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始安哪個州(始興屬于哪個市哪個縣)

回首寒暄2022-11-13 21:40歷史91

今天給各位分享始安哪個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始興屬于哪個市哪個縣進(jìn)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始安城是廣西哪個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設(shè)始安縣,故治在今廣西區(qū)興安縣溶江,轄今廣西桂林、永福、陽朔一帶。

東漢十三部州各州人口、經(jīng)濟(jì)情況

東漢末各州郡人口統(tǒng)計

一、東西兩漢人口分布分析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戰(zhàn)亂都直接導(dǎo)致大量人口消滅和伴隨的巨大物質(zhì)財富的毀滅,三國時期是更是中國人口的一個低谷。資料庫中,我們了解到公元157年東漢人口達(dá)五千六百多萬,大動亂后公元260-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shù)才七百六十余萬,不及原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認(rèn)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yīng)該不會低于1000萬,因為有很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tǒng)計的。

史書公認(rèn)僅曹cao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dá)數(shù)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shù)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yán)В觊g相啖食略盡"。兩年間數(shù)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qū)竟然所剩無幾,一片荒涼。少帝劉協(xié)逃出長安后,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隨駕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袁術(shù)軍認(rèn)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饑。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制造理論根據(jù)。他說吃不認(rèn)識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鸚鵡。程昱向曹cao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干。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漢朝人口綜述: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diào)查皆為戶數(shù)和口數(shù)并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

《漢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03郡國戶口數(shù)總共為戶萬,口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強(qiáng)。

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jiān)察區(qū)來劃分,戶數(shù)超過百萬,口數(shù)超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大致相當(dāng)今陜西關(guān)中平原和黃河下游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占全國的55%。關(guān)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dá)到每平方公里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東平原地區(qū),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qū)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qū)。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陽)—陳留—濟(jì)yin(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nèi)、河?xùn)|—河南—潁川—汝南。這種分布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guān)。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zhàn)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yuǎn)的還到了嶺南地區(qū)。同時南方經(jīng)濟(jì)進(jìn)一步得到開發(fā),人口顯著增加。

據(jù)《后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戶數(shù)超過百萬,口數(shù)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yáng)、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shù)占全國的42.2%,口數(shù)占全國的37.26%。可見經(jīng)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顯著變化。

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yáng)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shù)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于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qū)深入開發(fā)的結(jié)果。而黃河流域除了少數(shù)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而根據(jù)各處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數(shù)如下:

公元105年(東漢永興元年)5325

公元122年(東漢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東漢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東漢永壽二年)5649萬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jìn)入了長期分裂和戰(zhàn)亂時期。黃河流域?qū)医?jīng)兵燹,關(guān)中地區(qū)經(jīng)董卓之亂,“長安城中盡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間關(guān)中無復(fù)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jīng)曹cao和陶謙之間戰(zhàn)爭,“墟邑?zé)o復(fù)行人”。除了戰(zhàn)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qū)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余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yuǎn)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quán)內(nèi)任職的不少是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

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nèi)。如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余萬口”(《后漢書·劉虞傳》)。

三國鼎立局面穩(wěn)定后,遷往遼東的往往復(fù)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后魏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tǒng)治區(qū)內(nèi)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qiáng)迫人民遷居其統(tǒng)治中心的周圍。如建安末曹cao討張魯,進(jìn)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dāng)?shù)厝嗣?萬余口遷至鄴、洛陽;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shù)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后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guān)中。東吳孫權(quán)在建安年間連續(xù)西征盤居在長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dāng)?shù)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后幾次北伐南征,也遷民于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布于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余落。東吳征服山越后,也將越人從山區(qū)遷至平原,總數(shù)約有10余萬人。

經(jīng)三國時期屢年戰(zhàn)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shù)字是相當(dāng)高的。所以據(jù)西晉太康初年(3世紀(jì)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占56.72%,長江流域占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占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權(quán)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nèi)郡、東吳舊都建業(yè)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戶數(shù)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jié)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shù)計算,當(dāng)年蜀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三萬口,蜀魏的比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吳的人口數(shù)計算,吳約二百三十萬口,若假設(shè)前述魏蜀人口不變(因史料考證欠缺,略以三國人口零成長為前提),吳魏比為為百分之五十六。三國時期總?cè)丝诩s767萬,與上述之值并無太大出入。

二、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

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nèi),人口80萬

河?xùn)|,人口57萬

弘農(nóng)人口19萬

京兆(長安)人口28萬

馮翊,人口14萬

扶風(fēng)(陳倉在扶風(fēng)境內(nèi)),人口9萬

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曹cao封劉備為豫州牧?xí)r,正因為劉備在豫州的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劉備又一度屯兵在沛,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張飛會搶走夏侯家的女孩。

陳國,人口154萬

魯國,人口41萬

冀州

魏郡(鄴城、黎陽都在魏郡)人口69萬曹cao平袁氏之后,把鄴作為主要的大本營,后來封魏公、魏王,直至稱帝,國號為魏就來源于此。

鉅鹿人口60萬

常山人口63萬

中山(北平屬中山)人口65萬

安平人口65萬

河間人口63萬

清河人口67萬

趙國人口18萬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萬

兗州

陳留,人口約87萬

東郡(治所在濮陽)人口60萬

東平,人口45萬

任城,人口20萬

泰山,人口44萬

濟(jì)北,人口23萬

山陽,人口60萬

濟(jì)yin(治所在定陶)人口65萬

徐州

東海(治郯,陶謙任刺史時治所在郯,后移彭城)人口70萬

瑯邪,人口57萬(曹cao破呂布后,從瑯邪、東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人口50萬

廣陵,人口41萬

下邳,人口61萬

青州

濟(jì)南人口45萬

平原人口100萬

樂安人口42萬

北海人口15萬

東萊人口48萬

齊國(治臨菑),人口49萬

荊州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南郡(江陵、秭歸、當(dāng)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后來分別被三國分占,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萬

江夏人口26萬

零陵人口100萬

桂陽人口55萬

武陵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

揚(yáng)州

九江(壽chun、合肥都在該郡)人口43萬

丹陽(秣陵在丹陽郡,既后來的建業(yè))人口63萬

廬江人口43萬

會稽人口48萬,后來吳又分出建安郡

吳郡人口70萬

豫章,人口166萬,后來孫策又分出廬陵、鄱陽郡

益州

漢中(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萬,劉備建了上庸郡,孟達(dá)降魏后,為了安置降將,魏分設(shè)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實這些郡不過一個縣的規(guī)模。

巴郡(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廣漢(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后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yin平也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治成都)35萬

犍為,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牂牁26萬

越巂62萬

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云南郡

涼州

隴西(狄道、臨洮都在該郡)人口3萬

漢陽(冀、上邽、西縣都在該郡)13萬

武都8萬

金城8萬

安定3萬

北地1.8萬

武威3.4萬

張掖2.6萬

酒泉1.2萬

敦煌2.9萬

并州

上黨(壺關(guān)在上黨)12萬

太原20萬

上郡2.8萬

西河2萬

五原(九原也屬五原)2.3萬

云中,2.6萬

定襄1.3萬

雁門25萬

朔方0.7萬

幽州

涿郡63萬

廣陽(薊,即beijing,在該郡)28萬

代郡12萬

上谷51萬

漁陽43萬

右北平5萬

遼西8萬

遼東,8萬

玄菟4.3萬

樂浪,25萬

交州(孫權(quán)時又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個州)

南海25萬

蒼梧46萬

郁林

合浦8萬

交趾

九真20萬

曰南,10萬

以上數(shù)字是順帝時的人口數(shù)字,共計4915萬人口,到桓帝時增加到5648萬,漢末到三國時期連年戰(zhàn)亂,人口急劇下降,到三國末年,魏的人口是443萬,蜀94萬,吳230萬,晉初增長到1616萬,也遠(yuǎn)不及東漢時的人口數(shù)。

誰知東漢末年十三州內(nèi)之各郡名稱(詳細(xì).急)

希望對你有幫助東漢三國郡一覽

帶方 帶方

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 樂浪 朝鮮

朝鮮平安南道、黃海南北道、江原道和咸鏡南道地 玄菟 沃沮城

遼寧東部東至朝鮮咸鏡道一帶 趙郡 房子

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市、縣和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區(qū) 上谷 沮陽

河北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西,及內(nèi)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 常山 元氏

河北唐河以南、京廣鐵路線以西(除新樂、正定、石家莊)、內(nèi)丘以北地 魏郡 鄴縣

河北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xiāng)、魏縣、丘縣、成安、廣平,河南渭縣、浚縣、內(nèi)黃及山東冠縣、河北館陶等縣地 廣平 廣平

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xiāng)西北、肥鄉(xiāng)東北一部分地 河間 樂城

河北雄縣及大清河以南,南運(yùn)河以西,南陽、肅寧以東,交河、阜城以北地 巨鹿 陶

河北白洋淀、文安洼南岸,南運(yùn)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xiāng)、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 范陽 涿縣

河北內(nèi)長城以東,永清以西,霸縣、保定市、紫荊關(guān)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區(qū) 中山 盧奴

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和滹沱河以北地區(qū) 右北平土垠 陽平 元城

(西晉)河北館陶、大名縣東部,山東冠縣、莘及舊堂邑、朝城等縣地 遼西 陽樂

河北遷西、樂亭以東,長城以南,遼寧松嶺山以東、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區(qū) 遼東 襄平 昌黎 昌黎

遼寧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qū) 燕郡 薊

北京市城區(qū)、大興、昌平、安次等縣地(戰(zhàn)國時燕全部領(lǐng)土,吳楚之亂后領(lǐng)廣陽郡一地) 廣陽 薊縣

北京大興縣及河北固安縣地 漁陽 漁陽

河北圍場以南、薊運(yùn)河以西、天津市以北、北京市懷柔、通縣以東地區(qū) 邯鄲 邯鄲

河北泜河以南,滏陽河上游和河南內(nèi)黃、浚縣,山東館陶、冠縣西部地區(qū) 泰山 奉高

山東淄博市、長清以南,肥城以東,寧陽、平邑以北,沂源、蒙陰以西地區(qū) 勃海 南皮

天津市、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寧津以東,山東樂陵、無棣以北地區(qū) 城陽 莒縣

山東莒縣、沂南和蒙陰縣東部地 魯郡 魯縣

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 濟(jì)陰 定陶

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qū) 樂安 高苑

山東博興、高青、桓臺、廣饒、壽光 濟(jì)南 東平陵

山東濟(jì)南市、章丘、濟(jì)陽、鄒平等縣地 清河 甘陵

河北清河及棗強(qiáng)、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東平 無鹽

山東濟(jì)寧市、汶上、東平等縣地 東海 郯

(西漢時)山東費(fèi)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qū) 瑯邪 開陽

山東半島東南部 齊郡 臨淄

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平原 平原

山東平原、陵城、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東萊 掖縣

山東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地 北海 劇縣

山東濰坊市及安丘、昌樂、壽光、昌邑等縣 山陽 昌邑

山東獨(dú)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兼有湖東的鄒縣、兗州的一部 襄陽 襄陽

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dāng)陽、遠(yuǎn)安等縣地 江夏

湖北安陸、鐘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地 蘄春 蘄春

湖北羅田、黃岡以東,長江以北地 上庸 上庸

(西晉時)湖北竹山、竹溪及陜西平利縣地 新城 房陵

湖北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地 南郡 公安

(漢時)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 義陽 安昌 武陵 臨沅

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桂陽 郴縣

湖南耒陽以南的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處附近,南包廣東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

昭陵 昭陵

湖南新化以南的資水流域 長沙 臨湘

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 河?xùn)| 安邑

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qū) 樂平 沾縣

(魏時)山西陽泉市、平定、昔陽、和順 新興 九原

(三國)山西五臺山以南,云中山以東,忻縣盂縣以北地 雁門 廣武

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恒山以西,內(nèi)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 西河 茲氏

山西離石、中陽、石樓、汾陽、介休、靈石 上黨 壺關(guān)

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 平陽 平陽

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 太原 晉陽

(秦)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qū) 代郡 高柳

(西漢)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的內(nèi)、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 京兆 長安

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 漢中 南鄭

陜西秦嶺以南,留壩、勉縣以東,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鄖縣、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嶺以北地 魏興 西城

陜西石泉至安康間漢水流域一帶 新平 漆縣

陜西彬縣、長武、永壽和甘肅涇川、靈臺等縣地 馮翊 臨晉 扶風(fēng) 槐里 西平 西都

青海湟源,樂都間湟水流域地 西海 居延

居延海附近一帶 武威 姑臧

(元鼎后)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qū) 武都 下辨道

甘肅武都、成縣、徽縣、西和、兩當(dāng)、康縣及陜西鳳縣、略陽等地 金城 允吾

甘肅省蘭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的河、湟兩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區(qū) 南安 豲道

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地 陰平 陰平

甘肅文縣、武都及四川平武等縣地(川、甘交界白水江流域和四川涪江上游) 張掖 觻得

甘肅永昌以西、高臺以東地區(qū) 隴西 襄武

(西漢)甘肅東鄉(xiāng)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qū) 敦煌 敦煌

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區(qū) 酒泉 祿福

(元鼎后)甘肅疏勒河以東、高臺縣以西地區(qū) 天水 冀縣

甘肅通渭、靜寧、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及天水市西北部、陜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 安定 臨涇

甘肅景泰,靖遠(yuǎn),會寧,平?jīng)觯瑳艽ǎ?zhèn)原及寧夏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縣地 北地 富平 河南 雒陽

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陳郡 陳縣

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柘城等縣地 陳留 陳留

河南東至民權(quán)、寧陵,西到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睢縣地 弘農(nóng) 弘農(nóng)

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陜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弋陽 弋陽

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東,灌河以西及湖北東北角 梁郡 睢陽

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quán)、安徽碭山等縣地 東郡 濮陽

(西漢時)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qū) 潁川 陽翟

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 南陽 宛縣

(漢時)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間地 滎陽 滎陽

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zhèn),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川,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汝南 平輿

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qū) 廬江 舒

(漢時)安徽巢縣、舒城、霍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jì)、黃梅和河南商城等縣地 沛郡 相縣

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 汝陰 汝陰

(西晉時)安徽潁河流域以西和河南新蔡、淮濱等縣地 安豐 安風(fēng)

安徽金寨、霍丘西南及河南灌河流域以東 淮南 壽春

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qū)

譙郡 譙縣

安徽、河南兩省靈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臨川 南城

江西撫州市以南的旴江及宜黃水流域,西至樂安縣境 鄱陽 鄱陽

江西鄱陽湖東岸、進(jìn)賢以東及信江、樂安江流域(婺源縣除外) 安成 平都

江西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 豫章 南昌

江西省地 廬陵 高昌

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 下邳 下邳

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清江市 彭城 彭城

山東微山縣、江蘇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邳縣西北部及安徽濉溪縣東部 廣陵 淮陰

洪澤湖、六合以東,泗陽、寶應(yīng)、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 吳郡 吳縣

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茅山以東,浙江長興、吳興、天目山以東,與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 利城 利城 丹陽 建業(yè)

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qiáng)溪以北地區(qū) 吳興 烏程

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東陽 長山

浙江省金華江、衢江流域 會稽 山陰

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除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地區(qū))及福建全部 臨海 臨海

浙江象山港以南,天臺、縉云、麗水、龍泉以東地區(qū) 南海 番禺

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 東莞

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縣地 珠崖 徐聞

海南島東北部地 始興 曲江

廣東連江、滃江流域以北地區(qū) 高涼 安寧

廣東電白、陽江及恩平等地 蒼梧 廣信

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 合浦 合浦

廣東新興、開平以西南(海南島除外),廣西容縣、橫縣以南地區(qū) 郁林 布山

廣西除桂林、梧州及一部分玉林地區(qū)以外的廣大地區(qū) 桂林 武安

廣西洛清江、融江、柳江、黔江流域地 始安 始安

廣西桂林市、平樂間漓水流域及永福縣等地 零陵 泉陵

湖南邵陽以南的資水上游、衡陽道縣之間的湘江瀟水流域和廣西桂林市、永福以東陽朔以北地 建安 建安

福建省 九德 九德

越南義安省大部和河靜全省 九真

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qū) 日南 西卷

越南中部北起橫山南抵大嶺地區(qū) 交趾 龍編

越南北部 宕渠 宕渠

四川南江、營山、渠縣以東,城口、開江、大竹以西,鄰水以北地區(qū) 汶山 綿虒

四川黑水縣、邛崍山以東,岷山以南,北川灌縣以西地區(qū) 梓潼 梓潼

四川江油、安縣以東,棉陽、鹽亭以北,廣元、劍閣以西,陜西寧強(qiáng)、四川青川以南地區(qū) 越嶲 邛都

云南麗江及綏江兩縣間金沙江以東、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理、石棉、甘洛、雷波以南 巴東 永安

四川開縣、萬縣以東,巫山西部以西長江南北和大寧河中上游 巴郡 江州

四川銅梁、綦江以東,武勝、墊江以南,忠縣、涪陵、南川以西,桐梓以北地區(qū) 巴西 閬中

四川閬中、武勝以東,廣安、渠縣以北,萬源、開江以西地區(qū) 涪陵 涪陵

四川彭水、黔江、酉陽 漢嘉 漢嘉

四川小金川以南,名山縣以西的原西漢蜀郡南境地 蜀郡 成都

(西漢)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康定以南、冕寧以北地 犍為 武陽

四川簡陽和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東,云南會澤、貴州水城、金沙以北地區(qū) 廣漢 雒縣 朱提 朱提

云南會澤東北及貴州威寧、四川高縣一帶(屬國時:云南會澤東北及貴州威寧、金沙一帶) 建寧 味縣

云南中部南盤江流域以西,金沙江(四川會理、會東兩縣以南一段)以南,雙柏、哀牢山以東和新平、華寧以北地區(qū) 永昌 不韋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區(qū) 云南 云南

云南大理和姚安、牟定、大姚、麗江、寧蒗、永勝等縣地 牂柯 故且蘭

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云南東部 云中 云中

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 涿郡 涿縣

(漢平帝)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縣、清苑以東,安平、河間以北,霸縣、任丘以西地區(qū) 益州 滇池

中緬邊境高黎貢山以東,云南洱海以西及姚安、元謀、東川市以南,曲靖、宜良、華寧、蒙自以西,哀牢山以北地 上郡 膚施

無定河流域及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等地 上洛 上洛

陜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 西城 西城

陜西石泉至安康間漢水流域一帶 始平 槐里

陜西咸陽市、戶縣以西,寶雞市、興平以南,秦嶺以北 新安 始新

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 漢陽 冀縣

甘肅定西、隴西、禮縣以東,靜寧、莊浪以西,黃河以南,嶓冢山以北地 頓丘 頓丘

河南清豐、濮陽、內(nèi)黃、南樂、范縣等縣地 襄城 襄城

河南襄城、郟縣、舞陽等縣地 長廣 長廣

山東青島市、嶗山、萊西、海陽、即墨、萊陽等縣地 三川

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qū)

廣西歷史上的古國始安國,有什么歷史?

一.始安國的前身:

(一)始安國的前身,是始安郡。

(二)而始安郡的前身,則是零陵郡的一部分。

那么我們就從零陵郡談起。

三國時期吳國屬地——零陵郡

二. 零陵郡:

(一)零陵名字的由來: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帝 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由此也可知,“零陵”位于蒼梧古國境內(nèi)的九疑山一帶,即今天的廣西北部、湖南南部。

(二)零陵郡的設(shè)立:

①秦朝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即嬴政二十六年),始設(shè)零陵縣;

②漢朝漢文帝末年(即公元前166年),長沙國因無嗣而國除,漢文帝析長沙國而始置零陵郡,郡治設(shè)于零陵縣(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全州縣咸水鎮(zhèn))。

③零陵郡全盛時期(東漢時期)轄八個縣、五個侯國。八個縣即:零陵縣、泉陵縣、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湘鄉(xiāng)縣;五個侯國即:重安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烝陽侯國。

④而其中“始安縣”即是后面所說的“始安郡”的前身和原形。當(dāng)時的“始安縣”,即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轄今天廣西的桂林市區(qū)、永福、陽朔等一帶。

三. “始安郡”的建立:

到了三國時期,廣西地屬吳國。吳國甘露元年(即公元265), 吳國孫皓皇帝分零陵郡南部置始安郡,轄始安縣等7縣,始安城為郡的治所,即今桂林市。

四. “始安國”最早出現(xiàn)(晉朝):

晉朝咸和四年(即公元329年)三月初十日(4月24日) ,始安郡為始安公國。

五. “始安國”——南朝宋王朝時期:

南朝宋王朝時期:

(一)南朝宋大明五年八月初四日(即公元461年8月25日),宋孝武帝之子劉子真受封為“始安王”,食邑2000戶。“始安王”封地就是原來的“始安郡”地域,即今天的桂林市。

(二)南朝宋泰始七年五月初一日(471年6月4日),宋文帝之子建安王劉休仁之子劉伯融襲爵為始安王,食邑1000戶。

六. “始安國”——南朝齊王朝時期:

(一)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時期:齊高帝蕭道成的弟弟蕭道生,死于南朝劉宋王朝,齊高帝蕭道成追封其弟為“始安王”(“始安貞王”)。“始安王”的王位由蕭道生其孫蕭遙光繼承。

(二)“始安王”(“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蕭鸞,后來于公元494年12月5日即南朝齊國皇帝,即齊高宗(齊明帝),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齊第五任皇帝。

七. “始安郡”的撤銷:

(一)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廢始安郡,置桂州總管府于始安城。

(二)到了唐朝時期:唐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桂州為始安郡。

(三)唐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唐肅宗李亨恢復(fù)桂州建制。此后不復(fù)置始安郡。

關(guān)于始安哪個州和始興屬于哪個市哪個縣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1843.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