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農夫什么餓,憫農古詩為什么農夫還餓死
大家好,關于古詩農夫什么餓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憫農古詩為什么農夫還餓死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農夫猶餓死是哪個古詩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補全唐代詩人李紳古風二首詩句四海無閑田農夫什么餓死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
詩人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刻畫了一個不平等的社會所帶來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聲。詩文親切感人,概括卻不抽象。詩中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增強了詩的表現力。所以,這首詩雖然通俗明白,卻不單調淺薄,讓人常讀常新。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是什么意思?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擴展資料
1、出處及原文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憫農》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