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憶吹簫多久可以學會吹(鳳凰臺上憶吹簫音樂)
今天給各位分享鳳凰臺上憶吹簫多久可以學會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鳳凰臺上憶吹簫音樂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鳳凰臺上憶吹簫介紹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牌名,又名“憶吹簫”等。以晁補之詞《鳳凰臺上憶吹簫·自金鄉之濟至羊山迎次膺》為正體,雙調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后段九句五平韻。
2、另有九十七字,九十六字,九十五字的變體。代表作有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
3、北宋新聲,晁補之詞為創調之作。《詞譜》于此調列六體,晁補之詞為正體。《高麗史·樂志》一名“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是詞牌名,代表作是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詞牌來歷】鳳凰臺是潮州八景之一
“古鳳凰臺的由來,傳說是鳳凰山上的鳳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經常到這個江心綠色的沙洲棲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覽沙洲,愛其清靜幽雅,同時倍感潮州文風鼎盛,風物非凡,認為這里應是傳說中鳳凰棲宿之所,絕不是老鴉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鴉洲”改為“鳳凰洲”,并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在鳳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臺,命名為“鳳凰臺”。自此,這里成為游人徘徊難離的名勝。” 之后才有了鳳凰臺上憶吹簫,取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故事為名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于依稀仿佛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與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這就是鳳凰臺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臺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臺。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后,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關于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于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后來的《東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臺,就是玉女梳妝臺;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后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格律】
⊙●○○(句)
⊙○⊙●(句)
⊙○⊙●○△(平韻)
●●○○●(句)
⊙●○△(協平韻)
⊙●⊙○⊙●(句)
○●●(豆)
⊙●○△(協平韻)
○○●(豆)
○○●●(句)
⊙●○△(協平韻)
○△(協平韻)
⊙○●●(句)
○●●○○(句)
⊙●○△(協平韻)
●⊙○○●(句)
⊙●○△(協平韻)
⊙●⊙○⊙●(句)
○⊙●(豆)
⊙●○△(協平韻)
○○●(豆)
○○●⊙(句)
⊙●○△(協平韻)
【代表作】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釋】:
金猊(ni泥):獅形銅香爐。
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寶奩(lian連):華貴的梳妝鏡匣。
者:通這。
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
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賞析】:
本詞抒寫惜別的深情和刻骨銘心的懷念。上片寫不忍丈夫離去,著意刻畫慵懶的情態,下片著重寫懷念和癡情。筆觸細膩生動,抒情極凄婉。上片開頭五句只寫一個“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換新香點燃,一慵也;被也不疊,任憑胡亂攤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連頭也不愿梳,何談化妝,三慵也;梳妝匣上落滿灰塵,懶得擦,懶得動,四慵也;日上簾鉤,人才起床,五慵也。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原來是“生怕離懷別苦”。這句為全詞之眼,在上片的中間位置,括上而啟下。表現出夫妻離別前一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復雜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多少事,欲說還休”。體現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楊慎評此句說:“‘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楊慎批點本《草堂詩余》卷四)。可謂深得其心。因為告訴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煩惱而已,故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深情啊!歇拍三句為上片之警策,本來因怕分別才容顏瘦損,但作者偏不直接說出。“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彌足矣。下片設想別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躍,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餞行的過程,直接寫別后的情景。“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以下三句近乎癡話。流水本是無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這樣寫,才突出詞人的孤獨與癡情。一是寫出終日在樓前凝眸遠眺,或盼信或望歸。二是樓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證明體驗她的癡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結拍三句用頂真格將詞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確,與上片結拍的寫法屬同一機抒。深際飛評云:“清風朗月,陡化為楚云巫雨,阿閣洞房,立變為離亭別墅”(《草堂詩余》正集卷三)。全詞心理刻畫十分細膩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學中實屬難能可貴。
【簡析】
一般寫離情,總是著重寫別時如何難舍難分,此詞則截取別前別后的兩個橫斷面。別前詞人神情慵怠,懶于梳妝,表達了害怕離別的心態。中間進行大幅度跳躍,過渡到別后。此時丈夫趙明誠遠去,詞人被重重煙霧所封鎖,天天倚樓凝望樓前流水,覺得流水也對她的離別表示同情和憐憫。
詞牌鑒賞之《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又名憶吹簫。其名字來源于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小女弄玉,精通音律,當公主及笄之后,堅持要找一位精通音律的老公。?在某個夜晚,當弄玉在吹笙時,依稀聽到有人用簫聲相和,穆公派人去尋訪,一直尋訪到華山,終于在樵夫口中打聽到此人。故事的結局帶有神奇色彩,說是弄玉和蕭史兩人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這故事的結局當然是鬼話,但這個詞牌卻由此而誕生。
????????此詞以晁補之詞《自金鄉之濟至羊山迎次膺》為正體,另有多種變體,秉承一貫風格,不講變體。此詞據老夫推斷,此詞最早應以曲存之。?估計當初的琴曲已經失傳了。
晁補之此詞雖為開山之作,其詞境并不高闊,其詞意也不深遠。故沒有興趣將其放到此文作鑒賞。要論此詞代表,還當數李易安所填之《香冷金猊》,茲摘錄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易安詞寫愁,卻是層層深入,既能一筆蕩開,又能瞬間收回,在此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馮延巳《鵲踏枝》),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由此,令我想起李清照《醉花陰》里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基于詩詞不可達詁,故我在品鑒這些詞牌之時,盡力不作解釋,因為一千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鳳凰臺上憶吹簫,能填寫出名的很少,而清代賀雙卿巧妙使用了多處疊字,把感情推向無可企及的高度,這種使用高超文學技巧的詞自當摘錄如下:
????????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
????????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
????????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
????????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
????????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
????????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另外,尚有清納蘭性德所填二首,無新意,不作摘錄。
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
晁補之(宋)
鳳凰臺上憶吹簫
才短宮慵,命奇人棄,年年故里來遠。記往歲、蓮塘送我,遠赴荊蠻。莫道風情似舊,青鏡里、綠鬢新斑。佳人怪,把盞為我,微斂眉山。從來嗣宗高韻,獨見賞,青云憂絕塵間。謾回首、平生醉語,一夢驚殘。莫笑移花種柳,應備辦、投老同閑。縱枯槁,松檜奈得霜寒。
“鳳凰臺上憶吹簫”是宋詞中的詞牌名,其中最有名的一闌詞當屬婉約派掌門人李易安所作。一句:“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堪稱千古絕唱。“鳳凰臺上憶吹簫”,亦是古代流行一時的洞簫曲,與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齊名。關于鳳凰臺,其實還有一個很美麗的歷史典故。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于依稀仿佛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與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這就是鳳凰臺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臺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臺。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后,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關于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于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后來的《東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臺,就是玉女梳妝臺;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后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雙調,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體。前段皆十句,四平韻;后段九至十一句,四或五平韻。
《鳳凰臺上憶吹簫》翻譯及賞析
導語:《鳳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概作于詞人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鳳凰臺上憶吹簫》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釋
⑴金猊(ni泥):獅形銅香爐。
⑵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⑶寶奩(lian連):華貴的梳妝鏡匣。
⑷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
⑸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譯文
獅子造型的銅爐里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賞析
這首詞概作于詞人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繡被翻紅浪。”說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卷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致。“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三句工煉沉穩,在舒徐的音節中寄寓著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慵者,懶也。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松,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在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癡情一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后,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多么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曲》。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臺。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鳳臺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后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后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癡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癡人癡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凝眸處,怎么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游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后,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后,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癡”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