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楚東南拆,吳楚東南拆后面一句
今天給各位分享什么楚東南拆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吳楚東南拆后面一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吳楚東南坼”下句是什么?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1)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城西門上,唐開元初張說做岳州刺史時所建,宋時重修。它下臨洞庭湖,為登覽勝地。(2)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3)吳楚:春秋時兩個諸侯國名,其領地約在我國東南部,即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坼(che徹):裂開。(4)乾坤:天地,或指日月。日夜浮:這是形容洞庭湖水浩森無際,波濤洶涌,日夜不停地把天地日月浮動在水面上。《水經·湘水注》:“洞庭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其中。”連上兩句,描繪了洞庭湖的壯闊雄偉的氣勢。(5)親朋:親戚、朋友。無一字:沒有一點音信。字:文字。這里指書信。(6)老病:年老且又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他困居長安時,就已害過肺病,漂泊西南時,又患過風痹,右臂偏硒,左耳已聾,一身都是病痛,出蜀后全家都在水上漂蕩著,所以說“老病有孤舟”。有:在。(7)戎馬:戰馬,這里借指戰爭。代宗大歷三年(7689)八月,吐蕃不斷侵擾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州(今陜西省縣)等地,九月代宗命郭子儀領兵五萬屯駐奉天(今陜西省乾縣)防衛。(8)憑:倚靠。軒:欄桿。
[簡要評析] 大歷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受陰,漂泊在江陵、公安等地。歲暮才從公安來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后所作。詩人憂患余生,這時更加窘困,心情自是郁悶悲涼。但他并沒有停留在個人不幸的哀嘆上,而是把個人的不幸和國家的安危聯系起來,從而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這也正是杜甫計歌藝術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詩一開頭,就以“昔聞”、“今上”起聯,筆調輕快,用極其自然的對偶句,抒寫了登樓時歡暢心情,也點明了詩的題目。因為這是登臨渴慕已久的勝地,心情是愉悅的,所以接著的一聯,詩一開頭,就以“昔聞”、“今上”起聯,筆調輕快,用極其自然的對偶句,抒寫了登樓時歡暢心情,也點明了詩的題目。因為這是登臨渴慕已久的勝地,心情是愉悅的,所以接著的一聯,一氣貫下,以雄健飛動的筆力,描寫了登樓所見的壯麗景色。洞庭煙波,浩森無際,詩人以如椽巨筆,用了十個字,就生動地烘托出了湖水浮天動地、裂楚分吳的壯闊氣勢,駭目驚心。這和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同為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杜甫中開了對洞庭湖實景描繪,運用“空寫”手法,使洞庭湖在詩人筆下,另具壯采,表現為吞吐宇宙、劈劃山川的雄偉意象。后兩聯因面對茫茫湖水,感事悟懷,不禁感慨萬端。詩人羈旅他鄉,關山阻隔,親朋竟無一字,于今既老且病,寄身于一葉孤舟,這是何等的凄慘。詩人畢竟是偉大的。盡管他是這樣的弧苦悲寂,但夢魂縈繞的,還是這苦難的現實。他憂國傷時,唱出了如此感人的肺腑的詩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北望中原,烽煙遍地,國家的危險,人民的痛苦,都在這一聲沉痛的嘆息中,深深地表達了詩人的無限關切和哀傷。纏綿深厚,沉重悲涼。
吳楚東南拆下一句是什么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賞析
1、“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繪了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
2、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
3、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全詩如下: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擴展資料:
譯文如下: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整個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隨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參考資料:登岳陽樓-百度百科
補全唐代詩人杜甫登岳陽樓詩句吳楚東南坼乾坤什么佛
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陽樓》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其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6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三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從前只聽說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沒有得到親朋故舊一字音信,年老體弱之身只剩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擴展資料: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兩聯寫登岳陽樓所見,用凝練的語言,將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和宏偉壯麗的形象真實地描畫出來,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頸聯表現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抒寫出詩人眼睜睜看著國家離散而又無可奈何,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的凄傷。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郁,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杜甫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登岳陽樓(杜甫詩作)
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蓮杜甫把什么登上所見浩瀚無疆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杜甫把岳陽樓觀浩瀚無邊的八百里湖的壯觀景象描寫了出來。
這聯詩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