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東野序有多少字(送孟東野序的大意)
很多朋友對于送孟東野序有多少字和送孟東野序的大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求一篇古文:字數不少于100,不多于150,除了特定助詞不要有重復的字,詩,詞,賦均可。
送孟東野序
韓愈 (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野,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言哥)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明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譯文
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鳴,草木沒有聲音,風吹觸動它而鳴。水沒有聲音,風吹蕩它而鳴。水波涌起,是被外力激起的;水流急速,是由于受到阻塞;水的沸騰,是由于用火煮它。鐘磬本來沒有聲音,敲擊它而鳴。人的發表言論也是這樣,有不得已的感受而后言論,他的歌唱是有思緒的,他的痛哭是有所懷抱的。所有從口中發出的聲音,大概都是由于有不平的吧!音樂,是把郁結于內心的向外傾泄,選擇那些善鳴的器物而利用它們來鳴。鐘、磬、琴瑟、簫、笙、塤、鼓、木等八類樂器,是器物中善鳴的。天的四時也是這樣,選擇那些善鳴的而利用他們來鳴。所以利用鳥在春天鳴,利用雷在夏天鳴,利用昆蟲在秋天鳴,利用風在冬天鳴。春夏秋冬推移變化,它們必定有不得其平的地方呀!對于人也是這樣的。人的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又是它的精華了,尤其要選擇那些善鳴者而假用他們來鳴。在唐堯、虞舜時代,咎陶、大禹,他們是善鳴的,就用他們鳴。夔不能用文辭來鳴,而能自用《韶》來鳴。夏王太康敗德,他的五個弟弟用歌來鳴之。伊尹為殷商鳴,周公為周朝鳴。所有記錄在《詩》、《書》等六藝中的文章,都是鳴得很好的。周朝衰微,孔子這些人為此而鳴,他們的言論影響巨大而深遠。解釋經義的書上說“上天要讓孔夫子成為制作法度曉諭人民的人”,這難道能不信嗎?在這之后,莊子用他那廣大而不著邊際的文辭來鳴。楚國是大國,它滅亡了,有屈原來鳴。臧孫辰、孟軻、荀況,是用儒家之道來鳴的。楊朱、墨翟、管仲、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這一班人,都是用他們的學說來鳴。秦朝的興盛,有李斯鳴之。漢朝的時候,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是最善于鳴的。之后魏、晉時,鳴的人都趕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斷絕。就是其中那些善于鳴的,他們的聲音寡味而浮淺,他們的節奏頻繁而急促,他們的文辭無節制而悲傷,他們的思想松弛而放蕩,他們運用言辭雜亂而沒有條理。這是上天厭憎他們的品行而不予關注嗎?為什么不鳴他們所善鳴的呢?唐朝有了天下后,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用他們的特長來鳴。生在他們后面的孟郊,字東野,開始以他的詩來鳴。他的詩中有的(水平)高于魏晉,努力不懈趕上了古人;孟郊詩歌以外作品也接近漢的水平。跟隨我一起游學的,李翱、張籍就更杰出了。這三個人的鳴的確很好,但還不知道天要調諧他們的聲音而使他們鳴國家的興盛呢,還是要使他們身受窮困饑餓,心思愁苦而自鳴他們個人的不幸呢?這三個人的命運,決定于天意。他們位高又有什么可喜,他們位低又有什么可悲?東野任職到江南,好像心有郁悶而未釋,所以我用命運決定于天意的話來寬慰他。
《送孟東野序》翻譯
《送孟東野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陽縣尉而作的一篇贈序。全文主要針對孟郊“善鳴”而終生困頓的遭遇進行論述,作者表面上說這是由天意決定的,實則是一種委婉其辭的含蓄表達,是指斥當時的社會和統治者不重視人才,而不是在宣揚迷信。文章屢用排比句式,抑揚頓挫,波瀾層疊,氣勢奔放;而立論卓異不凡,寓意深刻,是議論文中的佳制。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送孟東野序》翻譯,歡迎閱讀。
《送孟東野序》
作者: 韓愈
[唐]韓愈
【題解】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中唐著名詩人。他壯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懷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此文加以贊揚和寬慰,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的感慨和不滿。文章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全序僅篇末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其他內容都憑空結撰,出人意外,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顯得空疏游離,體現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歷數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為“雄奇創辟,橫絕古今”。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注釋
(1)激:阻遏水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后世也用以稱石堰之類的擋水建筑物為激。
(2)炙:烤。這里指燒煮。
(3)假:借助。
(4)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制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也稱“八音”。如鐘屬金類,罄屬石類,瑟屬絲類,簫屬竹類,笙屬匏類,塤(xūn)屬土類,鼓屬革類,柷(zhù)屬木類。
(5)推敚(duó):推移。敚,同“奪”。
(6)唐、虞:堯帝國號為唐,舜帝國號為虞。
(7)咎陶(gāo yáo):也作咎繇、皋陶。傳說為舜帝之臣,主管刑獄之事。《尚書》有《皋陶謨》篇。禹:夏朝開國君主。傳說治洪水有功,舜讓位于他。《尚書》有《大禹謨》、《禹貢》篇。
(8)夔(kuí):傳說是舜時的樂官。
(9)《韶》:舜時樂曲名。
(10)五子: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太康耽于游樂而失國,五子作歌告誡。《尚書》載有《五子之歌》,系偽托。
(11)伊尹:名摯:殷湯時的宰相,曾佐湯伐桀。《尚書》載有他所作《咸有一德》、《伊訓》、《太甲》等文。或說系后人偽作。
(12)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輔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禮作樂。《尚書》載有他《金縢》、《大誥》等多篇文章。
(13)六藝:漢代以后對《詩經》、《尚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稱。
(14)孔子: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
(15)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語出《論語·八佾》。木鐸,木舌的鈴。古代發布政策教令時,先搖木鐸以引起人們注意。后遂以木鐸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16)莊周:即莊子,戰國時宋國蒙(今山東蒙陰縣)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荒唐:漫無邊際,荒誕不經。《莊子·天下》篇說莊周文章有“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的特色。
(17)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后遭讒被貶。楚頃襄王時,國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著有《離騷》等不朽詩篇。
(18)臧孫辰: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左傳》、《國語·魯語》載有他的言論。孟軻:即孟子。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孟子》。荀卿:即荀子。戰國時趙國人,儒家學者,著有《荀子》。
(19)楊朱:字子居,戰國時魏國人。其說重在為我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翟(dí):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說的創始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其言行主要見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人,輔佐齊桓公稱霸。后人輯有《管子》一書。晏嬰: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賢相,以節儉力行,顯名諸侯。其言行見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戰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的始祖,相傳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經》)即其所作。申不害:戰國時鄭國人。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國治兵強。其說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韓非:戰國時韓國公子,后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著名法家代表,其說見《韓非子》。慎到:戰國時趙國人,著有《慎子》。田駢(pián):戰國時齊國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鄒衍:戰國時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時稱“談天衍”。尸佼:戰國時晉國人。著有《尸子》,《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孫武:即孫子。春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張儀:戰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時入秦為相,主“連橫”說,游說六國與秦結盟,以瓦解“合縱”戰略。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曾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
(20)李斯:戰國時楚國人。秦始皇時任廷尉、丞相。他對秦統一天下起過重要作用。有《諫逐客書》。
(2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成都人。著名辭賦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揚雄:字子云,西漢成都人。辭賦家,著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又有《太玄》、《法言》等專著。
(22)節數(shuò):節奏短促。
(23)弛以肆:弛,松弛,引申為頹廢。肆,放蕩。
(24)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詩人,韓愈《薦士》詩稱其“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陳伯玉集》。蘇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寶年間(742—756)進士。詩文散見于《全唐詩》、《全唐文》。元結:字次山,河南洛陽人。有《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觀:字元賓,趙州贊皇人。792年(貞元八年)與韓愈同登進士第。擅長散文,有《李元賓文集》。
(25)浸淫:逐漸滲透。此有接近意。
(26)李翱:字習之,隴西成紀人。他是韓愈的學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張籍:字文昌,吳郡人。善作樂府詩,有《張司業集》。
(27)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
送孟東野序文言文翻譯
導語:《送孟東野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陽縣尉而作的一篇贈序。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送孟東野序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送孟東野序
唐代: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譯文
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震蕩它就發出聲響。水浪騰涌,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言。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音樂,是人們心中郁悶而抒發出來的心聲,人們選擇最適合發音的東西來奏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樂器,是各類物質中發音最好的。上天對于一年四季也是這樣,選擇最善于發聲的事物借它來發聲。因此春天讓百鳥啁啾,夏天讓雷霆轟鳴,秋天讓蟲聲唧唧,冬天讓寒風呼嘯。一年四季互相推移變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類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它的精華,所以尤其要選擇善于表達的人,依靠他們來表達意見。在唐堯、虞舜時,咎陶、禹是最善于表達的,因而借助他倆來表達。夔不能用文辭來表達,他就借演奏《韶》樂來表達。夏朝的時候,太康的五個弟弟用他們歌聲來表達。殷朝善于表達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達的是周公。凡是記載在《詩經》、《尚書》等儒家六種經典上的詩文,都是表達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時,孔子這類人表達看法,他們的聲音洪大而傳播遙遠。《論語》上說:“上天將使孔子成為宣揚教化的人。”這難道不是真的嗎?周朝末年,莊周用他那廣大無邊的文辭來表達。楚國是大國,它滅亡時候的情景靠著屈原的創作來表達。臧孫辰、孟軻、荀卿等人用他們的學說來表達。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這些人,都通過各自的主張來表達。秦朝的興起,李斯是表達者。在漢朝,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是其中最善于表達的人。此后的魏朝、晉朝,能表達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絕跡。就其比較好的人來說,他們作品的聲音清輕而虛浮,節奏短促而急迫,辭藻艷麗而傷感,志趣頹廢而放曠;他們的文辭,雜亂而沒有章法。這大概是上天厭棄這個時代的丑德敗行而不愿照顧他們吧?為什么不讓那些善于表達的人出來表達呢!
唐朝建立以后,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憑他們的出眾才華來表達心聲。其后還活著的人當中,孟郊開始用他的詩歌來表達感情。這些作品超過了魏晉,有些經過不懈的努力已達到了上古詩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漢朝的水準。同我交往的人中間,李翱、張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們三位的文辭表達確實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將應和他們的聲音,使他們作品表達國家的強盛呢,還是將讓他們貧窮饑餓,愁腸百結,使他們作品表達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們三位的命運,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東野將到江南地區去就任縣尉,心里好像有想不開的地方,所以我講這番命由天定的話來解開他心中的疙瘩。
注釋
(1)激:阻遏水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后世也用以稱石堰之類的擋水建筑物為激。
(2)炙:烤。這里指燒煮。
(3)假:借助。
(4)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制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也稱“八音”。如鐘屬金類,罄屬石類,瑟屬絲類,簫屬竹類,笙屬匏類,塤(xūn)屬土類,鼓屬革類,柷(zhù)屬木類。
(5)推敚(duó):推移。敚,同“奪”。
(6)唐、虞:堯帝國號為唐,舜帝國號為虞。
(7)咎陶(gāo yáo):也作咎繇、皋陶。傳說為舜帝之臣,主管刑獄之事。《尚書》有《皋陶謨》篇。禹:夏朝開國君主。傳說治洪水有功,舜讓位于他。《尚書》有《大禹謨》、《禹貢》篇。
(8)夔(kuí):傳說是舜時的`樂官。
(9)《韶》:舜時樂曲名。
(10)五子: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太康耽于游樂而失國,五子作歌告誡。《尚書》載有《五子之歌》,系偽托。
(11)伊尹:名摯:殷湯時的宰相,曾佐湯伐桀。《尚書》載有他所作《咸有一德》、《伊訓》、《太甲》等文。或說系后人偽作。
(12)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輔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禮作樂。《尚書》載有他《金縢》、《大誥》等多篇文章。
(13)六藝:漢代以后對《詩經》、《尚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稱。
(14)孔子: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
(15)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語出《論語·八佾》。木鐸,木舌的鈴。古代發布政策教令時,先搖木鐸以引起人們注意。后遂以木鐸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16)莊周:即莊子,戰國時宋國蒙(今山東蒙陰縣)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荒唐:漫無邊際,荒誕不經。《莊子·天下》篇說莊周文章有“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的特色。
(17)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后遭讒被貶。楚頃襄王時,國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著有《離騷》等不朽詩篇。
(18)臧孫辰: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左傳》、《國語·魯語》載有他的言論。孟軻:即孟子。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孟子》。荀卿:即荀子。戰國時趙國人,儒家學者,著有《荀子》。
(19)楊朱:字子居,戰國時魏國人。其說重在為我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翟(dí):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說的創始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其言行主要見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人,輔佐齊桓公稱霸。后人輯有《管子》一書。晏嬰: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賢相,以節儉力行,顯名諸侯。其言行見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戰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的始祖,相傳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經》)即其所作。申不害:戰國時鄭國人。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國治兵強。其說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韓非:戰國時韓國公子,后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著名法家代表,其說見《韓非子》。慎到:戰國時趙國人,著有《慎子》。田駢(pián):戰國時齊國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鄒衍:戰國時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時稱“談天衍”。尸佼:戰國時晉國人。著有《尸子》,《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孫武:即孫子。春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張儀:戰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時入秦為相,主“連橫”說,游說六國與秦結盟,以瓦解“合縱”戰略。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曾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
(20)李斯:戰國時楚國人。秦始皇時任廷尉、丞相。他對秦統一天下起過重要作用。有《諫逐客書》。
(2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成都人。著名辭賦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揚雄:字子云,西漢成都人。辭賦家,著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又有《太玄》、《法言》等專著。
(22)節數(shuò):節奏短促。
(23)弛以肆:弛,松弛,引申為頹廢。肆,放蕩。
(24)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詩人,韓愈《薦士》詩稱其“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陳伯玉集》。蘇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寶年間(742—756)進士。詩文散見于《全唐詩》、《全唐文》。元結:字次山,河南洛陽人。有《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觀:字元賓,趙州贊皇人。792年(貞元八年)與韓愈同登進士第。擅長散文,有《李元賓文集》。
(25)浸淫:逐漸滲透。此有接近意。
(26)李翱:字習之,隴西成紀人。他是韓愈的學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張籍:字文昌,吳郡人。善作樂府詩,有《張司業集》。
(27)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
賞析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中唐著名詩人。他壯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懷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此文加以贊揚和寬慰,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的感慨和不滿。
文章內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論述“物不平則鳴”的道理。從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動而發出聲音,論及人的言論、歌、哭,都是因為有所不平的緣故。
第二段,列舉自然界多種現象論證“不平則鳴”的觀點。例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樂器,就是最善于發出聲音的東西;而上天則用鳥鳴、雷鳴、蟲鳴、風聲來告訴人一年四季的推移。這就為下文闡述“人也亦然”打下論證的基礎。
第三段,論證人也如此,不平則鳴。文章承接上文,從自然界論及人類社會,從唐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談到隋、唐,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論證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點。
第四段,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情懷的人。作者發問: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優秀詩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憂愁,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發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
文章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全序僅篇末用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其他內容都憑空結撰,出人意外,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顯得空疏游離,體現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歷數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為“雄奇創辟,橫絕古今”。
送孟東野序的作品賞析
文章內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論述“物不平則鳴”的道理。從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動而發出聲音,論及人的言論、歌、哭,都是因為有所不平的緣故。
第二段,列舉自然界多種現象論證“不平則鳴”的觀點。例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樂器,就是最善于發出聲音的東西;而上天則用鳥鳴、雷鳴、蟲鳴、風聲來告訴人一年四季的推移。這就為下文闡述“人也亦然”打下論證的基礎。
第三段,論證人也如此,不平則鳴。文章承接上文,從自然界論及人類社會,從唐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談到隋、唐,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論證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點。
第四段,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情懷的人。作者發問: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優秀詩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憂愁,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發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
文章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全序僅篇末用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其他內容都憑空結撰,出人意外,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顯得空疏游離,體現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歷數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為“雄奇創辟,橫絕古今”。
韓愈首先著重分析了“鳴”的產生原因,從自然界的草木金石、風雨雷電之類到人類社會中的三皇五帝、至圣先賢,作者一口氣用了三十八個“鳴”字,其中文筆千變萬化,議論恣肆縱橫,恰如清代吳調侯、吳楚材所評,是“如龍之變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鱗逐爪觀之。”韓愈在此以潑墨之法述古編新、竭力鋪陳的用意就在于要以本文“不平則鳴”的中心論點去對孟郊進行一次思想上、心理上的說服、啟發,因而這其中包含這樣幾層意思: 一是不要認為自己不該“鳴”,認為今日之不幸均因“鳴”字而起; 二是“鳴”乃天性,想不“鳴”也難做到,不如當個“鳴之善也者”,三是為世所用則“鳴”“國家之盛”,為世所疾則“自鳴其不幸”,兩者無不可。總而言之,韓愈以古今萬物為例,說明的正是一個極普通但卻很重要的道理,即為人不能不“鳴”,為文人更不可不善“鳴”,至于“幸”與“不幸”,在“上”還是在“下”,那就不必強求了。依此看來,韓愈在此文中所闡發的理論基本上還是沒有超出儒家“窮達”之說的范圍。
在分析了“鳴”的產生原因之后,韓愈又從“鳴”的“善”與“不善”入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者涉及三代,論述百家,以“鳴”字為經線,用旁逸側出之筆,突兀崢嶸之法。時抑時揚地表達出自己對歷代名人雅士的評價。韓愈把從唐、虞、夏、商到魏、晉、隋、唐的歷史時期劃為三個階段。認為周以前及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是盛世之言;周衰后的孔子至西漢的司馬遷也是“善嗚者也”,但屬衰世之音;至于魏晉之后則“鳴者不及于古”,純屬亂世之音了。這種厚古薄今的論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是出于反對六朝以來駢文占統治地位的反常現象的考慮,再是對于魏晉以降志士仁人愈發地“不得其鳴”之現狀的極大義憤。
由此,韓愈就在末尾一段里以正大的議論,閃爍變化的語言向孟郊表示出了自己的真實看法,即:溫故可以知新,從上古至今眾多人物的遭遇就可以懂得,立身處世的關鍵是毋以勝敗得失論英雄。一個人只要敢“鳴”,只要善“鳴”也就足夠了。至于幸與不幸,遇與不遇,在上位還是處下位等等則一概不足論。更何況賢才不被知遇實為古今通例,本無可悲之處,如此,則“其在上也奚以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就可以達到一種不悲而樂且幸,“鳴”之而已矣的最高境界了。
對于“鳴不及于古”,其中“善者”,韓愈以“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衰,其志弘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作出評說。但對于怎樣“鳴”才算是“至善”,韓愈卻一字未提,反以“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作了反問。為什么三代兩漢各種人物都可以“鳴”而且評之為善,到了魏晉以后卻一落千丈了呢。作者以“天怒其德”作口實,此含糊其辭之法也。其本意顯然是在指出亂世之中大批人才被埋沒、被輕視的事實。由此也就講明了“不及于古”的真正原因,并流露出對歷代當權者壓抑、摧殘人才的強烈的不滿情緒。
全篇緊緊扣住一個“鳴”字進行論述,其中“鳴”字出現三十八次,句法變換二十九回,聲調頓挫之處更是層出不窮。明代茅坤論及此文時說:“以一‘鳴’字成文,乃獨倡機軸,命世筆力也。前此唯《漢書》敘蕭何追韓信,用數十‘亡’字。”既指出了連用一字貫穿全文的先例,又給予此文以高度的評價。韓愈在這篇贈序中溯古論今,獨辟蹊徑,反復以古人之鳴與今人之鳴相比較,于論述之中寄托感慨,在敘說之中有諷刺,達到了奇而不詭,收放自如,波瀾迭起,令人擊節的閱讀效果,體現出變化多端,格調高奇,深刻雄健,氣象萬千的行文風格。 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七:此篇凡六百二十余字。“鳴”字四十。讀者不覺其繁,何也?句法變化,凡二十九樣。有頓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揚,如層峰疊巒,如驚濤怒浪,無一句懈怠,無一字塵埃,愈讀愈可喜。”
宋·李涂《文章精義》:“一‘鳴’字發出許多議論,自《周禮》‘梓人為笱簋’來。”
宋·黃震《黃氏日鈔》:“‘自物不得其平則鳴’一語,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亡于時’,又至人言之精者為文。歷敘唐、虞、三代、秦、漢以及于唐,節節申以鳴之說。然后歸之東野以詩鳴終之。”
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鈔·韓文》:“一‘鳴’字成文,乃獨倡機軸,命世筆力也。前此唯《漢書》敘肖何追韓信,用十‘亡’字。此篇將牽合入天成,乃是筆力神巧,與《毛穎傳》同,而雄邁過之。”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卷七:“此篇文字錯綜,立論乃爾奇。則筆力固不可到也。”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卷十一:“拉雜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賓,只用一‘鳴’字跳躍到底,如龍之變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鱗逐爪觀之。”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二:“歷敘古來著作,而以孟郊東野之詩繼之。閃鑠變化,詭怪惶惑,其妙處公自言之矣。‘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是也。氣盛則宜,后人有如許氣,才許摹仿他四十個‘鳴’字。”卷八:“直是論說古今詩文,寫得如許靈便。通篇數十‘鳴’字,如回風舞雪。后人仿之,輒纖俗可憎。其靈蠢異也。”
清·林云銘《韓文起》卷四:“千古文章,雖出于人,卻都是天之現身,不過借人聲口發出,猶人之作樂,借樂器而傳,非樂器自能傳也。故凡人之有言,皆非無故而言,其胸中必有不已者,便是不得其平,為天所假處。篇中從物聲說到人言,從人言說到文辭,從歷代說到唐朝,總以天假善鳴一語作骨,把個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異樣鄭重,然后落入東野身上,盛稱其詩,與歷代相較一番,知其為天所假,自當聽天所命。”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二:“只說文章如何關系,便有酸氣。旁見側出,突兀崢嶸。‘鳴’字句法雖學《考工》,然波瀾要似《莊子》。”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為多。謂凡形之聲音,皆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所謂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只是從一‘鳴’中發出許多議論。句法變換,凡二十九樣。如龍之變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鱗逐爪觀之。”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七:“本篇極拉雜散漫不可捉摸。然大旨謂凡形之于聲音,皆云于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之別;而謂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則皆系乎天也。至其用‘鳴’字凡四十,而轉換處二十有九,便有二十九樣頓挫,二十九樣聲調。有起有伏,有抑有揚。總把個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異樣鄭重。然后轉到東野,盛稱其詩,愈讀愈可喜。”
清·蔡鑄《蔡氏古文評注補正全集》卷六:“文以‘鳴’字為骨,先以‘不平則鳴’句提綱,通篇言物之鳴及古人之鳴,今人之鳴,總不出‘不平則鳴’之意。文成法立,奇而不詭于正。”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四:“從物聲說到人聲,從人聲說到文辭,從上古之文辭歷數以下說到有唐,然后轉落東野,位置秩然,而出以離奇倘恍,使讀者呵嘆其言,其實法律謹嚴,無逾此文。通篇表其文辭。未以所性分定,解其中懷抑郁。此竿頭更進,非余波游衍可比。外間但賞其連用四十 ‘鳴’字,猶皮相也。”
清·余誠《古文釋義》卷七:“自首至尾,不肯使一直筆,頓挫抑揚,離合緩急,無法不備,而又變化詭譎,不可端倪,那得不橫絕古今。”
清·周鐘岳《韓文故》:“拈一‘鳴’字,將天地萬物古今圣賢盡歸陶鑄,不漏不支,各識其職,是為廣博粹密,與‘四原’并建。”
今·錢基博《韓愈志》第六:“《送孟東野序》、《送廖道士序》、《送高閑上人序》,恁空發論,妙遠不測,如入漢武帝建章宮,隋煬帝迷樓;而正事正意,止瞥然一見,在空際蕩漾,恍若大海中日影,空中雷聲;此太史公《平準》、《封禪》諸書,《伯夷》、《孟荀》、《屈賈列傳》法也。特其以轉掉作起落之勢,未極神妙自然之境。”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