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宅在哪里(五柳先生是誰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五柳先生宅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五柳先生是誰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被稱為“五柳先生”是因為他家門前有5棵柳樹嗎?
這是來源于陶潛陶淵明的自傳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于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貧就不能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他前去飲酒時總是開懷暢飲,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辭,從不以去留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蕩蕩,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釘,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這樣述說自己的丈夫:“不因為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為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鉆營。”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飲酒賦詩,滿足自己的志趣,這不是成了生活在無懷氏、葛天氏時代里的人了嗎?
【題解】這是一篇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梁朝的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及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可見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
文中描繪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清人評說此傳是:“瀟瀟澹逸,一片神行之文。”(〔古文觀止》)今人王瑤以為此文作于太元十七年(392)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欽立則以為作于劉宋永初元年(420)前后。
陶淵明為什么叫“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陶淵明因“宅旁有五柳樹”而給自己起的號
這是對的,我在學校時老師說的.
五柳先生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淵明, 又名潛, 字元亮, 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他寫了一篇類似自傳的散文,里面有解釋五柳名字先生的來源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五柳先生是誰?!
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
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
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愿。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五柳先生是誰
五柳先生就是陶淵明。因為他做過《五柳先生傳》,因而自號“五柳先生”。
請看詳細介紹:
陶淵明(365~427)
中國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 ,字元亮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生平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贊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 、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后期(41歲以后)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義熙四年,即歸隱后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征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陶淵明的創作包括詩歌和文章兩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詩歌成就最高。
詩歌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①飲酒詩。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 ,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東晉元熙二年( 420) ,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 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 權易代的過程 。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②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 格 。可見詩人內心無 限 深 廣的憂 憤 情 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③田園詩。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 、高遠拔俗的 意境 ,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文章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 、散文 4篇 ,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 ,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作品集注 南朝梁蕭統曾輯陶淵明的作品為《陶淵明集》8卷 ,北齊陽休之曾在此基礎上增補為《陶潛集》10卷 。北宋宋庠曾重新刊定《陶潛集》10卷本。但上述各本均佚。現存版本主要有清代光緒年間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焦竑翻宋本等。注本主要有元代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清代陶澍注的《靖節先生集》、近人古直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后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關于五柳先生宅在哪里和五柳先生是誰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