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如何相處,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篇
大家好,關于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如何相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黃帝內經》中的《二十五人篇》介紹的水型人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黃帝內經》按照五行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但是純五形的人很少,大多是兼而有之,這在柳莊相術和麻衣相學里邊均有論述,比如,你問的水形人,就有以下5種:純水形、木水形、金水形、火水形、土水形。所以《黃帝內經》每一種五行屬性都自含有5種,共25種。再如,木形人,含有純木形、水木形、金木形、火木形、土木形。其中在水形人中以水為主,含有木形就稱木水形,含有金性就稱金水性。注意這與水木形、水金形不一樣,側重點看以什么為主。木水形總體屬水。水木形總體屬木。
黃帝內經把人分25種體質,具體是哪些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篇
根據人的體形、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應、意志強弱、性格靜躁,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然后又根據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陽經,氣血多少反映在頭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將每一類型再分為五類,共為五五二十五型,統稱“陰陽二十五人”,本法強調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為體質的分類依據,具有實際意義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钅犬 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徴,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月引 ,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黃帝內經)
天地宇宙萬物之間一切事物都稟受五行之氣,也離不開五行運動變化的道理,人也是一樣。根據人的先天稟賦不同,也各自體現著木、火、土、金、水五行性質特點,而每一類人又表現出五種個體差異,所以,人群中體現了五五二十五種類型,他們之中形體特征、性格特點與陰陽類型的人是不同的。
黃帝內經把人分25種體質,具體是哪些?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篇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钅犬 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徴,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月引 ,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內經》如何用陰陽的關系看待世界的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宇宙的總規律,是世界一切事物產生、運動和變化的根源。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并且其中存在著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黃帝內經》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它將天地、日月、水火、氣味分為陰陽,它表示了陰陽相互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是自然界中最顯而易見的運用陰陽來歸類事物屬性的方法,不僅無生命的事物可以分屬陰陽,而且有生命的事物同樣也可以分屬陰陽。《黃帝內經》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就人體來說,“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皆為陽”。
《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除了指出它們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外,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即陰陽兩方面各代表了一定的趨向和性態。關于陰陽的兩類屬性,《黃帝內經》用水火的特性來說明。即“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因為火性炎熱、升騰、輕浮、活動,集中體現了陽性特征;水性寒冷、沉靜、下降,正好體現出陰質的本性。
《黃帝內經》認為,不僅事物外部以及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表現出陰陽正反對立的辯證關系,而更主要的是所有事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二者對立的趨勢,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就是在陰陽相互交感的作用下產生的。所以《黃帝內經》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看成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和宇宙的總規律。此即《黃帝內經》所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清楚地說明,萬物的生成、運動、變化和消亡的根源,不在于上帝鬼神,不是超感性的精神本體,而在于自然界物質內部陰陽二者的相互作用。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中,陰陽矛盾雙方既處在一個統一體中,陰陽之間就必須維持相互聯系和相互合作的統一關系,沒有陰和陽二者的統一,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此即《黃帝內經》所謂“陽生陰長”,“陽化氣,陰成形”;“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在人體中,陽主生發,陰主成長,只有陽氣生發,氣化功能旺盛,始能生精化血,促進形體的生長發育。
陰陽的相互對立,就是說陰陽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系,這主要是說明陰陽之間的斗爭性。由于陰和陽的屬性與作用相反,且又相互聯結、不可分割,這就必然構成了陰陽兩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黃帝內經》謂:“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此“相錯”就是指陰陽之間交錯地相互作用,表現為陰陽正反對立的兩個方面,存在著上下、升降、動靜的相互交感,亦即《黃帝內經》所謂的“陰陽上下交爭”,這實際上是指陰陽的相互排斥而言。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就是在陰陽相互交感的作用下產生的。可以看出,陰陽相錯包含著《黃帝內經》作者對作用和反作用的直觀了解。
因此,事物內部由于陰陽兩方面的相互斗爭、相互排斥、相互制約,就促進了事物的消長和轉化。即事物內部的陰陽兩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約,一方太過,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足;而一方不足,也可導致另一方的太過,形成此盛彼衰,彼消此長,虛實相移的現象。如此就推動事物由成轉敗或由敗轉成,促進新舊事物的交替,亦即促進事物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并且由新質而產生新量的發展過程。此即《黃帝內經》所言:“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黃帝內經》又謂:“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文中的“相薄”,即相互排斥、斗爭之義,是說明陰陽的消長轉化過程,是陰陽之間矛盾斗爭的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陰陽的消長轉化,實際上包含著“化”與“變”前后相接的兩個過程。其中“物之生”,是指事物的形成、生長和發育的過程;“物之極”,是指事物興盛到了極點就開始走向衰敗,從此使事物漸漸走向死亡和極變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質量互變的辯證關系。“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說明在事物“化”與“變”的過程中,亦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化”起肯定的作用,“變”起否定的作用。正是由于事物內部這兩種對立的力量和因素相互斗爭,才推動了事物由成轉敗,或由敗轉成,引起新舊事物迭相交替。
《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來說明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和人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之間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才能夠保持陰陽雙方的平衡協調關系。《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平衡協調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對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幾方面關系的分析中,闡明了對立統一規律的一些重要原則,并說明陰陽學說具有明晰的辯證法思想。《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學說的辯證思維方法,使之與醫學相結合,賦予醫學的內涵,而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醫學理論中,總是運用陰陽的概念將具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加以抽象概括,如將動靜、寒熱、虛實、升降等分別歸屬于陰陽,構成獨具特色的理論系統。所以,《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它一方面體現了樸素的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含義和存在價值,為一般矛盾法則所不能替代。
資源來源: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