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如何(伐柯工作室)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伐柯如何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伐柯工作室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1、伐柯人 “伐柯人”用來稱呼媒人,意思取自于《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這幾名詩的意思說:“砍伐樹枝怎么樣呢?沒有斧子就砍不成;娶妻子的事怎么樣呢?沒有媒人也娶不成.”原詩...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是什么意思?
意思:怎么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出自:周 佚名《詩經·國風·豳風·伐柯》
原詩:
伐柯
先秦:佚名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釋義:
怎么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要想見那姑娘面,擺好食具設酒宴。
擴展資料
這首描述了詩人見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說項,終于姻緣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親禮,把女子娶了過來的故事。此詩就是一首樸素的生活交響曲,通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樸素的畫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詩的第二章贊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贊其年輕貌美,二不言其和順溫柔,獨獨說“籩豆有踐”,贊賞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饗事宜。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男子很興奮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經驗。封建社會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綿家族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兒育女,而是能夠輔佐宴饗祭祀。
詩句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頭柄子作比喻,說男子找一個心目中的妻子,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緒的興奮,都凝聚在這首自得自悅的歡歌中。在古代詩歌中,常以諧音示意。
“斧”字諧“夫”字,柄子配斧頭,喻妻子配丈夫。詩中所說“匪媒不得”“籩豆有踐”,也是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最后雙方同意,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妻子過門來。
此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為“作伐”“伐柯”“執柯”。
《詩經·豳風·伐柯》:周公之禮
《詩經·豳風·伐柯》:周公之禮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集傳》考證,“豳”作為國名,在《禹貢》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后稷的后人公劉弘大后稷的事業,立國于豳谷。十二世而有文王。也就是說,豳是周這個部落的發源地。十五國風,以《周南》《召南》始,以《豳風》為“青萍之末”,可以說是意味深長的。或許,作為體現周王朝天下風尚的十五國風,只有回到周的發源地,才算是找回初心、功德圓滿。
《豳風》共收錄詩七首,其它六首都與周公有關。唯獨這首《詩經·豳風·伐柯》指代并不那么分明,看不出是否與周公相關。
周公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借助“唱紅歌”完成統一思想目標的中國人。武王元年,周公向武王建議實施“禮樂制度”,即王室公卿間的書信必須先送于太史抄錄存檔,抄錄件交大司樂譜曲題名、再由太師審核、盲師配器、瞽人試唱,最終形成王室禮儀樂歌傳唱天下。
周公這個本意在統一思想的舉動,實際上客觀上起到了以“王官之學”教化天下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詩經·豳風·伐柯》很可能與周公有關,是周公教化生民,頒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婚姻法》時的普法宣傳歌。
《詩經·豳風·伐柯》共兩個小節,每個小節四句。詩意淺顯,朗朗上口。第一小節采用了常見的設問式結構,通過“伐柯如何”“取妻如何”兩個問句,自然而然的讓人意識到男子要娶一個理想的妻子,恰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離開媒人的媒妁之言以及迎親禮等基本程序是不可行的。后來,在這個婚姻基本法的基礎上,演化出一整套的步驟。古人要完成一樁婚姻,必須履行“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媒妁的穿針引線。《禮記·昏義》講:“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說文解字》講:媒,謀也,謀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這里“謀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幫助兩姓男女締結婚姻;“斟酌”,就有權衡利弊、擇善而定之意。《儀禮·士昏禮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正是在這一背景基礎上的極簡版普法宣傳。
《詩經·豳風·伐柯》的第二小節,儼然就是一個遵守周公所制婚姻基本法的守法青年的現身說法。他依照婚姻基本法,娶到了自己心儀的好妻子,大聲“唱”出來四處傳頌。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要讓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頭,就要用好的斧頭砍來好的柄子材料,兩者的協調配合是相輔相成的,這個過程不能背離基本的原則方法。生活中,類似的原則不在遠處,就在我們身邊。“我覯之子,籩豆有踐”,“我”之所以能夠娶到有那么豐富料理籩豆之事經驗的妻子,能夠和美一生,全在于我懂得遵循這些基本的原則。
后來,在不斷地傳說變形中,“周公之禮”演化成了男女之事的代名詞,似乎那個了不起的周公,在人世間除了“周公解夢”便是男女之事,這對于“一飯三吐脯”的周公而言,實在算是個不小的調侃。
好斧如何配好柄?少了斧頭可不成。要娶妻子怎么辦?少了媒人可不行。
求好柄啊斧在前,眼前道理莫求遠。我已求得如意妻,籩豆之事顯能賢。
伐柯什么意思
伐柯一般指《豳風·伐柯》,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詩中以伐柯比喻擇偶的標準,即從日常的生活能力來判斷女子的賢能與否。
《豳風·伐柯》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這是一首求婚詩,全詩分為兩章,每章四句,運用了興的手法。
第一章前兩句起興,說要砍出一個斧柄,必須用一個斧頭,隨后引出主題,要娶一個妻子,必須要請媒人。“柯”是斧柄。“匪”通“非”。“取”通“娶”。
第二章前兩句也是起興,說要做好斧柄,就按手中斧頭的樣子做,不必去遠的地方再找。接著進入主題,若是遇見了中意的姑娘,就擺酒設宴娶她回家。“則”是法則,標準。“覯”是遇見。“籩”是竹制的獨足碗,用來盛果品。“豆”是木制的獨足碗,上面有蓋,用來盛肉。“有踐”是排列整齊的樣子。
這首詩把求媒人娶妻比作伐柯,兩者都是以同類求同類,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所以后世便稱為人做媒為“伐柯”或“作伐”。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