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寫夷歌數處(但聞夷歌數處)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要寫夷歌數處,以及但聞夷歌數處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閣夜的頸聯寫了什么?作者感情如何
杜甫《閣夜》頸聯“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其景多么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間,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數處”言不只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寫“野哭”而多至“千家”,這是戰亂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夷歌",顯示了地方風情,上下句形成了對比,有人憂有人愁。抒發了對百姓因戰爭而勞頓的痛惜
①詩句“夾歌數處起漁樵”怎么理解?
杜甫《閣夜》頸聯;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戰伐:崔旰(gàn)之亂。
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兩句意思是,很多人因為戰亂而家破人亡流落異鄉,在野地里大哭。只有漁夫樵人唱著歌,悠閑自在地過自己的日子。這里表現出對漁樵生活的羨慕。
對“夷歌數處起漁樵”的幾點質疑
? ? 忠奸賢愚終好了,漫看詩書盡寂寥
? ? ———對“夷歌數處起漁樵”的幾點思考
? ? ? ? ? ? ? ? ? ? ? ? ? ? ? ? 閣夜
?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
?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 ? ? 此詩是大歷元年冬杜子美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土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的好友鄭虔、李白、嚴武、高適等先后離世。感時憶舊寫下此詩,抑郁沉痛可見一斑,現在就讓我們逐一領略。
? ? ? 首聯觀陰陽變化,晝短夜長,嘆光陰荏苒,時光易逝。盡管霜雪初歇,天氣放晴,可是歲月逼人客居天涯,于這凄涼寒傖冬夜,不由感慨萬千。
? ? ? 頷聯“五更”承接上句“寒宵”,寫天剛破曉的所見所聞:五更鼓角奏響,夔州戰事吃緊。兵革未息、戰爭頻仍,時局動蕩,“三峽星河影動搖”恰恰是這種社會的折射和寫照。三峽指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夔州在瞿塘峽西口,為三峽的起點。雪后初晴,玉宇無塵,銀河澄澈,群星閃爍,映照峽江,實為壯麗,然而,江流湍急,倒影搖曳,支離破碎,這種支離破碎不正是大唐江山也社稷的寫照么?魯迅說:“悲劇就是對美的毀滅,越美的東西被毀滅,悲劇性就越強。”大好河山,雄渾壯麗,浪蕩乾坤,民生安詳,這是多少士大夫的理想。
? ? ? 頸聯“戰伐”承“上句”鼓角”而來,沙場傳來噩耗。引動千家慟哭,哭聲響徹四野。可是,數處漁樵唱起夷歌,是無奈憤懣長歌當哭,還是以樂景寫哀情,刻意找尋生命的訊息?是時代性與地方性相結合來抒發憂國憂民的政治理想,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控訴?實在讓人費解,后文在做探析。? ?
? ? ? 尾聯詩人極目遠眺夔州郊外的武侯廟河白帝廟,引發無限感慨。臥龍指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臥龍先生是忠肝義膽,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此之謂大忠大賢之人。而“躍馬”指公孫述,化用了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年乘亂據蜀稱帝。正所謂犯上作亂,十惡不赦之徒。忠也好,奸也罷,最后都化為一抔黃土。歷史中賢愚同盡,現實中人事音書,也只能付之寂寥。
? ? ? ? 盧世榷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而杜子美的言外意旨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去探究?
? ? ? ? 蘇珊·朗格說“人們幾乎可以對詩中的詞語逐個去分析以探尋一種完美統一的,因而能夠貫穿生動活潑的節奏及其基本情感與伴隨情感的藝術形式的構成。”我們已經對全詩作了逐一分析,可是真正將全詩統一起來的到底是什么?這讓我們不得不回到那句讓我們費解的詩句————-“夷歌數處起漁樵”, 依據筆者愚見大概可以有如下理解:
其一,如陶道恕的理解:“野哭”富有時代感,是大唐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安史之亂之后,軍閥割據,戰事頻仍,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野哭就是對戰爭的沉痛哭訴;“夷歌”具有地方性,四川少數民族的歌謠,當時,杜甫寓居夔州,當地山民在勞作時長期的歌謠應當不絕于耳。“藝術來源于生活”,對生活的關注和對現實的描摹,這是任何一位藝術家都應具備的能力。野哭和夷歌都是對現實的描繪,野哭關乎國事,夷歌關乎民情,足以見得詩人憂國憂民的政治理想,此乃士大夫之心,賢矣!
其二,就夷歌吟唱者漁樵詩歌意象而言,理解有些復雜。漁樵者,江上漁翁山間樵夫者也。
? ? ? 首先,取自本意漁翁和樵夫,他們代表的是底層百姓,他們三更燈火五更眠,夙興夜寐、晝夜不息,然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艱辛,還有時不時耳邊響起的戰鼓號角,烽火硝煙,那是馬革裹尸、樓蘭枯骨。夔州的百姓用自己的聲音吟唱:“興,百姓苦;亡,亦百姓苦。”長歌當哭,這是怎樣的悲哀與沉慟。
? ? ? 再則,漁樵者可引申為藏匿于江上山林的隱士賢人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漁父——三呂大夫屈原、“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直鉤魚”的江上隱士呂尚、“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山間高人。“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他們都是隱士高人,貌似身在朝野,卻心在朝廷。大好河山,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生靈涂炭,怎叫人不痛心。哀怨和痛苦又算什么呢,壓抑心中的無奈與憤懣,長歌當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歌聲震天,響徹寰宇,卻無人來賞!
其三:就夷歌本身內容而言,“夷歌”與前句的 “野哭”在音色、情感形成鮮明的對比。千家野哭,低沉哀怨,數處夷歌嘹亮歡快。盡管只是數處,但還是透露出戰后僅存的生機,也許正是這一線生機,是匡復河山,救民水火的希望所在。
其四:還是就唱夷歌的百姓而言,如此戰火紛飛、山河破碎之時,夔州漁樵還在唱著嘹亮歡快的夷歌,如此的愚昧麻木,引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怒。可是對于杜甫這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圣人來講,是不可能如此輕賤他的百姓的。因此,此種解釋最為不靠譜。
? ? ? ? 綜上,“夷歌數處起漁樵”一句蘊藉豐富,意蘊悠遠。一言蔽之: 忠奸賢愚終好了,漫看詩書盡寂寥。姚斯說:“讀者本身便是一種歷史的能動創造力量。文學作品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能動的參與介入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過程,作品才能進入一種連續變化的經驗視野之中。”因此,子美是孤獨的、是沉痛的、是憤怒的、是無奈的、又是絕望中后的滿懷希望的,所以,那個時代他又是寂寥的,這樣的杜子美讓我們感懷良多,噓唏長嘆!最后,口占小詩一首作為對一代詩圣表示敬意:
? ? ? ? 讀少陵野老《閣夜》有感
人生易老天難老,客居天涯霽寒宵。
江湖風云初乍起,沙場鼓角傳噩耗。
? 漁樵不似千家苦,夷歌尤比野哭高。
? 忠奸賢愚終好了,漫看詩書盡寂寥。
關于為什么要寫夷歌數處和但聞夷歌數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