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馀里是多少里,三千里地有多遠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三千馀里是多少里,以及三千里地有多遠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韓玉字溫甫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韓玉字溫甫,其先相人
文章出自《金史 》列傳·卷四十八
韓玉,字溫甫,其先相人,曾祖錫仕金,以濟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經(jīng)義、辭賦兩科進士,入翰林為應奉。應制一日百篇,文不加點。又作《元勛傳》,稱旨,章宗嘆曰:“勛臣何幸,得此家作傳耶!”泰和中,建言開通州潞水漕渠,船運至都。升兩階,授同知陜西東路轉(zhuǎn)運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圍。夏人連陷邠、涇,陜西安撫司檄玉以鳳翔總管判官為都統(tǒng)府募軍,旬日得萬人,與夏人戰(zhàn),敗之,獲牛馬千余。時夏兵五萬方圍平?jīng)?,又?zhàn)于北原,夏人疑大軍至,是夜解去。當路者忌其功,驛奏玉與夏寇有謀,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軍節(jié)度副使,且覘其軍。先是,華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絕,謀舉兵入援,而玉恃其軍為可用,亦欲為勤王之舉,乃傳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禍有所基,始自賊臣貪容奸賂,繼緣二帥貪固威權(quán)?!庇衷疲骸肮Z坐費,盡膏血于生民。棄甲復來,竭資儲于國計。要權(quán)力而望形勢,連歲月而守妻孥?!庇衷疲骸叭苏l無死,有臣子之當然。事至于今,忍君親之弗顧。而謂百年身后,虛名一聽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顏以居人世?!惫币卉娦杏腥找?,將有違約、國朝人有不從者,輒以軍法從事。京兆統(tǒng)軍便謂公直據(jù)華州反,遣都統(tǒng)楊珪襲取之,遂置極刑。公直曾為書約玉,玉不預知,其書乃為安撫所得。及使者覘玉軍,且疑預公直之謀,即實其罪。玉道出華州,被囚,死于郡學。臨終書二詩壁間,士論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祿仕。藏其父臨終時手書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剛直之氣,必不下沉。兒可無慮。世亂時艱,努力自護,幽明雖異,寧不見爾?!弊x者惻然。
2. 沈貞甫墓志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
及子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nèi)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峰之勝。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相信,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蓋予屏居江海之濱,二十年間,死喪憂患,顛倒狼狽,世人之所嗤笑,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以與之上下。至于一時富貴翕嚇,眾所現(xiàn)駭,而貞甫不予易也。
嗟夫!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貞甫之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詞色。遇事激昂,僵仆無所避。
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
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寫,至數(shù)百卷。今世有科舉速化之學,皆以通經(jīng)學古為迂,貞甫獨于書知好之如此,蓋方進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數(shù)年,而為書益勤。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而竟以病死,悲夫!初,予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
及貞甫沒而予復往,又經(jīng)兵燹之后,獨徘徊無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嘆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銘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ü?jié)選自歸有光《沈貞甫墓志銘》)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以予之窮于世 窮:貧窮 B.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 了:全然 C.而貞甫不予易也 易:輕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懼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②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B.①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 ②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 ②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D.①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②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 B.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相信 C.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D.又經(jīng)兵燹之后,獨徘徊無所之4.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繼承了西漢和唐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當時浮飾雕琢的文風。本文和《項脊軒志》都顯得文筆質(zhì)樸簡潔,情感真摯動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貞甫的交誼為線索,簡要記敘兩人從初識到交厚的過程,重點介紹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為人和為學。最后簡介其卒年,并以銘文作結(jié)。
C.文章在平實質(zhì)樸的記敘中,揭示了貞甫為人耿直,交友誠篤,鄙棄趨炎附勢,抵制浮躁學風的性格特點。這正是平凡讀書人的不平凡之處。
D.本文記敘和抒情緊密結(jié)合:自己狼狽不堪卻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慟;畏其志,憂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論文,今獨處寂寞,不能不嘆;最后贊其勤學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8分)(1)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追記了沈貞甫的的哪些事跡?請列舉?7.歸有光散文具有質(zhì)樸簡潔、真摯感人的特點,請以本文為例加以闡述。
1.B(A項,“窮”,困厄,仕途不通達;C項,“易”,輕視,看不起;D項,“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2.C(“其”都是作領屬性定語,可譯作“他的”;A項,分別是“在”“向、對”;B項,分別是取消主謂短語獨立性用法和一般結(jié)構(gòu)助詞;D項,分別是“在”“因為”)3.D(A項,“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與貞甫是連襟關(guān)系;B項,“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項,“修飾”,文中指儀表修飾和品德修養(yǎng);D項,“兵燹”,古今意思相同)4.B(“重點介紹貞甫的身世”錯,文中重在介紹沈貞甫為人和為學的態(tài)度,對其“身世”基本沒有介紹)5.(1)即使是一個字的疑惑,也一定要來我這里考核訂正,并且最終認為我的話是對的。(“雖”1分,“過”1分,“卒”、“然”共1分,錯一個即不得分) (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時,聽到別人一句好話,也不能忘懷,我憑什么從貞甫那里得到這樣的(恩遇)呢?(“遇”1分;“一言之善”1分;“何以”,譯對賓語前置,1分;“于貞甫”,翻譯時應前移,1分;“得此”,應譯出“此”指代的內(nèi)容,1分)6.(1)貞甫在我仕途不濟時仍然向我請教學問;(2)貞甫不管我仕途逆與順,都不改變對我的看法;(3)貞甫上進好學,抱病著書立說。
(每句1分,大意對即可。共3分)7.歸有光通過回憶沈貞甫的三件小事,表達了對他的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自己狼狽不堪時受到沈貞甫的敬重,字里行間流露出感激之情,現(xiàn)在失去了知音,是人生的一大痛;敬畏沈貞甫的治學精神,擔心他的健康,而沈貞甫最后因勞累而死,是令人悲傷的;昔日交往密切,同游同樂,一起切磋學問,現(xiàn)在只剩下自己。
3. 《元史*劉德溫》原文翻譯
【參考譯文】 劉德溫,字純甫,是大興人,由中書省宣使步入仕途。
大德十一年,因積年辛勞,授予從仕郎、內(nèi)宰司照磨,負責監(jiān)造興圣宮;又調(diào)任承務郎、掌儀署令;不久,升為奉訓大夫、內(nèi)宰司丞。奉皇帝的詔諭,征收河南百姓拖欠的糧食,劉德溫就定出公平的糧價,讓他們繳納錢款抵償他們拖欠的糧食,百姓對此感到非常方便。
又升任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皇帝旨意代理祭祀名山大川。等到他返回朝廷,升任中憲大夫、同知大都路都總管府事。
在京城之中,需要供給的東西浩大而繁多,劉德溫安排布置得井井有條,使百姓衣食住行的供給沒有出現(xiàn)騷亂。升任甄用少監(jiān),升為亞中大夫、禮部侍郎,又升為嘉議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
中書省下達檄文下令向百姓購買糧食,百姓因為所出糧款不是馬上支付,所以一個個都相互觀望,劉德溫下令說:“一手交糧一手交錢,官吏中若有人敢從中作弊,就要依法懲治?!币虼藳]有超過期限就把糧食買齊了。
改任大司農(nóng)丞。耕種籍田的禮儀,都是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規(guī)定的,劉德溫想要考訂經(jīng)典禮儀,編輯成書,還沒有完成,不久被任命為通議大夫、永平路總管。
永平地區(qū)在天歷年間遭受戰(zhàn)亂以后,田野荒蕪沒有百姓居住,劉德溫執(zhí)政一年,登記在冊的百姓增加,倉庫充實,于是他就興辦學校來培育人才,使各種事業(yè)都興盛起來。這一年遭遇大旱,他虔誠祈禱天降大雨,所以這一年沒有歉收。
灤、漆兩條河水泛濫成災,有關(guān)部門每年征調(diào)百姓修筑堤壩。劉德溫說:“流亡的百姓剛開始聚攏,又要他們服勞役,這樣做加重了他們的困苦?!?/p>
于是就免除了筑堤的勞役,而河水也沒有再次泛濫。在鄉(xiāng)里有一個以權(quán)勢獨斷專行的富人,以前的官吏沒有人敢于懲治他,劉德溫調(diào)查得到他的罪行,依法判定其罪,對他處以杖刑,并把他的罪行寫在他的大門上,這個人后來最終因為胡作非為被處死。
永平是古代孤竹國的所在地,建國初年,郡守楊阿臺向朝庭提出申請,賜伯夷謚號為清惠,叔齊為仁惠,并修建廟宇來祭祀他們,但是祭祀的禮儀仍未制定。劉德溫請求有關(guān)部門每年在春秋兩季置辦牛羊豬的宴賓之禮進行祭祀,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并確定為標準,頒賜廟宇匾額為圣清,士人都認為這是善舉。
至順四年劉德溫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被追封為正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彭城郡侯,謚號清惠。
劉德溫,字純甫,大興人,起家中書省宣使。
4. 齊蘇勒的文言文答案
齊蘇勒,字篤之,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
自官學選天文生為欽天監(jiān)博士,遷靈臺郎。擢內(nèi)務府主事,授永定河分司。
康熙四十二年,圣祖南巡閱河,齊蘇勒扈蹕。至淮安,上諭黃河險要處應下挑水埽壩,命往煙墩、九里岡、龍窩修筑。
齊蘇勒於回鑾前畢工,上嘉之。洊擢翰林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仍領永定河分司事。
河決武陟,奉命同副都御史牛鈕監(jiān)修堤工。疏言:“自沁河堤頭至滎澤大堤十八里,擇平衍處筑遙堤。
使河水趨一道,專力刷深,不致旁溢。”六十一年,世宗即位,擢山東按察使,兼理運河事。
命先往河南籌辦黃河堤工。時河南巡撫楊宗義請於馬營口南舊有河形處濬引河。
齊蘇勒同河道總督陳鵬年疏言:“河不兩行,此泄則彼淤。馬營口堤甫成,若開引河,慮旁泄侵堤?!?/p>
事乃寢。 雍正元年,授河道總督。
既上官,疏言:“治河之道,若瀕危而后圖之,則一丈之險頓成百丈,千金之費糜至萬金。惟先時豫防,庶力省而功易就。”
又言:“各堤壩歲久多傾圮,弊在河員廢弛,冒銷帑金。宜嚴立定章示懲勸。”
并允行。乃周歷黃河、運河,凡堤形高卑闊狹,水勢淺深緩急,皆計里測量。
總河私費,舊取給屬官,歲一萬三千馀金,及年節(jié)饋遺,行部供張,齊蘇勒裁革殆盡。舉劾必當其能否,人皆懔懔奉法。
陽武、祥符、商丘三縣界黃河,北岸有支流三,逼堤繞行五十馀里;南岸青佛寺有支流一,逼堤繞行四十馀里。齊蘇勒慮刷損大堤,令筑壩堵御,并接筑子堤九千二百八十八丈,隔堤七百八十丈。
又以洪澤湖水弱,慮黃水倒灌,奏筑清口兩岸大壩,中留水門,束高清水以抵黃流。及淮水暢下,壩在波濤中,又慮壩為水蝕,遣員弁駐工,湖漲下埽防壩,黃漲則用混江龍、鐵篦子諸器,駕小舟往來疏濬,不使沙停,水患始緩。
詔豫籌山東諸湖蓄泄以利漕運,疏言:“兗州、濟寧境內(nèi),如南旺、馬蹋、蜀山、安山、馬場、昭陽、獨山、微山、稀山等湖,皆運道資以蓄泄,昔人謂之‘水柜’。民乘涸占種,湖身漸狹。
宜乘水落,除已墾熟田,丈量立界,禁侵越。謹渟蓄:當運河盛漲,引水使與湖平,即筑堰截堵;如遇水淺,則引之從高下注諸湖。
或宜堤,或宜樹,或宜建閘啟閉,令諸州縣量事程功,則湖水深廣,漕艘無阻矣?!?二年,廣西巡撫李紱入對,上諭及淮、揚運河淤墊年久,水高於城,危險可慮。
紱請於運河西別濬新河,以其土筑西堤;而以舊河身作東堤,東岸當不至潰決。上命與齊蘇勒商度,齊蘇勒奏言:“淮河上接洪澤,下通江口。
西岸臨白馬、寶應、界首諸湖,水勢汪洋無際。若別挑新河,筑西堤於湖水中,不惟糜費巨金,抑且大工難就?!?/p>
上是其言。是秋颶風作,海潮騰踴丈馀。
黃河入海之路,二水沖激,歷三晝夜,而濱海堤岸屹然。上嘉其修筑堅固,賜孔雀翎,并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
三年,副總河嵇曾筠奏於祥符縣回回寨濬引河,事將竣,齊蘇勒奉命偕總督田文鏡察視。齊蘇勒奏言:“濬引河必上口正對頂沖,而下口有建瓴之勢,乃能吸大溜入新河,借其水力滌刷寬深。
今所濬引河,與現(xiàn)在水向不甚相對。當移上三十馀丈,對沖迎溜。
復於對岸建挑水壩,挑溜順行,以對引河之口。俟水漲時相機開放,庶河流東注,而南岸堤根可保無虞?!?/p>
上命內(nèi)閣學士何國宗等以儀器測量,命齊蘇勒會勘。齊蘇勒奏:“儀器測度地勢,於河工高下之宜甚有準則。
今洪澤湖滾水壩舊立門檻太高,不便於泄水。請敕諸臣繞至湖口,用儀器測定,將門檻改低,庶宣防有賴?!?/p>
又奏言:“治河物料用葦、柳,而柳尤適宜。今飭屬於空閑地種柳,沮洳地種葦。
應請凡種柳八千株、葦二頃者,予紀錄一次,著為例?!本Q旨。
尋又奏言:“供應節(jié)禮,并已裁革。河標四營舊有坐糧,歲千馀金,以之修造墩臺,制換衣甲、器械;鹽商陋規(guī)歲二千金,為出操驗兵賞功犒勞之用。
每年往來勘估,伏秋兩汛,出駐工次,車馬舟楫,日用所需,拮據(jù)實甚。河庫道收額解錢糧,向有隨平馀銀五千馀,除道署日用工食,請恩準支銷。”
上允之。四年,以堵筑睢寧朱家口決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傅。
五年,疏言:“黃河斗岸?;紱_激,應改斜坡,俾水隨坡溜,坡上懸密柳抵之。既久溜入中泓,柳枝沾泥,并成沙灘,則易險為平?!?/p>
從其請。是年,齊蘇勒有疾,上遣醫(yī)往視。
尋入覲,命歲支養(yǎng)廉萬金。 六年,兩江總督范時繹、江蘇巡撫陳時夏濬吳淞江,上命齊蘇勒料理。
筑壩陳家渡,松江知府周中鋐、千總陸章乘舟督工下埽,潮回壩陷,溺焉。齊蘇勒往視察,下為土埂,中有停沙,因督令疏濬,壩工乃竟。
復偕曾筠會勘河南雷家寺支河,是秋事畢。於是黃河自碭山至???,運河自邳州至江口,縱橫綿亙?nèi)р爬?,兩岸堤防崇廣若一,河工益完整。
七年春,疾甚,上復遣醫(yī)往視。尋卒,賜銀三千兩為歸櫬資,進世職三等阿達哈哈番,賜祭葬,謚勤恪。
上又以靳輔、齊蘇勒實能為國宣勞,有功民社,命尹繼善等擇地,令有司春秋致祭。 齊蘇勒久任河督,世宗深器之,嘗諭曰:“爾清勤不待言,而獨立不倚,從未聞夤緣結(jié)交,尤屬可嘉?!?/p>
又曰:“隆科多、年羹堯作威福,攬權(quán)勢。隆科多於朕前謂爾操守難信,年羹堯前歲數(shù)詆爾不學無術(shù),朕以此知爾獨立也。”
又曰:“齊。
5. 關(guān)于湯敦甫的文言文
你好!
文言文原文如下:
湯敦甫在京師,乘車過宣武門大街,有賣菜翁弛擔坐,御者誤觸之,菜傾于地。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毆,索償菜值。公啟簾問曰:“值幾何?我償汝?!蔽萄藻X一貫,公揣囊中已空,命同來家中取錢。翁不肯曰:“償則此地償耳。”公為之窘。適南城兵馬司指揮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攜回重懲可也?!蔽淌蓟炭?,叩首乞哀。公謂指揮曰:“無庸,假貫錢足矣。”指揮如數(shù)與之。翁叩謝去。公仍停轡,與指揮言良久,意翁行已遠,乃別指揮,叱馭去。
翻譯如下:
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jīng)過宣武門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放下?lián)幼诼放?,趕車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趕車人不放,責罵并且毆打他,叫賠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問:“值多少錢?我賠你?!崩衔桃回炲X,湯敦甫摸了摸袋子,里邊沒錢,就叫他一塊兒到家里拿錢。老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弄得湯敦甫很是窘迫。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開始害怕起來,磕著頭哀聲求饒。湯敦甫對指揮說:“不用了,借我一貫錢就行了?!敝笓]把錢給了他。老翁磕頭道謝走了。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一會話,算著老翁已經(jīng)走遠,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離開。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
6. 《智慧閱讀》《溫暖的雪書》參考答案
1.說說文章的標題妙在何處?答:本文標題新穎別致,深化主題,引人入勝,激起人們無限遐思,讓人產(chǎn)生一種先睹為快之感.2.文章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運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的作用?答:文章以“雪書”為線索,從一個小且新的獨特視角,生動展現(xiàn)了小區(qū)人們互相關(guān)愛的溫暖情誼.3.“小區(qū)外,停在室外的汽車上,都堆積了厚厚的積雪就像覆蓋著一床厚實的棉絮”,這句話有什么作用?答:寫出了昨晚雪下得很大和當時環(huán)境惡劣和開車的危險. 4.對于“車前當粉的玻璃上的“慢”字和積雪,都已經(jīng)消融,可是,一個陌生人無聲的問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雖然“慢”字和積雪都已融化,但是它所表達的對我們的關(guān)懷卻令我不會忘記,使我感到溫暖. 5.發(fā)揮想象補充最后一段“我”的心理活動,不少于30字. 答:作者以自我內(nèi)心的感動作側(cè)面烘托,融情于景,虛實結(jié)合,使這無聲問候的生動細節(jié)越發(fā)真切感人,讀之讓人感覺到的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春天般的溫暖,并且讓人更遠一點想到: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和諧……我是第一個回答的哦!答案也應該比較完整.【望采納】 O(∩_∩)O謝謝! 【望采納】 O(∩_∩)O謝謝。
長城除了武則天,還有哪些皇帝建造
唐朝并沒有修筑長城的說法,即便在後突厥武功最為強盛的默啜可汗(691年—716年在位)時期,武則天也不曾筑過長城。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朝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張說在媯州(今河北張家口)以北所筑的一小段長城,這段長城的全長度皆位於今河北省境內(nèi),其規(guī)模比隋長城小得多,具體筑城時間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張說卒年)之間的某年。
長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修筑,《詩經(jīng)·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梗敃r筑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筑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nèi),至密州瑯琊臺入海,全長500馀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筑長城,史稱「趙南長城」。趙武靈王所筑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nèi)),終於高闕(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nèi)),史稱「趙北長城」?!妒酚洝酚涊d:「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馀里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lián)系起來。據(jù)司馬遷《史記·蒙恬傳》上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臨濼,至遼東,延袤萬馀里?!?/p>
前221年,秦始皇并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qū)唯一政權(quán),并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jù)河套,并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筑的舊城墻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5][6]。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墻被拆毀。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jīng)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huán)縣、陜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jīng)今內(nèi)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jīng)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jīng)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秦長城對於抵御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chǎn)生活的安定和墾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有人記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間故事?,F(xiàn)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跡殘存。
西漢繼續(xù)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先後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凇⑷L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隨著吉林省通化縣境內(nèi)新近發(fā)現(xiàn)11處秦漢長城遺址,秦漢長城的東北界限進一步北擴。東漢亦筑長城,但規(guī)模較小。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筑與增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筑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五原縣境,[8]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guān),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guī)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齊文宣帝「發(fā)夫一百八十萬筑長城」,「東至於海」。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陽)總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長城東至於海,前後所筑東西凡三千馀里,車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zhèn),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於長城內(nèi)筑重城,自庫洛拔(今山西朔縣西南)而東至於塢紇戍(今山西繁峙縣平型關(guān)東北),凡四百馀里」。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筑勛掌城於軹關(guān),仍筑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13]北齊天統(tǒng)元年(565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馀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湖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馀所」。今北京市通州區(qū)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發(fā)山東諸州民修長城」,東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長城,東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從581年起,隋文帝、隋煬帝在今陜北和寧夏6次下令修筑長城以防衛(wèi)突厥,前後動用了128萬人,607年在筑長城的過程中10天內(nèi)就死了近60萬人。[18]611年,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隋朝以夏和靈州(今陜北和寧夏)一線為北方邊界,而河套(今屬內(nèi)蒙)則被突厥占據(jù)。
隋文帝在位時,為防范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fā)丁壯修筑長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農(nóng)少卿崔仲方發(fā)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筑長城,東距河,西至綏州,綿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煬帝在位時,兩次於夏季大規(guī)模徵發(fā)勞力修筑,此時防御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書·煬帝紀》載大業(yè)三年(607年)七月:「發(fā)丁男百馀萬筑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綿亙千里。」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jīng)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筑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隋朝的建筑工事多見於史料,建筑工期短,至今少見其地面遺存。
遼朝為防御高麗、女真。金朝為防御蒙古高原諸游牧部落,大筑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歷,經(jīng)過先後20次大規(guī)模的修建,在累計200年時間內(nèi)筑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guān),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xiàn)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2)
西域內(nèi)屬諸國,東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東極玉門、陽關(guān),西至蔥領。其東北與匈奴、烏孫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出蔥領東流,一出于窴南山下北流,與蔥領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去玉門三百馀里。
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guān),涉鄯善,北通伊吾千馀里,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滿城五百里。此其西域之門戶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常與匈奴爭車師、伊吾,以制西域焉。
自鄯善逾蔥領出西諸國,有兩道。傍南山北,陂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領,則出大月氏、安息之國也。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陂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領,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出玉門,經(jīng)鄯善、且末、精絕三千馀里至拘彌。
拘彌國,居寧彌城,去長史所居柳中四千九百里,去洛陽萬二千八百里。領戶二千一百七十三,口七千二百五十一,勝兵千七百六十人。
順帝永建四年,于窴王放前殺拘彌王興,自立其子為拘彌王,而遣使者貢獻于漢。敦煌太守除由上求討之,帝赦于窴罪,令歸拘彌國,放前不肯。陽嘉元年,徐由遣疏勒王臣槃發(fā)二萬人擊于窴,破之,斬首數(shù)百級,放兵大掠,更立興宗人成國為拘彌王而還。至靈帝熹平四年,于窴王安國攻拘彌,大破之,殺其王,死者甚眾。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發(fā)兵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時人眾裁有千口。其國西接于窴三百九十里。
于窴國,居西城,去長史所居五千三百里,去洛陽萬一千七百里。領戶三萬二千,口八萬三千,勝兵三萬馀人。
建武末,莎車王賢強盛,攻并于窴,徙其王俞林為驪歸王。明帝永平中,于窴將休莫霸反莎車,自立為于窴王。休莫霸死,兄子廣德立,后遂滅莎車,其國轉(zhuǎn)盛。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而鄯善王亦始強盛。自是南道目蔥領以東,唯此二國為大。
順帝永建六年,于窴王放前遣侍子詣闕貢獻。元嘉元年,長史趙評在于窴病癰死,評子迎喪,道經(jīng)拘彌。拘彌王成國與于窴王建素有隙,乃語評子云“于窴王令胡醫(yī)持毒藥著創(chuàng)中,故致死耳”評子信之,還入塞,以告敦煌太守馬達。明年,以王敬代為長史,達令敬隱核其事。敬先過拘彌,成國復說云“于窴國人欲以我為王,今可因此罪誅建,于窴必服矣”敬貪立功名,且受成國之說,前到于窴,設供具請建,而陰圖之?;蛞跃粗\告建,建不信,曰“我無罪,王長史何為欲殺我”旦日,建從官屬數(shù)十人詣敬。坐定,建起行酒,敬叱左右執(zhí)之,吏士并無殺建意,官屬悉得突走。時成國主簿秦牧隨敬在會,持刀出曰“大事已定,何為復疑”即前斬建。于窴侯將輸僰等遂會兵攻敬,敬持建頭上樓宣告曰“天子使我誅建耳”于窴侯將遂焚營舍,燒殺吏士,上樓斬敬,懸首于市。輸僰欲自立為王,國人殺之,而立建子安國焉。馬達聞之,欲將諸郡兵出塞擊于窴,桓帝不聽,征達還,而以宋亮代為敦煌太守。亮到,開募于窴,令自斬輸僰。時輸僰死已經(jīng)月。乃斷死人頭送敦煌,而不言其狀。亮后知其詐,而竟不能出兵,于窴恃此遂驕。
自于窴經(jīng)皮山,至西夜、子合、德若焉。
西夜國,一名漂沙,去洛陽萬四千四百里。戶二千五百,口萬馀,勝兵三千人。地生白草,有毒,國人煎以為藥,傅箭鏃,所中即死。《漢書》中誤云西夜、子合是一國,今各自有王。
子合國,居呼鞬谷。去疏勒千里。領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
德若國,領戶百馀,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去長史居三千五百三十里,去洛陽萬二千一百五十里,與子合相接。其俗皆同。
自皮山西南經(jīng)烏秅,涉懸度,歷罽賓,六十馀日行至烏弋山離國,地方數(shù)千里,時改名排持。復西南馬行百馀日至條支。
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馀里。臨西海,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
轉(zhuǎn)北而東,復馬行六十馀日至安息。后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諸小城焉。
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地方數(shù)千里,小城數(shù)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
范仲淹描述漁家生活的作品《漁家傲》,全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疊疊的山峰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隔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fā),只好默默地流淚。
出處:北宋詞人范仲淹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漁家傲·秋思》。
全詩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jīng)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quán)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shù)功能構(gòu)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zhàn)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shù)的尺度來衡量。
它的藝術(shù)功能、藝術(shù)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zhì)的思想亮點。
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xiāng)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xiāng)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顧其中婦女有顧買及鹵掠以從者。翻譯,譯文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shù),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碧K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后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shù)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shù)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蹦搜在w王,發(fā)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睆垉x曰:“嗟乎,此在吾術(shù)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fā)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yè)遠矣?!彼抉R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被萃踉唬骸吧疲讶苏埪犠?。”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zhì)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陜。筑上郡塞。其后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zhàn),敗。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馀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zhàn)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扒曳蛑T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馀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jù)卷、衍、酸棗,劫衛(wèi)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盀榇笸跤嫞缡虑?。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扒曳蚯刂跽吣绯苋醭吣缌?。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zhàn)。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扒曳驈娜硕鄪^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俺悸勚?,積羽沈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guān)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背醮笳f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fā)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背踉唬骸坝姓f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guān)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背踉唬骸霸愖娱]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蹦艘韵嘤∈趶垉x,厚賂之。於是遂閉關(guān)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jié)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背拐咴唬骸俺际芰铎锻酰陨天吨亓倮?,不聞六里?!边€報楚王,楚王大怒,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fā)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fā)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zhàn),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guān)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jié)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膘妒青嵭淙找寡詰淹踉唬骸叭顺几鳛槠渲饔?。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①S之士百馀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qū)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胺蔡煜聫檱?,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jù)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數(shù)舉兵,危亡之術(shù)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zhàn),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jié),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計之。“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數(shù)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捍關(guān)。捍關(guān)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guān),南面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nèi),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彊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按笸鯂L與吳人戰(zhàn),五戰(zhàn)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臣聞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彊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扒曳蚯刂圆怀霰仁迥暌怨R、趙者,陰謀有合天下之心。楚嘗與秦構(gòu)難,戰(zhàn)於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zhí)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兵襲秦,戰(zhàn)於藍田。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后,計無危於此者矣。愿大王孰計之?!扒叵录坠バl(wèi)陽晉,必大關(guān)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shù)月而宋可舉,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乃詳有罪出走入齊,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夫以一詐偽之蘇秦,而欲經(jīng)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敖袂嘏c楚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zhì)於楚,楚太子入質(zhì)於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臣以為計無便於此者?!膘妒浅跻训脧垉x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說,不可?!睉淹踉唬骸霸S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菽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地不過九百里,無二歲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yǎng)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鄣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秦帶甲百馀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后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shù)。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夫戰(zhàn)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矣?!胺蛉撼贾T侯不料地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皆奮曰‘聽吾計可以彊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無過此者?!按笸醪皇虑?,秦下甲據(jù)宜陽,斷韓之上地,東取成皋、滎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不事秦則危。夫造禍而求其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毋亡,不可得也?!肮蕿榇笸跤?,莫如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韓。非以韓能彊於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轉(zhuǎn)禍而說秦,計無便於此者?!表n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天下彊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彊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眾,兵彊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zhàn)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后,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zhàn)於河漳之上,再戰(zhàn)而趙再勝秦;戰(zhàn)於番吾之下,再戰(zhàn)又勝秦。四戰(zhàn)之后,趙之亡卒數(shù)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彊而趙弱?!敖袂爻夼D,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qū)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guān),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計之也?!饼R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蹦嗽S張儀。張儀去,西說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guān)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nèi),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并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原渡河逾漳,據(jù)番吾,會邯鄲之下,原以甲子合戰(zhàn),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胺泊笸踔艦閺恼呤烟K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斗,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今秦發(fā)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qū)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jié),請案兵無攻。愿大王之定計。”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quán)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原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適聞使者之明詔。”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北之燕,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并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斗以擊之?!妒蔷坪?,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涂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胺蜈w王之很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扒医駮r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彊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愿大王孰計之?!毖嗤踉唬骸肮讶诵U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采正計。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恒山之尾五城。”燕王聽儀。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復用之,恐為天下笑?!敝T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復合從。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原效之?!蓖踉唬骸拌秃危俊睂υ唬骸盀榍厣琊⒂嬚撸瑬|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yè)也?!鼻赝跻詾槿?,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齊果興師伐之。梁哀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蹦耸蛊渖崛笋T喜之楚,借使之齊,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讬儀於秦也!”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讬儀?”對曰:“是乃王之讬儀也。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yè)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nèi)罷國而外伐與國,廣鄰敵以內(nèi)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讬儀’也?!饼R王曰:“善?!蹦耸菇獗垉x相魏一歲,卒於魏也。陳軫者,游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陛F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婦嫁於鄉(xiāng)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shù)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原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迸宦犉涫隆}R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痹唬骸霸饺饲f舄仕楚執(zhí)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zhí)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谷送犞?,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原子為子主計之馀,為寡人計之?!标愝F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迩f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弊涓ゾ?。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名衍,姓公孫氏。與張儀不善。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然則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惫逡詾楸?,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義渠君朝於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痹唬骸爸袊鵁o事,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其后五國伐秦。會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鼻赝踉唬骸吧??!蹦艘晕睦C千純,婦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張儀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嘗佩五國之相印,為約長。太史公曰:三晉多權(quán)變之士,夫言從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孫悟空一調(diào)芭蕉扇的情節(jié)是怎樣的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diào)芭蕉扇
若干種性本來同,海納無窮。千思萬慮終成妄,般般色色和融。
有日功完行滿,圓明法性高隆。休教差別走西東,緊鎖牢靴 。收來安
放丹爐內(nèi),煉得金烏一樣紅。朗朗輝輝嬌艷,任教出入乘龍。
話表三藏遵菩薩教旨,收了行者,與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靴猿馬,
同心戮力,趕奔西天。說不盡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歷過了夏月炎天,卻又
值三秋霜景。但見那:
薄云斷絕西風緊,鶴嗚遠岫霜林錦。光景正蒼涼,山長水更長。
征鴻來北塞,玄鳥歸南陌。客路怯孤單,袖衣容易寒。
師徒四眾,進前行處,漸覺熱氣蒸人。三藏勒馬道:“如今正是秋天,卻怎
返有熱氣?”八戒道:“原來不知。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
俗呼為 ‘天盡頭’。若到申酉時,國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雜海沸之
聲。日乃太陽真火,落于西海之間,如火淬水,接聲滾沸;若無鼓角之聲混
耳,即振殺城中小兒。此地熱氣蒸人,想必到日落之處也。”大圣聽說,忍
不住笑道:“呆子莫亂談!若論斯哈哩國,正好早哩。似師父朝三暮二的,
這等擔閣,就從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還不到?!卑私涞溃骸案?
啊,據(jù)你說,不是日落之處,為何這等酷熱?”沙僧道:“想是天時不正,
秋行夏令故也。”他三個正都爭講,只見那路旁有座莊院,乃是紅瓦蓋的房
舍,紅磚砌的垣墻,紅油門扇,紅漆板榻,一片都是紅的。三藏下馬道:
“悟空,你去那人家問個消息,看那炎熱之故何也。”
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肅衣裳,扭捏作個斯文氣象,綽下大路,徑至門前
觀看。那門里忽然走出一個老者,但見他:
穿一領黃不黃、紅不紅的葛布深衣;戴一頂青不青、皂不皂的篾
絲涼帽。手中拄一根彎不彎、直不直、暴節(jié)竹杖;足下踏一雙新不新、舊不舊,■靸鞋 。面似紅銅,須如白練。兩道壽眉遮碧眼,一張咍口露金牙。
那老者猛抬頭,看見行者,吃了一驚,拄著竹杖,喝道:“你是那里來的怪
人?在我這門首何干?”行者答禮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
人。貧僧是東土大唐欽差上西方求經(jīng)者。師徒四人,適至寶方,見天氣蒸
熱,一則不解其故,二來不知地名,特拜問指教一二。”那老者卻才放心,
笑云:“長老勿罪。我老漢一時眼花,不識尊顏?!毙姓叩溃骸安桓??!崩?
者又問:“令師在那條路上?”行者道:“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老者
教:“請來,請來。”行者歡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牽白
馬、挑行李近前,都對老者作禮。
老者見三藏豐姿標致,八戒、沙僧相貌奇稀,又驚又喜;只得請入里
坐,教小的們看茶,一壁廂辦飯。三藏聞言,起身稱謝道:“敢問公公:貴
處遇秋,何返炎熱?”老者道:“敝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
熱?!比氐溃骸盎鹧嫔絽s在那邊?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卻去
不得。那山離此有六十里遠,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卻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
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三藏聞言,
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只見門外一個少年男子,推一輛紅車兒,住在門旁,叫聲“賣糕!”大
圣拔根毫毛,變個銅錢,問那人買糕。那人接了錢,不論好歹,揭開車兒上
衣裹,熱氣騰騰,拿出一塊糕遞與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的
炭,煤爐內(nèi)的紅釘。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換在左手,只道:“熱,
熱,熱!難吃,難吃!”那男子笑道:“怕熱,莫來這里。這里是這等
熱?!毙姓叩溃骸澳氵@漢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熱,五谷不
結(jié)?!@等熱得很,你這糕粉,自何而來?”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
求鐵扇仙?!毙姓叩溃骸拌F扇仙怎的?”那人道:“鐵扇仙有柄‘芭蕉
扇’。求得來,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我們就布種,及時收割,
故得五谷養(yǎng)生;不然,誠寸草不能生也。”
行者聞言,急抽身走入里面,將糕遞與三藏道:“師父放心,且莫隔年
焦著,吃了糕,我與你說?!遍L老接糕在手,向本宅老者道:“公公請
糕?!崩险叩溃骸拔壹业牟栾埼捶?,敢吃你糕?”行者笑道:“老人家,茶
飯倒不必賜。我問你:鐵扇仙在那里???”老者道:“你問他怎的?”行者
道:“適才那賣糕人說,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將來,一扇息火,二扇生
風,三扇下雨,你這方布種收割,才得五谷養(yǎng)生。我欲尋他討來扇息火焰山
過去,且使這方依時收種,得安生也?!崩险叩溃骸肮逃写苏f;你們卻無禮
物,恐那圣賢下肯來也?!比氐溃骸八醵Y物?”老者道:“我這里人
家,十年拜求一度。四豬四羊,花紅表里,異香時果,(又鳥)鵝美酒,沐浴虔
誠,拜到那仙山,請他出洞,至此施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處?喚甚
地名?有幾多里數(shù)?等我問他要扇子去?!崩险叩溃骸澳巧皆谖髂戏?,名喚
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喚芭蕉洞。我這里眾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
一月,計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緊,就去就來?!蹦抢?
者道:“且住,吃些茶飯,辦些干糧,須得兩人做伴。那路上沒有人家,又
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當耍子?!毙姓咝Φ溃骸安挥茫挥茫∥胰ヒ?!”
說一聲,忽然不見。那老者慌張道:“爺爺呀!原來是騰云駕霧的神人
也!”
且不說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卻說那行者霎時徑到翠云山,按住祥光,
正自找尋洞口,忽然聞得了丁之聲:乃是山林內(nèi)一個樵夫伐木。行者即趨步
至前,又聞得他道:
“云際依依認舊林,斷崖荒草路難尋。
西山望見朝來雨,南澗歸時渡處深。”
行者近前作禮道:“樵哥,問訊了?!蹦情宰悠擦丝赂?,答禮道:“長老何
往?”行者道:“敢問樵哥,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毙姓?
道:“有個鐵扇仙的芭蕉洞,在何處?”樵子笑道:“這芭蕉洞雖有,卻無
個鐵扇仙,只有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剎女?!毙姓叩溃骸叭搜运幸槐沤?
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這圣賢有這件寶
貝,善能熄火,保護那方人家,故此稱為鐵扇仙。我這里人家用不著他,只
知他叫做羅剎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行者聞言,大驚失色。心中暗想道:“又是冤家了!當年伏了紅孩兒,
說是這廝養(yǎng)的。前在那解陽山破兒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與水,要作報仇之
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這扇子耶?”樵子見行者沉思默慮,嗟嘆不
已,便笑道:“長老,你出家人,有何優(yōu)疑?這條小路兒向東去,不上五六
里,就是芭蕉洞。休得心焦。”行者道:“不瞞樵哥說,我是東土唐朝差往
西天求經(jīng)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曾與羅剎之子紅孩兒有些言語,但
恐羅剎懷仇不與,故生憂疑?!遍宰拥溃骸按笳煞蜩b貌辨色,只以求扇為
名,莫認往時之溲話 ,管情借得?!毙姓呗勓?,深深唱個大喏道:“謝樵
哥教誨。我去也。”
遂別了樵夫,徑至芭蕉洞口。但見那兩扇門緊閉牢關(guān),洞外風光秀麗。
好去處!正是那:
山以石為骨,石作土之精。煙霞含宿潤,苔蘚助新青。嵯峨勢聳
欺蓬島,幽靜花香若海瀛。幾樹喬松棲野鶴,數(shù)株衰柳語山鶯。誠然
是千年古跡,萬載仙蹤。碧梧鳴彩鳳,活水隱蒼龍。曲徑蓽蘿垂掛,
石梯藤葛攀籠。猿嘯翠巖忻月上,鳥啼高樹喜晴空。兩林竹蔭涼如
雨,一徑花濃沒繡絨。時見白云來遠岫,略無定體漫隨風。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開門!開門!”呀的一聲,洞門開了,里邊走出一
個毛兒女,手中提著花籃,肩上擔著鋤子,真?zhèn)€是一身藍縷無妝飾,滿面精
神有道心。行者上前迎著,合掌道:“女童,累你轉(zhuǎn)報公主一聲。我本是取
經(jīng)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難過火焰山,特來拜借芭蕉扇一用?!蹦敲溃?
“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與你通報?!毙姓叩溃骸拔沂菛|土來
的,叫做孫悟空和尚?!?
那毛女即便回身,轉(zhuǎn)于洞內(nèi),對羅剎跪下道:“奶奶,洞門外有個東土
來的孫悟空和尚,要見奶奶,拜求芭蕉扇,過火焰山一用?!蹦橇_剎聽見
“孫悟空”三字,便似撮鹽入火,火上澆油;骨都都紅生臉上;惡狠狠怒發(fā)
心頭。口中罵道:“這潑猴!今日來了!”叫:“丫鬟,取披掛,拿兵器
來!”隨即取了披掛,拿兩口青鋒寶劍,整束出來。行者在洞外閃過,偷看
怎生打扮,只見他:
頭裹團花手帕,身穿納錦云袍。腰間雙束虎筋絳,微露繡裙偏
綃。 鳳嘴弓鞋三寸,龍須膝褲金銷。手提寶劍怒聲高,兇比月婆
容貌。
那羅剎出門,高叫道:“孫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禮道:“嫂嫂,
老孫在此奉揖?!绷_剎咄的一聲道:“誰是你的嫂嫂!那個要你奉揖!”行
者道:“尊府牛魔王,當初曾與老孫結(jié)義,乃七兄弟之親。今聞公主是牛大
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稱之!”羅剎道:“你這潑猴!既有兄弟之親,如何
坑陷我子?”行者佯問道∶“令郎是誰?”羅剎道:“我兒是號山枯松澗火
①
云洞圣嬰大王紅孩兒,被你傾 了。我們正沒處尋你報仇,你今上門納命,
我肯饒你!”行者滿臉陪笑道:“嫂嫂原來不察理,錯怪了老孫。你令郎因
是捉了師父,要蒸要煮,幸虧了觀音菩薩收他去,救出我?guī)?。他如今現(xiàn)在菩
薩處做善財童子,實受了菩薩正果,不生不滅,不垢不凈,與天地同壽,日
月同庚。你倒不謝老孫保命之恩,返怪老孫,是何道理!”羅剎道:“你這
個巧嘴的潑猴!我那兒雖不傷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幾時能見一面?”
行者笑道:“嫂嫂要見令郎,有何難處?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
師父過去,我就到南海菩薩處請他來見你,就送扇子還你,有何不可!那時
節(jié),你看他可曾損傷一毫。如有些須之傷,你也怪得有理;如比舊時標致,
還當謝我?!绷_剎道:“潑猴!少要饒舌!伸過頭來,等我砍上幾劍!若受
得疼痛,就借扇子與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見閻君!”行者叉手向前,笑
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孫伸著光頭,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沒氣力便罷。是
必借扇子用用?!蹦橇_剎不容分說,雙手輪劍,照行者頭上乒乒乓乓,砍有
十數(shù)下,這行者全不認真。羅剎害怕,回頭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
快借我使使!”那羅剎道:“我的寶貝原不輕借?!毙姓叩溃骸凹炔豢辖瑁?
吃你老叔一棒!”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內(nèi)掣出棒來,幌一幌,有碗來粗細。
那羅剎掙脫手,舉劍來迎。行者隨又輪棒便打。兩個在翠云山前,不論親
情,卻只講仇隙。這一場好殺:
裙釵本是修成怪,為子懷仇恨潑猴。行者雖然生狠怒,因師路阻
讓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驍雄耐性柔。羅剎無知輪劍砍,猴王
有意說親由。女流怎與男兒斗,到底男剛壓女流。這個金箍鐵棒多兇
猛,那個霜刃青鋒甚緊稠。劈面打,照頭丟,恨苦相持不罷休。左擋
右遮施武藝,前迎后架騁奇謀。卻才斗到沉酣處,不覺西方墜日頭。
羅剎忙將真扇子,一扇揮動鬼神愁!
那羅剎女與行者相持到晚,見行者棒重,卻又解數(shù)周密,料斗他不過,即便
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陰風,把行者搧得無影無形,莫想收留得住。這
羅剎得勝回歸。
那大圣飄飄蕩蕩,左沉不能落地,右墜不得存身。就如旋風翻敗葉,流
水淌殘花。滾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雙手抱住一塊峰石。
定性良久,仔細觀看,卻才認得是小須彌山。大圣長嘆一聲道:“好利害婦
人!怎么就把老孫送到這里來了?我當年曾記得在此處告求靈吉菩薩降黃風
怪救我?guī)煾?。那黃風嶺至此直南上有三千馀里,今在西路轉(zhuǎn)來,乃東南方
隅,不知有幾萬里。等我下去問靈吉菩薩一個消息,好回舊路?!?
正躊躇間,又聽得鐘聲響亮,急下山坡,徑至禪院。那門前道人認得行
者的形容,即入里面報道:“前年來請菩薩去降黃風怪的那個毛臉大圣又來
了。”菩薩知是悟空,連忙下寶座相迎,入內(nèi)施禮道:“恭喜!取經(jīng)來
耶?”悟空答道:“正好未到!早哩,早哩!”靈吉道:“既未曾得到雷
音,何以回顧荒山?”行者道:“自上年蒙盛情降了黃風怪,一路上,不知
歷過多少苦楚。今到火焰山,不能前進,詢問土人,說有個鐵扇仙芭蕉扇,
搧得火滅,老孫特去尋訪。原來那仙是牛魔王的妻,紅孩兒的母。他說我把
他兒子做了觀音菩薩的童子,不得常見,跟我為仇,不肯借扇,與我爭斗。
他見我的棒重難撐,遂將扇子把我一搧,搧得我悠悠蕩蕩,直至于此,方才
落住。故此輕造禪院,問個歸路。此處到火焰山,不知有多少里數(shù)?”靈吉
笑道:“那婦人喚名羅剎女,又叫做鐵扇公主。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侖山
后,自混沌開辟以來,天地產(chǎn)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陰之精葉,故能滅火氣。
假若搧著人,要飄八萬四千里,方息陰風。我這山到火焰山,只有五萬馀
里。此還是大圣有留云之能,故止住了。若是凡人,正好不得住也。”行者
道:“利害!利害!我?guī)煾竻s怎生得度那方?”靈吉道:“大圣放心。此一
來,也是唐僧的緣法,合教大圣成功?!毙姓叩溃骸霸跻姵晒Γ俊膘`吉道:
“我當年受如來教旨,賜我一粒‘定風丹’,一柄‘飛龍杖’。飛龍杖已降
了風魔。這定風丹尚未曾見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廝搧你不動,你卻要
了扇子,煽息火,卻不就立此功也!”行者低頭作禮,感謝不盡。那菩薩即
于衣袖中取出一個錦袋兒,將那一粒定風丹與行者安在衣領里邊,將針線緊
緊縫了。送行者出門道:“不及留款。往西北上去,就是羅剎的山場也?!?
行者辭了靈吉,駕筋斗云,徑返翠云山,頃刻而至。使鐵棒打著洞門叫
道:“開門!開門!老孫來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門里女童即忙來報:
“奶奶,借扇子的又來了!”羅剎聞言,心中驚懼道:“這潑猴真有本事!
我的寶貝,搧著人,要去八萬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來也?
這番等我一連搧他兩三扇,教他找不著歸路!”急縱身,結(jié)束整齊,雙手提
劍,走出門來道:“孫行者!你不怕我,又來尋死!”行者笑道:“嫂嫂勿
得慳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過山,就送還你。我是個志誠有馀的君
子,不是那借物不還的小人?!?
羅剎又罵道:“潑猢猻!好沒道理,沒分曉!奪子之仇,尚未報得;借
扇之意,豈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劍!”大圣公然不懼,使鐵棒劈
手相迎。他兩個往往來來,戰(zhàn)經(jīng)五七回合,羅剎女手軟難輪,孫行者身強善
敵。他見事勢不諧,即取扇子,望行者搧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動。行者收了
鐵棒,笑吟吟的道:“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搧來,老孫若動一動,就不
算漢子!”那羅剎又搧兩搧,果然不動。羅剎慌了,急收寶貝,轉(zhuǎn)回走入洞
里,將門緊緊關(guān)上。
行者見他閉了門,卻就弄個手段,拆開衣領,把定風丹噙在口中,搖身
一變,變作一個蟭蟟蟲兒,從他門隙處鉆進。只見羅剎叫道:“渴了!渴
了!快拿茶來!”近侍女童,即將香茶一壺,沙沙的滿斟一碗,沖起茶沫清
潔。行者見了歡喜,嚶的一翅,飛在茶沫之下。那羅剎渴極,接過茶,兩三
氣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內(nèi),現(xiàn)原身厲聲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
使!”羅剎大驚失色,叫:“小的們,關(guān)了前門否?”俱說:“關(guān)了?!彼?
又說:“既關(guān)了門,孫行者如何在家里叫喚?”女童道:“在你身上叫
哩?!绷_剎道:“孫行者,你在那里弄術(shù)哩?”行者道:“老孫一生不會弄
術(shù),都是些真手段,實本事,已在尊嫂尊腹之內(nèi)耍子,已見其肺肝矣。我知
你也饑渴了,我先送你個坐碗兒解渴!”卻就把腳往下一登。那羅剎小腹之
中,疼痛難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辭,我再送你個點心
充饑!”又把頭往上一頂。那羅剎心痛難禁,只在地上打滾,疼得他面黃唇
白,只叫“孫叔叔饒命!”
行者卻才收了手腳道:“你才認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饒你性
命。快將扇子拿來我使使?!绷_剎道:“叔叔,有扇!有扇!你出來拿了
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來?!绷_剎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執(zhí)在
旁邊。行者探到喉嚨之上見了道:“嫂嫂,我既饒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搠
個窟窿出來,還自口出。你把口張三張兒。”那羅剎果張開口。行者還作個
蟭蟟蟲,先飛出來,丁在芭蕉扇上。那羅剎不知,連張三次,叫:“叔叔出
來罷?!毙姓呋?,拿了扇子,叫道:“我在此間不是?謝借了!謝借
了!”拽開步,往前便走。小的們連忙開了門,放他出洞。
這大圣撥轉(zhuǎn)云頭,徑回東路。霎時按落云頭,立在紅磚壁下。八戒見了
歡喜道:“師父,師兄來了!來了!”三藏即與本莊老者同沙僧出門接著,
同至舍內(nèi)。把芭蕉扇靠在旁邊道:“老官兒,可是這個扇子?”老者道:
“正是!正是!”唐僧喜道:“賢徒有莫大之功。求此寶貝,甚勞苦了。”
行者道:“勞苦倒也不說。那鐵扇仙,你道是誰?那廝原來是牛魔王的妻,
紅孩兒的母,名喚羅剎女,又喚鐵扇公主。我尋到洞外借扇,他就與我講起
仇隙,把我砍了幾劍。是我使棒嚇他,他就把扇子扇了我一下,飄飄蕩蕩,
直刮到小須彌山。幸見靈吉菩薩,送了我一粒定風丹,指與歸路,復至翠云
山。又見羅剎女,羅剎女又使扇子,搧我不動,他就回洞。是老孫變作一個
蟭蟟蟲,飛入洞去。那廝正討茶吃,是我又鉆在茶沫之下,到他肚里,做起
手腳。他疼痛難禁,不住口的叫我做叔叔饒命,情愿將扇借與我,我卻饒了
他,拿將扇來。待過了火焰山,仍送還他。”三藏聞言,感謝不盡。師徒們
俱拜辭老者。
一路西來,約行有四十里遠近,漸漸酷熱蒸人。沙憎只叫:“腳底烙得
慌!”八戒又道:“爪子燙得痛!”馬比尋常又快。只因地熱難停,十分難
進。行者道:“師父且請下馬。兄弟們莫走。等我搧息了火,待風雨之后,
地土冷些,再過山去。”行者果舉扇。徑至火邊,盡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
烘騰起;再一扇,更著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漸漸燒著身體。
行者急回,已將兩股毫毛燒凈,徑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
來了,火來了!”
那師父爬上馬,與八戒、沙僧,復東來有二十馀里,方才歇下,道:
“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丟下扇子道:“不停當!不停當!被那廝哄
了!”三藏聽說,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住兩淚交流,只道:“怎生是
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說?”行者道:“我將扇
子搧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氣愈盛;第三扇,火頭飛有千丈之高。
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燒盡矣!”八戒笑道:“你常說雷打不傷,火燒不
損,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這呆子,全不知事!那時節(jié)用心防備,
故此不傷;今日只為搧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訣,又未使護身法,所以把兩股
毫毛燒了。”沙憎道:“似這般火盛,無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
“只揀無火處走便罷。”三藏道:“那方無火?”八戒道:“東方、南方、
北方,俱無火?!庇謫枺骸澳欠接薪?jīng)?”八戒道:“西方有經(jīng)。”三藏道:
“我只欲往有經(jīng)處去哩!”沙僧道:“有經(jīng)處有火,無火處無經(jīng),誠是進退
兩難!”
師徒們正自胡談亂講,只聽得有人叫道:“大圣不須煩惱,且來吃些齋
飯再議?!彼谋娀乜磿r,見一老人,身披飄風氅,頭頂偃月冠,手持龍頭
杖,足踏鐵靿靴,后帶著一個雕嘴魚腮鬼,鬼頭上頂著一個銅盆,盆內(nèi)有些
蒸餅糕糜,黃糧米飯,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
護圣僧,不能前進,特獻一齋。”行者道:“吃齋小可,這火光幾時滅得,
讓我?guī)煾高^去?”土地道:“要滅火光,須求羅剎女借芭蕉扇?!毙姓呷ヂ?
旁拾起扇子道:“這不是?那火光越搧越著,何也?”土地看了,笑道:
“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
躬身,微微笑道:“若還要借真蕉扇,須是尋求大力王。”畢竟不知大力王
有甚緣故,且聽下回分解。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