花—青哥兒—尾聲

2、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醉中天—金盞兒—尾聲

3、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寄生草—賺煞

4、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金盞兒—尾聲

5、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醉中天—后庭花—青哥兒—尾聲

6、 點絳唇—混江龍—寄生草—金盞兒—后庭花

7、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鵲踏枝—那吒令—寄生草—么篇

8、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寄生草—么篇—么篇—尾聲

9、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尾聲

10、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寄生草—尾聲

11、 賞花時—尾聲

12、 賞花時—么篇—醉中天—金盞兒—尾聲

13、 賞花時—么篇—尾聲

14、 賞花時—賺煞

15、 賞花時—么篇—賺煞

16、 賞花時—么篇—金盞兒—醉中天—賺煞

17、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鵲踏枝—賺煞

18、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寄生草—賺煞

19、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寄生草—么篇—后庭花—青哥兒—賺煞

20、 點絳唇—混江龍—醉中天—油葫蘆—天下樂—賞花時—金盞兒—賺煞

【南呂】

1、 一枝花——梁州第七——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尾聲(同正宮煞尾)

2、 一枝花——梁州第七——尾聲

3、 一枝花——梁州第七——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后三曲實為帶過曲,故可不用尾聲)

4、 一枝花——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么篇——隔尾

5、 梁州第七——一枝花——尾聲

6、 一枝花——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

7、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尾聲

8、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尾聲

9、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罵玉郎——感皇恩——么篇——采茶歌——尾聲

10、 一枝花——梁州第七——罵玉郎——尾聲

【中呂】

1、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紅繡鞋——十二月——堯民歌——耍孩兒——上小樓——么篇——耍孩兒——尾聲(同正宮煞尾)

2、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紅繡鞋——十二月帶過堯民歌——尾聲

3、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紅繡鞋——十二月——堯民歌——耍孩兒——尾聲

4、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紅繡鞋——滿庭芳——耍孩兒——尾聲

5、 粉蝶兒——醉春風——紅繡鞋——普天樂——上小樓——么篇——十二月帶過堯民歌

6、 粉蝶兒——醉春風——紅繡鞋——上小樓——耍孩兒——尾聲

7、 粉蝶兒——醉春風——紅繡鞋——滿庭芳——上小樓——尾聲

8、 粉蝶兒——醉春風——紅繡鞋——耍孩兒——尾聲

9、 粉蝶兒——醉春風——普天樂——十二月——堯民歌——耍孩兒——尾聲

10、 粉蝶兒——醉春風——十二月——堯民歌——尾聲

11、 粉蝶兒——醉春風——普天樂

12、 粉蝶兒——醉春風——紅繡鞋——普天樂——十二月——堯民歌——尾聲

13、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上小樓——么篇——滿庭芳——十二月——堯民歌——尾聲

14、 粉蝶兒——醉春風——上小樓——么篇——小梁州——么篇(借正宮)——滿庭芳——十二月——堯民歌——尾聲

15、 粉蝶兒——醉春風——迎仙客——滿庭芳

【商調】

1、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么篇——么篇——梧葉兒——浪來里煞

2、 集賢賓——么篇——金菊香——浪來里(即浪來里煞)——浪來里煞

3、 集賢賓——逍遙樂——梧葉兒——后庭花(借仙呂)——雙雁兒——醋葫蘆——么篇——么篇——么篇——浪來里煞

4、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浪來里煞

5、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后庭花——青哥兒(借仙呂)——浪來里煞

6、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梧葉兒——后庭花——青哥兒(借仙呂)——浪來里煞

7、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梧葉兒——醋葫蘆——后庭花——青哥兒(借仙呂)——浪來里煞

8、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么篇——浪來里煞

9、 集賢賓——逍遙樂——么篇——么篇——么篇——浪來里煞

10、 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么篇——么篇——么篇——浪來里煞

11、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梧葉兒——醋葫蘆——么篇——么篇——后庭花——雙雁兒——浪來里煞

12、 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浪來里煞

13、 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梧葉兒——后庭花——雙雁兒——醋葫蘆——浪來里煞

14、 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么篇——梧葉兒——后庭花——青哥兒——浪來里煞

15、 集賢賓——逍遙樂——梧葉兒——金菊香——醋葫蘆——浪來里煞

16、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么篇——浪來里煞

17、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么篇——么篇——么篇——梧葉兒——后庭花——青哥兒——浪來里煞

18、集賢賓——么篇——金菊香——浪來里煞——尾

19、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么篇——么篇——梧葉兒——后庭花——青哥兒——浪來里煞

20、 集賢賓——逍遙樂——金菊香——醋葫蘆——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梧葉兒

【越調】

1、 斗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2、 斗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金蕉葉——尾聲

3、 斗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天凈沙——尾聲

4、 斗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天凈沙——調笑令——尾聲

5、 斗鵪鶉——紫花兒序——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6、 斗鵪鶉——紫花兒序——調笑令——小桃紅——天凈沙——尾聲

7、 斗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8、 斗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調笑令——禿廝兒——小桃紅——圣藥王——尾聲

9、 斗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小桃紅——尾聲

10、 斗鵪鶉——紫花兒序——禿廝兒——尾聲

11、 斗鵪鶉——紫花兒序——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12、 斗鵪鶉——紫花兒序——禿廝兒——小桃紅——天凈沙——尾聲

13、 斗鵪鶉——紫花兒序——天凈沙——尾聲

14、 斗鵪鶉——紫花兒序——么篇——尾聲

15、 斗鵪鶉——金蕉葉——天凈沙——小桃紅——尾聲

16、 斗鵪鶉——金蕉葉——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17、 斗鵪鶉——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

18、 斗鵪鶉——小桃紅——醉中天(借仙呂)——天凈沙——尾聲

19、 斗鵪鶉——紫花兒序——調笑令——小桃紅——金蕉葉——天凈沙——禿廝兒——圣藥王——尾聲

20、 斗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尾聲

【雙調】

1、 新水令——駐馬聽——雁兒落——得勝令——甜水令——折桂令——水仙子——馀音(同越調收尾或黃鐘尾聲,有時不標馀音,徑標尾、尾聲)

2、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雁兒落——得勝令——水仙子——馀音

3、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沉醉東風——甜水令——折桂令——隨煞(同黃鐘尾聲)

4、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落梅風——雁兒落——得勝令——馀音

5、 夜行船——沉醉東風——么篇——馀音

6、 夜行船——步步嬌——風入松——沉醉東風——馀音

7、 新水令——駐馬聽——雁兒落——得勝令——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8、 新水令——駐馬聽——雁兒落——得勝令——折桂令——馀音

9、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雁兒落——得勝令——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10、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沉醉東風——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11、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落梅風——雁兒落——得勝令——馀音

12、 新水令——駐馬聽——落梅風——步步嬌——甜水令

13、 新水令——喬牌兒——雁兒落——得勝令——甜水令——青哥兒(借仙呂)——折桂令——水仙子——馀音

14、 夜行船——喬牌兒——雁兒落——得勝令——沉醉東風——馀音

15、 新水令——夜行船——雁兒落——得勝令——落梅風——甜水令——折桂令——水仙子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元曲《越調·小桃紅》

《越調·小桃紅》,作者是元代曲詞大家楊果,是一首元曲作品。下面一起來欣賞欣賞我整理的元曲《越調·小桃紅》!

原文:

滿城煙水月微茫,人倚蘭舟唱。

常記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斷空惆悵。

美人笑道:“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

[注釋]

越調:元曲十二宮調之一,聲情為“陶寫冷笑”。小桃紅:越調曲牌名,又名《采蓮曲》、《武陵春》、《絳桃春》、《平湖樂》等。句式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韻。

微茫:朦朦朧朧,模糊不清。

蘭舟:木蘭做的小船。任昉《述異記》:“木蘭川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此為對采蓮舟的.美稱。

若耶:溪名,在漸江紹興南若耶山下。相傳西施曾浣紗溪上。

三湘:湖南漓湘、蒸湘、瀟湘三條河流合稱三湘;湘鄉、湘陰、湘潭三地也合稱三湘。這里是指山隔水阻的意思。

碧云:天空的云彩。望斷:望到再也看不見了。空惆悵(chóu chàng):只有失望、感傷。

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這兩句回憶起情人曾說過的話。比喻兩人歡會時間雖短,情意卻像藕絲一樣綿綿不斷。

[評析]

寫主人公在朦朧的月色中,依舟低唱,回憶初戀情景,表現對情人的思戀。用回憶與景物描寫反復交錯的手法,把單純的情思寫得韻味十足,一唱三嘆,深沉動人。

【作者】

楊果(1195-1269),字正卿,號西庵。祁州蒲陰(今河北安國)人,徙居許昌,授徒為業。金正大元年(1224年)進士。以詩受參政李蹊稱賞,薦于朝,用為偃師縣令,改蒲城、陜縣,以廉干稱。金亡后流浪江湖。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旋為河南經略史天澤參議。中統元年(1260),任北就宣撫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年)出為懷孟路(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總管,以老致政,卒于家,年七十五,謚文獻。《元史》本傳稱:“果性聰敏,美風姿,工文章,尢長于樂府,外若沉默,內懷智用,善諧謔,聞都絕倒。”有《西庵集》,今不存。現存詩十一首,詞三首,散曲小令十一首、套數五首。元貫云石謂其曲“平熟”。《太和正音譜》評曰:“楊西庵之詞,如花柳芳妍。”風格偏于典雅,近于詞。

關于元曲(簡介)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元代的散曲。

詳細解答見下文:

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于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

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

〕〔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

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

、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

?也因其與音樂關系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

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系密不可分。以詞

來說,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則出于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

,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

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

〔陽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

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于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

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

,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

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

〔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

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詞〕〔傳踏

〕〔諸宮調〕〔賺詞〕等見于〔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

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

〕〔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

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

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于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

原音韻北曲黃鐘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

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于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

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

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

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

宮調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

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

,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

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

、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

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鐘

的長九寸為準,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

。十二律呂以〔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鐘止

這相當于西洋音樂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鐘=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鐘=#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鐘=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鐘=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征=#3(凡)

征=5(六)

羽=6(五)

變(閏)宮=#6(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

。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

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

黃鐘、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

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后名子又不一樣了。俗名

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鐘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鐘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鐘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鐘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鐘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鐘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

無射商)=A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

聲情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小令專用曲牌:

黃鐘: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

圣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

山).綠幺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干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

嚴贊.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魚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鐘: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

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雙鴛鴦.風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后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

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后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

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

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斗鵪鶉.粉蝶兒.醉

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

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云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

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

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臺.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凈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

臺.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

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

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

慶宣和.落梅風(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

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

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

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鐘: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

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咤令.鵲

踏枝.村里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

四門.后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

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

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

羊關.紅芍藥.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

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后拍.恁麻郎.金錢花.粉

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

.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

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繡鞋.古輪臺。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后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

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麻郎兒.絡

絲娘.雪里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臺.祝英臺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后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咤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采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

恩采茶歌。

中呂:

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

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

醉高歌帶過紅繡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

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

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

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

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定格句

人月圓:上片7,5。4,4,4。

下片4,4,4。4,4,4。

括地風:7,4。7,4,4。7,7。3,3、4。5,7。

晝夜樂:(7,2。7),7。7,7。3、4,4,6。

〔幺〕7,2,2。7,7。7,(7。4,4,6)

。注:其中第三句首二字需疊上句,例:風吹梅花過小

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第八、九兩個四字句需疊

用,例:空教人夢斷魂芳。心癢難揉,心癢難揉,盼不

得雞兒叫。

紅納祅:6,6,6。5,5。6,6,6。

賀圣朝:3、3,3,7。7,6,6。

黑漆弩:前片7,7。7,6。后片7,6。7,7。

甘草子:3、4,5。6,6。7。3、3,7。4。

漢東山:5,5,5。2(也么哥)7,3,3,3。

綠幺遍:5,5。4,4。4,4。7,2,7。

普天樂:3、3。4、4。3、3。7,7。4,4,4。

青納祅:6,6,7。7,5,6。6。7。6。

錦橙梅:

太常引:7,5。5,7。〔ㄠ〕4,4,5。5,7。

注:〔ㄠ〕需換頭連用。

三番玉樓人:

元和令:5,5,7。5,7,6,6。

干荷葉:3、3,5。3、3,7,5。

三棒鼓聲頻:4,4。4,4。7,4。7,4。

7,4。7,4。7,5。5,3。7。

喬捉蛇:

鶻打兔:

四換頭:

攤破喜春來:7,7。6,6,6。3,5。

初生月兒:

陽關三疊:

青杏兒:

天上謠:

歸來樂:7,7。5,5。6,6。5,6。5,4。

百字知秋令:

秦月樓:

玉抱肚:

桃花浪:

芭蕉延壽:

糖多令:

平湖月(小桃紅):7,5,7。3,7。4,4,5。

霜角:

百字折桂令:

胡搗練:

大德歌:3、3,7.5,6(3.3.)7,5

快活年:

十棒鼓:7,5。7,7。7,5,5。

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上片4,5,4。4,5。6,7。3,4,4。

(小經樂) 下片4,5,4。4,5。6,7。3,6,4。

楚天謠:

播海令:

青玉案:

皂旗兒:

枳郎兒:

華嚴贊:

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

魚游春水:

河西水仙花:

出隊子:4,7。7,7,7。

節節高:4,4。4,4。3、3,3,6。

者刺古:

醉花陰:7,6。5,4,5,5,7。

喜遷鶯:4,7。2,5,7,3,4,4。

四門子:7,6。7,6。3,3,7。3、3,7。

掛金鎖:

竹枝歌:7,7,7。5,5。5。

滴溜子:5,4。5,4,6。5,5,4,4。

鮑老催:4,7。7。3、3,3。7,7,3,3。

雙聲子:3、3,6。3、3,6。3、3,3、3。5,4。

太平令:4,7。7,6。

黃龍袞:5,5,5,5,7。4,4。3、3,3。

注:前雙五用相同字。

叨叨令:7,7。7,7。5,5,7。

塞鴻秋:7,7。7,7。5,5。7。

脫布衫:7,7。7,7。

小梁州:7,4。7,3、4。〔幺〕7,6。3、3。4,5。

醉太平:4,4。7,4。7,7,7。4。

六幺遍:3,3。4,4。4,4。7,2,7。

雙鴛鴦:

風入松:7,4,7。7。6,5。

梁州令:7,5,7,3,3,3。

雁過聲:7,7。7。6,7。5,7。7。

寄生草:3,3.7,7,7,7,7。

游四門:

后庭花:

醉扶歸:5,5。7,5。7,5。

醉中天:5,5.7,5.6,4,4

一半兒:7,7,7。3,7。

四季花:

青哥兒:6,6。6。6,6,6,6。

4,4,4,4。5,4,4,4,4,4。7,6。

憶王孫:

后庭花破子:

皂羅袍:6,3、4。7,7,4,4,4,4。7。

好姐姐:6,3、4。4,7。3,7,7。

桂枝香:4,4。7,7。5,5。4,4。3,7,7。

四塊玉:3、3,7。7,3、3,3。

玉交枝:4,6。7,3、3。7,7。6,6。

一枝花:5,5。5,5。4,5,5。7,7。

香柳娘:5,5,4。7。5,5,5,5,5,5,4,4。

注:第一.二雙五需同字,3.4亦同,6.7亦同。

例:乍沉沉、夢醒,乍沉沉、夢醒,故吾久失,形神忽

地重圓就。猛回思、惘然,猛回思、惘然,現在自

周莊,蝴蝶復何有。似亡家、客游,似亡家、客游

,歸來故丘,室盧依舊。

宜春令:3、3,3、4。47。3、4,3、4。3、4,4。

三學士:7,6。7,7。7,3、3。

迎仙客:3、3,7。3,3。4,5。

上小樓:4,4,4。4,4。3,3,4,7。

〔ㄠ〕4,4。4,4,4。3、3,4。4,4。

快活三:5,5。7,5。

朝天子:2,2,5。7,5。4,4,5。2,2,5。

四邊靜:4,7。4,4。4,5。

紅繡鞋:7,7。7。5,5。5。

十二月:4,4。4,4。4,4。

山坡羊:4,4,7。3,3,7。7。1,3;1,3。

滿庭芳:4,4,4。7,4。

7,7(或6,6)。3、4,5。

普天樂:

醉高歌:6,6。7,6。

喜春來(陽春曲):7,7。7,3,5。

賣花聲:7,7,7。4,4,7。

堯民歌:7,7。7,7。2,5,5。

斗鵪鶉:4,4。4,4。7,6,4,4。

粉蝶兒:4,7,7。3、3,4。4,7。

醉春風:5,5。7,1,5,4,4。

石榴花:7,5。7,7。7,7。7,5。

耍孩兒:6,6。7,6。7,7。3、4,4。

鮑老兒:7,5。7,5。4,4,4。4,4,4。

剔銀燈:7,7。7,7,3,3,4。

蔓菁菜:6,7。4。7,5。

縷縷金:3、3,5,3。5,4。7,5,5。

行香子:4,4。7,4,4。4,3,3。

榴花泣:7,6。7。7。4,8。7,7。

繞紅樓:7,3、4。4,4,4。

駐云飛:5,7,5,5。5,4。4,5。7,7。

水紅花:

念奴嬌:

梧葉兒:3,3,5。3,3,3,7。

滿堂紅:

涼亭樂:

黃鶯兒:2,2,4,4。3,4,4。

踏莎行:4,4。4,4。4,4。4,4。

蓋天旗:4,6。4,4。3,3。4,4。

應天長:3,3。4,4,7。3,3,4。

繞池游:4,5。7。4,4,7。

字字錦:5,5。5,5。3,6,3,7。2,4,6。

4,5。3,3,3、4。5,5,4,4,4,4。

7,4。6。

不是路:4,7。3,7。3,7,7。3,7,4。4。

滿園春:3、3。3、3。7。3、3,5,6。

5,5,4,4。4,7。

上京馬:7,7。7。7,7。

金菊香:7,7。4,7。

高陽臺:4,4。7,4,6。2,7,7。7,4。

浪來里:5,5。7,7,4,7。

黃薔薇:

慶元貞:

天凈沙:6,6,6。4,6。

寨兒令:

祝英臺:

亭前柳:5,5。5。2,5。4,3,3。

下山虎:4,4,5,4。4,4,7。5,5。5,4,7。

五韻美:3,3。7,7。4,4。3,3,7。

五般宜:3、4,3、4。5。4,4。4。4,5,5。

蠻牌令:5,5。5,3。3、4,3、4。3,3。7。

黑麻令:3、4,3、4。3、4,3、4,3、4。

4,3、4。4,4。

江神子:5,3、4。6,7。3,2。

沽美酒:6,6。7,7,6。

秋江送:

殿前歡:3,7,7。4,5,3,5。4,4。

對玉環:

胡十八:3、3。3、3。7,2,2。3,3。

錢絲泫:

一錠銀:

慶東原:3,3,7.4,4,4.5,5。

阿忽納:

撥不斷:3,3,7。7,7,4。

水仙子:7,7,7。5,6。3,3、4。

慶宣和:7,4。7,2,2。

落梅風:3、3,7。7,7。

步步嬌:7,5。3,7。3、4。

清江引:7,5.5,5。7。

碧玉蕭:4,5.4,5.5,5.3,5.1,5.

折桂令(蟾宮曲)(天香引):6,4,4。4,4,4。

7,7。4,4,4。

駐馬聽:4,7。4,7。7,7。3,7。

沉醉東風:6,6。3,3,7。7,7。

亦有7,7。3,3,7。7,7。

轉調淘金令:

夜行船:7,7。4,4。6。

喬木查:5,5。7。5,4。

搗練子:3,3。7,7。

孝順歌:6,5。5,5,4。4,4,4,6。

鎖南枝:3,3,7。6,5。6。3,3,3。

錦衣香:3,3。3,3。4,4。

漿水令:3、4。3、4。7,4。4,3。3,7。

3,3、4。3,3、4。

太平令:7,7。7,7。2,2,2,7。

攤破金字令:4,5。4,5。4,4。

6,4,7。5,5。4,4,7。

夜雨打梧桐:3,3。5,3、4。6,4,7,7。

4,3,5,5。

雙玉供:4,3、4,3、4,3、4。4,3、4。7,7。

嘉慶子:7,7,6。3、3,3、3。

尹令:6,6。6,4,7。

品令:4,5。4,5。4,5。4,5。4,7。

古水仙子:6,7。4,4,6,7,7,7,5。

古寨兒令:2,2,4。7,6,6。

古神杖兒:4,4。4,4。4,4。7,6。

〔ㄠ〕4,4。4,4,4,4。6,6。

掛金索:4,6,4,6。4,6。4,6。

降黃龍:4,4,4。4,4,4。2,4,7。7,4。

端正好:3,3。7,7,4。

〔ㄠ〕3,3。7,6。3,3;3,3;3,3;

3,3,5。

滾繡球:3,3。7,7。5,5。7,7。7,7,4。

倘秀才:7,7,7。6,2。

笑和尚:5,5。5,3,3。4。

呆骨朵:7,7。4,4,6,6。6,6。

破陣子:6,6,7,7,5。

錦纏道:3,7。5。3,6。7,7。5,7。5,7。5。

新荷葉:7,7。7,7。

柳穿魚:7,7。7,7。6,7。

刷子帶芙蓉:5,4,4。4,6。2,7,7。4。3,7。

漁燈映芙蓉:3,3。4,4。7,4。7,7。2,4。7,7。7。3,7。

賞花時:7,7。5,4,5。

點絳唇:4,4。3,4,5。

混江龍:4,7。4,4。7,7。「4444」7,4,4。

「」可自行增減句。

油葫蘆:7,3。7,7,7。5,5,7,5。

天下樂:7,2,3。7,7,5。

哪咤令:2,4。2,4。2,4。3,3,7。

鵲踏枝:3,3。4,4。7,7。

村里迓鼓:4,4。7,7。4,4。3,3,3,7。

上馬嬌:3,3,5。7,6。

勝葫蘆:7,5。7,4,3,5。

柳葉兒:7,7。7,3,3,7。

金盞兒:3,3,7。5,5。5,5。5,5。

元和令:6,6。7,7,7,5。

游四門:7,5。7,7。5。

后庭花:5,5。5,5,3。4,5。5,5,5。5,5。

普賢歌:7,7,5。5,7。

鵲橋仙:4,4,6。7,7。

解三酲:7,7。7,6。7,7。3、4,4。

望吾鄉:4,5。7。7,5。3、3。3、3。

一封書:5,6。5,6。7,7。3、3。7。

醉羅歌:7,7。7,7。4,4,4,4。7。3,3,7。

奉時春:7,7。4,4,7。

雙赤子:4,4。7,6。4,4,4。6,6。

畫眉兒:4,4。7,7,7。6,6。

鵝鴨滿渡船:4,4。3,3,5。4,3。7,7。

千秋舞霓裳:3,5。7。4,4,3,6。

7,7。7,3,7。

金字經:5,5,7。1。5。3,5。

賀新郎:7。4,4。7,7。7,6,6。5。5,5。

斗蝦蟆:6,6。6「6666。666。6666666。4

444。4。」7。3、3。2,4,4。「」增減句。

牧羊關:6,7。4,4。5,5。5,5。

紅芍藥:7,4。7,4。6,7。7,4。

哭皇天:5,5。5,5。「444」7。

「4444」744。「」增句

烏夜啼:7,7。7,4,4。7,7。3、3,4,4。

滿江紅:4,7。7,4。7,7。8,3。3、3,3、3。

5,4。7,7。8,3。

十樣錦:3、4,6。7,7。2。7,7。4,4。2。

4,4,4。4,4,4。7,7。4,4,4。

3、3,7。7,6。5,7。7,7,7。7。

4。7,7。3、3,3,7。6,6,7。6,5。

3、3,6。3、3,6。7,7。3、4,4。

步蟾宮:7,7。8,6。

漁燈兒:7,7。7。4,4。

錦漁燈:7,7。7。7。

錦上花:3、3。3、3,7。3、3。3、3。7,5。

錦中拍:7,5。7,7。6,7,7。4,4。6。

錦后拍:7,7。5,5,3。4。7,7,7。

恁麻郎:7,7。7,7。7,7。

金錢花:7,2。5,2。7,3,3。3,3。

粉孩兒:6,7。7,7。7,7。

會河陽:4,4。3,5。2,4,4。3,3。5,7。

攤破地錦花:3,6。4,6。4,4。3,6。

越恁好:4,4,5。4,6。7,4。7,7。

劉潑帽:7,3、4。7,4,5。

朝天懶:7,5,3。7,3。5,7。

秋夜月:3,5,7,7。3,2,3,2。

東甌令:3,3,7,7。5,7,5。

金蓮子:3,7,3、4。5,5。

玄鶴鳴:5,5。5,5。「444」7。

「4444」7,4,4。「」為增句。

齊天樂:

紅衫兒:

白鶴子:6,6。6,6。

般涉哨遍:7,7,5,7。3、4,4,5。6,4,4。

7,7。4,4,4。

沁園春:4,4,4。5,4,4,4。4,4,7。3,4,4。6,8。5,4,4,4。4,4,7。3,4,4。

泣顏回:5,6。4,6。4,7。7,7。

撲燈蛾:6,6。3,3。4,4。4,4。4,4,7。

馱環著:5,4。4,4,6。4,5,4。7,7。3、3,4,4。

添字紅繡鞋:7,7。3、3,6。7,5,5。

注:后雙五需相同字。

古輪臺:3,7。5。4,4,6。4,4,7。4,7。

4,4,4。5,3,7。

玉樓春:7,7。7,7。

望遠行:

河西后庭花:

集賢賓:7,5。7,7。7。7。7,7。5,5。

逍遙樂:4,4,4。4。7,7,7。4,4,4。

醋葫蘆:5,5。7,7。4。7。

〔ㄠ〕5,5。7,7。4,7。

吳小四:3、3,5。7,7。6。

二郎神:3,7。7,4,6。7,7。2,3,6。

簇御林:3,3。6,7,6。3、4,5。

琥珀貓兒墬:4,5,7。7,2,4,4。

山坡五更:7,7。7,3,5。3,3,3。4,3。4,4。

僥僥令:5,5。7,7。

園林好:3、4,3、4,3,5。3、3,3、3。

雙雁兒:7,6,7。5,5。

憑欄人:7,7.4,4

酒旗兒:

調笑令:2,3。7,7。6,7,6。

禿廝兒:6,6。6,3,3。

圣藥王:3,3,7,3、3。7,5。

麻郎兒:4,4。7,7。〔ㄠ〕7,7,7,7。

絡絲娘:7,7。7,4。

雪里梅:5,5。4,4,4。

紫花兒序:4,4,4。4,4,4。7,4。4,4。

東原樂:6,6。7,7。3,7。

棉搭絮:4,4。4,4。7,7,6,6。

拙魯速:6,6,4,4。7,7,7。

〔ㄠ〕6,6。4,4,4,4。4,4,4,6。

金蕉葉:5,6。4,6。

鬼三臺:3,3。4,3,3,4。7,7。4,4。

祝英臺近:3,3,5。4,5。6,4,7。

杏花天:7,3、4。7,3、4。

豹子令:7,3。7,3。7,7,7。

水底魚:4,5。4,5。4,5。4,5,5。

注:后雙五同。

憶多嬌:3、3,7。7,4,4,6。注:雙四相同字。

斗黑麻:4,4,4,4。3,3。4,4。

4,5。4,4,4。

得勝令:5,5。5,5。2,5。2,5。

春閨苑:

喬牌兒:5,5。7,7,5。

雁兒落:5,5,5,5。

掛玉鉤:7,5。7,5。3、3,4,4。

豆葉黃:4,4,4,4,4,3。4,4,4,4。

七弟兄:2,2。3,7,7,7。

梅花酒:6,5,5,5,5,6。

收江南:7,7,7,5,7。

攪箏琶:3,5。4,4。3、3,3。6,4。

川撥棹:3,5。4,4,7,5。

甜水令:4,4,5。4,4。7。

蛾郎兒:3、3,7。3、3,7。3、3。3、3,3。

字字雙:7,2。7,2。7,2。7,2。

雁兒舞:4,4,5,4。4,4,3,5。

武陵花:4,7。3、3,6。7,7。5,3。7。4,3、

3。7,3。7,4,4,5。6也么哥6也么哥。

4,7,7。

三仙橋:4,5。4,5。6,3,5,5,5。7,5,4。

5,7。

三月海棠:3,7。3、2,4。2,7,7。5,3,7。

新水令:7,7。5,5。4,5。

豆葉兒:4,4。4,4。7,4,4,4。

柳搖金:4,4。5,5。5,7,5。4,4。4,4,4。

姐姐帶五馬:6,3、4。4,5。6,4。7,4,4。

4,4。

五供養:4,4,4。5,5。4,3、4。3,3,7。

脫布衫帶過小梁州:

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后庭花帶過青哥兒:

哪咤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玉交枝帶過四塊玉:4,6。7,3,3。7,7。6,6

(玉交枝)3,3,7。7。3,3,3。(四塊玉)

罵玉郎帶過采茶歌:7,6,7。3,3,3。(

關于元曲越調有多少和越調 元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0014.html

分享給朋友:

“元曲越調有多少,越調 元曲” 的相關文章

帶過字的詩句有哪些 帶過字的詩詞

帶過字的詩句有哪些 帶過字的詩詞

大家好,關于帶過字的詩句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帶過字的詩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帶過字的古詩詞 早發白帝城 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烏江 李清照...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