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多少個字(七言律詩多少個字)
大家好,關于七律多少個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七言律詩多少個字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七律與七絕的區別
前言
七絕和七律最簡單的區分是一個四句、一個八句,另外還有幾處區別要注意:
一、七絕可對仗可不對仗,
1.四句都對仗 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有兩句對仗兩句不對仗的[宋] 僧志南《絕句》后兩句對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3.有四句都不對仗的如蘇軾《絕句》: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鳴鳩雨欲飛。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風起卻添衣。
二、 七律 中間二聯要對仗
七律的中間二聯對仗是標準要求。 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是詩人的自由,經??梢钥吹饺摶蛘咚穆搶φ痰钠呗?。例如:
1.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間二聯對仗: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2.唐代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前三聯對仗: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3.唐代王維《既蒙宥罪旋復拜官》四聯都對仗:
忽蒙漢詔還冠冕,始覺殷王解網羅。日比皇明猶自暗, 天齊圣壽未云多。
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4.對仗不標準的七律
格律詩發展期間有些律詩有古風的特點,例如崔顥《黃鶴樓》只有第三聯對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另外還有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的偷春體等等,這些都不是標準的格律詩。
三、七律肯定是格律詩,但是七言絕句有古體詩
七律必須是格律詩,但是七絕有不少不遵守格律的古體絕句。
1、例如《洛橋晚望 》唐朝 孟郊 (仄韻):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
這是一首押入聲仄韻的古體七絕,可以看出四句都是標準的律句,但不是近體詩。近體詩押平聲韻,這首押仄韻,近體詩要求二三句黏連,這首失黏。
2、《游麻姑山 瀑布泉》(宋·曾鞏)押入聲韻 屑韻
飛泉一支天上來,寒影沉沉瀉龍穴。山靈欲以怪動人,山路先冬積霜雪。
第一句是平平仄平平仄平,第三句是平平仄仄
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總共有五十六個字。()
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總共有五十六個字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注釋
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2、“東風”句:這里指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東風,春風。殘,凋零。
3、絲方盡: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
4、蠟炬:蠟燭。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5、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用作動詞,照鏡子的意思。云鬢(bìn):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6、應覺:設想之詞。月光寒:指夜漸深。
7、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8、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殷勤:情誼懇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二、賞析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
什么叫七律?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范的詩歌,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律詩屬于近體詩范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
七言律詩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七言律詩其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
七言律詩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等。
擴展資料: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于五言律詩。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齊梁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
這一時期的七言律詩雖亦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容上絕大多數屬于奉和應制、酬贈,比之五言律詩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
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打開藝術天地。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晚唐時期,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圣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首聯一般有幾句
七言律詩首聯一般有兩句。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范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律詩四聯,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或腹聯,第四聯叫尾聯。這樣叫的原因,是唐代的詩人白居易,把一首律詩比作一條驪龍,龍首頭角崢嶸,所以首聯要直切題旨,先聲奪人。
驪龍的頷下,也就是下巴以下,是它汲天地靈氣而養成的驪珠,故頷聯又稱詩喉,歷來名句最多;第三聯要能轉動如意,龍身上頸、腹轉動最靈活,故稱頸聯、腹聯;而龍的尾巴有拍山掀海之偉力,尾聯的結束一定要有力,只有這樣,一首好的律詩才算完成。
擴展資料:
在律詩中,五言比七言更加地精煉,從五律入手,易于掌握詩的句法,寫出有藝術張力的詩句。從五律開始學作詩,由五律擴充到七律,再去學七絕,這是古人學習近體詩的基本門徑。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難度最大的一種詩體。五律以清空一氣、意味深遠為上,甚至可以空靈幽淡一些;七律則以雄渾壯闊、剛健有力為上。以這些標準來衡量,宋人推出的 《九日藍田崔氏莊》、《黃鶴樓》 二篇,的確稱得上“句引字賒”,筆健氣足,《黃鶴樓》 更是氣象壯闊,“元氣渾成”。
盡管 《黃鶴樓》的前四句連平仄都不合,頷聯對仗也成問題,但通篇筆力雄健,為他人所罕見。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壓卷,無論是 《登高》 也好,《秋興》 八首、《諸將》 五首也罷,盡管篇名不同,題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渾壯闊、剛健有力的七律為主,都在氣勢浩大、骨力遒勁的風格和范圍之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詩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悅讀 正文怎樣學寫古詩詞之五律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地方 正文 七律壓卷與唐詩審美
律詩,又分七律和五律,它們都只有幾句
律詩:每首詩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律詩,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律詩。
絕句:每首詩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
絕句、律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是按照嚴格的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字數、行數、句式、音韻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規定就是所謂的絕句律詩格律。供參考。
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別為
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
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