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七絕詩詞,如何寫七絕詩詞大全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寫七絕詩詞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如何寫七絕詩詞大全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絕詩的格式是什么?
七言絕句也叫“七絕”。
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
七絕的平仄格式有四種 附:( )中 可平可仄
第一種:【平起首句入韻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第二種:【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逢二、四句押平韻,首句不用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第三種:【仄起首句入韻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韻。
(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
第四種:【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逢二、四句押平韻,首句不用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
典型例詩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為【平起首句入韻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 平 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朝 此處讀:[zhāo] 第一聲 平起
間 jiān 韻母an 第一聲 平
還 huán 韻母an 第二聲 平
山 shān 韻母an 第一聲 平
查韻表,三字為:
平水韻:十五刪; 中華新韻:八寒
七絕詩的四種基本格式是什么?
1、并列式。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并掛,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2、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發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發出來。四句詩兩兩并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3、轉折式。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4、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擴展資料
絕句出現的比格律詩要早,因此在齊梁時期永明體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之后的詩既有古體詩也有近體詩。早期的絕句自然都是古絕句。但是因為唐以前七言詩地位不高,不受詩人的重視,所以五言詩遠遠多于七言詩。
古絕句除了押韻以外,沒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在進入格律詩的時代,很多詩人作古體詩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格律的影響,因此出現一些使用律句的古體詩。在格律規則完全標準化以前,詩人作詩無所謂合律不合律,偶爾合律完全是無意識的。
怎樣寫七絕?
掌握了七絕寫作方法之后,遇到心中一動的景色或者事物,有情感需要抒發的時候,用七絕的格式表達出來,就是七絕了。
不懂者以為艱難,懂者不過隨手為之罷了。而且格律詩這種東西,只代表了詩人對格律是否知道,并不代表詩作就一定好。
不遵守格律的作品,盡是好詩;遵守格律的作品,未必好詩。
一定要以正常心態看待格律詩的創作。愛用者用,不愛用者避開就是了,并不影響感情的抒發和讀者的認同。
怎么寫七絕,只是一個格式問題,雖然在格式使用上有水平高低,并不代表寫出來的作品水準高低。
絕句在格律詩中是屬于規則相對少的,不需要對仗,最少只需要兩個字押韻,最多也就三個字押韻。相對簡單容易,只不過因為篇幅較短,所以在平仄格律之下合理安排詩意就更加重要。
格律詩有四種基礎平仄關系: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這四種關系的判定主要看首句第二個字(二四六分明,首字平仄不論),它決定這首詩是仄起還是平起,再根據首句的尾字決定是仄收還是平收。同時注意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交替前進的。
在格式上,首句是決定一首格律詩平仄關系的重中之重。
四種基礎格式具體到七絕的首句就分別是: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有的七絕起句都是從這四種平仄上開始,適當地根據詩意來調整“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不能出現詩病)。然后再根據“相對”、“相粘”的規則推導出整詩的平仄關系,對仗是不需要的,但是有對仗的話會顯得文采更好。
寫七絕注意好平仄關系和押韻(格律詩必須押平聲韻)就可以了,至少在格式上就是一首七絕。
只說理論肯定會讓人迷糊,那么我們就試著寫一首七絕,同時根據上面的理論來詳細列出過程,讓大家看清楚七絕是如何寫成。
首先,找出自己的要抒發的情感點在哪兒?
一日去朋友家,屋前有水,房后有山,細碎的秋雨淅淅瀝瀝穿越竹林,打在地上堆積的落葉上,沙沙作響。小雨不撐傘,出去遛狗,無意中走到山頂青天寺附近,煙雨朦朧,山天一色,銀線滿眼,卻細而難辨。
心中頗有感觸,那就以這種秋景感觸寫一首七絕。
首句定平仄關系,那么我們首句起筆隨性,從寫景入手,寫完再來看平仄。眼中的景色即可入詩:“細雨絲絲穿竹葉”,這就是很平淡的,正常的寫景。這是什么平仄關系呢?“仄仄平平平仄仄”,注意“竹”字是入聲字,是仄聲,所以這是很標準的“仄起仄收”的七絕首句格式。根據平仄相對、相粘的規則,我們立刻就得到了整首七絕的平仄骨架:
(首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從第二句開始,我們的詩句就必須按照這個平仄來了。當然如果實在有固定意象詞匯不合平仄的話,還可以考慮拗救,但是正常情況下不考慮出律和拗救。同時注意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押同一個平水韻部(前面“竹”字使用入聲字入韻,那么就只能使用平水韻),所以第二句尾字定韻。
第二句在文法上一般是承接關系,繼續深化描寫景色,同時我們在出句(首句)使用了疊字“絲絲”,那么對句是不是一定要對應地使用“疊字”呢?原則上是不需要的。但是如果疊字相對念起來更加好聽,可以滿足吟誦者的心理期待。“落黃片片和秋聲”,落葉一片片地承接這穿過竹林而下的雨滴,沙沙作響,呼應著這秋天雨景。因為平仄的緣故,以及前面有“竹葉”一詞,所以這里使用了“落黃”來形容落葉,不常用,但是一般都能理解,不算生澀。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詞匯,這里就暫時先不管了。
寫完再說。
第三句在意思上要發生一定的轉換,至于轉換角度大小,轉到哪里去,隨便寫作者自己把握,但是不能過于生硬。秋雨欲來,卻沒有風,溫度略帶寒涼,讓人好想窩在溫暖的家里做夢,想必風也是一樣吧?“金風沉夢無由起”,“平平平仄平平仄”,這是“一三五不論”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是合律的。
結句承接上一句,風兒不來助興,那是一幅什么景色呢?“混沌圓方一色清”。“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字為入聲字,入仄聲。吹不斜深秋細雨,吹不散山頂青靄裊裊,混沌云天成一色。“圓方”是指天地,古人所謂之“天圓地方”嘛。其實也可以使用“乾坤”,但是“朗朗乾坤”已成為固定意象,不適合來寫著雨天顏色。
細雨絲絲穿竹葉,落黃片片和秋聲。
金風沉夢無由起,混沌圓方一色清。
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七言絕句。詩意以寫景為主,個人感受藏在詩外,如果讀者能通過這幾句感受到秋雨中天地一色的蕭瑟和清冷,目的就算達到了。
雖然整首七絕成詩的過程好像很復雜,其實在熟悉格律和古詩詞意象用詞之后,這種詩大概也就是那么幾分鐘內吟誦出來,稍微花了些心思在遛狗的路上進行了一些平仄調整。
如果愿意的話,其實還可以再進行精修,提升文字的合理性和意境深化。不過是隨手寫景罷了,就懶得再去鉆研了。
把寫詩過程分拆出來,展示給大家看清楚,結合上面的理論,大家覺得有用就好。
轉身而去,深藏功與名。
崔杰訪談專欄
2020.3.21閑賦~京華
七絕寫作知識
不少人在寫作七絕時,沒有意識到構思的重要性。因此,在創作之前沒有精心去構思,隨手而寫,一路平鋪四句下來,極其平淡寡味,導致作品既不嚴謹,且缺乏亮點,顯得很庸常。今人寫作七絕的常見構思弊端,大抵有以下幾點(先說明一下,以下所舉今人詩例,或許還會有其他方面的問題。我這里只就“構思”方面來說,其他方面暫不涉及。):窗(帝鄉子)嘉賓題目“小院偶懷”,說明由小院之景偶然觸動作者的情懷,但是全詩卻看不出作者到底有何“偶懷”。前兩句單純寫景,作者除去枯藤,種下綠蘿,且有燕子在綠蘿間穿梭。這種小院之景,會觸動作者什么樣的“偶懷”呢?我們壓根看不出來。
后兩句“榴花墻外開如火, 減我春愁一半多”,寫榴花盛開,減去一半春愁。這里的“春愁”似乎扣合了“偶懷”,但作者的“春愁”是指什么呢?或者為何會有“春愁”呢?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根本看不出哪里能體現“春愁”,它只是很突兀的一個名詞概念此詩前兩句,與整個后兩句也缺乏關聯。不知道作者何以由“綠蘿”、“燕子”之景,突然跳到“榴花減去春愁”這個思路了。這首七絕實則在構思上,缺乏前后關聯、照應,內容與主題也不夠扣合,構思顯得不嚴謹。再看這一首《菜園》:
年來喜素淡膻腥,獨樂窗蔭磨性靈。
滿架春心爬綠蔓,一園瓜豆正青青。
? ? 后兩句由園中瓜豆之景,聯想到“滿架春心爬綠蔓”,看起來很新穎,但構思不合理。春心,要么是指春景所引發的意興或情懷,要么是指男女間相思愛慕的情懷。架上瓜豆爬蔓的情景,豈可說成“春心爬綠蔓”呢?瓜豆可以代表“春心”嗎?——明顯可以看出構思上有第二,泛泛而寫,不懂得選取最有典型意義、最有表現力的內容或片段來刻畫。所謂“最有典型意義、最有表現力”的內容或片段,是指所選擇的表達內容或細節要能精準地展現主題,表現主題內涵或特點。寫七絕要找準好的切入口,擷取最閃光或富有特色的的片段來刻畫,從而觸動讀者或者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才能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我們看這一首《宋陵感懷》:
歷代興亡瞬息間,宋陵月冷夜風寒。
可憐稱帝稱王罷,只是青山一景觀。
這首詩,作者很有自己的感慨。他由宋陵慨嘆,歷代統治者稱帝稱王,興亡不過瞬息而已,無非成為后世的一道風景罷了。后兩句表達感慨,有自己的構思和匠心。但全詩在構思上有很大的缺陷。題目是“宋陵感懷”,由宋陵的情況,生發興亡之感。“感懷”有了,但是對于“宋陵”幾乎無一語真正有效的刻畫。也就是說,他在描寫宋陵方面,沒有擷取“富于典型意義或表現力”的內容、片段去表現宋陵特色。第二句“宋陵月冷夜風寒”,這里的“月冷夜風寒”描寫很泛,根本一點不能表現宋陵特點,我改成“唐陵”、“漢陵”、“明陵”等,照樣因此,全詩的缺陷乃在于“宋陵感懷”的主題,作者只有感懷,而對宋陵的描寫,沒有找準好的切入口,去展現其特點或特色,只淪為一個泛泛的名詞。三、七絕常見構思模式和構思方法,對后人創作的影響
當然,今人七絕也有很多寫得好的作品。我們看李夢唐的這一首作品:
癸未仲春自京回鄉(二首選一)
十年孤旅偶還家,童子窺簾母遞茶。
卻睹棠紅心自憮,事親不及首句寫自己十年來往往在外漂泊,回家也不過是偶然之事;次句寫家人的反應。“卻睹棠紅心自憮,事親不及一庭花”,三四句是當代詩詞圈公認的佳句。這兩句從構思上來說,好在兩點:首先是切入點很好。此詩前兩句是比較平順的,首句寫多年飄泊,偶然還家,次句寫家人的反應,這都在意料之中。三四句若直接寫自己不能陪伴、孝順母親,感到很自責,這樣還是會墮入俗常的路子,而不足以動人。作者選取庭中的棠花作為切入口,感慨人不如花,這樣就很新穎,出人意料。其次,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采取“旁敲側擊”之法,不正面寫自己不能“事親”的無奈、自責,而通過庭中之花,對比、反襯著來寫,就顯得非常委曲、有味道。而且通過這樣委曲的傳達,其內在的感情也很深厚,不流于尖巧。“卻睹棠紅心自憮,事親不及一庭花”,作者看到庭中“棠紅”,而內心感到愧疚,感慨花能陪伴親人,使親人感到歡娛,而自己卻不能“事親”、“娛親”,有人不如花之感。這首七絕,就在構思上找到了亮點,既有好的切入口,又有宛曲的表達方式,同時像“事親不及一庭花”,這種語言又比較警策動人,故而能成為一首佳作。
? 我們再來看一首唐人絕句:
雨過山村(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前兩句寫山村雨中之景,較為平順。后兩句寫山村農事活動,刻畫村中婦人與婆婆相喚去洗蠶種,庭中之梔子花因無人欣賞、采擷,而閑著。我們看這首詩在構思上的亮點:一是有好的切入點,寫婦姑農事之忙,選取庭中梔子花作為切入口,視角很新穎;二是以庭花之閑,反襯、對比人事之忙,顯得非常委曲、有味道。那么,我們把王建和李夢唐這兩首詩比較來看,會發現在構思上有一些相似點:第一,都是選取“庭花”作為切入點,去側面表現主題;第二,表達的方式,都是通過對比和反襯,顯得非常宛曲而富于情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相似呢?因為古典詩詞的創作,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不同時代的作者,往往在寫同類題材或不同題材時,在有些構思上會有“暗合”或“相似”之處,有些是因為后人對前人有所借鑒、發揮,有些是因為長期以來,一代一代的創作傳統積累,形成一些常見的構思模式古代所有的大詩人、大詞人,絕不可能首首作品都憑空構思,而完全不用前人留下的構思模式或構思方法。總有一些作品會涉及到這些構思模式和構思方法,同時又能加以自己的變化,才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風貌。
我們來看不同時期的不同詩人,所創作的三首七絕:
梔子花。一庭花。適用。硬傷。。
第一,構思本身不嚴謹、不合理。一首小詩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其全篇的邏輯意思要合理,前后之間的關聯呼應、發展變化要處理到位,否則會出現構思上的硬傷。
像這一首《小院偶懷》:
移去枯藤植綠蘿, 微風拂處燕穿梭。
榴花墻外開如火, 減我春愁一半多。
你在大量創作詩詞的時候,可以不去借鑒某一位詩人的具體作品,但不可能不受一些傳統構思模式的影響。除非你還沒入門,憑感覺在那里瞎寫。因此,我們在閱讀古典詩詞的時候,多去發掘、總結這些傳統構思模式,汲取古人創作構思的方法,再翻出自己的變化來,對于我們的創作真的是太必要了。四、閱讀古人經典作品,學習其構思方法和構思模式
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大家在閱讀古人經典詩詞的時候,首先要能發掘、發現這些好的構思和表達方式。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對于那些精妙的構思和表達方式,會格外留意。除了留意和發現這些構思模式之外,還要善于同類聯系、聯想,這一點非常重要。所謂“構思模式”,既已成為一種模式,肯定不止一個人這么寫,必然會有其他時期的其他詩人也這么寫。你要善于從你讀過的古詩詞中,進行同類聯系。哪些詩人的優秀之作,跟這個思路很相似,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又有怎樣的翻新和變化等等。因為我們要先從古人的作品中,去發現他們到底在“承”和“變”這方面是如何做的。哪些地方傳承了這種構思模式,哪些地方又有所發展和變化。通過同類聯系、發散聯想,比照優劣、得失,會給我們的創作帶來很多啟迪。
我甚至可以舉個現代歌詞的例子,再往上推溯到古人的經典詩例。有一次我在偶然聽歌的時候,重聽了一遍小時候聽過的歌曲《白發親娘》,開頭有一段這么寫: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張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
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帶到我離去的地方。
七絕詩的固定格式與文字填寫
靜月園
2022年4月11日
淡墨清溪峻嶺灤
濃茶老酒釀馨然
宏圖云筆霞錦繡
四海洪濤注碗間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詩的字數是固定的,它的句型也是固定的,它的韻律也是固定的格式,所以寫這樣的詩文就是選擇合適的文字填空,組合成四句話,
1-每一句詩要符合話語的格式要求,話語句式不要太生硬,太離譜。
2-七絕詩總計有二十八個字,每七個字組成一句詩,四句詩是二十八個字。你可以選擇那個符合組句條件的文字填寫到詩的位置上。
漢字的魔力是你如果隨機選擇文字填寫到詩的排列位置上,就可能組合起來一句詩話。如果適當的調節一下,有選擇的寫入文字,會更好一些。
3·一首好的詩,它需要反復推敲,驗證所填寫的文字是否符合詩創作靈感的意境。是否符合韻和仄平規則。是否符合漢語的話語句式要求。反復幾次的漢字選擇,舍取調整。
4·作者需要掌握漢字的數量,明白字詞的涵義。
七絕詩是一種格式化了的書寫形式。
很多的文字書寫文章形式是有固定格式的。
必須按所寫的文章種類格式書寫,這是文字語言形式的基礎要求。這是一種不同普通說話聲音發出震動波信息傳遞方式的語言。
如果我們理解了寫作文章的基礎體裁格式,那么寫作就是把文字,合適的文字填寫到一個合適的文章格式的位置上。
我理解的是,一個日更幾千字的小說大神,他們一定是掌握了某種格式化了的碼字方法。快速的用熟知的文字碼出來。
也可能是因為長期的不間斷寫作,文章格式方法爛熟于心,字詞反復應用的順手便捷,可以快速選擇出合適的字詞添加到最適合表達靈感意境的位置上。
這些都是一種假設的思考。究竟如何需要個人的經驗總結。
詩是詩的寫法,每一種體裁格式都是不同的形式。
參觀城市規劃博物館,已經建成區域狀態。未來規劃的發展方向,未來的建筑風格,形狀。
求首開心的七絕詩怎樣寫七絕詩
1、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代:?杜甫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
不是愛花即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2、由興化迂曲至高郵七絕句?
——清代:?鄭燮
煙蓑雨笠水云居,鞋樣船兒帽樣廬。
賣取青錢沽酒得,亂攤荷葉擺鮮魚。
3、西山看梅和老杜江上尋花七絕句?其五
——明代:?黃淳耀
香溪橋西鄧尉東,千樹萬樹搖春風。料得李生難寫染,花光艷艷日初紅。
4、愛山堂七絕句?其七?
——宋代:?徐鹿卿
坡谷經行久品題,顧令迂拙強搜詩。雖然何世無坡谷,山立孤高好自持。
5、梅花七絕句?其七?
——明代:?劉基
微陽稚綠未能還,四海昆蟲總閑關。只有梅花見天意,先將春色到人間。
6、夢與尤木石論史感舊七絕句?
——宋代:?劉克莊
眼昏漸覺聚螢難,閑殺蘭臺舊史官。
縱使青藜重下照,細書如蟻不能看。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