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浴佛事如何(今天浴佛節的說說)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今朝浴佛事如何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今天浴佛節的說說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浴佛節放生的好處 浴佛節放生的好處是什么
1、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救他們的命,他們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2、放生就是還債人們今生及累劫以來所造的殺業早已無量無邊,放生就是出錢、出力來救贖眾生的性命,以償還以前人們所積欠無數的殺債。
3、放生就是救急放生與其他的功德不一樣,是救命在旦夕,隨時將被宰殺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是千鉤一發、刻不容緩的行動,就好像是醫院的急診急救一般,一個剎那、一全行動便可挽救成千上萬無數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4、放生就是慈悲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學佛的根本,而放生則是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起慈悲心予以救贖的一種行為。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在放生的過程中,慈悲心獲得最大的培養。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長,與佛心更相契,與佛更容易感應道交,學佛道業更容易成就。
5、放生就是覺悟任何一個眾生的佛性與我相比毫無或缺,無二無別,因而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在放生中讓我們覺悟到眾生皆知貪生怕死,皆知趨吉避兇,皆有喜怒哀樂,與我相比,完全相同;眾生更皆具備真如佛性,一旦業盡情空,未來皆能成佛,所以救一眾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來佛。
6、放生就是實踐與其空口說得萬言,不如老實行得一字,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在放生真實的行動中,真正去培養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為眾生皈依、念佛、懺悔、回向,真正去體會眾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真正做到自利利他,這樣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7、放生就是積極吃素與放生是學佛人行持上極重要的二件事。但吃素只是止惡。是消極地不再造殺業,不再積欠新的殺債;而放生卻是揚善,是積極地救贖生命,償還以前所欠的殺債。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殺業還是有果報的;放生而不吃素,所修得的功德又因為吃肉殺生都賠光了。所以吃素放生是一體的二面,需要相輔相成的,同時并行,效果才會顯著。
8、放生就是方便當天放生,當天無數身陷牢籠的眾生馬上獲得了自由,無數瀕臨死亡的生命馬上重拾了生機,無限的功德當天馬上可以獲得。并且不管一人多人、錢少錢多、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發慈悲心,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放生。
放生不像其他功德,不需要等待機緣,自己可以主動進行;不需要依賴別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千千萬萬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我們可以經由放生短短的時間內獨自一人完全成就,若更能以此廣為提倡,功德更加不可思議,所以放生功德最為第一,非其他小善所能比!
9、放生就是改命今生的命運遭遇是因為多生以來所造就無數的善惡因緣所呈現的一個結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得惡果。但未來的命運卻完全掌握在人們自己的手中。通過積福行善,誠心懺悔,人們的命運可以完全改變過來。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變命運的力量最為顯著。
10、放生就是解冤每一個眾生在多生累劫以來,都曾經與人們結過冤仇,冤仇既結,懷恨在心,必當伺機報復。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釋結,化敵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報!
11、放生就是消災災難不幸之所以發生,都是源于人們以前所結的冤業、所造的殺業而來。放生解救眾生的命,免除了眾生的死難,也同時消除了我們的宿業,免除了未來原本應該償受不幸的業報,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12、放生就是治病其實疾病絕癥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以前我們殺生所感召的殺業而來。既造殺因必結殺果,既造成殺業必受殺報,解決之道就是放生,償還殺債,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殺因,病苦自然好轉。
13、放生就是救親每一個眾生在無始的輪回中,都曾與我們互為父母、子女、手足、親眷,只因彼此業緣不同,今朝我幸而為人,彼不幸淪為畜牲,放生就是救拔我們累世以來的親友眷屬,使其重拾生機,安享天年!
14、放生就是延壽每個人都希望長壽,放生救贖生命,延長了無數眾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時延長了自己的壽命,這是因果永恒不變的真理。
15、放生就是福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所以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更何況救眾多生命!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積福行善,所有功德,莫過放生!
16、放生能助生西放生三施俱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放生一舉盡得。修行人以念佛(念佛--憶念覺悟的意思)為主,放生為輔,如此修行,如順風之帆、順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無上殊勝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大業必能穩操勝券,高登西方九品蓮臺必是指日可待。
藏歷佛教四大節日
四月初八:浴佛節
佛延節也稱“浴佛節”,是紀念佛陀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也是佛教最大的節日之一。在漢族地區,一般以農歷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在這一天,佛教寺院里一般要舉行“浴佛法會”,并舉行誦經法會,開展拜佛祭祖等宗教活動。
在中國西南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慶祝佛誕的活動則和民族傳統的相互潑水祝福習俗相結合,形成“潑水節”。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七月十五: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也是佛教最大的節日之一,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追薦祖先亡靈而舉行的法會。盂蘭盆會是依據西晉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而起。南朝梁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這是漢地最早舉行的盂蘭盆會。
釋迦摩尼佛成道日
佛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在苦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日子。中國漢地佛教一般以農歷十二月初八為佛成道之日。中國佛教徒在佛成道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之為“臘八粥”。后來在社會上流傳,成為一個民間習俗。
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百丈清規》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圣誕
觀音菩薩,本名觀世音,梵語音譯為"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婆盧吉低舍伐羅",與我國漢族寺廟中的文殊、普賢和地藏菩薩一起,并稱為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做為一位民間、佛教、道教、都盛行的菩薩。因傳觀音菩薩乃是救苦救難,念誦其名號,就能顯現幫助于你。因在民間存在特別特別多的民間故事,從而很是推崇!先如今不管打寺,小廟都會農歷二月十九這天,做祈福法會!
浴佛節有什么意義以及他的功德?
浴佛,也叫灌佛,是用凈水洗浴佛像的一種儀式。傳說佛祖降生于無憂樹下的時候,有二龍王吐水洗浴圣身,故后世就有了紀念佛誕而洗浴佛像的儀式。《灌洗佛形象經》說,佛誕生時,隨地行七步,舉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當為天人作無上師。”諸天王持香湯名花而灌太子身,于是后來浴佛之像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太子像,常在露天盛于盤內洗浴。浴佛的來源也有其說法,如說浴神像為古印度習俗,佛教亦沿習而行浴佛。又如印度天氣炎熱,僧人日日洗浴,故亦有為佛像洗耳浴之事。《大宋僧史略》說:“問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也。然被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天竺多熱,僧既瀕浴,佛亦勤灌耳。”其意義也不止于紀生日一事。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灌洗圣儀,實為通濟。大師雖滅,形象尚存,翹心如在,理應遵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凈之心。或可灌沐恒為,足蕩昏沉之業。以此標念,無表益自收,勸獎余人,有作之功兼利,冀希福者,宜存意焉。”
浴佛的方法,義凈在同書“灌沐尊儀”條中記載印度的浴佛法說:“但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于禺中之時,授事便嗚楗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于銅、金、木、石盤內,令諸妓女奏其音樂,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凈白里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諸花彩,此乃寺從之儀,令羯磨陀那作矣。”《浴佛功德經》說:“若浴像時,應以牛頭丹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陸、郁金香、龍腦香、零陵霍香等,于凈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置凈器中。于清凈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凈潔洗沐,重澆清水。所用之水皆須凈濾,勿使損蟲。其浴像水,兩指瀝取,安自頂上,名吉祥水,瀉干凈地,莫令足踏。以細軟中拭像令凈,燒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處。”又初于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我今灌沐諸如來,凈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愿證如來凈法身。”這兩種浴像法,指的都是佛誕節專門浴佛的儀式,但印度還有每日浴佛的習慣。《寄歸傳》并記載說:“然于房房之內自浴尊儀,日日皆為,要心無疑,但是草木之花咸將奉獻,無論冬夏,芬馥恒然……至于銅像無問小大,須細灰磚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華若鏡。大者月半月盡,合眾共為。小者隨已所能,每須洗沐。斯則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舉以兩者,瀝自頂上,斯為吉祥之水,冀求勝利。奉獻殘花不合持嗅,棄水棄花不應履踐,可于凈處而傾置之。”慧琳《新集浴像儀軌》亦說,西國五印日日浴像,每日清晨若不修此供養,誓不自食。并祥細介紹浴像之法。每日浴佛的習俗一直流傳到后來,15世紀上半葉鄭和一行七下西洋,在東南印度一帶看到浴佛的情況。鞏珍《西洋番國志》記載說:柯枝國“國王崇信佛教,敬象及牛。建造佛殿,以銅鑄像,以青石為為座,周遭為溝,傍鑿井,每早起鳴鐘鼓,汲井澆佛頂三,羅拜而退。”古里國亦有此俗,國王每早親自來汲水浴佛禮拜,其他頭日及諸富家亦如此。
中國的浴佛只有在節日期間進行,一般在四月初八佛誕節舉行浴佛法會,平時并浴佛的習俗。浴佛的儀式大體與印度相似,據《三國志·吳書》載,吳國已有浴佛節日,說笮融聚眾大起佛寺,“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續高僧傳·玄琬傳》記載“大圣誕沐之辰,追惟舊緒,敬崇浴具。每年此日,開講設齋,大會道俗。”《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佛降誕”條規定浴佛的儀式說,至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說法。之后領眾人同到殿上,住持上香三拜,然后跪爐,維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舍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完畢,一面唱浴佛偈,一面讓僧眾浴佛,最后回向菩提。卷四《兩序章》中規定:“佛誕日浴佛,煎湯供大眾。”卷七《節臘章》規定:“四月初八日佛誕浴佛,庫司預造黑飯,方丈請大眾夏前點心。”有的地主也有浴佛節煮臘八粥的習俗。
浴佛節的日期,東南亞一帶根據上座部的說法,定在四月十五日,以日同為佛誕辰日、成道日、涅盤日,藏傳佛教亦同此。中國歷史上有好幾種日期,《大宋僧史略》就說:“東夏向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歷史上北朝多以四月八日為準,南朝梁經唐至遼,大都遵用二月八日。至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則用四月八日。《高僧傳·佛圖澄傳》記載,北方的后趙在四月八日浴佛,說石勒親自到寺院灌佛發愿,《佛祖統記》卷三十六記載,大明六年(462)四月八日宋孝武帝于內殿灌佛齋僧。《宋書·劉敬宣傳》記載,劉敬宣見眾人在四月八日宋灌佛,《荊楚歲時記》記二月八日為佛誕,《續高僧傳·玄琬傳》記載唐代以二月八日浴佛、《遼史·禮志》記載,遼以二月八日為悉達多太子生辰。而在宋代以臘八日為浴佛節,《大宋僧史略》“佛誕生年代”條說“今東京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事文類聚》說皇朝(宋代)“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造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而在江南一帶此時又以四月八日為佛誕,贊寧同書說:“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歲時雜記》載:“今但南方皆用此止(四月八日),北人專用臘月八日。近歲因圓照禪師來慧林,始用此日行《摩訶剎頭經》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后宋都開封諸寺,多采用四月八日浴佛。”宋之后便通用四月八日《摩訶剎頭經》(即《灌佛形像經》)說四月八日不僅是佛生日,而且十方諸佛出家求道、得道、涅盤都在此日,說“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何?春夏之日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合適”。
該經還認為浴佛可得到種種福德,乃至得到成佛。《浴佛功德經》則說浴佛供養可得十五種功德:常有漸愧,發凈信心,其心質直,親近善友,入無漏慧,常見諸佛,恒持正法,能如說行,隨意當生凈佛國土,若生人中受人尊敬愛戴,生在人中自然念佛,諸魔軍眾不能損惱,能于末時護持正法,十方諸佛之所加護,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