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是如何抒作者的感情的 武陵春的下闋怎么描寫抽象的愁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武陵春是如何抒作者的感情的,以及武陵春的下闋怎么描寫抽象的愁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的(武陵春)表達了詞人什么感情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于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武陵春》這首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極;下片則進一步表現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新穎藝術手法來表達悲愁之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揉造作之嫌,饒有特色。此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一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作品譯文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里劃劃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望采納ww
《武陵春》表達了什么?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
《武陵春》是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以唯美憂傷的筆觸寫盡詩人內心的悲傷與憂愁,而這份憂愁來自于詩人內心對家國處于水深火熱境地的無限擔憂,以及與丈夫陰陽兩隔所受的煎熬。親人離去加上連綿戰火,片刻不得安寧的作者身心俱疲,因此便在暮春時節借凄涼景色寫盡內心的悲傷,表達郁結于心的苦悶與深深的憂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簡單一句話描繪出了一幅暮春風雨過后百花凋零,泥土芬芳的景象,用詞簡潔凝練的同時富有韻味,一位內心愁苦倦于梳妝的閨中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其中已經令人產生無限感思。詩人的形象與表達的情感也在暮春景色的襯托下更加鮮明而強烈。而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更是寫出了景物依舊故人離去的無奈與憂傷。
這首詞不似其他寫閨中怨女對丈夫的思念,李清照的《武陵春》境界更加廣闊,不是一味寫兒女私情,她心中更有對家國的擔憂,心懷天下、腹有詩書的李清照不僅有女性的細膩柔和,也有男兒的廣闊胸懷。這首詞情感的跌宕起伏是男性詩人無法寫出的女兒家特有的情緒,正因為此,這首詞才會在詩詞界始終受到后人的稱贊與學習。
《武陵春》層層深入,由景及人再到情,這是經歷丈夫離世、家財散盡,于戰火連綿中顛沛流離的作者的內心宣泄。再見暮春,景色依舊,故人卻與世隔絕,曾經歲月再難重現,想說點什么還未張口,眼淚卻先一步流滿臉龐,這種哀愁語言表達出來的或許也只是萬分之一。深沉的、強烈的情感便化作了一篇千古傳頌的《武陵春》。
《武陵春》這首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
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生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在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 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半闋側重于外形,下半闋多偏重于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里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 誠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 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于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里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后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詞的下半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游覽的人遂起出游之興, “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 、“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在“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是一時所起,并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在鋪足之后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在這里,上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
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
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
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
新意,各具特色。在這首詞里,李清照說:“只恐雙
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夸張的比喻形
容“愁” ,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
著痕跡。我們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
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于景,
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是怎樣抒發作者感情的
《武陵春》的作者李清扎通過描寫春花凋落表達自己對青春不再的惆悵,借助“雙溪泛輕舟”表達對丈夫去世的無盡悲傷。除了間接抒情,作者同時也有利用直接抒情手法,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使文章的風格既含蓄又直樸,率真 。
希望能幫到你!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