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荊州在哪里(唐朝荊州刺史)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代荊州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朝荊州刺史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千里江陵一日還,江陵是指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在古代有很多人都會把江陵寫做自己的詩里面去,其實江陵指的是現在的荊州市。是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別名又叫做江陵,而且也是中國的旅游城市,是因為那里的景色非常的美麗。
一、旅游景點多
荊州市之所以在很多詩人的詩里面都會出現江陵這個地方,尤其是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這一句詩中,體現了詩人對這個城市有非常大的感情。這是由于荊州市的景點是比較多的,被稱為一個旅游文化的城市,在那里有很多的景點。有荊州古城墻還有關于是盛達廣場,還有一些博物館等,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去游玩的,而且景色都是非常的不錯。荊州古城墻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建筑,而且也是經過非常悠久的歷史,是非常值得前去觀看的,它是明末清初的建筑。
二、地理位置特殊
荊州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殊的,處于湖北省的中南部是江漢的平原地帶,而且也是貫穿長江地區的一個城市,一共有兩個市區。在古代,它被稱作為江陵。經濟發展也是非常好的,而且在那里還有一些比較好的資源,他們那里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所以礦產資源和水資源都是比較豐富。而且那里還有一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家旅游的首要選擇。
三、總結
選擇旅游可以來,荊州因為這里的景色是非常美麗的。不過再選擇出行的時候,也要做好一些攻略。大家可以避免人流量比較大的時間,也可以錯過一些假期,這樣人流量會比較小,同時也方便大家欣賞這里的景色。而且在出行的時候一定要選好交通工具,避免出現堵車的情況發生。在出行之前也要提前做好攻略,比如想要去哪里的景區,就可以在旁邊的訂酒店。
古代荊州是現在哪里?
歷史上的荊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南陽就是當時的宛,信陽一部在江夏境內;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廣東韶關境內;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是相當廣大的區域。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 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于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后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后,曹、劉、孫 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后,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于 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三國演義》敘述有關荊州的故事時,已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后。因此,在赤 壁大戰之前,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襄陽;而在赤壁大戰之后,所謂“荊州 城”,實際上是指江陵;此外,并無單獨的“荊州城”。羅貫中不明于此,誤以為 有單獨的“荊州城”,并老是把荊州、南郡、江陵這三個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第3 4回寫蔡瑁趁“襄陽會”之機謀害劉備,事先對劉表說“請主公一行”,似乎劉表 不在襄陽。第40回寫劉表死后,蔡瑁立劉琮為主,“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荊 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扎……就葬劉表之柩于襄陽城東漢陽之原”。其實 ,這里的“荊州”乃是江陵(第42回寫曹操兵至江陵,鄧義、劉先率軍民出城投 降,即為明證)。蔡夫人、劉琮本來就隨劉表駐襄陽,怎么又“前赴襄陽”?從哪里“前赴襄陽”?這是因為作者把劉表的荊州治所襄陽與后來劉備的荊州治所江陵 攪作一團,以致敘述混亂。第75回寫呂蒙襲取荊州時,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史 實是:呂蒙逆長江而上,奇襲關羽設置的“江邊屯侯”(沿江偵視警戒的部隊)之后,直趨公安,招降守將士仁(《演義》誤為“傅士仁”);隨即又進逼荊州治所 江陵,麋芳亦降(麋芳以南郡太守身份駐守江陵)。而《演義》卻寫成呂蒙巧奪烽 火臺后,首先襲取“荊州”,然后到公安招降士仁,再由士仁往南郡說降麋芳。那么,這個“荊州”在哪兒?它與公安、江陵的方位關系如何?作者根本無法回答。 讀者只要一對照地圖,馬上就會感到這一部分描寫被攪成了一筆糊涂賬。這并非羅 貫中有意進行藝術虛構,而是因未解“荊州”府先駐襄陽后移江陵而產生的“技術性錯誤”。 參考資料:中華三國聯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三冊
荊州古城簡介
一、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并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二、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于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裹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占78.7%,丘陵低山區占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三、人口民族: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里,人口75萬。
四、歷史文化:
荊州人杰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臺。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
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五、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云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
六、旅游:
荊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荊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蔚為大觀。全市旅游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聞名遐邇的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尸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三片”即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氵危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自然生態景觀令人流連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灣、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據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綠、美”的水鄉園林城市風光、“高、大、特”的現代建筑群與歷史文化名城風韻交相輝映,使古城荊州煥發出新的光彩。
七、地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由于長江干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了荊江段的“懸河”。
八、歷史上的荊州: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后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屬湖北),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明清置府,后廢。
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九、旅游景點:
1、古城墻:《后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墻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墻遠遠早于磚城墻。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筑的石灰糯米漿城墻。此段城墻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墻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后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于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后,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墻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筑。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游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墻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筑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2、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尸。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游觀光的“第一窗戶”。
a、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尸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于漢文帝十三年,早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該男尸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于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于缺氧和恒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尸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b、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繡,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繡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象,密于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c、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夾麻胎3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余套古代漆器造型別致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
d、楚樂展演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楚國是歌史文化的沉淀與匯集。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饒有興味地觀賞蜀國名將關羽那重達百余斤的青龍偃月刀和坐騎赤兔馬的專用大石槽及傳說中曹操的特大行軍鍋,而且還可盡情地領略欣賞開元觀內我國古代建筑的藝術風格。
3、鐵女寺:位于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感人的傳說有關。
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于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于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并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于無罪獲釋。眾鄉親憐恤二女舍身救父的義舉,遂自愿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鐵女寺碑記》有詳細記述。
4、萬壽寶塔:矗立于萬里長江第一磯——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之上,系明朝第七代遼王朱憲火(節)藩封荊州時,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歷時4載。它是湖北省又一處重要的古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寶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塔基八角各有一漢白玉力士為砥柱。塔內一層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肅然威嚴,塔體內外壁嵌佛龕,共有漢白玉坐佛87尊,神態各異,造型超絕逼真。部分塔磚燒制獨特,成正方形,圖文并茂,品類繁多,計有花卉磚、浮雕佛像磚、滿藏回蒙漢五種文字磚共2347塊。塔磚來自全國8省16個州府縣,均為各地信士所敬獻。塔身中空,內建石階,可盤旋而上至各層,每層向外洞開四門;依門俯瞰遠眺江流城廓美不勝收。塔頂為葫蘆形銅鑄鎏金,其上刻有《金剛經》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萬壽寶塔與我國眾多寶塔相比,特色獨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于長江河床、水位在漫長歲月中逐漸抬高、荊州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所致。
萬壽寶塔建于荊江大堤之上,除了為皇帝祈壽的主旨外,另還有鎮鎖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數百年來,萬壽寶塔既是荊江兩岸飽經水患的歷史見證,又承載寄托了人們制服江流的美好愿望。
1998年盛夏,荊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觀音磯頭記載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線,舉世囑目,廣大軍民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寰宇的抗洪凱歌。為了祭奠抗洪斗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1999年初,荊州市委、市政府在萬壽寶塔西側修建了荊州抗洪紀念碑亭。
寶塔所在的萬壽園,古樸典雅,竹木蒼翠。園內的臨江長廊、書法碑苑及奇石盆景匯展,與荊江磯頭、古塔長廊交相映襯,使這里“分外妖嬈”。尤其是盛夏,江風習習,蔭涼片片,這里更成為人們游覽憩息的“人間天堂”。
5、八嶺山:又稱龍山。這里風景優美,林木蔥郁,“縱嶺八道,蜿蜒若游龍”,因此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山中古墓密集,現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史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于山中。1988年,八嶺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國家林業部批準八嶺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余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后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莊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臺、落帽臺、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云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于古龍山。前后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于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后,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準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該墓在歷史上雖多次被盜掘,但仍出土了100余件珍貴文物,1988年始遼王墓對游客開放。如今的遼王墓景區綠樹成蔭,古樸肅穆,與八嶺山森林公園的原始風貌交相輝映,這里已成為中外客人觀光游覽的新景點。
6、章華寺:相傳章華寺是在章華臺的遺址上修建的,章華臺,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于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章華宮又有“細腰宮”之稱。后章華宮毀于兵亂,在章華臺遺址上,元代修建章華寺,清代又重修。寺廟座東朝西,面積8790 平方米。廟宇建筑宏偉,裝飾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進山門,繞過荷共池,見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堂等主體建筑。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院綠樹環繞,分外幽靜。寺內藏有清代皇室御賜《藏經》,及許多宮廷珍品,還有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國以來歷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師靈骨。寺院有全國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銀杏樹等古跡。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章華寺高僧凈月被清廷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管轄荊州、宜昌、恩施、鄖陽等地所有寺廟。從此,章華寺成為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
章臺寺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那時候,沙頭鎮還沒有形成。靈王本是靠著政變,殺死了自己的侄子而登上王座的,他纂權奪位的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享樂。他大興土木,擴建宮室,等到他把一切都玩膩了,他又異想天開,在渚宮附近,倚江傍水之處,筑了這章華寺,據《水經注》記載,臺高十丈,寬五十丈,登臺需要休息三天,因此又叫三休臺,臺上宮室亭榭,極其壯麗,臺下以石頭砌成清水池。這座豪華宮殿,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楚靈王常洋洋得意地向各國使臣炫耀說:“貴國亦有此宮室之美乎?”
蘇東波的《渚宮》詩說:“當時楚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亻垂,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說是“飛樓百尺”是一點也不夸張的。這楚靈王不但昏庸腐化,而且還有一個奇特的怪癖:特別愛好細腰,挑了幾千名細腰女子居于章華宮中日夜輪舞,供他玩樂,因此章華宮又叫細腰宮。腰粗的宮女被趕出宮做粗活或者加以囚禁,宮女和大臣們只得減食挨餓勒緊腰帶以求寵,結果餓死不少,后人有詩句說:“靈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夢澤》詩中表達了對宮女們的同情:
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
夢靈王的荒淫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后來他的弟弟公子比發動政變,他逃到野外,求食不得,餓死于荒郊。后來有詩記靈王的結局:
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
臺土未干歌管絕,可憐身入野人家。
以后,隨著七國爭雄,楚政崩潰,章華臺也 荒廢了。蘇試描寫那荒蕪的情景是:“池空野迥樓閣小,唯有深竹藏狐貍。”
到了十四世紀,初的元朝泰定年間,在古章華臺遺址上建了一座廟宇,初名章臺寺,后改名章華寺。這章華寺規模宏大,廟貌雄偉,氣象肅穆,環境清幽。與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稱為湖北三大叢林。寺的主體建筑有大雄室殿、天主殿、韋馱殿、財神殿、藏經樓等。每一重都是畫棟雕梁、盤龍據虎、翠彩軒翔、金碧掩映。
古代江陵是現在什么地方?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古今之別:
1.是指泛江陵地區,其范圍為老江陵縣,相當于今荊州市市轄區加上新江陵縣這一片地區。
2.是指今荊州市荊州區,這里是兩千多年江陵縣城及其中心所在,從秦置江陵縣以來至1994年前作為城市概念的“江陵”就是指代的這一地區。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江陵”就是指的現荊州區。
3.是指今荊州市江陵縣,原先為荊州市江陵區,后撤區設縣,轄境僅為原江陵縣不到二分之一。縣治郝穴鎮。
擴展資料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江陵現名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級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陜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沖,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
歷代建都于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于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于“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在1600余年間,江陵的建都有楚,南北朝和五代三段高潮。楚原建都于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繼位后“始都郢”,建城于紀山之南,故名紀南;楚人習慣性稱都城為“郢”,故又名紀郢。
經過300余年的發展,此時楚已穩固地控制江漢平原,成為大國和強國,江陵一開始就是大國都城,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爭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50余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并殆盡,故史書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楚國進入全盛時期,莊王率師北伐陸渾之戒,“觀兵周郊”,還敢于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敗晉師于必;包圍宋都五個月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晚期,楚國長期內亂,楚平王殺大臣伍奢,其子伍子胥奔吳,說(shuì)吳伐楚。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迫楚昭王逃至云夢澤并向秦求救,次年;秦楚軍擊敗吳軍,昭王還都紀郢,但因懼吳進攻旋遷都鄢郢;又說是遷鄀,直到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才回到紀郢。
春秋末到戰國初,楚國勢力向今渝,黔,魯,皖擴展。楚王用吳起變法,楚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后期在秦國日益富強的同時,楚國卻走向衰落。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先后攻入鄢郢與紀郢,盡毀都城,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只得北逃城陽,楚在紀南城建都歷二十王近400年,西漢初曾在此封有兩代臨江王,但為時不長。
江陵建都的第二個高潮始自東晉,終于南北朝,先后有晉安帝。齊和帝,梁孝元帝短期移都于此,這幾個朝代領域廣大,江陵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僅次于建康(今南京)的第二政治中心。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城,梁孝元帝自焚,江陵遭受一次浩劫。
西魏人走后扶植一個蕭梁宗室建立后的小朝廷,存在33年。隋末唐初又有蕭銑重建的梁國,則存在僅3年。唐代設江陵縣為荊州治,是當時中國南方重鎮,唐肅宗時在公元760年及762年曾兩度設為南都江陵府,是唐代五都之一。
江陵建都的最后高潮在五代,五代十國中的荊南(南平)國就在江陵。唐哀宗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朱溫以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高氏從此占有荊州。后來后梁曾封季興為渤海王,后唐封之為南平王。荊南地域狹小,但經濟頗為繁榮,是諸大國間的緩沖國。
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師南下,荊南末主高繼沖倉惶出迎,兵未血刃即納地歸降,共歷五主57年。宋設江陵府。明清置荊州府。建文帝曾遷封遼王于此,歷八王180年。
古代長江中游政治、經濟中心多在江陵,近代平漢及粵漢鐵路(今京廣線)通車,武漢取代了江陵的地位,但江陵仍屬富庶之區。
公元1949年沙市鎮劃出成立沙市市,沙市輕工業發達,在八十年代迅速崛起,號稱“三楚明星城市”,當時省內影響力僅次于武漢。公元1994年合江陵與沙市為荊沙市。公元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江陵
唐朝荊洲在現在的什么地方
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
歷史上的荊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南陽就是當時的宛,信陽一部在江夏境內;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廣東韶關境內;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是相當廣大的區域。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 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于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后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后,曹、劉、孫 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后,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于 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千里江陵一日還,江陵是指現在的哪個地方?
應該是現在的湖北荊州市江陵縣。
關于“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江陵是指現在的何處,前面網友的一部分回答不準確。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理解。這句詩里的“江陵”,就是現在荊州市的中心城區——荊州古城。
唐代有江陵縣,其縣城也就是唐代荊州的州政府所在地。
那么,唐代荊州治所(也就是當時的“江陵縣”縣城)在現在的哪里呢?毫無疑問,在現在的荊州市中心城區的西部(荊州區的城區),也就是現在的荊州城。
自從漢代以后,到李白寫這首詩的唐代中期,江陵縣城非常穩定地設在今荊州城范圍內。而且,唐以后,直至公元1994年,江陵縣城一直延續其老地點,在今荊州區城區的范圍里。(九十年代出現的新“江陵縣”則面目全非了。)
附帶說一下,當表示狹義的城市名稱時,唐代的荊州城與江陵城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今荊州區的城區),所以,唐代,當荊州、江陵是表示城市時,實際上是同一座城市。
唐代的荊州城(江陵城)地位遠遠高于今天的荊州市,是當時長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唐代的山南東道(統管中部的許多個州),其中心就設在荊州城(江陵城)。
所以,當時的“江陵”是全國政治格局中、水路陸路交通網中舉足輕重的重鎮,安史之亂時一度被中央政權設定為“南都”。唐代,封疆大吏、文人墨客駐足荊州城(江陵城)的非常多,如張九齡、李白、孟浩然等人,留下的詩文中提到荊州城(江陵城)的也相當多。
————————
需要澄清一點:古代“江陵”從來不是泛指廣大的長江中游地區,而是明確地鎖定為那時的江陵縣或者江陵縣城。
就李白《早發白帝城》詩中的“江陵”而言,這里所說的江陵,更是確指。李白一生多次到江陵,或停留,或路過。本詩中的這次江陵之行,一些文學史研究者認為是在公元759年他遇到赦免、從白帝城赴江陵,本人贊同此說。
還有:網友們需要注意的是:1994年出現的江陵區(1996年改名為江陵縣),其區政府、縣政府所在地郝穴與唐代的江陵城絲毫不搭界,當然也與今荊州市中心城區毫不搭界,相隔好幾十里。
江陵,原名荊州城,古時稱江陵,位于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漢江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荊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詩人在早上從四川省的奉節縣白帝城經長江坐木船順水而下,傍晚時就到了江陵。
江陵原址即當時的荊州府衙所在地,解放初期設為江陵縣,也就是現在的荊州古城。
但現在有所變更,原荊州地區撤銷后設為荊州市,并將原江陵縣一分為二,一半劃為荊州市區,另一半劃為江陵縣,縣政府設在原江陵縣管轄的郝穴鎮,離荊州古城50公里處。
說二句,江陵,今荊州市也,此詩句來自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君問君有期,輕舟萬重山,彩云猿聲伴,客坐江陵縣。江陵,荊州市也。地布長江中游,過去有七通之稱,中靠長江,南通兩廣,北接漢水至魏,西達 蜀地,東連吳水。魚米之鄉。三國時期戰略要地。送名句,大意失荊州,托孤白帝城。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平陽狐貍,回答問題。
傳世名作《早發白帝城》,寫的是李白同學喜滋滋的從白帝城趕往江陵的事情。拋開江陵不談,我們先得問問, 李白心情為啥這么嗨? 就這么不待見“難于上青天”的巴蜀嗎?
原來當時正值 “安史之亂” 把大唐攪得雞飛狗跳之時,各地義軍蜂起,李白也是個仗劍天涯豪氣甘云的主,雖已年過半百,自然也想報效國家,于是便投奔了駐守江陵的 永王李璘。 李璘是唐玄宗的十四子,這個選擇看起來并沒有錯。
當時楊貴妃掛了,唐玄宗也已提前退休,接班的是唐肅宗李亨。李璘看這天下大亂又看看自己手中的牌,覺得這大唐董事長的職位也可以爭一爭。最終李璘兵敗身死, 處于李璘軍中的李白不幸躺槍,被朝廷發配前往夜郎。
李白這個郁悶呀,一路磨磨蹭蹭的,剛走到白帝城,突然朝廷大赦,李白重獲自由,你說他高興不高興?趕緊買好返程的船票,喝著酒唱著歌趕往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的前兩句是“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白帝城在如今的重慶奉節,就是三國時老劉托孤的地方。既然是“千里江陵”,那江陵離重慶不會太遠,按照距離應該在湖北境內,事實也是如此。
我們攤開湖北地圖,果然找到一個叫湖北省江陵縣的地方,隸屬于荊州市。那李白去的是不是這個江陵縣呢?答案可以是也可以說不是,這可不是故弄玄虛繞口令而是另有原因,不但 此江陵非彼江陵,此荊州也非彼荊州。
想當年大禹治水,走遍天下,化天下為九州,即 冀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梁州,雍州和荊州,這就是“天下九州”。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當時的荊州涵蓋整個湖北省和湖南省及其周邊地區,比現在的荊州市可是大了去了。
兩漢三國時有 “荊襄七郡” 之說即荊州下轄 7 個郡,江南的長沙,桂陽 ,零陵,武陵和江北的襄陽,江夏和南郡, 南郡的郡治便是江陵。當年關羽守荊州便是在這里, 所以說江陵不僅是南郡的郡治,也是荊州的州治。確實在很長段時間,江陵都是大荊州的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
(荊州長江大橋)
時代在進步, 歷史 在發展,各朝各代荊州的行政區劃令人眼花繚亂。上個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國家設立地級荊州市,下轄兩區, 六個縣級市和兩個縣,即荊州區,沙市區,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監利市和 江陵縣,公安縣,三國時劉備曾駐兵公安, 公安也是個了不得的地方。
在這一系列調整中, 古江陵被一分為三, 以古江陵縣縣城為主體成立荊州區,以古江陵縣中部及附近地方成立沙市區,古江陵縣東部成立 新的江陵縣。
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 大概率去的是荊州市的荊州區,畢竟荊州區是原江陵縣的縣城, 李白自然第一時間去縣城。
當然也不排除李白一路唱著歌,喝著酒醉倒在江陵的鄉野山水間,那么他也就有可能去沙市區和新的江陵縣了。
在現在的江陵縣,隸屬湖北省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中游荊州市。
今湖北省的江陵縣。
此詩中的江陵指今荊州市荊州區,也是原荊州地區的江陵縣城所在地--荊州古城。
成立荊州區政府以后,在郝穴鎮重新設立了江陵區,現改名叫江陵縣。
前幾年,有一批韓國友人慕名來到江陵縣參觀 旅游 ,到了江陵縣以后什么古跡都沒有,很是掃興,后來當地群眾告訴他們才知道江陵是指現在的荊州古城。
李白的年代所說江陵應該是指現在的荊州城和沙市區一帶。因為那個年代沙市是江陵城的外城和碼頭,相當的繁華。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