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的古詩有哪些(觀潮的古詩有哪一些)
很多朋友對于觀潮的古詩有哪些和觀潮的古詩有哪一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guān)“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觀潮歌
[明] 史鑒
雞聲喔喔天未明,大家盡說觀潮行。
騎輿徒步相?遝,袨服靚裝街市盈。
江頭日高潮未生,秋風獵獵笳鼓鳴。
美人狎坐臨前楹,嬌歌婉轉(zhuǎn)調(diào)鳴箏。
須臾歡呼笑相指,一線遙從海門起。
潮頭崛起高于城,萬雷齊轟駭人耳。
排山倒海天欲傾,回波激射奇態(tài)生。
兩陣合戰(zhàn)兵力勍,戈甲晃晃秋空明。
群兒弄水夸巧捷,撇旋蹙踏如浮萍。
人言潮來信有時,我言潮來不可期。
君不見胡馬營沙人有待,潮乎此時信何在。
徒勞日后來不休,萬古莫洗錢唐羞。
2、次韻郭刪定觀潮四絕
[宋] 喻良能
身到錢塘江上初,端如碧海掛新圖。
不知洗眼觀潮日,豁得平生俊氣無。
3、海門觀潮
[明代] 洪信
山勢趨東盡,觀潮到海門。
蕩云開列嶼,浴日見初暾。
波撼驚龍吼,濤翻失馬奔。
太陰虧晦朔,元氣與誰論。
4、觀潮
[宋] 袁說友
倏見江頭萬鼓催,更聞腳底一聲雷。
怒濤直欲浮天去,急浪猶能帶雨來。
豈但皇都夸偉觀,要令區(qū)宇絕纖埃。
靈胥勇志嗟何在,共吊江山付此杯。
?
5、觀潮歌
[明] 王稚登
丙辰閏七月初吉,孟瀆江邊潮水赤。
寒波帶雨打空城,高浪如山排巨石。
山田旱爟不可救,山人荷鋤惟種豆。
游魚忽入豆花中,江里黿鼉近人吼。
隔岸不聞雞犬聲,前村盡說蛟龍斗。
白頭田父向人語,不見江潮大如許。
門前堤上種柳樹,潮痕深淺能記取。
去年堤石未沉沙,今日柳枝齊拂水。
蒼煙黑霧黯不收,吁嗟身世如浮漚。
床頭水鳴得赤鯉,檻上云生飛白鷗。
臥楂人力不可運,眼中倏忽隨波流。
魚舟葉葉爭鼎沸,踏浪高歌似平地。
北客初聞忽膽驚,南人坐對猶兒戲。
我聞錢塘之潮天下無,素車白馬相喧呼。
鐵箭如沙射江滸,錢王當日真雄圖。
書生白首老牖下,只尺不辨越與吳。
嗚呼!只尺不辨越與吳,酒酣耳熱歌烏烏。
不能三江即五湖,轍中之鮒胡為乎?
6、觀潮
[宋] 陸游
江平無風面如鏡,日午樓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濤頭,頗動老子乘桴興。
濤頭洶洶雷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
向來壯觀雖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來不知數(shù),慣見買符官發(fā)渡。
云根小筑幸可歸,勿為浮名老行路。
7、觀潮
[宋] 艾性夫
按節(jié)波神逆水來,魚龍掀舞斗崔嵬。
浪高峰頂青天雪,風助江聲白晝雷。
勢欲上時掀海立,怒無泄處觸山回。
世間亡國知多少,誰似靈胥恨未灰。
8、月下觀潮二首
[宋] 陳師道
其一
隔江燈火見西興,江水清平霧雨輕。
風送潮來云四散,水光月色斗分明。
其二
素練橫斜雪滿頭,銀潮吹浪玉山浮。
猶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須教水倒流。
9、觀潮
[宋] 齊唐
保意滔天苦作威,狂驅(qū)海若走馮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滄浪鼎沸時。
初似長平萬瓦震。忽如圓嶠六鰲移。
直應待得澄如練,會有安流往濟時。
10、錢塘觀潮
[宋] 劉黻
此是東南形勝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幾點英雄淚,翻作千年憤怒濤。
雷鼓遠驚江怪蟄,雪車橫駕海門高。
吳兒視命輕猶葉,爭舞潮頭意氣豪。
11、觀潮
[宋] 廖行之
江接東溟闊,潮從八月高。
只應風卷浪,誰遣怒成濤。
舟楫乘流迅,魚龍得意豪。
瀛洲今不遠,好去釣金鰲。
12、觀潮行
[宋] 周端臣
吳山越山相對青,中有滾滾長江橫。
長江誰道不曾改,年來一半沙填平。
潮生潮落何時了,萬古人間一昏曉。
歲歲吳儂來看潮,不知潮送吳儂老。
酒樓笙歌喧醉耳,客帆翻覆云濤裹。
悠悠哀樂永相忘,空江落日秋風起。
有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有關(guān)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杭州觀潮 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
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
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
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
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十七日觀潮 陳師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滿江紅 次韻耶律舜中樟亭觀潮 張翥 望入西泠,乍一線、濤頭涌白。
疑海上、鰲翻山動,鵬搏風積。銀漢迢遙槎有信,秋光浩蕩云無跡。
快醉揮、吟筆倒瓊瑰,馮夷宅。沙草遠,迷煙磧。
云樹老,*宮壁。嘆潮生嘲落,幾時休息。
事往空遺亡國恨,鳥飛不盡吳天碧。正銷凝、何處夕陽樓,人橫笛。
觀潮 陸游 江平無風面如鏡,日午樓船帆影正。忽看千尺涌濤頭,頗動老子乘桴興。
濤頭洶洶雷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向來壯觀雖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來不知數(shù),慣見買符官發(fā)渡。云根小筑幸可歸,勿為浮名老行路。
七絕·觀潮 毛澤東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灑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
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
夢覺尚心寒。初下浙江舟中口號 孟浩然 八月觀潮罷,三江越海潯。
回瞻魏闕路,無復子牟心。送劉寺丞赴余姚 蘇軾 中和堂后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見香煙橫碧縷。謳吟思歸出無計,坐想蟋蟀空房語。
明朝開鎖放觀潮,豪氣正與潮爭怒。銀山動地君不看,獨愛清香生雪霧。
別來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鶴飛去。我老人間萬事休,君亦洗心従佛祖。
手香新寫法界觀,眼凈不覷登伽女。余姚古縣亦何有,龍井白泉甘勝乳。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
2.描寫“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 《觀潮》 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2. 《杭州觀潮》 唐代 作者: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
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3. 《十七日觀潮》 宋代 作者:陳師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4. 《瑞鷓鴣·觀潮》 宋代 作者:蘇軾 碧山影里小紅旗。
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5.《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 宋代 作者:趙鼎 雙峰遙促,回波奔注,茫茫濺雨飛沙。霜涼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
兒戲笑夫差。謾水犀強弩,一戰(zhàn)魚蝦。
依舊群龍,怒卷銀漢下天涯;雷驅(qū)電熾雄夸。似云垂鵬背,雪噴鯨牙。
須臾變滅,天容水色,瓊田萬頃無瑕。俗眼但驚嗟。
試望中仿佛,三島煙霞。舊隱依然,幾時歸去泛靈槎。
6.《念奴嬌(次韻樓友觀潮)》 宋代 作者:史浩 銀塘江上,展鮫綃初見,長天一色。風拭菱花光照眼,誰許紅塵輕積。
轉(zhuǎn)盼馮夷,奔云起電,兩岸驚濤拍。振空破地,水龍爭噴吟笛。
客有步屟江干,胸吞奇觀,寄英詞元白。素壁淋浪翻醉墨,飄灑神仙蹤跡。
好待波勻。橫飛小艇,快引香碧。
煙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7.《酒泉子·長憶觀潮》 宋代 作者: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8. 《沁園春·觀潮》 清代 作者:吳偉業(yè) 八月奔濤,千尺崔嵬,砉然欲驚。似靈妃顧笑,神魚進舞;馮夷擊鼓,白馬來迎。
伍相鴟夷,錢王羽箭,怒氣強于十萬兵。崢嶸甚,訝雪山中斷,銀漢西傾。
孤舟鐵笛風清,待萬里乘槎問客星。嘆鯨鯢未剪,戈船滿岸;蟾蜍正吐,歌管傾城。
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笑指漁翁一葉輕。誰知道,是觀潮枚叟,論水莊生。
9.《浪淘沙(觀潮作)》 宋代 作者:曾覿 一線海門來。雪噴云開。
昆山移玉下瑤臺。卷地西風吹不斷,直到蓬萊。
羯鼓噪春雷。鼉舞蛟回。
歌樓鼓吹夕陽催。今古清愁流不盡,都一樽罍。
10.《初下浙江舟中口號》 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觀潮罷, 三江越海潯; 回瞻魏闕路, 空復子牟心; 觀潮 拼音:guān cháo 出處: 《觀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經(jīng)典作品,節(jié)選自《武林舊事》第三卷。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將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描繪出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健兒的英姿颯爽和觀潮人群的驚嘆不已,使讀者身歷其境。
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贊美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自然美、人情美交織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贊美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
3.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
杭州觀潮 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十七日觀潮 陳師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滿江紅 次韻耶律舜中樟亭觀潮 張翥
望入西泠,乍一線、濤頭涌白。疑海上、鰲翻山動,鵬搏風積。銀漢迢遙槎有信,秋光浩蕩云無跡。快醉揮、吟筆倒瓊瑰,馮夷宅。沙草遠,迷煙磧。云樹老,*宮壁。嘆潮生嘲落,幾時休息。事往空遺亡國恨,鳥飛不盡吳天碧。正銷凝、何處夕陽樓,人橫笛。
觀潮 陸游
江平無風面如鏡,日午樓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濤頭,頗動老子乘桴興。
濤頭洶洶雷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
向來壯觀雖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來不知數(shù),慣見買符官發(fā)渡。
云根小筑幸可歸,勿為浮名老行路。
七絕·觀潮 毛澤東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灑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初下浙江舟中口號 孟浩然
八月觀潮罷,三江越海潯。
回瞻魏闕路,無復子牟心。
送劉寺丞赴余姚 蘇軾
中和堂后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見香煙橫碧縷。
謳吟思歸出無計,坐想蟋蟀空房語。
明朝開鎖放觀潮,豪氣正與潮爭怒。
銀山動地君不看,獨愛清香生雪霧。
別來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鶴飛去。
我老人間萬事休,君亦洗心従佛祖。
手香新寫法界觀,眼凈不覷登伽女。
余姚古縣亦何有,龍井白泉甘勝乳。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
4.描寫“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 《觀潮》
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2. 《杭州觀潮》
唐代
作者: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3. 《十七日觀潮》
宋代
作者:陳師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4. 《瑞鷓鴣·觀潮》
宋代
作者:蘇軾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5.《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
宋代
作者:趙鼎
雙峰遙促,回波奔注,茫茫濺雨飛沙。霜涼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兒戲笑夫差。謾水犀強弩,一戰(zhàn)魚蝦。依舊群龍,怒卷銀漢下天涯;雷驅(qū)電熾雄夸。似云垂鵬背,雪噴鯨牙。須臾變滅,天容水色,瓊田萬頃無瑕。俗眼但驚嗟。試望中仿佛,三島煙霞。舊隱依然,幾時歸去泛靈槎。
6.《念奴嬌(次韻樓友觀潮)》
宋代
作者:史浩
銀塘江上,展鮫綃初見,長天一色。風拭菱花光照眼,誰許紅塵輕積。轉(zhuǎn)盼馮夷,奔云起電,兩岸驚濤拍。振空破地,水龍爭噴吟笛。
客有步屟江干,胸吞奇觀,寄英詞元白。素壁淋浪翻醉墨,飄灑神仙蹤跡。好待波勻。橫飛小艇,快引香碧。煙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7.《酒泉子·長憶觀潮》
宋代
作者: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8.
《沁園春·觀潮》
清代
作者:吳偉業(yè)
八月奔濤,千尺崔嵬,砉然欲驚。似靈妃顧笑,神魚進舞;馮夷擊鼓,白馬來迎。伍相鴟夷,錢王羽箭,怒氣強于十萬兵。崢嶸甚,訝雪山中斷,銀漢西傾。
孤舟鐵笛風清,待萬里乘槎問客星。嘆鯨鯢未剪,戈船滿岸;蟾蜍正吐,歌管傾城。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笑指漁翁一葉輕。誰知道,是觀潮枚叟,論水莊生。
9.《浪淘沙(觀潮作)》
宋代
作者:曾覿
一線海門來。雪噴云開。昆山移玉下瑤臺。卷地西風吹不斷,直到蓬萊。
羯鼓噪春雷。鼉舞蛟回。歌樓鼓吹夕陽催。今古清愁流不盡,都一樽罍。
10.《初下浙江舟中口號》
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觀潮罷,
三江越海潯;
回瞻魏闕路,
空復子牟心;
觀潮
拼音:guān cháo
出處:
《觀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經(jīng)典作品,節(jié)選自《武林舊事》第三卷。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將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描繪出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健兒的英姿颯爽和觀潮人群的驚嘆不已,使讀者身歷其境。
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贊美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自然美、人情美交織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贊美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
5.贊美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宋代大文豪蘇軾就寫過“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北宋詩人王師道所寫贊美錢塘江潮的詩句《十七日觀潮》也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這是唐代王維詠潮的詩句。它的大意是:夕陽西下了,晚潮涌來,江水猛漲,碧水和藍天連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著天地。既寫了海潮的巨大氣勢,又寫了它特殊的壯觀美。
一江錢塘兩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臥蘭舟上,醒來身后六百橋。
天寶謫仙騎鶴去,詩風大袖月宮寒。
錢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縱酒瀾。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勢窮追煙霏盡,悲風怒卷大潮來。
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
6.描寫觀潮的詩句
1、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唐·徐凝《觀浙江濤》
譯文:錢塘江的潮水風光很有吸引力,讓人看到須發(fā)皆白,也覺得沒有看夠。
2、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
——唐·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譯文:浪濤涌來,卷起了千堆萬堆白雪,觀潮的人啊,誰不感到寒氣凜冽。
3、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唐·李廊《憶錢塘》
譯文: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瀉千里,半夜潮聲仿佛十萬軍馬奔騰前進。
4、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宋·陳師道 《十七日觀潮》
譯文: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這好像是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
5、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張反西吐。
——清·阮元《月望后至海寧州登海塘觀潮》。
譯文:江水突然凝固了不敢往東流了,海也突然把水往西涌。
7.與觀潮有關(guān)的詩句
杭州觀潮
作者:姚合唐代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七絕·觀潮毛澤東
千里波濤滾滾來,
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
鐵馬從容殺敵回。
8.與觀潮有關(guān)的詩詞
《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潘閬(?~1009),字夢空,一說字逍遙,又說自號“逍遙子”。
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是揚州(今屬江蘇)人 柳永《望海潮》賞析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賞析一】 這首詞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xiàn)了杭州的繁榮、壯麗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這首詞,慢聲長調(diào)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xié)調(diào),情致婉轉(zhuǎn),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開頭三句,入手擒題,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
首先點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歷史的悠久,揭示出所詠主題 。三吳,舊指吳興、吳郡、會稽。
錢塘,即杭州。此處稱“三吳都會”,極言其為東南一帶、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字字鏗鏘有力。
其中“形勝”、“繁華”四字,為點睛之筆。自“煙柳”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
“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內(nèi)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致。“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轉(zhuǎn)弱調(diào)為強音,表現(xiàn)出整個都市戶口的繁庶。
“參差”為大約之義。“云樹”三句,由市內(nèi)說到郊外,只見在錢塘江堤上,行行樹木,遠遠望去,郁郁蒼蒼,猶如云霧一般。
一個“繞”字,寫出長堤迤邐曲折的態(tài)勢。“怒濤”二句,寫錢塘江水的澎湃與浩蕩。
“天塹”,原意為天然的深溝,這里移來形容錢塘江。錢塘江八月觀潮,歷來稱為盛舉。
描寫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璣”和“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
珠璣、羅綺,又皆婦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聲色之盛。“競豪奢”三個字明寫肆間商品琳瑯滿目,暗寫商人比夸爭耀,反映了杭州這個繁華都市窮奢極欲的一面。
下片重點描寫西湖。西湖,蓄潔停沉,圓若寶鏡,至于宋初已十分秀麗。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將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疊山,是指靈隱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疊疊的山嶺。
湖山之美,詞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寫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這兩種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這里以工整的一聯(lián),描寫了不同季節(jié)的兩種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確實寫得高度凝煉,它把西湖以至整個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來,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對仗也很工穩(wěn),情韻亦自悠揚。“泛夜”“弄情”,互文見義,說明不論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蕩漾著優(yōu)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聲。
著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釣叟蓮娃”,是說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都很快樂。“嬉嬉”二字,則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卷。
接著詞人寫達官貴人在此游樂的場景。成群的馬隊簇擁著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派暄赫聲勢。
筆致灑落,音調(diào)雄渾,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風流的地方長官,飲酒賞樂,嘯傲于山水之間。“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是這首詞的結(jié)束語。鳳池,即鳳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晉時中書省地近宮禁,因以為名。“好景”二字,將如上所寫和不及寫的,盡數(shù)包攏。
意謂當達官貴人們召還之日,合將好景畫成圖本,獻與朝廷,夸示于同僚,謂世間真存如此一人間仙境。以達官貴人的不思離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詞調(diào)始見于《樂章集》,為柳永所創(chuàng)的新聲。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富庶與美麗。
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匠心獨遠,上片寫杭州,下片寫西湖,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其寫景之壯偉、聲調(diào)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
特別是,由數(shù)字組成的詞組,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在詞中的運用,或為實寫,或為虛指,均帶有夸張的語氣,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詞風。 【賞析二】 《望海潮》這一詞牌名是柳永創(chuàng)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觀潮勝地。
錢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在這首詞里,柳永以生動的筆墨,把杭州描繪得富麗非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起筆便大開大闊,直起直落。兩個四字對句,氣勢博大,力量非凡。
“東南”,就方向言;“三吳”,就地點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間浩瀚、面積廣大,給人以開闊之感,引起人的閱讀期待:是何處如此占盡天時地利?下句緊接著作了回答:“錢塘自古繁華。”
“自古”突出了杭州歷史悠久,繁華富庶。 接下來,詞人如數(shù)家珍般一一細數(shù)杭州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
以下三句分別就首句中的“都會”、“形勝”、“繁華”,作出形象的說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遠望去,垂柳含煙,薄。
9.求 跟觀潮有關(guān)的詩句
杭州觀潮
【唐】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錢塘江潮
【唐】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觀浙江濤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錢塘江潮
【唐】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描寫“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宋]?陳師道《十七日觀潮》
原文選段: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釋義:
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上仿佛出現(xiàn)了白色的彩虹,是不是天上的神仙失手打翻了酒杯?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2、[宋]?陸游《觀潮》
原文選段:
濤頭洶洶雷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
向來壯觀雖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釋義:
波濤的前頭像洶涌的雷暴排山倒海的沖來,江面卻像是鏡子一樣的平靜,如此壯觀的景象還是太快了,不如乘著小船欣賞青山綠水。
3、[宋]?艾性夫《觀潮》
原文選段:
按節(jié)波神逆水來,魚龍掀舞斗崔嵬。
浪高峰頂青天雪,風助江聲白晝雷。
釋義:
就像有神仙助陣潮水波濤洶涌的逆流而上,魚龍在高山斗舞斗法。白色如雪的浪潮似乎要涌到天上去了,狂風幫助這大浪的聲音就像白天的驚雷。
4、毛澤東《七絕·觀潮》
原文選段: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釋義: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涌向釣魚臺。人山人海大贊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zhàn)馬從容殺敵后回返。
5、[宋]?袁說友《觀潮》
原文選段:
倏見江頭萬鼓催,更聞腳底一聲雷。
怒濤直欲浮天去,急浪猶能帶雨來。
釋義:
急速的聽到江頭似乎有無數(shù)的鼓聲襲來,就好像腳底下響了一聲驚雷,怒吼的波濤都要沖向天空了,猛烈的浪花就好像能帶來雨水。
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
1?[宋]陳師道
《十七日觀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2?[宋]辛棄疾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qū)山去,鏖戰(zhàn)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3?[宋]陸游
《觀潮》
江平無風面如鏡,日午樓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濤頭,頗動老子乘桴興。
濤頭洶洶雷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
向來壯觀雖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來不知數(shù),慣見買符官發(fā)渡。
云根小筑幸可歸,勿為浮名老行路。
4?[宋]范仲淹
《和運使舍人觀潮》
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
寧非天吐納,長逐月虧盈。
暴怒中秋勢,雄豪半夜聲。
堂堂云陣合,屹屹雪山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巨防連地震,群楫望風迎。
踴若蛟龍斗,奔如雨雹驚。
來知千古信,回見百川平。
破浪功難敵,驅(qū)山力可并。
伍胥神不泯,憑此發(fā)威名。
5[宋]艾性夫
《觀潮》
按節(jié)波神逆水來,魚龍掀舞斗崔嵬。
浪高峰頂青天雪,風助江聲白晝雷。
勢欲上時掀海立,怒無泄處觸山回。
世間亡國知多少,誰似靈胥恨未灰。
形容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觀潮的詩句包括:
1、清代吳偉業(yè)《沁園春·觀潮》
原文:
八月奔濤,千尺崔嵬,砉然欲驚。似靈妃顧笑,神魚進舞;馮夷擊鼓,白馬來迎。伍相鴟夷,錢王羽箭,怒氣強于十萬兵。崢嶸甚,訝雪山中斷,銀漢西傾。
譯文:
八月的錢塘江浪濤奔騰,潮頭千尺猶如高大的山峰,潮聲砉然使人魄動心驚。浪濤中仿佛靈妃在看著我笑,神魚一邊飛舞,一邊逐浪前行,那河伯馮夷擂響了大鼓,浪潮如素車白馬前來相迎。
伍員曾被裝進鴟夷革浮在江上,錢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頭,那怨氣,那怒氣,強過十萬兵。啊,多么高峻、雄偉的海潮啊,使人驚訝雪山在崩斷,銀河之水向西而傾!
2、北宋蘇軾《瑞鷓鴣·觀潮》
原文: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譯文: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3、毛澤東《七絕·觀潮》
原文: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譯文: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涌向釣魚臺。
人山人海大贊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zhàn)馬從容殺敵后回返。
4、北宋陳師道《十七日觀潮》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譯文: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5、宋代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
原文: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fā),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里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zhàn)。
寫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1. 寫幾個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
寫幾個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 1. 描寫觀潮的詩句
1、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唐·徐凝《觀浙江濤》
譯文:錢塘江的潮水風光很有吸引力,讓人看到須發(fā)皆白,也覺得沒有看夠。
2、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
——唐·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譯文:浪濤涌來,卷起了千堆萬堆白雪,觀潮的人啊,誰不感到寒氣凜冽。
3、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唐·李廊《憶錢塘》
譯文: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瀉千里,半夜潮聲仿佛十萬軍馬奔騰前進。
4、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宋·陳師道 《十七日觀潮》
譯文: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這好像是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
5、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張反西吐。
——清·阮元《月望后至海寧州登海塘觀潮》。
譯文:江水突然凝固了不敢往東流了,海也突然把水往西涌。
2. 與觀潮有關(guān)的詩詞
宋代大文豪蘇軾就寫過“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北宋詩人王師道所寫贊美錢塘江潮的詩句《十七日觀潮》也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這是唐代王維詠潮的詩句。它的大意是:夕陽西下了,晚潮涌來,江水猛漲,碧水和藍天連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著天地。既寫了海潮的巨大氣勢,又寫了它特殊的壯觀美。
一江錢塘兩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臥蘭舟上,醒來身后六百橋。
天寶謫仙騎鶴去,詩風大袖月宮寒。
錢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縱酒瀾。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勢窮追煙霏盡,悲風怒卷大潮來。
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
3. 與觀潮有關(guān)的詩詞
《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潘閬(?~1009),字夢空,一說字逍遙,又說自號“逍遙子”。
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是揚州(今屬江蘇)人 柳永《望海潮》賞析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賞析一】 這首詞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xiàn)了杭州的繁榮、壯麗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這首詞,慢聲長調(diào)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xié)調(diào),情致婉轉(zhuǎn),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開頭三句,入手擒題,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
首先點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歷史的悠久,揭示出所詠主題 。三吳,舊指吳興、吳郡、會稽。
錢塘,即杭州。此處稱“三吳都會”,極言其為東南一帶、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字字鏗鏘有力。
其中“形勝”、“繁華”四字,為點睛之筆。自“煙柳”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
“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內(nèi)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致。“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轉(zhuǎn)弱調(diào)為強音,表現(xiàn)出整個都市戶口的繁庶。
“參差”為大約之義。“云樹”三句,由市內(nèi)說到郊外,只見在錢塘江堤上,行行樹木,遠遠望去,郁郁蒼蒼,猶如云霧一般。
一個“繞”字,寫出長堤迤邐曲折的態(tài)勢。“怒濤”二句,寫錢塘江水的澎湃與浩蕩。
“天塹”,原意為天然的深溝,這里移來形容錢塘江。錢塘江八月觀潮,歷來稱為盛舉。
描寫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璣”和“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
珠璣、羅綺,又皆婦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聲色之盛。“競豪奢”三個字明寫肆間商品琳瑯滿目,暗寫商人比夸爭耀,反映了杭州這個繁華都市窮奢極欲的一面。
下片重點描寫西湖。西湖,蓄潔停沉,圓若寶鏡,至于宋初已十分秀麗。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將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疊山,是指靈隱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疊疊的山嶺。
湖山之美,詞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寫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這兩種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這里以工整的一聯(lián),描寫了不同季節(jié)的兩種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確實寫得高度凝煉,它把西湖以至整個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來,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對仗也很工穩(wěn),情韻亦自悠揚。“泛夜”“弄情”,互文見義,說明不論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蕩漾著優(yōu)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聲。
著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釣叟蓮娃”,是說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都很快樂。“嬉嬉”二字,則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卷。
接著詞人寫達官貴人在此游樂的場景。成群的馬隊簇擁著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派暄赫聲勢。
筆致灑落,音調(diào)雄渾,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風流的地方長官,飲酒賞樂,嘯傲于山水之間。“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是這首詞的結(jié)束語。鳳池,即鳳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晉時中書省地近宮禁,因以為名。“好景”二字,將如上所寫和不及寫的,盡數(shù)包攏。
意謂當達官貴人們召還之日,合將好景畫成圖本,獻與朝廷,夸示于同僚,謂世間真存如此一人間仙境。以達官貴人的不思離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詞調(diào)始見于《樂章集》,為柳永所創(chuàng)的新聲。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富庶與美麗。
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匠心獨遠,上片寫杭州,下片寫西湖,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其寫景之壯偉、聲調(diào)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
特別是,由數(shù)字組成的詞組,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在詞中的運用,或為實寫,或為虛指,均帶有夸張的語氣,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詞風。 【賞析二】 《望海潮》這一詞牌名是柳永創(chuàng)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觀潮勝地。
錢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在這首詞里,柳永以生動的筆墨,把杭州描繪得富麗非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起筆便大開大闊,直起直落。兩個四字對句,氣勢博大,力量非凡。
“東南”,就方向言;“三吳”,就地點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間浩瀚、面積廣大,給人以開闊之感,引起人的閱讀期待:是何處如此占盡天時地利?下句緊接著作了回答:“錢塘自古繁華。”
“自古”突出了杭州歷史悠久,繁華富庶。 接下來,詞人如數(shù)家珍般一一細數(shù)杭州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
以下三句分別就首句中的“都會”、“形勝”、“繁華”,作出形象的說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遠望去,垂柳含煙,薄。
4. 寫三個觀潮中的句子
《觀潮》 1、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動得顫動起來。
〖講析〗 這個句子,分號以前寫浪潮的樣子,分號以后寫浪潮的聲音,充分表現(xiàn)出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使人讀后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這壯觀的景象所震驚。
2、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
鎮(zhèn)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
〖講析〗 這句話講人們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著腳下看不見首尾的寬闊平靜的錢塘江。觀察點先由高處向下看,再由近而遠地觀察。
因為在雨后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景物是隱隱約約可見,而近處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樣高大屹立。這里作者告訴我們在觀潮時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遠的順序觀察。
3、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講析〗 “那條白線”是指大潮來的樣子。
“逐漸拉長、變粗”,是寫潮水形狀的變化。“橫貫”,橫著過來,是指大潮占滿江面,迅速奔涌而過,說明潮水氣勢雄偉,來的速度很快。
5. 寫三個觀潮中的句子
《觀潮》
1、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動得顫動起來。
〖講析〗 這個句子,分號以前寫浪潮的樣子,分號以后寫浪潮的聲音,充分表現(xiàn)出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使人讀后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這壯觀的景象所震驚。
2、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zhèn)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
〖講析〗 這句話講人們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著腳下看不見首尾的寬闊平靜的錢塘江。觀察點先由高處向下看,再由近而遠地觀察。因為在雨后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景物是隱隱約約可見,而近處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樣高大屹立。這里作者告訴我們在觀潮時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遠的順序觀察。
3、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講析〗 “那條白線”是指大潮來的樣子。“逐漸拉長、變粗”,是寫潮水形狀的變化。“橫貫”,橫著過來,是指大潮占滿江面,迅速奔涌而過,說明潮水氣勢雄偉,來的速度很快。
6. 關(guān)于觀潮的詩句
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詩句 1、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李白《橫江詞》 2、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七絕·觀潮》 3、初聞萬馬聲,漸覺似長城。
遠自三山起,高連兩岸平。凌風添怒勢,映日作虛明。
若是吳胥魄,如何渡越兵。——釋文珦《錢塘江潮》 4、濤來勢轉(zhuǎn)雄,獵獵駕長風。
雷震云霓里,山飛霜雪中。——宋昱《樟亭觀潮》 5、重到錢塘異昔時,潮頭東擊遠洲移。
人間莫往三千歲,滄海桑田幾許悲。——張以寧《浙江亭沙漲十里》 6、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李廊《憶錢塘》 7、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李覯《憶錢塘江》 8、天邊忽地起輕雷,日耀銀戈戰(zhàn)陣開。二十萬人爭一瞬,群龍騰躍怒潮來。
——趙樸初《錢塘江觀潮》。
7. 一首劉禹錫的關(guān)于觀潮的詩
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jié)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8. 有關(guān)觀潮的古詩詞
《錢塘映江樓宴坐觀潮》年代: 明 作者: 鄭善夫錢王此開濟,旋入宋山河。
潮汐秋來壯,雷霆水上多。尚傳江有怒,翻恨海無波。
颯颯攢陵樹,悲風日夜過。《十七日觀潮》年代: 宋 作者: 陳師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和運使舍人觀潮》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
寧非天吐納,長逐月虧盈。暴怒中秋勢,雄豪半夜聲。
堂堂云陣合,屹屹雪山行。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巨防連地震,群楫望風迎。踴若蛟龍斗,奔如雨雹驚。
來知千古信,回見百川平。破浪功難敵,驅(qū)山力可并。
伍胥神不泯,憑此發(fā)威名。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