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大石頭在哪里 觀滄海的地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觀滄海大石頭在哪里,以及觀滄海的地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這個碣石到底在哪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這是曹操寫的非常著名的詩句,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寬闊的大海,由此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那么曹操所說的碣石到底是位于哪兒呢?歷史學家們經過考證,對于碣石山的所在地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據考證,這首詩作于曹操北征烏桓之時。那時的曹操渴望一統天下,因此這首詩也十分的有豪情。所以我們在判斷碣石山真正所在之處時,就不可避免的要考慮到此處是否是曹操北征烏桓的必經之路。
一、碣石山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縣城。這里的這座山其實是一座小火山堆,此山位于魯北平原,一望無際,而碣石山是這里的唯一一座山峰。但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曹操曾經北征烏桓,所以應該不會來到這座山。
二、碣石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史學家們經過考證認為曹操在北征烏桓之時,一定會經過此處。彼時曹操滿腹雄心壯志,因此登上這座山,寫一首詩,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是十分可能的。而且此處還曾有一座行宮,據考證這座行宮可能是秦朝時建的,所以說這座山可能在歷史上就很有意義,曹操因此登山,也是很正常的。
三、碣石山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同樣的道理,此處也在曹操北征烏桓的必經之路上。
綜上所述。曹操詩中的碣石山很有可能是位于河北省或者是遼寧省。而且十分巧合的是。這兩處地址相距比較近,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真正的碣石山大約是在與兩處都非常相近的山海關一帶。曹操曹操登上碣石山,面對著蒼茫的大海,發出了自己內心最宏偉的壯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詩完美的表達了曹操作為一代梟雄的霸氣。
曹操大軍凱旋途中寫下的名詩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么地方?
官渡之戰后,曹操為了消滅袁紹集團的殘余勢力,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同年九月,曹操得勝南還,這一路南下曹操詩興大發,將滿腔豪情涂抹成至今讓人拍案叫絕的四言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有一首為《觀滄海》。對于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想必不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不過在《觀滄海》中曹操提到了一個地名,即第一句“東臨碣石”中“碣石”具體指的是什么地方,至今還沒有定論。《觀滄海》大約作于建安十二年九月下旬,地點就是詩中提到的碣石。考慮到曹操在九月間啟程南下,次年正月才返回鄴城,因而這個碣石應該距離柳城(今遼寧朝陽市西南)不遠。
其中,漢末三國時代的一個名叫文穎的注釋家,在給《漢書·武帝紀》作注時,說碣石就在遼西郡的絫縣(今河北昌黎縣南)。今昌黎縣境內的碣石山,當地俗稱“娘娘頂”,它南距渤海約二十四公里,站在山頂上,即看不到“山島竦峙”、“洪波涌起”的景象,更不會產生“水何澹澹”的感慨,因為這一說法可能有誤。
也有人說,這個碣石就是《漢書·地理志》中提到的位于右北平郡驪成縣(今河北樂亭)西南的大揭石山。自從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以來,一般認為大揭石山已經沉沒于大海之中,并且難以推論出他沉沒的地點在今日樂亭縣西南的灤河入海口。然而,根據《昌黎縣志》的相關記載,可知這一帶的海岸線既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在灤河入海口也沒有發現山脈沉沒的跡象,因此,這一說法同樣經不起推敲。
其實,“碣石”作為一個特定名詞,自從《尚書·禹貢》以來,一直被沿用,它與“碣石山”所指稱的對象,很難說就是同一物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類古籍在提到“碣石”時所使用的動詞,要么是“之”,要么是“到”,要么是“至”,要么是“臨”,這無疑表明:碣石這個地方,幾乎不能是一座山脈。
對于碣石具體方位的考察,似乎應該從田野考古發掘中尋找新的線索。鑒于秦始皇、漢武帝這些曾到此地巡游的帝王,想來不會露宿在海灘之上,那么,在碣石附近建造行宮以便休憩,是再也合理不過的事情了。因此,碣石這個地方應該地處海濱,如果可能的話,還應當殘存有古建筑遺址。
1984年,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一個名叫“墻子里”、“石碑地”的沿海村莊,出土了大量的殘磚斷瓦。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處秦漢時代的帝王行宮遺址,占地約二十萬平方米。該地不但有秦漢時代的帝王行宮遺址,而且在遺址的正對面,尚有被當地稱為“姜女墳”的海上巨礁。
這處巨礁分為兩組四塊,其中一塊高達二十三米,形狀猶如碣碑,其余三塊顯然是同一巨礁崩塌而成。也就是說,這里原本有兩塊竦峙對立的碣石。于是,有人斷言:姜女墳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巡幸過的碣石,也是建安十二年曹操觀海景吟詩篇的場所。
盡管曹操所說的“碣石”具體在哪里成為了千古謎團。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這次南歸確實心情不錯,所作的《步出夏門行》不但是現存最早的山水詩,而且開啟了后世山水詩派的先聲,在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至于“碣石”到底在何處,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是哪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指的是碣石山,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幸運,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曹操寫的那首詩《觀滄海》里面觀滄海的地點在哪里?
曹操寫的“觀滄海”地點是“碣石山”,就是現在的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在哪里。
這其中的“碣石”就是指碣石山,在河北秦皇島境內。這句話出自于曹操所作的《觀滄海》,是曹操在北征烏桓取得勝利之后創作出來的。烏桓是北方一支游牧民族,在三國時期與袁氏交好。袁紹去世之后曹操一步步消滅袁氏勢力,實力不敵的袁尚以及袁熙兩兄弟只能逃亡至烏桓,以求庇護。烏桓之后便頻頻出兵攻打邊境百姓,曹操為此感到非常頭疼,所以他最后決定親自率軍征伐烏桓以絕后患。
當曹操大軍臨近老巢時烏桓才有所察覺,于是急忙派出袁尚兄弟二人帶領數萬軍馬前去抵御。當時烏桓方出戰的多為騎兵,而游牧民族出身的烏桓騎兵本就實力強勁,故而曹軍一時間被打得節節敗退。不過沒多久曹操便發現烏桓軍雖然實力強勁,但是陣型卻十分混亂,于是他便針對這一點調整進攻策略,從而徹底改變戰場局勢。最后曹軍大獲全勝,烏桓死傷無數,就連單于都被斬殺。
當時烏桓民族共分布于三處,曹操在此戰結束之后又相繼對剩余兩處發動進攻,最后全部取得勝利,袁氏剩余勢力也因此全部被消除干凈。在取得勝戰之后曹操便啟程班師回朝,回程途中經過一處名為“碣石山”的地方。曹操在登上這座山之后看到了廣闊的大海,剛經歷勝戰的他便有感而發地創作出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詩作。
其實北方地區名為“碣石”的地方并非只有一處,而是共有三處。之所以認為《觀滄海》中所提到的碣石是秦皇島的碣石山,是后世學者根據相關證據做出的判斷。其中證據之一就是孟姜女墳中出土的相關文物,第二個依據則是毛澤東所創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也曾提及“東臨碣石”。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地點在哪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地點在河北昌黎。
曹操“東臨碣石”的地方在:河北昌黎。碣石山馀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
“東臨碣石”出自《觀滄海》。《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創作背景: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