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的詩有哪些內(nèi)容 張說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張說的詩有哪些內(nèi)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張說是什么朝代的詩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古代詩人張說的簡介
? ? ? ? ?古代詩人張說的簡介
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xué)家,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fù)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仆射,中與有過權(quán)力爭斗,最后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謚號文貞。與(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
生平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yīng)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令張說與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臺監(jiān)及成均祭酒總領(lǐng)此事。昌宗不學(xué)無術(shù),只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gòu)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后,遷右史、內(nèi)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后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與人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此是謀反,并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yīng)允了。當上廷作證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后,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jù)理反駁,最后并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張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為張說是反復(fù)小人,再次鞫審,最后竟被無辜流放于嶺外。
唐中宗復(fù)位后,張說入為兵部員外郎,后轉(zhuǎn)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年709年),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復(fù)授黃門侍郎,當時風(fēng)教頹紊,多以起復(fù)為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贊。服喪期滿,復(fù)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xué)士。
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后,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shù)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余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罪釋放。張說辦事干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贊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這時,尚居?xùn)|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jié)朝臣,朋比為奸,干預(yù)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shù)者上言,五日內(nèi)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侍臣們明白,此事顯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guān)系,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么好。張說則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shè)計,擬搖動?xùn)|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jiān)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zāi)難不生。睿宗聽后十分高興,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jiān)國。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quán)。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權(quán)勢繼續(xù)干預(yù)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她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并出為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鏟除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zhí)颖O(jiān)國,平定禍亂,迄為。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之后,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為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著,張說又使殿中監(jiān)向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xùn)|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誠意。姚崇告發(fā)此事,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颋擢任宰相,張說與其父蘇瓖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颋,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颋讀后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xué)士。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于醫(y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謚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說的詩
【年代】:唐
【作者】:張說
【內(nèi)容】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賞析】:嚴羽有一段論詩名言:“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保ā稖胬嗽娫挕罚╇x了具體作品,這話似玄乎其玄;一當聯(lián)系實際,便覺精辟深至。且以這首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的力作來解剖一下吧。
這是作者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jīng)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云“自洞庭山”相送。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fēng)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謫居送客,看征帆遠去,該是何等凄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這么說。但只說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純乎是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
然而它能令人聯(lián)想到“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張說最著名的十首詩
1、修書院學(xué)士奉敕宴梁王宅賦得樹宇。
2、唐享太廟樂章·大和舞。
3、唐享太廟樂章·永和三首。
4、舞馬詞六首。
5、岳州看黃葉。
6、三月二十日詔宴樂游園賦得風(fēng)宇。
7、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yīng)制。
8、節(jié)義太子楊妃挽歌二首。
9、南中別陳七李十。
10、驓趙侍御。
張說(yuè)(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文學(xué)家。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