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哪些詩中有典故 古代詩人杜甫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杜甫的哪些詩中有典故,以及古代詩人杜甫的故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詩中常用的十五個典故(12)
1、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唐·杜甫壯游
2、塵生彤管筆,寒膩黑貂裘。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3、季子黑貂敝,得無妻嫂欺。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佐少府之交廣
4、鵝費義之墨,貂馀季子裘。唐·杜甫搖落
5、北歸沖雨雪,誰憫敝貂裘。唐·杜甫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
6、挈帶看朱紱,開箱睹黑裘。唐·杜甫村雨
7、弊裘蘇季子,歷國未知還。唐·杜甫遠游
杜甫詩三首中的典故
高中杜甫詩三首
1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未引用典故
2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出塞
杜甫詩中常用的十五個典故(14)
滄浪,古水名。典出《楚辭補注》卷第七〈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今譯】 楚國屈原 (名平,字靈均)遭讒被放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帶,臉色憔悴,身體枯瘦,在江畔行走吟詩。一位漁翁見到他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嗎?什么原因落到如此地步呢?”屈原回答:“我之所以被流放,是因為世上的人都混濁只有我清白,眾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漁翁說:“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能夠隨世事一起變更。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您何不也攪起泥沙,揚起波瀾? 既然眾人都喝醉了,您何不也連酒帶糟地飲個酩酊大醉? 為什么冥思苦慮,行為清高,以至于落到這般地步呢?”屈原回答:“我聽說過,剛洗完頭的人,必定彈凈帽子,剛洗完澡的人,必定抖凈衣服。怎能讓干凈的身體去沾染外間的污濁呢? 我寧可投江,葬身魚腹之中,怎能讓一身清白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漁翁聽后莞爾一笑,劃漿而去,唱道:“滄浪河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滌我的帽纓,滄浪河水渾又渾啊,那就洗我的腳吧。”漁翁走遠,不再與屈原交談。
滄浪:指歸隱。唐賈島《重酬姚少府》:“滄浪余將還,知音激所習。”
唐·杜甫北游
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唐·杜甫回棹
唐·杜甫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杜甫解悶十二首
唐·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唐·杜甫魏十四侍御就弊廬相別
唐代詩人杜甫的軼事典故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詩人杜甫的軼事典故,歡迎參考學習!
唐代詩人杜甫的軼事典故
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終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后,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于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后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于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寫道:“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
二、賜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后,后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問題,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賜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