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吾多少 賀新郎吾甚吾衰矣
大家好,關于賀新郎吾多少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賀新郎吾甚吾衰矣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及翻譯賞析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注釋 賀新郎:后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仆:自稱。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嫵媚:瀟灑多姿。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濁醪(lao):濁酒。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鑒賞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淵明《停云》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 宋詞 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余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后借染有主體感 *** 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里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 南宋 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讀者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落職閑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時的作品,是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云」,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后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
詩詞作品: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詩詞作者:【 宋代 】 辛棄疾 詩詞歸類: 【宋詞三百首】、【典故】、【言志】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作者] 辛棄疾 ? [朝代] 宋代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標簽: 典故 言志 詞 其他 目的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譯文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注釋
賀新郎:后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
仆:自稱。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
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
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嫵媚:瀟灑多姿。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
濁醪(láo):濁酒。
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相關內容
創作背景作者:佚名這首詞是辛棄疾落職閑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時的作品,是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云”,...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作者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清平樂·村居
○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辛棄疾更多作品
毛澤東的《賀新郎》的全文翻譯
出自《賀新郎·別友》,是毛澤東1923年12月創作的一首詞。詞中采用了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全文譯文如下:
揮手從此離去。離別前凄然相向,傾訴離苦讓人如何承受。
我看你眼角眉梢,強忍熱淚滿是哀怨。知道你對上次的那封書信還有誤會。
但是誤會再大也只是過眼即逝的云霧,在這人世間,能夠稱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
有病需要救治,上蒼可知道?早晨東門路上被霜覆蓋著,橫塘之上還有半天殘月,顯得如此凄清。
汽笛聲響令人腸斷,從此天涯孤旅。割斷愁思恨縷,參加到革命中去吧。
讓我們像昆侖山的峭壁倒塌,臺風掃蕩寰宇一樣。在將來的斗爭中相會,讓我們比翼雙飛。
原文如下:
賀新郎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詩詞注釋如下:
①去:離開。揮手從茲去: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
②熱淚欲零:零,與“零落”的零同義,也是落的意思。
③書語:信中的話語。季世昌先生說他所見手跡:“書語”又作“詩句”,證明毛澤東與楊開慧的誤會由贈詩引起。
④云霧:比喻前句的誤會。
⑤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為“重感慨,淚如雨”。(病:也指誤會。)
⑥東門路:古詩詞中指離別之路,也指斗爭之路。這里又雙關通往長沙東門之小吳門火車站的道路。
擴展資料:
本詞又名《賀新郎·贈楊開慧》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在會上批判了“左”傾機會錯誤的觀點,使大會解決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秘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恒惕的斗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
就在毛岸青誕生后,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于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時楊開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澤東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們自然會有一種難舍難分的依戀之情,但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們還是毅然分別。
于是,他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據此,本詞可能作于這年12月底離開長沙的時候。當時革命形勢在上升,作者“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預想的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在詞中“昆侖崩絕壁”、“臺風掃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強烈的表現。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賀新郎·別友
賀新郎·吾少多奇節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賀新郎·吾少多奇節
[作者] 劉克莊 ? [朝代] 宋代
吾少多奇節。頗揶揄、玉關定遠,壺頭新息。一劍防身行萬里,選甚南溟北極。看塞雁、銜來秋色。不但槊棋夸妙手,管城君、亦自無_敵。終賈輩,恐難匹。
酒腸詩膽新來窄。向西風、登高望遠,亂山斜日。安得良弓并快馬,聊與諸公角力。漫醉把、欄干頻拍。莫恨寒蟾離海晚,待與君、秉燭游今夕。歡易買,健難得。
《賀新郎·吾少多奇節》作者劉克莊簡介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號后村,莆田人,初為靖安主薄,后長期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應民生之作。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劉克莊的其它作品
○ 憶秦娥·梅謝了
○ 沁園春·夢孚若
○ 長相思·惜梅
○ 卜運算元·片片蝶衣輕
○ 清平樂·風高浪快
○ 劉克莊更多作品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典故
導語: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于此。以下我為大家介紹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典故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典故
辛棄疾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亭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1: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被罷,59歲,此詞仿陶氏《停云》“思親懷友”之意,閑居鉛山縣自造“停云堂”感懷而作。
(1)辛棄疾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請列舉此詞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
(3)此詞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李白、陶淵明、劉邦、孔子、張融(答對1個得1分,滿3分為止)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
結構:照應開頭(1分)
內容:進一步說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獨的處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涼的氣氛中又表現了豪放不羈的風格,引人沉思,意味無窮(1分)。
(3)(4分)
悲:年老體衰,知已零落,思親懷友,孤獨愁悶。1分;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怨恨與狂放。(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憤:抨擊醉生夢死、沽名釣譽之人,抒發統一國土的豪情壯志(1分)。
二
【注】陶淵明有《停云》詩,寫飲酒與思念親友之事。
1.詞的上片,詞人感慨“衰矣”的原因有哪些?請加以概括。(4分)
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詞的下片,詞人表達了哪些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知交零落殆盡(交游零落)(2分);年華老去(1分);壯志未酬(1分)。
2.擬人(2分),對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對追名逐利者的譏諷之憤;積極進取,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慨。
三
(1)“白發空垂三千丈”,化用了李白《秋浦歌》的詩句“ 白發三千丈 , 緣愁是個長 ”表達了 蹉跎歲月的 感受;“我見青山多嬌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化用了李白“獨坐敬亭山”詩句“ 相看兩不厭 , 惟有敬亭山 ”表達了 物我兩相愉悅 之情。
(2)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嬌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而岳珂批評他“前后兩腔,用語相似”。你同意岳珂的意見么?為什么?
答:不同意,這兩聯從句式特點上看有相似之處,但意境不同。上一聯是寫“物”與“我”的關系,下一聯是寫“古”與“今”的關系;上一聯為物我相融,下一聯為古今一體;上一聯是橫向的空間聯系,下一聯是縱向的時間聯系。
四
1.辛棄疾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請列舉此詞典故涉及到的人物?(兩個即可)(2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2分)并簡要指出此詞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李白、陶淵明、劉邦、孔子、張融(答對1個得1分,滿2分為止)
2.結構:照應開頭(1分)內容:進一步說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獨的處境和寂寞心情(1分),或悲涼的氣氛中又表現了豪放不羈的風格,引人沉思,意味無窮(1分)。
情感:悲:年老體衰,知已零落,思親懷友,孤獨愁悶。1分;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怨恨與狂放。(1分)。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憤:抨擊醉生夢死、沽名釣譽之人,抒發統一國土的豪情壯志(1分)。
注釋
賀新郎:后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
仆:自稱。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
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
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嫵媚:瀟灑多姿。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
濁醪(láo):濁酒。[2]
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參考譯文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落職閑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時的作品,是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云”,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后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
賞析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
詞的上片敘述詞人面對青山產生的種種思緒,感慨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落寞之情展露無遺。上片一開頭以“思親友”起意,在年近六十,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的情況下,嘆“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此處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英雄遲暮的無奈,又凸顯他可以飲酒避害,與陶潛神交的快意。“悵”字寫出了詞人難覓知音的孤獨與迷惘,充分體現了詞作沉郁的意境。與此對應,“只今馀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同樣表現了詞人知交漸少的境遇和落落無為的半生坎坷。第三、四句連用典故,豪情在憂憤中顯現。無可奈何任白發空垂,詞人的悲憤理所當然,可他仍能將“人間萬事”付之于“一笑”,這份豪情卻是無人能及!第四句詞人以設問開頭,又與典故中喜權欲的桓溫相比,引出詞人寄情山水的情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詞人借此告誡自已要像青山那樣忘乎情感,才會跟青山一樣寧靜祥和、嫵媚動人、超然灑脫、充滿青春的活力。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借飲酒抒懷,抒發清心淡泊的高尚節操和超凡脫俗的狂放個性。“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便是詞人對陶淵明《停云》的化用,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感嘆已是無人如陶淵明一般知酒。這里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當年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之中那些沉酣于酒的名士,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政客。在這種污濁環境下,陶淵明知音難覓,詞人亦是如此。國勢衰微,詞人想起劉邦,“云飛風起”輕松的一筆,卻也寫出了無比豁達的心胸和愛國之情。由這一句起詩的意境大為開闊,詩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轉為沉靜,再轉為高蹈的靈魂歷險,從此,再不受凡俗的羈絆和誘惑。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借張融典故,以他之“狂”,顯示了詞人難覓知音而心中憤慨不平,道盡了詞人特立獨行的超逸豪放,點名了詞人胸中的慷慨激越。只有襟懷磊落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坦蕩不羈的句子,這并非小看古人,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于萬一。結句“二三子”與詞首呼應,再次表明自己知心朋友稀少。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不妨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他們都能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詞人“思親友”思的就是這“二三子”。
這首詞幾乎句句用典,卻能熟練化用典故和前人詞句,渾然天成,有千錘百煉之功。全詞在典故的層疊中抒發了詞人無人能及的豪放情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