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為什么到揚州(姜夔眼中的揚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姜夔為什么到揚州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姜夔眼中的揚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揚州慢》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品讀姜夔的這首詞,你思緒會隨著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閉目遐思之中,可以隱隱地望見:在一個雪后的清晨,正值風華年紀、西風瘦馬布衣青衫的姜夔來到揚州,徘徊在竹西亭邊,二十四橋下,希望尋找當年杜牧的蹤跡,然而望見的卻是滿眼荒草廢墟,因而悲從景生,哀從心起,緩緩行步中,驚嘆“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姜夔這次路過揚州是初來,不是重到。所以他寫“今日”的揚州可以根據所見所聞來實寫,而寫昔日的揚州只能根據有關前人詩句、傳聞來虛寫。“薺麥青青,二十四橋、冷月無聲、廢池喬木、清角吹寒”,都是用明筆實寫當前的現狀來表達作者的思想,使讀者隨著詞人的足跡,似也進入那樣一座景色凄清的荒城。而詞中的用典之處,如“竹西佳處”、“春風十里”、“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則是用暗筆虛線寫當年的投影,使讀者神馳 “杜郎俊賞”,似又回到那樣一個風光旖旎的”名都”。這樣,虛實交錯,明暗相間,形成了今與昔的對比。詞中:“在今日薺麥彌望,池廢城荒的背后,有昔日珠簾十里的陳跡;在今日空城吹角、冷月映波的背后,有昔日玉人吹簫的余響。后者見于前者,無異于如影隨形;而前者見于后者,則賴其襯映而加重悲愴色彩。就詞人而言,正是這眼的前今與心中的昔兩相比照,喚起其山河殘破隱痛、國勢衰危的擔憂,可為言微旨遠,一唱三嘆的傷時衰世之音。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時,也會被眼前景象驚呆,大詩人再也不會有“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意興了。揚州破敗了,破敗在荒淫無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敗在一大群貪生怕死的文官武將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來此,為她唱一首挽歌。他沒有杜牧的依紅偎翠,春眠不曉,他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陽陌巷中,留下了瘦馬枯韁的長長身影,留下他這首《揚州慢》。
宋詞姜夔揚州慢
《揚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詞人姜夔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譯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遍地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吹響凄涼的號角。我內心悲涼,感慨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境界。
揚州是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短暫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過去是十里春風一派繁榮景色,而如今看到卻長滿薺麥葉草一片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后,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后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也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開花繁生!
賞析
姜夔在這首詞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處就在于交代寫作的緣由和寫作的背景。而這首小序則更明確地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原因、內容、和主旨。讓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詞人寫作此詞時的心理情懷。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全詞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二十余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根據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的哪首詞提到揚州的?他提到的古揚州的別名和風景有哪些?
是 《揚州慢·淮左名都》 在詩人眼中,揚州風景美輪美奐。徐凝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他覺得揚州的明月最是美麗。而杜牧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他覺得揚州是一位溫婉俏麗,絕色無雙的女子,沒有人比得上她。
揚州風景最美的地方,在十里長街。這里舞臺歌榭,美女如云。不過,縱然有這么多的佳麗,但詩人把最高的殊榮,給了他贈別的那位少女,稱其是“卷上珠簾總不如”,用最通俗的話說,這條長街上,你是第一。
這位少女能否當得上花魁之譽,早已無可察考,不過,借助杜牧的描繪,后人除了對紅衣翠袖佳人的欣賞,更多被逗引而起的,則是對大唐盛世華年的追憶。譬如姜夔,譬如他筆下的那首《揚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寫這首詞時大概20多歲,那一年他經過揚州,滿目蕭條,想到揚州昔日的繁華,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于是便有了這首詞。這應該算是宋詞里最經典的一首《揚州慢》,驚艷千古,愁得令人心碎。
這首詞的正文之前,還有個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在這則小序里,詞人交代了時間——1176年,冬至,地點——維揚,也就是揚州。序中所提到的“千巖老人”是南宋詩人蕭德藻,楊萬里在《淳熙薦士錄》把他稱為第13人,曾盛贊其“文學甚古,氣節甚高”。他曾教導姜夔學詩,又將侄女兒許配與他,兩人關系甚篤。蕭德藻讀了這首詞后,覺得甚是凄涼,有“黍離之悲”。
詞的上闋寫揚州城的殘破、凄涼景象。詞一開頭就點明作者的行蹤,他來到早有美名的揚州,下馬稍駐,本來是想在揚州好好游賞一番的,但觸目所見卻叫詩人大失所望。
他在杜牧所稱賞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上,所見的不是昔時的繁華景象,而是滿眼 “薺麥青青”,“廢池喬木”;入夜后聽到的不是歡歌笑語,而是 “清角吹寒”,整個揚州成了一座殘破不堪的 “空城”。
這是怎么回事呢?是 “胡馬窺江”所帶來的!金兵的多次入侵和掠奪,把一座聞名天下的 “名都”,糟踏得面目全非。這些文字描寫的雖然只是作者耳目所及的實景,卻深刻逼真地揭露了金兵的殘暴行徑。
下闋寫詞人在揚州的心情和感慨。詞人不直言自己的感受,而說“杜郎俊賞”,“重到須驚”,以杜牧之欣賞力和表現力,料他今日重來,也會對揚州的破敗景象感到震驚。
“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才華橫溢,寫過為人傳誦的描寫揚州的詞句,即使是他這樣的妙筆也難以表達此刻的憂傷心境。兩次跌宕,極言揚州的今昔變化對詞人的觸動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與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諧一致。
“二十四橋仍在”,“念橋邊紅藥”,詞人選取了二十四橋、芍藥這兩種代表揚州昔日繁華特點的事物來寫。“二十四橋仍在”,只是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風光不見了,只剩下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無聲地蕩漾。這甲天下的芍藥花又開了,可是卻再沒有人來“交口稱說”,再沒有人來插戴了。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也是“庭苑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山房春事》)了。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傷情緒。
這里的“仍”、“念”二字,包含著詞人對往昔的留戀向往、對現實的悲傷惋惜之情。用冷月無聲、芍藥自開的無情,反襯出人的多情。表達了詞人感時傷世的憂郁情懷。“波心蕩”既是寫水波蕩漾,又是寫詞人心情的動蕩不安;處處情景交融。
整首《揚州慢》,從序言到結尾,感情基調都顯得凄愴而寂寥,作者通過虛實結合的方法,虛寫昔日揚州繁華,實寫如今戰亂下的凋敗殘破,來進行了一個對比,使得其凄涼哀傷之情更加的鮮明,直擊人心。我們不是一直有一句話說“世上最殘忍和令人感到的痛苦的事,莫過于把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昔日的揚州越美,詩人心中的痛苦就越深。甚至每一個景色,都能勾起詩人心中的哀情。全文用詞絕美,驚艷千古,卻愁得令人心碎,這樣的詞讀來令人口齒留香,又無限傷感。
驚艷宋詞——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
姜夔少年家貧,才高孤傲,然而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流離江湖。精通音律,擅長書法,詞作飄逸空靈,格調清高,為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有流傳下來的小楷作品,工整清麗,法度謹嚴,堪比《靈飛經》。
姜夔還是一大帥哥,“望之若神仙中人“。
《揚州慢》是姜夔的成名作。姜夔出道不順,仕途多桀,于是輾轉江湖,來到揚州。揚州自古繁華,當時揚州卻因為戰亂滿目瘡痍,煙花之地不復當年景象。
小序寫作者經過揚州,雪后初晴的情境,城外薺麥彌望,城內蕭條凄涼,暮色中,號角悲鳴,作者感慨萬千,悲不自勝,乃作此曲《揚州慢》。
從小序到整首詞,都是凄涼肅殺的感覺,經過今昔對比,繁華衰落,作者的心情也是悲涼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如今是“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遍卷珠簾的秦樓楚館所剩無幾,杜牧風流俊賞,豆蔻詞工,此時再來,恐怕也該驚訝嘆息,舊夢難圓,深情難賦了。
當年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還剩下什么?二十四橋猶在,冷月無聲,橋邊紅藥,無主自開,空余”年年歲歲花相似“之惆悵。
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慨今昔,悲涼難耐,所以“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姜夔為什么要寫《揚州慢》?
【借用內容體現了作者對今日揚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殘忍,暗諷了當局的無能。】
回答完畢。以下是附帶內容。
姜夔《揚州慢》解讀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丙申,淳熙三年的天干地支,即1176年,冬至那天,當天夜里下了雪,到天亮時分,剛剛停止,一“夜”字一“初”字,可以知道“予過維揚”是在清晨。看到滿野的薺麥,薺麥興許長得很高了,若是剛破土則被大雪覆蓋了。這是揚州城外看到的,與以前的春風十里的熱鬧繁華相比,如今冷清荒涼了。然后是進入城中,看到到處都蕭條冷落,只有寒冷的水泛出碧綠的色彩在那蕩漾。這里有一個疑問,既然前面寫了夜里下大雪,怎么這里的水還能泛出碧綠而不結冰呢?這里用一個詞“蕭條”來寫城中景象,用水泛出寒意,空自碧綠來渲染城的荒涼。我們由此可以想象到城中行人的稀少,各個店鋪約莫是關門,約莫是門可羅雀,生意的冷淡,以前那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繁華昌盛在也看不到了。接著是“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到了暮色,說明詞人已經從破曉開始,看了一整天了。現在是傍晚時分,只聽到戍守的號角四起,發出悲涼的鳴叫。這里寫出了戰爭氣氛仍在,一座繁華的商業城市,入夜不是華燈璀璨,笙歌四起,響起的卻是悲涼的戍守的號角聲,那種戰爭的緊張,血腥氣味似乎又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所以讓我愴然,傷心不已。對比往昔,更始悲從中來,感慨萬千,因而特地為揚州譜寫了一支新曲子,叫《揚州慢》,并自己填詞,歌詠起來。姜夔可是個原創型歌手,能自度曲填詞歌唱。雖然現在這支曲子的譜調不能感受了,但我們可以大概猜測到其風格的悲涼傷感。作者唱給他的老師千巖老人聽,千巖老人也很傷感,很贊賞自己學生的才華,講了句很鼓勵的話,將它跟《詩經》的《黍離》篇相提并論。而姜夔把老師鼓勵的話寫在序言里,卻顯出對自己創作的不自謙了。成了自我標榜,著實可笑。)
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直言之為:到了揚州,要找旅店歇腳住宿。詞人表達這層意思的時候,不直接說,到了揚州,而用個方位詞,淮左,用贊揚的口吻,名都,又用上揚州郊外的一處勝景“竹西”亭子,用“佳處”來指代揚州。一“名”一“佳”,對揚州的贊美溢于言表。這里給我們填詞作詩提供了一種手法,就是不直接點名是什么對象,而選取其中一個跟它有關的事物來代替,這一事物本身的字眼必須是雅致的,這樣以來,雖然增加了理解的障礙,表達上繞了彎彎,但給讀者的體驗會有曲徑通幽的效果。這可以叫做曲筆吧。當然,這個代替對象的選用也不是隨便來的,姜夔這里是選用了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處,歌吹是揚州”,這也是江西詩派的無字無來歷的影響吧。粵教版教材于“解鞍少住初程”后標點為逗號,似應作句才對)。
2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序言沒有點明春風十里,只寫薺麥彌望,初看還以為莊稼長勢良好,看不出什么荒涼冷落。而這里點明春風十里,以前是舞榭歌臺,游人如織的,現在只有綠油油的薺麥,其對比之強烈可想而知。)
3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用一個“窺江”,字面上好象輕松,只是窺探一下,當實際上是金人對長江流域的燒殺搶掠,造成了處處城池荒廢,生靈涂炭,連那喬木都厭惡了金人的所作所為。下句的“猶厭言兵”的主語,一般補充為老百姓,其實理解為“廢池喬木”也可以,連荒廢的城池被焚的樹木都厭惡在說到金兵,老百姓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一個“厭”字,蘊涵了百姓無盡的厭惡憤怒和悲傷。)
4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里再次寫到序言中的黃昏景象,用悲涼的號角來渲染緊張凄涼的氛圍,而一個“空”字,寫出了城的蕭條殘敗,這個“空”正是序言里的“蕭條”。這里的一個“都”字,很容易讓人產生兩種理解,一為全的意思,那悲涼的號角聲,全在空落落的城中響起。一為都會,就是都會還叫以前的都會,但已經是座空城了。詞典多取第一中解釋,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內。)
1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下片用了杜牧典故寫了一半內容。前片用化用了杜牧的詩句。看看姜夔如何用杜郎故事。用一“俊賞”顯得很特別,是一用常見詞語的陌生化組接,俊,英俊,引申為善于,特別。俊賞,特別善于欣賞品味,有卓越的鑒賞能力。這是姜夔獨創的詞語了。算,推測;料想的意思。用了假設手法來寫,杜牧如果在今天重來,應該非常驚詫了。即使他那么有才華,也難寫出內心深深的感情了。為什么?太傷心。這里又用了杜牧兩首詩的詞句,《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譴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悻名。”運用假設杜牧會驚詫,傷心到寫不出內心感情來突出揚州城于往昔相比的破敗與荒涼。應該說,這也是曲筆,是發揮了想象,運用了典故的曲筆。這一處,啟發學生深入,可以提出為什么杜牧那么有才華的一個詩人,卻難寫出內心的情感?引導學生領會其傷感,進而體會姜夔這么寫的用意。)
2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又選取揚州城中的景色來渲染,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只是波光在蕩漾著,清冷的月光非常沉寂,沒有聲音。這里字面下隱藏著過去多少游人在橋邊賞月,橋下的水上蕩舟,歡聲笑語,喧鬧異常,而如今,一切都沒有了,只有波光在冷月下孤寂的蕩漾著。這么寫也是為了突出城池的冷落蕭條的。)
3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念,惦記著。想到那二十四橋邊艷麗鮮紅的芍藥啊,你開在這里一年一年,是為誰而生呢?這里隱藏了這樣的信息:往昔有多少人來橋上賞花啊,那芍藥的艷麗芬芳曾獲得了多少的贊美與留戀,而芍藥又見證了多少溫馨甜蜜的故事呢,可現在,冷冷清清,沒有人會來觀賞它了,芍藥也不知為誰而開。往昔艷麗的花朵,成了荒蕪空城的刺眼色彩。這么寫也是為了烘托渲染揚州城的蕭條衰敗。
總評:此詞的關鍵是渲染揚州城在金兵擄掠后的蕭條殘敗冷落荒蕪。主要通過景物的渲染來突出這一主題,寫到了城外的薺麥,寫到了城中黃昏時的悲涼號角,寫了百姓對戰爭厭惡的情感,寫到了城內的二十四橋,橋邊的紅藥,還假設杜牧回生重游的驚詫與悲痛,借用這些內容體現了作者對今日揚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殘忍,暗諷了當局的無能。
姜夔《揚州慢》鑒賞
姜夔《揚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附注釋:
⑴此調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發懷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闋,九十八字,平韻。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維揚:即揚州。
⑷薺麥:薺菜和麥子。彌望:滿眼。
⑸戍角:軍中號角。
⑹千巖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學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詩經·王風》篇名。周平王東遷后,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見“宗室宮廟,盡為禾黍”,遂賦《黍離》詩志哀。后世即用“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⑺淮左:淮東。揚州是宋代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
⑻竹西佳處: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這里指揚州。
⑼春風十里: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里用以借指揚州。
⑽胡馬窺江:指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攻破揚州,直抵長江邊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過揚州已十六年。
⑾廢池:廢毀的池臺。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⑿漸:向,到。清角:凄清的號角聲。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俊賞:俊逸清賞。鐘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艷。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⒂青樓:妓院。青樓夢好: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⒃二十四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唐時揚州城內有橋二十四座,皆為可紀之名勝。 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一說專指揚州西郊的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見《揚州畫舫錄》
⒄紅藥:芍藥。
姜夔《揚州慢》鑒賞一: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蕭德藻(即千巖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后,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胡馬”破壞后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復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并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托故園之戀。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里。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后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姜夔《揚州慢》鑒賞二:
盡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終老,但白石詞并不僅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二年,他客游揚州時便有感于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凄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并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么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于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中,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倘佯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藥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橋”二句,愈工致,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姜夔《揚州慢》鑒賞三:
揚州自隋唐以來,即處于大運河和長江航運的樞紐地位,也是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商業發達,市肆繁華。唐末著名詩人杜牧曾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淮南道的治所設在揚州。他在這里寫的關于揚州的詩篇,給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這一帶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揚州是淮南東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等城,燒殺擄掠,此后仍然不斷地發動對南宋的進攻。紹興三十一年(1161),隆興二年(1164),金兵又大舉進犯淮南地區,烽火連年,揚州自然受到影響。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一天,在一場大雪之后,姜夔路過揚州。他說:“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繁華的城市已變為一片斷井頹垣。姜夔看到山河殘破,不禁產生了《詩經·黍離》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顛覆之后,看見宗廟宮室的廢墟上長滿了莊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說:“予懷愴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揚州;昔,指杜牧筆下的揚州。姜夔用對比、襯托的方法,描繪出揚州的荒涼景象。揚州,唐城有兩部分:子城(即內城)是官署區,在蜀崗上;羅城(即外城)是住宅區和商業區,在蜀崗下。兩城毗連。杜牧《揚州》詩說:“街垂于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臺閣麗,風涼歌管清。”《題揚州禪智寺》詩說:“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又《贈別》詩說:“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座富庶的城市,樓閣林立,絲管紛紛,但到姜夔前來游歷時已經面目全非。上闋說:“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淮左,指淮南東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崗上禪智寺附近。詞中首先指出揚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處,襯托出姜夔在開始的旅程中駐馬暫停,本來是抱著很大的希望來觀賞古城的。但實際情況卻是:“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當年垂柳夾道、春風彌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卻是一片自生的薺菜和野麥,青色無限。這又襯托出,這里的居民大都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幾乎看不到人們活動的跡象。
這是什么緣故呢?“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胡馬”,指金朝的騎兵。“窺江”,指兩次打到長江北岸。從此以后,揚州也只剩下荒廢的池塘和高聳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至今感到憤恨,不愿再提起這種殘暴的戰爭。姜夔有這樣的體驗;凡是有創鉅痛甚的經歷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這種經歷,因為怕引起痛苦的回憶,自己的心靈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猶厭言兵”,表示對這種戰爭的極端憎惡,這一句話刻劃出創鉅痛深的人們的復雜心理狀態。至此,我們也才知道揚州還有幸存的居民,當姜夔和他們談話時,他們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況如此蕭條,而暮色又悄悄降臨。“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指發音凄涼的號角。戍樓上號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陣陣寒意的聲浪,震蕩著空城。號角的聲音更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作者的痛苦心情層層增添,達到了高潮。
下闋說:“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認為他具有極高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來,看到古城的滄桑變化,也必定大吃一驚。這幾句襯托出,揚州所遭受的破壞遠遠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心潮起伏,難以平靜下來。“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上引杜牧《贈別》詩中有“豆蔻梢頭二月初”之語,以初春枝頭的豆蔻花比喻美麗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懷》詩說:“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青樓,指妓館。杜牧的這兩首詩是寫他在揚州的荒唐生活的。現在有些詞學家指出,姜夔在這里所說的“豆蔻詞工,青樓夢好”,是指杜牧的才華和作詩的表達能力而言。姜夔對這時復雜的情感,自己認為已經不能表達了,即使杜牧重來,也難以為他表達出來。姜夔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這場災難,但心情同樣是創鉅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二十四橋也見于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橋名。當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橋上賞月,不時聽到美人吹簫的聲音,而今橋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環繞著月影蕩漾,但冰冷的月亮卻默默無聲。還有誰來欣賞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可憐橋邊的紅芍藥,仍然每年盛開,還有誰來欣賞呢?多么寂寞的芍藥!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達到一個高潮。
本詞層次清晰,語意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既控訴了金朝統治者發動掠奪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譴責,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