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權書出自哪里 書論 蘇洵
今天給各位分享蘇洵權書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書論 蘇洵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權書》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那是在北宋年間,“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和蘇洵被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父親。著名文學家蘇軾和弟弟蘇轍20歲左右同科中舉,而他們的父親蘇洵卻游蕩到27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但在這以后的十多年間,蘇洵寫了《幾策》、《權書》、《衡論》、《六經論》、《洪范論》、《史論》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成為蜀中名聞遐邇的學者和散文家。蘇軾兄弟中舉那年,蘇洵跟著兒子一道來到汴京,就是后來的開封,拜見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對蘇洵的文章大加激賞,并將其《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獻于朝廷。消息傳出,士人爭相傳誦,模仿其文,一時名動京師,使當時文風為之一變。
蘇洵在京城時,當朝的宰相韓琦曾和他一起談論天下大事,韓琦認為即使漢代的賈誼也無法超過蘇洵。蘇洵曾給韓琦提了很多重要建議,韓琦沒有采納,后來懊悔不已。
蘇洵屢試不第,除晚年做過短期小官之外,平生未曾深涉仕途。但他是一位極其關心國家命運、留意政治的人,他一生著述以策論、史論、兵法為主題,以切合實用為目標,字里行間都寄托著他的人生追求,希望當政者能有所革新,使國家走向富強,從而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
在蘇洵轟動京城的作品中,《權書》不僅在蘇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國古代論述兵法和權謀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治道、兵法、史論為一體,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思想內容。
在《權書》10篇之中,有不少迥異于古人、超絕于時俗的嶄新的見解,比如在書前序言中,一開頭的言詞就表現出蘇洵與普通知識分子的不同。他駁斥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不談論兵法,迷信仁愛正義的軍隊,不必講究戰略戰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
蘇洵認為,假如仁愛正義的軍隊果真不講究戰略戰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的話,那么周武王為什么還要用姜太公的計謀策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仁義之師還要經多次戰斗,最后才能獲勝而停止戰爭,這里如果用的不是正確的戰略戰術,又是什么呢?這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言論,為學子所不敢言。
在《權書》的《心術篇》中,蘇洵提出,只有正義才可以激發士兵,士兵出于正義而發怒,就可以百戰不殆。因而要想讓士兵保持不懈的斗志,就應當使他們在胸中經常聚積著對敵人的憤怒,這就是黃帝打了七十仗,而士兵仍不厭倦的原因。
在《孫武篇》中,蘇洵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觀點出發,將孫武與吳起做了比較,指出孫武的書語言精練而意思詳盡,天下所有的兵法理論都可在其中找到本源,但他帶兵打仗卻不能每戰必勝,甚至最后遭到了失敗的結局。
而吳起的書雖然還不及孫武,但他是一位常勝將軍,所到之處都能取得成功。所以說書上的理論是不能完全相信的,更何況那些只會背誦《孫子兵法》教條的人,怎么可以讓他們來帶兵打仗呢?
又如,蘇洵在《六國篇》中說,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軍隊不
強、作戰失利,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會削弱,這是一條亡國的道路。奉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受到的侵略就越厲害。在這里,蘇洵深刻指出:假使像我們這樣的大國,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情況比當年六國會差得更遠。
在《項籍篇》中,蘇洵認為項羽有奪取天下的才能,而沒有奪取天下的謀略;曹操有奪取天下的謀略,而沒有奪取天下的度量;劉備有奪取天下的度量,而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從巨鹿之戰中就看出項羽的謀略缺乏遠見,度量不夠寬大,因此不必對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諸葛亮放棄荊州到西蜀去,從這個行動看,可以看出他不可能統一天下。
蘇洵的這類觀點,放在那時的社會條件下來看,確實是標新立異的思想。如果當政者能夠認真對待,就會有振聾發聵之效。但那時的現實卻是理學方興,政治保守,對敵妥協,但求茍安。在這樣的環境中,蘇洵的這種帶有離經叛道色彩的思想,是不可能得到當政者青睞的,何況他有些文章確有借題發揮,以古喻今,指桑罵槐的嫌疑。
《權書》中很多名篇,例如《六國》等,議論縱橫,氣勢磅礴,堪稱千古文章之楷模,為歷代文人學士所傳誦,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此外,像《法制》、《強弱》、《攻守》等篇對具體戰略戰術的論述,其中有許多即使在后來看來,仍然是很有價值的見解,應為學習、研究兵法和謀略的人所重視。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
【語譯】 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臉不變色,即使麋鹿在旁邊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
【注釋】 色:指面色。 麋鹿:俗名四不像。 興:起,引申為起舞。 左:近旁。 瞬:看一眼,短時間看。
【出處】 (宋)蘇洵《心術》:“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讜明】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眉洲眉山(今屬四川)人。長于古文,筆力雄健,議論暢明。與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
《心術》,是作者題為《權書》的十篇論文中的一篇。本文根據我國歷代軍事理論和經驗,提出了自己對 用兵的主張。其中有些觀點很有參考價值,如對戰爭要“知理、知勢、知節”,曾給后人很大的啟發。全文提出八條意見,自成段落,但又都圍繞一個中心。文章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所節之句,是講當將領應遵循的法則,應該是首先做好精神、意志的培養。泰山崩,比喻意外的變故;麋鹿興,喻指美好事物的引誘。這是說面對驚嚇和引誘都毫不動心,這樣才可以為將,才能克敵制勝。全句寫得氣勢磅礴,設喻得當,反襯有力,可謂神來之筆。
《權書》作者及主要卷目是什么?
作者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州(今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洵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權書》是傳世的論兵名篇之一。該書取其權衡之義,其內容是分析比較歷代著名戰爭中戰略上的得失。《權書》分上、下卷,共十篇。各篇依次為:《心術》、《法制》、《強弱》、《攻守》、《明間》、《孫子》、《子貢》、《六國》、《項籍》、《高祖》。
《六國論》、《過秦論》這類文言政論文出自哪部杰作?
《六國論》出自宋代蘇洵的《嘉祐集·權書》第八篇。
《過秦論》出自西漢賈誼的《新書》。
1、《六國論》是蘇洵史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2、《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擴展資料:
主要內容:
1、《六國論》借六國滅亡,諷刺當今南宋朝廷與西夏議和,批判了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和茍且偷安.
2、《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后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的結論。
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后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國論》
百度百科-過秦論
六國論蘇洵原文 六國論蘇洵原文及創作背景
1、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2、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5、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6、創作背景:《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蘇洵的代表作及賞析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擅長散文,尤其擅長政論文,議論明暢,有《嘉佑集》傳世,代表作有《九日和韓魏公》。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意思是:我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才成為您的座上客,最為不才。自已的那“蕭蕭華發”同宴上的閃閃金罍相映襯。韓丞相好賢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這種禮遇,多年來清閑無事陪伴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 。從二十七歲開始,發奮苦讀,希望有用于世,卻多次科考不第。
后來,雖 然名動京師,卻沉淪下僚,無法一展抱負,每次佳節均 在愁里度過。曾有的雄心壯志也只有在醉時才略有顯露。 冒雨晚歸而感寒意,難以入睡。韓琦詩中那種久居高位、 賓朋滿座的富貴氣,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閑伴諸儒”的 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余的淡淡閑愁,更激起了蘇洵壯 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擴展資料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出自宋·蘇洵《心術》。
崩,崩塌。即使是泰山崩塌在眼前,大丈夫的臉色也不會改變。
2、 有功而賞,有罪而罰。
出自宋·蘇洵《上皇帝書》。
強調了賞罰必須分明,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人們行善,保證社會的安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于建立了功勞的人就應給予其獎賞,而對于有了過錯或罪行的人就應對其進行懲罰。
3、利之所在,天下趨之。
出自宋·蘇洵《上皇帝書》。
利益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會爭相前往投奔。有了利益,才能有基本的物質條件,百姓才能生存下去。
利益實現了累積,百姓才能求得發展,才能實現富裕。百姓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利益,因此,他們就會趨利而動,隨利而行。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