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御柳,御柳指的是皇宮的柳樹
今天給各位分享一什么御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御柳指的是皇宮的柳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寒食》中的“御柳”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三和孩子們學習了韓翃的《寒食》,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對第二句中的“御柳”的含義有疑惑,翻閱了許多資料,幾乎都認為“御柳”指的是宮廷里的柳樹。
結合上下句我不認為“御柳”在這里是一個名詞,而應該是一個“動詞+名詞”形式,
即 “御”+“柳”。
“御”指駕馭,控制。
“柳”指柳樹。
理由如下:
1. 駕駛車馬:御車、御者。
2. 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統治、治理:“百官御事”、御下、御眾。
3. 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御用、御旨、御賜、御駕親征。
4. 抵擋:防御、御敵、御寒。
要問柳條為啥斜?二月東風似剪刀。
可見是東風控制了柳條,使之傾斜,不是柳條自己傾斜。
退一萬步,就算是“御柳”指的是皇宮里的柳樹,古代皇宮戒備森嚴,平頭百姓并不能像現在這樣買張門票就能進皇宮自由溜達溜達了。
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無處”可以推測詩人的視野應是整個長安城;
第三、四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蠟燭由皇宮傳到五侯家,如果只在皇宮里,是無法看到散入五侯家的輕煙的。
你怎么看?
寒食東風御柳斜的御柳是什么意思
御柳,舊指宮禁中的柳樹。
除韓翃的《寒食(寒食日即事)》之外,唐.沈佺期 《和戶部岑尚書參跡樞揆》中有:“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禮闈。” 唐.曹松 《長安春日》中有:“御柳舞著水,野鶯啼破春。” 明.宋訥 《壬子秋過故宮》中有:“上林春去宮花落,金水霜來御柳黃。”
“寒食東風御柳斜”的“御柳”是什么意思?
“御柳”指皇家花園的柳枝。
1.原文: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2.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3.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4.作者介紹: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
5.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中的御柳是什么意思
御柳:御苑中的楊柳
唐 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簡析]
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里我們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