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花鈿重(花鈿啥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說花鈿重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花鈿啥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淺談古代女子的花鈿
花鈿是古代的一種裝飾品,古代女性將金、銀等制作成花的樣子并貼在臉上,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漂亮。以下是我整理的淺談古代女子的花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花鈿是我國古代女子面部妝容的一種特殊飾品,也是我國服飾、美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諸多化妝品中,花鈿有著悠久歷史,又最為女性所喜愛。所謂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發展到鼎盛,宋元時漸趨沒落。如今,在女人的臉上早已看不到花鈿的妝面,但有關花鈿的美好傳說仍然存在于我們的想象當中。
話歷史 秦始皇曾讓宮人貼花子
關于花鈿的起源,民間流行著許多傳說,有人說源于漢代,有人說源于六朝,也有人說源于唐代。曹麗芳介紹說,如果追溯我國女子在面部描繪或粘貼裝飾圖案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興起了,比如,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的臉上,就點有呈梯形狀的三排圓點,河南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的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這應該是花鈿的雛形,所以花鈿的起源要遠遠早于民間所傳說的那樣,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有文獻記載的花鈿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唐末馬縞《中華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鳳虎飛升。 曹麗芳介紹說,貼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貼花子面飾,花子即為后來的花鈿。漢承秦俗,并受楚文化的影響,花子應該相當流行。三國時開始流行 靨鈿,這種特定位置的妝飾一直到唐朝還很盛行,晚唐文學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靨鈿之名,蓋自吳孫和誤傷鄧夫人頰,醫以白獺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滅,有赤點,更益其妍以丹青點頰,此其始也。 南北朝時,南朝興起了梅花妝,這是一種形狀特別的花鈿。而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里寫到的對鏡貼花黃的花黃,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女子額飾,應該是花鈿的一個類型。這種妝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方法是把金黃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貼于額頭,或在額間涂上黃色。除了《木蘭詩》外,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在《美女篇》里也有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寫。
說發展 花鈿妝在元代淡出歷史
唐朝時,額黃依然流行,初唐盧照鄰就有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的詩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詩寫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唐代已是花鈿使用的鼎盛時期,女子面部的妝飾有了多種顏色和形狀。五代十國的服飾承襲唐代并且有所發展,花鈿繼續盛行。曹麗芳介紹,成書于后蜀的《花間集》中,在描寫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妝飾容貌時,有很多以花鈿寫意的詞句,如顧夐《荷葉杯》里寫道: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 甚至有女子把各種花鈿貼滿面頰,如歐陽炯《女冠子》詞里寫到的情形: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到了宋代,隨著崇尚淡雅之美風氣的興起,濃艷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至元代,花鈿終于淡出了女子的妝臺。從此以后,唯有在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考古發掘中,人們才能找到這種在古代曾經流行了一千年的時尚飾品的影蹤。
典故傳說
壽陽公主額上印下梅花
有關花鈿的起源有好幾個傳說,盡管產生的時間不同,與歷史事實也不相符,但傳說本身是美麗的,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對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梅花妝的傳說。
據北宋初年所編撰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臥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來。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貼于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
這種梅花妝很快流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如五代前蜀時期詩人牛嶠在《紅薔薇》中寫道: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說的便是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南宋汪藻舟行汴中,無意中看見了水中畫舫上的美人額妝,于是作《醉花魄》,在詞中他以陶醉的心情吟詠道: 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銀蟾白。 曹麗芳感嘆說:我們可以想見,那印著梅妝的美麗容顏給詞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上官婉兒眉間被刺紅梅
花鈿在唐朝達到了它風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文里隨處可見它的芳蹤。大約是出于對本朝文化的極度情深,晚唐有一種傳說,認為花鈿起源于唐朝,而且與著名才女上官婉兒有關。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兒。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戶錄》里敘述得比較詳細:天后每對宰臣,令昭容臥于案裙下,記所奏事。一日宰相對事,昭容竊窺,上覺。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許拔。昭容遽為乞拔刀子詩。后為花子,以掩痕也。 曹麗芳介紹,他們的記載后來在民間演變成了一個首尾完整的故事。
有一次,武則天粉碎了一起宮廷政變,不料在策劃政變的人員名單中,竟有她最重用的上官婉兒!武則天大怒,令將婉兒黥面,她喝道:昔日你祖父(上官儀)有罪被誅,我念你才華出眾,才重用你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將仇報,竟欲謀殺我。真是氣死我了! 婉兒聽了坦然一笑,道: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嗎? 武則天細想一下,是有幾次傳旨到御花園擺宴,臨起駕都被婉兒勸回宮的事情,便點頭說確有此事。上官婉兒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園中,已經危機四伏?若不是我表面參與謀反,和他們攪和在一起,如何暗中保護您呀? 武則天似有所悟,點頭稱是。但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還是要執行的。不過,行刑時改用朱砂點額,僅刺了紅梅花一朵。上官婉兒本來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間刺上一朵小巧玲瓏的紅梅花,猶如二龍戲珠,又好似印度美女,煞是好看。以致于后來宮中的年輕女子紛紛效仿,都在額頭配以花鈿,一個個顯得更加楚楚動人。
花鈿用以掩飾面部瑕疵
花鈿還載入了唐代的志怪傳奇中,成為表達作品思想的一種道具。李復言著有《續玄怪錄》一書,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名叫韋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說,就派人去刺殺那個所謂命中注定的年僅三歲的妻子,但刺客的匕首刺偏了,只刺中了女孩的眉心。后來,那小女孩長到十七歲的時候,機緣湊巧,果真嫁給了韋固做妻子,不過,她眉心總是貼著一片花鈿,從不脫去。韋固問其原因,她便講述了三歲時的經歷,韋固大驚,頓時想起月老的婚姻命定說,明白自己還是沒有逃脫命運的安排。
李復言在描寫韋固妻時,說她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閑處,未嘗暫去。說的是韋固妻為了掩飾被刺傷的疤痕,連洗澡和非正式場合也從不將花鈿摘下來。曹麗芳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花鈿的作用除了裝飾外,在唐朝民間,在那些聰明女孩子的巧妙妝飾之下,它還可以成為一種對面部不完美的修飾。同上官婉兒一樣,這種以貼花鈿來掩飾面上疤痕的妝飾,真可謂古代女性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創舉。
詩人話花鈿
對唐代文學頗有研究的曹麗芳老師發現,花鈿曾是唐代女子的心愛之物,它緊貼女子肌膚,如同閨中密友般伴隨和見證了她們的情感與生活。相應地,花鈿意象也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唐代詩歌中,可以說隨處閃耀著花鈿那迷人的光輝。在詩人的筆下,它也被賦予了或富貴或貧窮的出身、或歡樂或哀傷的情感、或順暢或坎坷的命運、或溫婉或潑辣的性格。走進唐詩的意境里,去追尋那一枚枚富于深情和巧思的花鈿的倩影,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進入了唐代女子們所精心營構的那個情意款款的絢麗世界。
花鈿為詩中女子平添嬌媚
當詩中的女子心情愉快的時候,一枚精致小巧的花鈿會更增加她的嬌媚明秀。詩人李端筆下的女子是: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贈郭駙馬》)意為:她在花鈿的妝飾下是那樣的美艷,以至于連水中的芙蓉都會嫉妒。章孝標則在《柘枝》詩中描寫了一位風姿綽約的舞姬形象: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繡帽動飄搖。 這位舞姬身著羅衫,面點花鈿,腳踏錦靴,細腰款擺,在歡快的鼓聲中碎步輕移而出,跳著一曲柘枝舞,頭上那錦繡成團的帽子隨風搖動,尤顯得她風姿飄逸。
花鈿的作用不僅僅是妝飾,它還可以為生活增添幾許情趣。盧綸《古艷詩》中寫道:殘妝色淺髻鬟開,笑映珠簾覷客來。推醉惟知弄花鈿,潘郎不敢使人催。 這位神態慵懶嬌憨的絕色歌女,憑借著手中擺弄的一枚小小花鈿,為她在香艷氣質之外,平添了幾分狡黠的情趣。
貴妃殞命花鈿散落無人收
當詩中女子惆悵失意時,陪伴她的花鈿也和她一起默默承受著不易言傳的寂寞哀傷。溫庭筠在《彈箏人》中寫道:鈿蟬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該詩用描敘的筆法哀嘆一位彈箏藝人的遭遇。詩人巧妙地以物喻人,借花鈿、箏柱的黯然頹敗,暗示絕代藝人的飄零凄涼。唯其老境悲涼,故而格外眷戀昔日的盛榮,一旦舊曲重彈,即勾起滿腹的愁緒怨意,不禁淚下滂沱。
借花鈿來傳達女子命運的悲涼,最動人心魄的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被當作紅顏禍水的楊貴妃被迫賜死在馬嵬坡下。死時,她面上所貼的花鈿、頭上所戴的金釵散落了一地,死后也沒有人為她收起。而那曾經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唐玄宗,此時眼看著心愛的人就這樣死去,卻救她不得,只能掩面而泣,步步回頭。只此一句花鈿委地無人收便道盡了楊貴妃死時的無比慘烈與死后的無盡凄涼。
白居易借花鈿表淡泊心跡
唐詩中,作為意象的花鈿,有時候表達的不是真正的女子情狀,而是作者的一種生活情態或雅趣情懷。如白居易《東都冬日會諸同年宴鄭家林亭得先字》中寫道:盛世陪上第,暇日會群賢賓階紛組佩,妓席儼花鈿。 詩中飾有花鈿的爭芬斗艷的歌妓并不是作者刻意要描寫的對象,她們只是作為文人墨客閑暇生活的一種點綴而存在,詩人要傳達的是他們對這種愜意生活的享受心情。與白居易有同感的還有杜牧,他在《早春贈軍事薛判官》詩中寫道:弦管開雙調,花鈿坐兩行。唯君莫惜醉,認取少年場。 這里用花鈿作為彈弦奏樂的女子的代稱,描繪出一幅把酒高歌的場景,勸那位薛判官要珍惜可以盡情享樂的時光。然而,一味地飲酒作樂,不免令人空虛厭倦,白居易在《酒筵上答張居士》詩中,就借花鈿意象表達了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慨,弦管聲非實,花鈿色是空。何人知此義?唯有凈名翁。 花鈿美色、絲竹美音,都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可有誰能真正知道這個道理呢?或許只有那些早就看透了人生本質,拋棄了功名利祿的人吧。白居易在此表達的是想要遠離世俗、淡泊名利的思想。
李清照的蝶戀花(暖日晴風初破凍。。)那首詩的意思?并請做一下賞析。謝謝
蝶戀花
李清照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本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詞作內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容。從詞作的內容與風格來看,這首詞當寫于詞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別,李清照獨居時。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開首三句,詞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筆。但見初春時節,春風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蘇,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艷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詞人前期生活雖然沒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獨具的才情、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悟、強烈的關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現在詞作里,就是經常慧心獨照,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暖日晴風”似還不足以表達春天到來的特征,而緊接以“柳眼梅腮”,則使到來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隱在《二月二日》一詩中有“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蘇軾在《水龍吟》詞中描繪柳葉情狀是“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看來女詞人受此啟發,抓住兩個極具特點的事物,寫出春天的生機。第三句的“已覺春心動”,從語意上看,是對春天來臨總的概括,實亦是自己懷春之情已動之流露。詞人游春、賞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這句也暗啟后二句詞人所抒發的情思:“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女詞人的細膩、敏感的思緒與感悟進一步強化,面對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聯想到自己獨處深閨,孤棲寂寞,這與往日和丈夫趙明誠一齊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賞析詩文的溫馨氣氛形成強烈反差。一個“誰與共”,道出此刻詞人內心的苦澀。緊接著詞人用一個細節來進一步形容自己內心的苦澀,淚水流淌,臉龐上的香粉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覺得頭上戴的花鈿也是沉甸甸的。
詞作的下片,詞人以細微的筆觸,緊承上片末句,著重刻畫自己具體的閨中寂寞生活。“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春暖天晴,春裝初試,然而詞人卻足不出戶,去觀賞那美好的春景,卻斜欹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釵頭鳳給壓壞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人不出戶觀賞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觸引傷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悶,慵懶至極。一個“損”字,也暗示詞人慵懶、無精打彩。末二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愁本無形,卻言“抱”,可見此愁對其來說有多“濃”,多重,更何況是“獨抱”,此情更是難堪。“無好夢”,是說現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猶”字寫活了詞人百無聊賴的情態。此外,剪弄燈火,古時婦女常藉以卜數夫君之歸期。這兩句寫得極為細致、生動,看似毫不經意,如敘寫生活本身,實是幾經苦煉,沒有生活經歷和深厚的藝術功力是無法寫就的。清詞論家賀裳評這兩句為“入神之句”(《皺水軒詞筌》)。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鈿重。”什么意
意思是:暖暖的雨,暖暖的風,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出自: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原文: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翻譯: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擴展資料: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開首三句,詞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筆。但見初春時節,春風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蘇,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艷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
詞人前期生活雖然沒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獨具的才情、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悟、強烈的關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現在詞作里,就是經常慧心獨照,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
此詞很難確切系年,應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作于趙明誠閑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什么意思
出自李清照的《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又是春閨怨詞一首,意思是身邊沒有人陪伴喝酒聊天作詩談情,默默流淚弄花了女子臉上脂粉妝容。
“花鈿”是什么,它是怎么出現的?
花鈿是古代的一種裝飾品,古代女性將金、銀等制作成花的樣子并貼在臉上,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漂亮。花鈿的起源要追溯到南朝時期,傳說一朵梅花落在壽陽公主的額頭上并且擦不掉,宮女看見了,覺得公主額間梅花好看,于是爭相效仿,進而漸漸演變成后來的花鈿。
唐朝時期的女子最喜歡在自己的額頭中間貼上花鈿,最受歡迎的便是紅色的花鈿,因為紅色更加醒目,顯得女子更加嬌艷動人。
而且,花鈿的形狀樣式也非常多,尤其是到了唐代,除了圓形以外,還有小鳥、小花、小魚、小鴨等各種各樣的形狀,女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選擇合適自己的花鈿。
而制作花鈿的材料,隨著花鈿越來越受人喜愛,也不再僅限于金銀。除了金銀,古人還喜歡用紙、茶油畫餅、金箔、魚腮骨等剪出各樣的花鈿形狀,剪好以后,用呵膠或者魚鰾膠作粘黏劑,將花鈿黏在面部。
同時,花鈿在古代也以多種形式存在。據說在我國的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在喝了許多酒以后有些醉了,便拿著水如意肆意揮舞。酒后誤事,水晶如意沒拿住,脫手而出并打傷了正受寵的鄧夫人,鄧夫人的面部被打出了一道口子,鮮血也流了不少。
后來太醫用藥材為鄧夫人治療傷口,雖然傷口完全愈合了,但是卻還是在臉上留下了斑斑紅點,可是鄧夫人臉上的斑點不僅沒有影響到她的容貌,反而讓她更加嬌媚,因而民間也紛紛效仿,用丹脂點頰。流傳到后世以后,丹脂點頰的化妝手段漸漸被面部貼花鈿代替。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