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問東流,誰與問東流代表數字幾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誰與問東流,以及誰與問東流代表數字幾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秋日湖上的原文和譯文
秋日湖上的原文: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秋日湖上的譯文:在那秋日的傍晚,我泛舟五湖,煙波浩淼,處處引起我的傷愁。 興亡和勝敗,即是千古的歷史,何須再去問那濁浪滔滔的東流。
【鑒賞提示】夕陽斜照的黃昏,詩人蕩舟五湖,所見只是煙靄沉沉, 水波微動,于是,內心不由升起一種惆悵愁苦的思緒。然而, 這種愁苦并非僅僅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由日落 和秋天的蕭殺而引發的人生易逝的感觸,也不是因為 “煙 波” 之自然景物喚起了詩人心靈深處似乎與其有某種神秘 對應關系的消極心理。詩人在這首兩句里只是表現出自己 的愁緒,于是形成一點小小的跌宕,和“日暮鄉關何處是,煙 波江上使人愁”先說愁事次說愁緒的寫法稍有區別。后兩句 點明了詩人愁思之所在,原來,詩人挾持者甚遠,他是在為 “千古沉浮”傷感!這里,很自然地與第一句“五湖”照應起 來。所謂五湖,為太湖五灣之統稱。相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 王勾踐滅吳后,功成身退,駕扁舟游五湖上。詩人正是沿著 這一條思路,由五湖而聯想到范蠡,由范蠡而想到千年以 來,江山代謝,世事滄桑,不免良有感慨了。
? ??
《秋日湖上》中“浮沉千古事”的下一句是?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這是一首湖上懷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種世事浮沉的消極思想。
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詩人秋日泛舟閑游時間、地點,言簡意賅;緊接著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時也烘托出詩人的心境。這兩句既寫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帶情思,情景交融。
54.誰與問東流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 ? ? ? ? ? ? ? ? ? ? ? ? ——薛瑩《秋日湖上》
? ? ? ? 面對江山勝景,物是人非之際,文人騷客,自然多了悲涼之意。更何況日落西山之時,黃昏的散漫與黑夜的交接中,入目凄涼,更添惆悵。崔顥在還是"芳草萋萋"之景時亦不外如是,吟誦"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腔思緒氤氤氳氳。
? ? ? ? 晚唐的江山,藩鎮割據,風雨飄搖。也就難怪薛瑩會生出如此大的感慨了。秋日蕭瑟疏朗,落日時分面對浩淼煙波,泛舟湖上,茫然四顧,大概會心神若失吧?"煙波處處愁"是眼中景,是心頭緒,是此中真意。“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悵然,是晚唐化不開的情緒。“縱死猶聞俠骨香”“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如烈日般火熱的大唐豪氣與胸襟,在晚唐中一如那夕照,溫熱中卻微涼,而漸入隱晦。
? ? ?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這廖廖十字,就這樣壓在心頭。是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水,滾滾東流而去,像極了無法挽留的時空。歷史的長河,滔滔向前,淘盡世間古今風流人物,淘盡朝代的變更替代與繁衰。面對著時空的變遷,在天地之間萬物之中,人生如白駒過隙,蒼茫而無可奈何的感覺,愈加令人感到渺小。無論是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詩十九首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還是張若虛的“但見長江送流水”,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法挽留的悵然之感油然而生。任他豁達豪放,超凡入圣,面對江水,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滋生出無限的感慨。
? ? ? ? 不覺想起明代《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是啊,薛瑩甚是看不破,竟說“誰與問東流?”殊不知,問了又如何?這注定是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徒增蒼涼罷了。還不如放下心緒,來一壺濁酒,且珍惜當下,一笑釋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