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為什么被貶(黃庭堅為什么被貶宜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黃庭堅為什么被貶,以及黃庭堅為什么被貶宜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黃庭堅為什么貶到戍州
宋史卷 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 文苑六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有丸法。以親嫌,遂移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
翻譯:哲宗即位后,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過了一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實靈》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吏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實靈》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于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后以親屬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樂意和他親近。他向他們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一代文人黃庭堅為何落得個身死異鄉的下場?
其實黃庭堅實在是命運悲慘了,黃庭堅資質聰穎。而且他的性格是屬于那種很直接的,太較真了,以至于被別人拽了下來。皇帝也沒有向著黃庭堅,貶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黃庭堅在歷史上的名氣很一般,不算特別的大。不過一個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異鄉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了。先來說說黃庭堅的生平,黃庭堅呢從小就表現出很出色的文學天賦。靠著自己的力量勤奮好學,終于通過科舉考上了進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輩子,一直到他客死他鄉。
但是他客死他鄉的原因離不開貶官這件事情。據說,他也是一個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滿之后,又被朝廷納進宮來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錄工作,但是審核的人員還有很多,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但是他在核對的時候,發現有的收錄里過度的美化了皇帝這個角色,個人崇拜主義太嚴重了,于是他就不樂意了,就把這些他覺得不合適的地方都改過來了。
本來,人家這么寫就是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為了討好皇帝。結果來了一個說真話的,大家都覺得,我這么寫皇帝都沒說啥,你有啥資格在這說三道四。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黃庭堅沒有什么反駁之力,甚至沒有人跟他站在一邊。更有一些同事們跑去和皇帝打小報告,皇帝一聽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這些奸佞的話,馬上就把黃庭堅貶職了。但是好在也沒有被貶去太遠的地方,但是無奈的是黃庭堅是一個老實人,再一次被貶官。就這樣去了宜州,病死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首,為何客死他鄉?
其實黃庭堅實在是命運悲慘了,黃庭堅資質聰穎。而且他的性格是屬于那種很直接的,太較真了,以至于被別人拽了下來。皇帝也沒有向著黃庭堅,貶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黃庭堅在歷史上的名氣很一般,不算特別的大。不過一個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異鄉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了。先來說說黃庭堅的生平,黃庭堅呢從小就表現出很出色的文學天賦。靠著自己的力量勤奮好學,終于通過科舉考上了進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輩子,一直到他客死他鄉。
但是他客死他鄉的原因離不開貶官這件事情。據說,他也是一個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滿之后,又被朝廷納進宮來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錄工作,但是審核的人員還有很多,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但是他在核對的時候,發現有的收錄里過度的美化了皇帝這個角色,個人崇拜主義太嚴重了,于是他就不樂意了,就把這些他覺得不合適的地方都改過來了。
本來,人家這么寫就是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為了討好皇帝。結果來了一個說真話的,大家都覺得,我這么寫皇帝都沒說啥,你有啥資格在這說三道四。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黃庭堅沒有什么反駁之力,甚至沒有人跟他站在一邊。更有一些同事們跑去和皇帝打小報告,皇帝一聽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這些奸佞的話,馬上就把黃庭堅貶職了。但是好在也沒有被貶去太遠的地方,但是無奈的是黃庭堅是一個老實人,再一次被貶官。
就這樣她去了宜州,黃庭堅就病死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黃庭堅為何被貶至宜州
由于桀驁的性格,黃庭堅自視甚高,不知不覺中得罪了趙挺之。后來,趙挺之得勢,屢在皇帝面前進獻讒言,抨擊黃庭堅種種所謂的不是,公報私仇。黃庭堅一貶再貶,59歲的時候,他被貶至宜州,冥冥中尋到了不得已的歸宿。落魄宜州的黃庭堅,舉目無親,滿目凄涼。但江山不幸詩家幸,宜州的山水和純樸的山歌給了黃庭堅詩歌創作無限的靈感,滿腹的牢騷漸漸消磨,面對眼前仙境一般的世界,暫時的沉醉多少減輕了他內心的如許痛苦。重陽節那天,黃庭堅徘徊不已,心中惆悵難遣,眼前竹影蔭翳,林鳥鳴啾,河流如碧帶,遠處山歌裊裊,不由得詩興大發,填詞一闋云:諸將說封喉,短笛長吹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催酒莫遲留,酒似今秋勝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酒酣耳熱之后,往往是詩人剖解心靈的時刻。黃庭堅感覺自己老了,再也經不起如許的愁郁。仕途坎坷,種種打擊,化作詩人眼中淚、杯中酒,無奈和孤寂遺落字里行間。黃庭堅可能終結于此,但詩歌卻生出翅膀傳遍了大江南北。在黃庭堅61歲的時候,一天,他像一個頑童似的把腳伸進雨幕里,歡喜得認為自己"平生無此快"。誰料,一場雨淋竟葬送了詩人的余生
黃庭堅被貶時期有多少作品?
黃庭堅一生坎坷,命運多舛,曾兩次遭貶謫。北宋黨爭劇烈,宋哲宗主政以后,主張變法的變法派逐漸在朝廷中得勢,紹圣初年(1094),黃庭堅的政敵彈劾他在纂修《宗神實錄》時“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奸言,抵斥熙寧以來政事”,黃庭堅因這個罪名被貶為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安置黔州(今重慶彭水)。又因黃庭堅堂弟黃嗣直當時正為涪陵尉,所以黃庭堅在涪陵有短暫停留,黃庭堅此次少留涪陵,并作了《贈嗣直弟頌十首(并序)》。《山谷內集》卷十五有《贈嗣直弟頌十首》,詩前有《序》云:“涪陵與嗣直弟夜語,頗能明古人意,因戲詠云:‘人皆有兄弟,誰共得神仙。’故作十頌以記之,此二句唐赤松觀舒道士詩人題赤松子廟詩也。”黃庭堅在黔州的一個重要活動就是結交佛、道,研習經文,汲水煉丹。他寓居開元寺,與寺內眾僧親如一家,一道參誦佛經,還攀爬上摩圍山麓的云頂寺游玩豪飲。在他的詩文中也能看到他用佛典、公案來寫自己的悟道心得體會,表現的正是詩人在獲得生死解脫之后所體會到的人生哲學道理。
《贈嗣直弟頌十首》正是他此一人生感悟的詩性表達:
饑渴隨時用,悲歡觸事真。十方無壁落,中有昔怨人。(其一)
去日撒手去,來時無與偕。若將來去看,還似不曾齋。(其二)
正觀心地時,絲發亦無有。卻來觀世間,冬後數九九。(其三)
涪陵薩埵子,且道也旁行。亦嚼橫陳蠟,不愛孔方兄。(其四)
萬里唯將我,回觀更有誰。初無卓錐地,今日更無錐。(其五)
向上關捩子,未曾說似人。困來一覺睡,妙絕更通神。(其九)
往日非今日,今年似去年。九關多虎豹,聊作地行仙。(其十)
這些禪宗偈頌大多運用佛典、公案來寫自己的悟道心得體會,表現的正是詩人在獲得生死解脫之后所體會到的人生哲理,所有詩句無不指向不受世俗污染的淡泊志向,是“平常心便是道”的審美愉悅。
黃庭堅在黔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文章,按他自己的話說:“數年來不絕作文字,尤時時作小記序及碑刻耳……至于詩,不作也是元祜五年也。”他稍有閑暇,便與有識之士談論詩文,揮筆創作。現存文集中關于在黔州的作品就有詩20首、詞12篇,還有專著《草》和《王全州祠堂記》等。這些詩詞文章均以彭水、黔江為背景,或描太平盛世之貌,或述鐘愛山水之情,或敘遭遇不平之聲。這可以說是他謫居生活的寫照。在黔州,他常常與當地的文人學子進行互相交流學習,并且樂于教之,比如他在《與王子龍書七首》(其一)中亦云:“至于樂聞士大夫之好學,有忠信根本可以日就月將者,則剔然動其心,此則余習未除耳。”故《豫章先生傳》有云:“(黃庭堅)與后生講學孜孜不怠,兩川人士爭從之游,經公指授,下筆皆有可觀。”
紹圣四年春天,黃表兄張向提舉夔州路常平,為避親嫌,十二月壬寅,詔黃庭堅移戎州安置。紹圣五年三月,他離開黔州過涪陵、瀘州。瀘州太守王補之設宴招待他,并出官妓盼盼唱詞侑殤。黃庭堅盡管遭貶,但心懷豁達,依然逢場作樂。在約二十天里,他游賞瀘州名勝,寫下了一些與游記有關的詩文,如《跋常山公書》、《瀘州大云寺滴乳泉記》、《瀘州木龍巖題名》等。六月初,到達戎州,他暫時寓居在城南一寺院中,他自稱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自命所居室為“槁木俺”、“死灰寮”。后來他僦居城南,并將其命名為“任運堂”,并作《任運堂銘》,表示自己安分守命,無心世事了。他在戎州,泰然處之,終日為門生講學。
黃庭堅謫居戎州期間由于沒有俸祿,因此不但居住條件比較艱苦,而且生活上也比較窘迫,加上身體又不太好,全靠朋友救濟度日,面對陌生的環境,窘迫的生活和衰弱的身體,黃庭堅初到戎州時心情是頗為沉郁的,好在他一向達觀,面對人生的跌落和生命的沉淪,他又能泰然處之,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處事態度,正如他在與朋友的信中所言:
老兄自黔遷戎,尤在黔也。衣食厚薄,隨緣亦易過。歲用十千,僦一民居在城南門里,差遠市井,杜門少賓客,用私奴,不復借公家人,極清閑也。(《答世因弟》)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庭堅慢慢地習慣了在戎州的生活,在友情關懷、山水陶醉、藝術熏陶和佛老思想感悟中找到了安頓生命的最好方法。黃庭堅在戎州廣交朋友,遍游名勝,為人題字畫、作序、寫碑志,酬詩韻等等占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因此也寫下了許多有關謫居戎州的交游,富有巴山蜀水特有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
由于桀驁的性格,黃庭堅自視甚高,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趙挺之,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黃庭堅因建中靖國元年(1101)寫《承天院塔記》一文受執政趙挺之誣陷,獲“幸災謗國”罪名,被流放至宜州羈管。黃庭堅從崇寧三年(1104)5月抵達宜州到崇寧四年(1105)9月卒于小南樓,在宜州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后16個月,在此期間,他留下了十余篇文章,《乙酉家乘》(又稱《宜州家乘》)日記,詩11篇,詞4首,其創作題材抒寫大多是自身生活和感受。在最初的宜詩作中,黃庭堅還保持了那種以沉痛悲憤入筆的風格,如《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不復有此樂感嘆之余戲成一
北宋才子黃庭堅:一生愛情官運坎坷,是性格使然還是環境作梗?
黃庭堅和唐朝的王勃的情況有些類似,是個少年天才。黃庭堅6歲時,舅舅李常到他家做客,看見小外甥拿著本很深奧的書在看,舅舅覺得這么個小人兒跟個老學究似的很好笑,就決定考考他。
誰想小孩兒對答如流。舅舅又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古書接著考,不想小孩兒不但能背出原文,居然還闡述了獨到的見解。這讓舅舅大喜過望,原來天才就在自己家里啊!
7歲時,大多數男孩兒還在玩泥巴,黃庭堅只用一首小詩就將神童名號一炮打響。
哎喲喲,7歲小孩兒就能看透人間,又是“名利客”又是“機關用盡”,太嚇人了吧!
8歲時,他再次把世人驚著了。黃庭堅的鄰居哥哥進京趕考,他寫詩相贈﹕
最后這句話太似曾相識了,這不是詩仙李白的口吻嗎?這到底是不是詩仙附體啊?送人進京趕考還提醒人家﹕你可別忘了我,我這個被貶謫的仙人已經下凡人間八年了。這樣的天才作家,這樣的詩風,哪還用人傳播,空氣就給你代勞了。汴梁人用鼻子一聞,到處都是詩仙的味道,循味而來,原來是那個叫黃庭堅的小孩兒散發出來的。
對于天才,人們都是極盡寬容與寵愛。果然,黃庭堅的科考之路異常順利,一路綠燈,暢通無阻,22歲便高中三甲進士。
好事成雙,金榜題名之時,黃庭堅迎娶了龍圖閣大學士孫覺的女兒蘭溪。在做了幾個月的主簿之后,他攜妻到汝州葉縣(今河南葉縣)任縣尉。
少年時期是真正遠去了,沒有工作時向往工作,有了工作又受不了它的煩瑣蕪雜,人每時每刻都處在矛盾中。雖然只做了幾個月的主簿,但黃庭堅對職場多多少少有了點領悟﹕若非能實現經濟自由和時間自由,這世間沒有幾個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這次去汝州,不知忙碌的小吏生涯又會給自己帶來什么?
生活中的好事若是來得太密集,除了使人來不及細細品味,也許還隱藏了什么另類的命運密碼。你看﹕少年顯赫、金榜題名、官袍烏紗、洞房花燭。所謂春風得意,所謂扶搖直上,不過如此。黃庭堅沉浸在仕途愛情俱芳菲的日子里,一度不思進取。
人的命運有時是很奇怪的,但凡運好,喜事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成串光顧。如若倒霉,噩運就攜著手組團撲過來,你逃到哪里它追到哪里。初時的黃庭堅,一切都是很順利的,他滿懷熱情,兢兢業業地經營著事業和家庭。然而,忽然有一天,妻子生了重病,且來勢洶洶,不可抵擋。黃庭堅急得滿嘴起泡,遍請名醫,卻是無力回天,不久妻子即撒手而去,年僅20歲。這讓當時25歲的黃庭堅哀傷不已,下筆含淚。
人在陷人不幸時總要找個出口發泄,有人寄情山水,有人沉迷歌舞……黃庭堅與酒對上了眼,相看兩不厭,似有千千言。他毫無抵抗力地當了酒徒,放肆狂飲,不醉不休。酒成了他的知己,主宰著他的喜怒哀樂。
酒精麻醉的日子過了兩年多,黃庭堅從中抽離出來,于公元1072年參加了四京學官的考試。憑著一手好文章,他脫穎而出,被朝廷任命為國子監教授。
當時留守京城的重臣文彥博很器重這個年輕人,在他任滿之后又留他再任。閑暇時,黃庭堅仍然酗酒,飲酒醉臥、恍惚而眠是常態。日日爛醉如泥之際,詩人謝景初出現了。老前輩愛才,不忍心看著一個有著大好前程的年輕人因一點點挫折就無限頹廢,懷著滿滿的憐愛,把自己的女兒介休嫁給了黃庭堅。
好的婚姻能拯救一個人,這樁婚事讓黃庭堅的生活恢復了正常。他開始專心致力于詩歌創作,水平大有提升。婚后兩年,女兒黃睦降生,這更是讓初為人父的黃庭堅爆發出了生命的大喜悅。在天倫之樂面前,他開始知福惜福、珍惜 健康 ,為任勞任怨、好禪喜詩、志趣相投的妻子,也為天真無邪、快樂無憂的小女兒。
他開始收斂酒癮,大杯換小杯,天天喝改為偶爾喝,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來之不易的安樂生活。可老天似乎不肯放過他,二夫人過門僅僅4年,居然也一病不起,26歲便香消玉殞。
黃庭堅簡直要崩潰了,夜夜失眠﹕“嗚呼!如蘭溪之女美,介休之婦德,皆室家之則也。嘗欲以楚辭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他再度與酒神復合,整天神魂顛倒,爛醉如泥, 健康 飛轉急下,精神越來越脆弱。
公元1081年,黃庭堅到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縣)任知縣。黃庭堅是個體恤民情的人,心里頗有想法。當時,各縣都以頒布鹽策的方式征收賦稅,百姓的負擔很重。黃庭堅深入窮鄉僻壤,踏遍了太和縣境的溝溝坎坎、崎嶇山路,將農民的疾苦和現狀如實向上級作了匯報,之后調整了政策,使百姓的負擔輕了。
但如此一來,縣吏們的私囊也就癟了,同事們對這個異類頗有微詞。只要做了官,復雜的官場之事、敏感微妙的同事關系就擺在你面前,你就要持有一個立場。在某些重大問題的處理上,是與上級一致還是與百姓一致?這個問題誰都要獨自面對。既然做了選擇,就要勇敢面對,黃庭堅并不懼怕。公事之余,他常到澄江觀景散心。
終于干完了手頭一堆工作,趁著傍晚雨后初停,登上快閣放松一下心情。初冬的萬木蕭條讓天地顯得更加闊大。朗朗明月下,澄江向遠處流去。
友人遠離,早已沒有弄弦吹簫的興致了,只有見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一絲喜色。人生羈絆、為官蹭蹬,真不如坐船吹笛漂流家鄉,去與那自由的白鷗做伴!
孤獨的詩人躺在無邊的寂寞里,醉得不省人事。前來尋他的人看不下去了。天才的淪落總是能激起某些人心中的保護欲,可大家都有事忙,誰也不能時時刻刻在身邊照顧他,如果有一個女子在,情形怎么都會好一些吧。這些人當起了月老,攛掇著黃庭堅再娶。
一心抗拒的黃庭堅拗不過朋友,終于答應再娶石氏女子。不久,三夫人給黃庭堅生下了兒子黃相。老來得子,人生一喜,黃庭堅的心情慢慢變好,可身體不給力,總是出狀況。他深知,都是酒精惹的禍。自己曾無比虔誠地相信﹕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心情低落這些負面情緒表現,靠飲酒全能解決。不管多么排山倒海的悲傷失落,只要喝一口,就能得到滿滿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哪怕那感覺短得只在剎那,也足以值得人執著地追逐。
如今日子在慢慢變好,他卻越來越害怕酒的勾引。酒醒之后,身體各處被酒精侵蝕的難受感上躥下跳地將人包裹,這時候的痛苦遠遠大于飲酒之前的痛苦,這是清醒著的痛,身痛,心也痛。黃庭堅是個有追求的人,怎么能夠忍受和放任酒精對自己的綁架和摧殘?酒簡直就是魔鬼的笑容,誘惑你提前支取自己的快樂,然后付出疾病、家庭失和、一事無成等諸多代價……喝得有多痛快,戒得就有多痛苦。再苦也要戒掉它。酒精把自己害得不成樣子,一點風吹草動,身體就生病,一生病什么也干不了。孤獨、百爪撓心、口干舌燥、幻覺、莫名的怒火都要輪番忍受,一遍又一遍——戒酒完全是自己和另一個自己的殘酷戰爭。
有一次經過江蘇泗州僧伽塔時,本就好佛的黃庭堅仰望佛像,心有觸動,遂對佛祖發下大誓愿﹕“從今以后痛戒酒色與肉食,但朝粥午飯,如浮屠法,人一切智。”他鄭重其事地取出筆墨,寫下《發愿文》,正式把佛教當作自己的心靈歸宿。這篇用行書書寫的作品,也成為他書法作品中的代表作。
此后歲月,黃庭堅的境遇沒什么大的改變。貶謫、被冷落、生活艱難……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打擊,他始終以最堅定的意志力,把戒酒這個念頭牢牢地印在心底。信心可以戰勝一切!朋友們聚會,大家都在興高采烈地喝酒,黃庭堅獨自坐一邊,幾分落寞,幾分格格不人。眾人起哄,黃庭堅也堅決不喝,結果被罰寫詞。思謀片刻,他揮筆而書﹕“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開頭“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是借用唐代韓愈的名句“斷送一生惟有酒”和“破除萬事無過酒”,黃庭堅分別把酒字去掉,強調了自己戒酒的決心。
宋朝官員相聚離不開美酒和美女,這是官方福利。美女除了表演歌舞,還負責給眾人勸酒。一心戒酒的黃庭堅成了酒桌上的異類。他用“花病等閑瘦弱,春愁無處遮攔”自嘲﹕自己體弱多病像枯萎的殘花,濃濃的春愁已經無可遮掩,是自己大半生的寫照。
靠著頑強的毅力,黃庭堅堅決地把酒癮給戒掉了。誰料多年后,有人看見他又開始喝酒,難道老生故態復萌了?這其實是一個誤會。那時,他身在戎州,瘴癘之氣太多,酒能解毒,所以每天早上飲一杯藥酒調理身體。這讓昔日酒友誤以為他又破戒了,所以紛紛請他喝酒。黃庭堅吃夠了酒精的若,他怕身體疾患加重,只好再次宣布戒酒,不過這回戒的是藥酒。他在《醉落魄》的題注里解釋了這件事﹕“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為瘴癘所侵,故晨舉一杯,不相察者乃強見酌,遂能作病,因復止酒。”
黃庭堅是認真的,即使再苦悶,他也再沒有被酒精擊倒過。
公元1083年,黃庭堅來到德州德平鎮(今屬山東)做地方官。來這兒的原因是他太把百姓當回事了。在吉州太和縣當知縣時,他因拒絕執行鹽稅新政得到了百姓擁戴,卻也真真切切地受到了官僚排擠。不過,那時的他年輕有為,躊躇滿志,對一些小挫折看得很開,心境上是很豁達的。
境遇不太美妙,黃庭堅自己并不在意,可是有人在意﹕你不隨波逐流和我們同流,要當什么清流,那好,對不起,請到別處當清流吧。就這樣,他被逐到了山東。
一個不肯違背自己內心的人到哪里都是一樣,除非遇到了同類,否則他還是不為人所容。
德州通判趙挺之(李清照的公公)屬于新黨,是變法派。當時,他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場貿易)。黃庭堅認為,德平鎮小民世代靠耕種為生,生活實在清苦,如果再實行市易法,那百姓的生活會雪上加霜,因此堅決不同意這樣做。他與趙挺之杠上了,兩人公文往來,反復爭論,把趙挺之氣得要命。得罪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沒什么,得罪一個心眼兒小的人是很受傷的。這個趙挺之日后給了黃庭堅一個大大的報復。
人在他鄉,眾星捧月還好些﹔工作受挫,形單影只,特別容易失落,想東想西想家想朋友。他想起了黃幾復,兩人少年交游,情誼很深,可彼此天各一方,想見卻不能見,想寫封信,可是一個天南、一個地北,托鴻雁傳書,它卻飛不過衡陽。只能作詩吧,聊表相思。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想當年春風下欣賞桃李,我們共飲美酒。沒想到江湖落魄,一別十年。
我常常對著孤燈聽著秋雨思念你……
朦朧中,他仿佛又看見一個超然豁達的學者正在與眾人侃侃而談,時而沉思,時而大笑。是啦,他就是蘇軾。
文人之間的緣分大都因文而起、因敬而敬。蘇軾和黃庭堅之間就是這樣。時間倒回到黃庭堅初婚時,蘇軾有一次到孫覺(黃庭堅的前岳父)家做客,在書桌上見到一首詩,細讀之下很是吃驚。善于察言觀色的孫覺情知女婿有戲,趁機請蘇軾提攜他。蘇軾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別人,別人也會主動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須揚名?”黃庭堅得知自己被蘇軾賞識,當即寫下兩首詩寄與。
蘇軾回信《答黃魯直》﹕“我一直誠恐不能與君結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沒才華,如此禮待我,喜愧之懷,幾乎難以承受。”以蘇軾名動四海、家喻戶曉的身家,竟以如此態度對待一個新人,可見黃庭堅的詩才真不是一般的好。兩人書信唱和,開始了神交。隨著交往加深,黃庭堅對蘇軾的才華和人品崇敬不已。
蘇軾不肯昧心,堅決不說假話。他對王安石的變法始終持有中立意見,與朝廷觀點相左。這使他從得意寵臣變成了不受待見的圈外人。假如他能夠一直受寵,飛黃騰達,那黃庭堅自然也會跟著如日中天。可惜,蘇軾的政治命運并不像他的才華那樣一路上揚,而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充滿坎坷和波折。黨派之爭讓蘇軾不斷地被貶,連帶著讓黃庭堅也跟著受累。
攻擊蘇軾的人從蘇黃二人之間酬來唱往的詩作中發現了黃庭堅的名字后,對黃庭堅施行了連帶罪責,罰銅20斤。為什么罰銅呢?銅錢銅錢,銅就是錢,錢就是銅。銅是貴金屬,對罪犯罰銅是古代沿襲下來的懲戒。
蘇軾因“烏臺詩案”鋃鐺人獄后,朋友們大多作猢猻散,生怕受牽連。只有幾人一直在堅持奔波營救。其中就有黃庭堅,當時他們雖然還沒見過面,只是書信朋友,但并不妨礙蘇軾在黃庭堅心里的分量,也不妨礙一個男子的正義營救。雖人微言輕,但他東奔西走,千方百計地尋找營救機會。
想起這些,黃庭堅的心里似乎不那么苦了。人在逆旅,還有朋友可以思念,還有友情可以一點點鋪陳開來,甚好!
很快,這種惆悵的日子就被一場向往已久的相遇沖淡了。神宗駕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簾聽政,她馬上重新啟用當年那些反對變法而被貶的人物。司馬光完成了《資治通鑒》后即被召人京,任尚書左仆射(為宰相之職)兼門下侍郎。
而蘇軾與黃庭堅也一同被召回京師,蘇軾任翰林學士制知誥(掌管起草詔令),黃庭堅任校書郎和《神宗實錄》的檢討官(負責修史的官職)。多年傾慕,終得相見,黃庭堅心花怒放,以一塊上好石硯作為見面禮,登門拜見了蘇軾。彼時,黃庭堅40歲剛出頭,蘇軾已近知天命之年。
蘇軾正式將這名老學生收入“蘇門四學士”中。老先生為有這樣的弟子而欣喜不已﹕“我今獨何幸,文字厭奇玩。又得天下才,相從百憂散。”他們一起觀書論畫,講道談藝,詩文唱和,很是融洽。
蘇軾豪邁的文風對黃庭堅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黃庭堅寫的這首《念奴嬌·斷虹霽雨》文采斐然,流傳千古﹕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近朱者赤,這首詞很有蘇軾的風格,一派曠達偉岸的氣魄。
蘇軾與李公麟合作完成了一幅畫。畫面是常見的鄉村一景﹕郊外挺立著一塊怪石,怪石邊長著一叢挺拔碧綠的竹子。小小的牧童手持三尺鞭,騎在一頭老牛背上,怡然自樂。黃庭堅的題詩為畫作更添精彩﹕
該題詩的意思是﹕我太愛這怪石了,小牧童你別讓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還能忍受,可千萬別讓兩牛爭斗而弄壞了旁邊那叢綠竹。有人認為這首詩寄托了作者的官場態度,意在告誡當權者不要搞宗派斗爭。作為保守派,司馬光自始至終都反對變法,從來都沒變過。執政不久,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他全面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而蘇軾既不是改革派,也不屬保守派。司馬光的決絕令蘇軾對新法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蘇軾上書,認為新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如果全面廢除會造成更壞的影響。他的這個舉動讓保守派們很受傷﹕不左不右,什么意思?于是,保守派們群起而攻之。蘇軾受不了同事間彼此傷害猜疑、栽贓陷害,主動要求外放杭州。
蘇軾走了,剩下黃庭堅日子難熬。哲宗親政時,開始寵信改革派。改革派的骨干章惇、蔡卞等人一向忌憚蘇軾,對蘇軾的弟子自然也不客氣。
他們從黃庭堅修訂的《神宗實錄》中搜羅出上千條所謂的錯誤攻擊黃庭堅,以“誣毀先帝”“修實錄不實”加罪。黃庭堅耿直無私,淡泊獨立,不違心,也不隨波逐流,堅持實話實說,絕不肯在史料上造假,堅持的結果是又被流放。
其實,那個故事一點也不復雜,還是公元1073年的事。為了治理黃河,朝廷設立了“疏浚黃河司”。官員李公義提出了疏浚河道的辦法﹕“用鐵數斤為爪形,以繩系舟尾而沉至于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繼而下,一再過,水已深數尺。”名為“鐵龍爪揚泥車法”。
王安石對此法很推崇,對神宗說若開河的工作搞好了,一年可以省下疏浚費千萬兩銀子﹔并讓李公義和宦官黃懷信加以改進,做成浚川耙。其實,這都是花式治水。
河水暴漲時,耙子根本夠不著底,再拖也沒有用﹔河水淺時,泥沙絆住耙齒,怎么拖都拖不動。神宗并不知具體情況,他大手筆地砸下許多銀子,大規模使用“鐵龍爪”來治理河水。當時反對的聲音很多,可朝廷根本聽不進去,積極踴躍地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做無用功。
黃庭堅不是《神宗實錄》的檢討官嗎,他的耿直從未變過,直陳史實﹕“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這也膽子太大了,居然說“鐵龍爪”治水是兒戲。龍指皇帝,龍爪自然是皇帝的爪,這不是在暗罵皇帝愚蠢嗎?無論那些人怎么威逼利誘,黃庭堅就是不承認有污蔑先帝之辭,與他一起參與修史的人都屈服了,只有黃庭堅一硬到底。代價是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二者皆為官名)。詔命一下,家人都掉眼淚,黃庭堅卻轉身上床酣睡。
醒了,眾人怨他傻,說﹕“黔州乃蠻荒之地,凡貶當地者不病即亡,你不想辦法卻還傻睡?”黃庭堅回答﹕“四海之內皆兄弟,浮生若夢,來去無蹤。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無處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憂?”黃庭堅的堂弟時任涪陵尉,這算是他舉家遷到涪陵的一絲安慰。可整他的人沒那么好心,沒多久,他們又借口官場避親嫌,把黃庭堅又貶到了戎州(今四川宜賓)。
起起落落,數度飄零,遙遠的家鄉愈發顯得可親。
嘴上說“無處不可寄此一生”,可哪個地方能有故鄉親呢?東望思歸的那種心情是大話、漂亮話抵擋不住的。
在戎州,黃庭堅給破敗的居所起了個灑脫的名字——任運堂。人生之路恰似浪奔浪涌,一切隨緣任運吧。戎州生活還算安定,很多人拿著作品慕名而來向他求教。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哪怕對方給很多好處也堅決不肯說違心話。黃庭堅仍是從前那個坦蕩真誠、不重功名利祿、只重內心世界的人。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繼位,天下大赦。黃庭堅得以被放還。出四川時,他途經湖南岳陽,冒雨登上岳陽樓,飽覽湖光山色,作詩表達了他喜悅的心情。
滿江風雨,憑欄遠眺﹕群山起伏錯落,有如湘娥二夫人不同造型的美發髻。可惜我不能親至湖中正對湖水,只能在銀山堆里看君山風情萬種。
整日沉浸于詩書畫的宋徽宗,腦海里對才子們還是有點印象的。他想起了黃庭堅這個大才子,遂給他安排了官職,不料黃庭堅卻拒絕了。經歷了那么多波折,黃庭堅對官場已經看開了,對什么高升加職已經不感興趣。他上書請求只讓自己做個小小的郡官就可以了。朝廷倒也爽快,任命他為太平州知州。黃庭堅輕松去上任,沒想到,僅僅干了九天就被貶。
這次被貶就是因為之前在德州時得罪了趙挺之。黃庭堅一直篤信佛教,從前曾應僧人之請,為荊南承天寺院作了一篇《荊南承天院記》,文章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儒者嘗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產,實生民谷帛之蠧,雖余亦謂之然。然自省事以來,觀天下財力屈竭之端﹕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邪!”
意思是說,建一座佛寺所需的費用相當于一萬戶平民的家產,出家人都成了老百姓的衣食蛀蟲了。雖然我也這樣認為,可自從我懂事起,就觀察天下窮困的原因,我發現﹕當國家沒有戰爭,不向老百姓征收兵役和稅賦時,就會出現蝗災、旱災、水災或傳染病,危害數十州。這種現象其實就是災難發生地的人們共同造了惡業后出現的惡報,業滿遭報,不滿不報,這是有定數的,這個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戰勝的。
其實,黃庭堅這篇文章完全是用佛教的觀點來解釋天災。但若從從政者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就是沒事找事,攻擊朝廷。
這篇文章不巧被轉運判官陳舉看到了,他是這樣理解的﹕看來老天就應該降下災難,不出現自然災害反而是不正常的,那政府救災豈不純屬多余?他認為,黃庭堅這純粹是在幸災樂禍,于是上報給右丞相趙挺之。趙挺之如果寬容一點,就可以把作品壓下來,因為那些話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文人的一己之見,沒什么大不了。他卻偏偏將這首作品直接呈給了皇帝。
徽宗除了對書畫有精準的鑒賞力外,對政事基本沒什么判斷力,處理方式是最簡單的不分青紅皂白。他宣布免去黃庭堅一切職務并開除吏籍,監押在宜州,三年后轉押永州。
厄運連連,黃庭堅依然熱愛生活,熱愛著自然,熱愛著轉瞬即逝的春天。
不知春歸何處,一心向別人請教,無人知,又向鳥兒請教。可鳥兒連“話”都不“說”,一轉身飛走了。這首小詞妙趣橫生,構思巧妙,惜春之情躍然紙上。
公元1105年,61歲的歲黃庭堅淋了雨,之后病逝于貶所。
北宋文壇上的少年天才、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就這樣凄惶地離去了。他坎坷不平的官運、多災多難的家庭,是性格使然還是環境作梗?黃庭堅文采了得,政治才能卻很一般。他這一生不熱衷功名利祿,只牽掛讀書、寫詩、做學問。心思用在哪方面,哪方面就會出色,其他方面則可能相對欠缺。如此,他仕途坎坷是不是也就有解了?
黃庭堅為什么被貶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黃庭堅為什么被貶宜州、黃庭堅為什么被貶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